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CCTV中央电视台年度巨献,《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原创团队再推力作。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聆听他们的故事,感悟我们的人生。

他们的命运,应合着中国的时代风云。

他们的梦想,在历史中摇曳不息,并不断生长。

他们坚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双手,一定能实现中国梦。

他们的梦,具有这个时代中国梦的共同和风骨。

他们为追寻梦想,实现价值而奋斗、拼搏的故事,是中国梦的样本。

内容推荐

《中国故事》就像我们的时代一样不可能完美无缺。但正如我们的民族向来在落后中寻求超越、在困难中寻求成功一样,缺陷与不足会成为年轻的电视人追求完美的动力。用失败磨练眼光,用挫折实现成熟,用成功培养自信。我相信他们会在荧屏上不断创造新的不愧于时代的佳作,正如13亿人将永不停歇地在人类历史上高歌中国故事。

目录

序 做历史的歌者

戴洁天 五十年后识斯人

郭凤莲 人不能和历史赌气

张希永 被破产改变的人生

柳传志 世界失去“联想”,人类将会怎样?

龙安志 寻找通往香格里拉的路

廖晓义 用脚前行的“中国苏菲”

陈哲 守护精神家园

樊建川 收藏民族的记忆

张亚勤 少年班传奇

康厚明 从“农民工”到“人大代表”

后记 逐梦而行

《中国故事》主创人员简介

试读章节

戴洁天已经在温州生活了86年,其中包括22年的劳动改造。他在这片土地上首创的包产到户,比我们熟悉的安徽小岗村早了整整22年。

22年之后,和戴洁天同样胆大包天的温州人开始纵横四海。终于有一天,戴洁天的儿子创办了葡萄牙最大的中国小商品市场,他的家也变成了世界市场的一个活跃终端。

时间的力量很容易让历史变得面目模糊,因为很多人都在告别的同时选择了遗忘。

但是,戴洁天没有。他珍藏了53年的一份手稿告诉我们,往事并不如烟。

人们总是对自己的来处充满好奇。某种意义上,戴洁天的故事,就是我们的历史。

十年索道路,坐席未遐安

2008年,每天早上8点,来自中国温州的商人陈坚,都会准时打开位于地中海马略卡岛的仓储批发市场的大门。这已经是陈坚在欧洲开设的第三个大型的仓储批发市场了。

占地2000平方米的市场,才刚刚开门营业,烦琐的准备工作显然还没有结束。他就住在市场里,与往常一样,身为老板的陈坚临时充当了接待员的角色,陈坚从许多来逛市场的顾客那里了解到很多重要的市场信息。他喜欢与客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认为这是获得商业信息最有效的方式,顾客意味着市场,也意味着商业活动的成败。

陈坚也许没有意识到他的认识与千百年来无数的地中海商人如出一辙。在地中海这片孕育了世界近代商业文明的海域上,来自不同民族的商船曾溅起无数商业的水花,编织起人类最早的国际性市场。如今,陈坚的仓储批发市场就驻足在地中海,在这片被整个欧洲视为“我们的海”上,留下了一个中国人的商业印记。

陈坚对于市场的认识并非源于地中海,而是源自另一片海,另一条江,起于一个同样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的人,起于53年前的一次胆大包天。那片海叫东海,那条江叫瓯江,那个人是他的父亲戴洁天,那次胆大包天叫做包产到户。

时间要回到1955年。

那一年,33岁的戴洁天风华正茂,生活向他张开了双臂,无数的可能性在向他招手。很多人认为凭他的才气和阅历,一定会走出一段极其精彩的人生路。

戴洁天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出身富家,曾祖本是雇农,但见识不凡,一心鼓舞儿子读书。后来,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攻打瑞安。晚清朴学大师孙诒让一家来戴家所在的村子避难,两家交往密切,遂成通家之好。戴家祖父一面帮孙家经营,一面自己经商。孙诒让还为戴家题诗,手迹成为戴家传家之宝。

到戴洁天这一代,他幼年时便家道中落。戴洁天中学时代即参加进步学生组织、中学生抗日联合会、战时青年服务团等抗日救亡组织。1947年他就读于上海“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示威学生中,就有他的身影。后因国民党当局的镇压,他被迫离沪。

1949年戴洁天参加浙江省永嘉青年工作队,建国后,他长期在永嘉县参加土改工作和农业建设。当时大学生还很少见,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更少,因此戴洁天颇受县里领导重视。他也具有当时知识分子很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而且长期在农村开展工作,让他对农村和农民充满感情。

那一年,作为县委派出的工作队队长,戴洁天在浙江温州永嘉县潘桥集体农庄,帮助那里进行小社并大社、初级社升高级社的工作。

当时,新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进入关键时期,毛泽东批评了当时收缩、控制发展速度的意见,并用“小脚女人”形容这种意见。

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农业的发展越快。合作化意味着消灭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能够釜底抽薪一般消灭市场和商品,最后消灭总是与市场“联姻”的资本主义和剥削。那时的人们,还无法想象市场同样可以与社会主义“联姻”。人们忘记了,刚刚从土改中获得了土地的农民们将因此失去对土地的经营权,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将大受打击,这将对未来的中国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享有崇高威望的毛泽东对“小脚女人”的批判,促使农业合作社掀起了高潮,各地不顾实际条件是否成熟,加快了并社的步伐。到1955年12月下旬,中国60%以上的农户加入了农业合作社。

这股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也席卷了浙江省温州永嘉县,并将戴洁天卷入了历史的洪流中。

在永嘉县,一些群众本来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积极性很高,有人对戴洁天说:“群众情绪很高的,有的人说想不到一夜之间乘着电梯升到了社会主义的天堂。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们现在这样子穷,那样的生活谁不喜欢啊。”

但是,事与愿违,人们不仅没有过上“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的生活,反而更加贫困。问题出在哪里?戴洁天从一些打油诗里读出了农民的心声。

“出门鹭鸶探穴,回家流星赶月,干活李逵叹苦,评分武松打虎。”

出门鹭鸶探穴,鹭鸶是一种鸟,很笨很大,走起路来慢慢的。回家流星赶月,是说收工了大家拼命往家走。干活李逵叹苦,干活的时候马马虎虎,怕苦怕累。评分武松打虎,是说评分的时候争得面红耳赤,非常认真。

又有“出工等等队,田头吸吸烟。晚上计划像朵花,天亮下雨烂金瓜……”

P3-5

序言

历史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遥远。有人喜欢在历史的前面加上一个“大”,仿佛非如此不足以表其庞杂;有人喜欢在历史的身后缀上一个“老人”,似乎非如此不足以言其权威。其实,这两者都不过表达了一种对历史的感受,或者气息严厉似无言的仲裁者,或者面目萧萧如昏黄的故纸堆,都不那么亲切。其实,历史本身的气韵并不是那么令人难以接近,特别是最近30年的历史。

30年前的那个冬天,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10亿中国人以一种共同的情感进发出共同的努力,用肩膀将中国巨轮推向新的航程。1978年就像一根桅杆崭露在历史之海的地平线上。对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群体来说,由此开始的30年像一曲我们共同唱响的歌,节奏跌宕起伏,旋律奔腾激越,里面有挫折与成功共舞,有艰难与坚强并存,有泪水与欢笑同在,宛若黄钟大吕般在每一个人心头溅起一朵朵浪花。

1978年意味着中华民族在一系列的艰难探索后开始尝试以一种更为开放而自信的方式建设自己的国家,这是一次偶然又必然的出发。如今,我们收获了眩目的经济奇观,我们创造了无数先辈曾经梦寐以求的富裕与尊严。虽然一切还远远不那么完美,虽然一切都不过刚刚开始,但我们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好时期,或者说是一个好时代的开始。

同时,我们可以说这30年是一个具有世界史意义的时段。无法想象一个占人类总人口近1/4的东方大国在30年前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与这个星球的很多国家遥遥相望却难得往来,不管对于世界还是中国来说,这都是一个令人沮丧的非正常状态。30年前,中国人以一种决然的自信打开了大门,世界扑面而来,我们惊奇,我们失落,我们奋起,我们自豪……我们也让世界从不解、好奇走到了赞叹、惊疑。当然,要真正走进彼此的心灵深处,还需要双方的真诚和时光的磨砺。但不管怎样,时至今日,交往的大门既已敞开,就无法再关上。无论对于整个人类,还是个人来说,这一点都很重要。

对于这长风浩荡、怀抱初畅的30年,怎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都不为过。于是,在2008年,改革开放30年的日子,一系列的回想、追忆、讲述走上了大众传媒,也走进了无数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视线。对于岁月的回想和历史的解析从来都有不同的角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在这些反映30年的群像中,一群电视人用自己的特别方式纪念了30年的沧桑在我们民族心头留下的低语。他们曾经以平实的方式讲述世界性大国的崛起,也曾经以冷峻的口吻表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在2008年,他们却舍弃了驾轻就熟的宏大叙事,用一种个体的视角去讲述早已融入每个人血脉的30年澎湃。他们认为:

“也许我们无法说清整条巨流的宏伟,但我们至少可以说清一滴逐浪奔腾的水花所经历的困惑与欣然,曲折与通达,痛苦与喜悦。我们可以将这朵水花看做一朵鲜花,一滴鲜血,一掬热泪,一个普通人……不管如何定义,我们知道它是滚烫的,足以给冰冷的数据增添一点点温度,在历史书页上写下一段小小的注解。”

于是,他们在13亿人中,选取了10个人的心灵历程来折射30年,并为之命名为《中国故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设计,因为人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这10个人能代表30年和13亿人吗?

其实,家国天下,不过是一个个“个人”的集合。西谚有云:“懂得了起源,就懂得了本质。”同样,把握到了一个人的血肉,未必不能体察一个时代的心跳;感受到了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未始不能感悟一段历史的跌宕起伏。所谓“聆听他们的故事,感悟我们的人生”,就是这个意思。

事实上,这个问题从始至终都萦绕在这些年轻电视人身上,并像一个标杆一样帮助他们衡量着许许多多中国人的生命历程。最后,这样的10个人呈现在了荧屏上:戴洁天、郭凤莲、张希永、柳传志、龙安志、廖晓义、陈哲、樊建川、张亚勤、康厚明。他们有的大名鼎鼎,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几度沉浮,有的一帆风顺;有的功成名就,有的仍在打拼。他们每个人都截然不同,但从每个人身上又能找到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共性:直面艰难,不停奋斗,追求梦想……

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每一种情感都是厚重的,要想真实而深刻地把握并表现这10位主人公,决非易事。要想达到言近意远的境界,就意味着必须有深刻的思想力和高超的表现力。好在这些年轻的电视人是谦卑的,因为他们知道这段历史的雄壮与复杂;他们是自信的,因为他们也是这奔腾年代的亲身见证者,30年尘与土,30年云和月,一切的风云激荡也烙在他们的血脉之中;他们是勤奋的,因为他们知道伟大奠基于缈小,大事必做于细。

这些年轻人在8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策划、拍摄、制作,足迹遍及国内外,行程15万公里。他们曾四人沈阳,跑遍大小批发市场寻找主人公;他们曾忍饥挨饿,在汶川灾区拍摄人间大爱;他们曾整晚坐在火车过道上,只为呈现主人公最真实的疲惫和艰难;他们曾4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只为一组30秒镜头的完美组合……

行万里路,思30年。拍摄制作的过程就是他们走人人物心灵的过程,也是深入思考30年改革开放历程的过程。是这个艰难跋涉的过程赋予了《中国故事》人物的鲜活感、时代的纵深感、历史的厚重感、思索的深邃感。

一位曾在日本NHK电视台工作过的电视专家认为:“通过片中大量细节可以反映出《中国故事》的编导真正深入到了主人公的生活,因为只有极大的努力和勤奋才能捕捉到最精彩而鲜活的细节。向《中国故事》的创作者们致敬!”

电视是遗憾的艺术,《中国故事》就像我们的时代一样不可能完美无缺。但正如我们的民族向来在落后中寻求超越、在困难中寻求成功一样,缺陷与不足会成为年轻的电视人追求完美的动力。用失败磨练眼光,用挫折实现成熟,用成功培养自信。我相信他们会在荧屏上不断创造新的不愧于时代的佳作,正如13亿人将永不停歇地在人类历史上高歌中国故事。

能做历史的歌者,是一件幸事。

后记

一般来说,梦想对于时间有奢求,总希望梦想变成现实的时间越短越好,就如同人对于生命的奢求,只不过恰恰相反——希望生命越长越好。其实,梦想、时间和生命一样,人们无法跳过某一段,也不能延长某一段,只能在岁月之河中体验、感受、拼搏,却无法停止、拒绝、排斥。

所谓梦想是这样一种存在:为一种高于当下的想法而沸腾,为实现它而努力,虽然知道为了它会经历生命的山高水长、时光的山重水复,虽然知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一种无法一蹴而就的距离,可就是无法抑制不去做此事!

《中国故事》正是这样一部关于梦想、时间和生命的故事集。

近代以来,无言的落差与贫困让我们整个民族形成了一种传承至今的对于独立与尊严的梦想,对于富强与富裕的梦想。这个梦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母题。这个梦想因悠远的时光而凝重,因无数生命的热度而深沉。

30年前,我们在1978的历史刻度上重新出发。30年间,为了实现梦想,每一个中国人进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并且让这个时代的格局充满了阳刚、奋斗的气质,张扬着激情、宏大的调子。这30年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国度,追求梦想的伟大过程就是中国梦的本质。

正如《中国故事》所表达的那样:

“所有的人,不管心怀国家发展,还是惦念家庭儿女,他们的梦想都值得尊重;所有的人,不管出身贫寒还是富裕,都能享用公平、平等与竞争,并以此支撑起自己的梦想;所有的人,他的存在对家庭和国家都富有意义,都能分享繁荣与发展的成果;所有的人,都可以用奋斗、勤劳与坚韧追求自身的价值,拥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对于《中国故事》的创作者们来说,要把梦想以纪录片的方式搬上银屏着实是一项大工程,要么如入荒原,不知主角何时上场;要么如人闹市,目不暇接中不知到底谁是“她”。

不过,我们深信:无论历史长河,还是时代洪流,在本质上都是由一个个小小的个体构成的,无数个体的故事构成了历史,无数个体的梦想构成了时代旋律。每一个中国人的梦都值得尊重。“人”字的大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值得骄傲的进步。

于是,《中国故事》选取了10位人物作为记录的对象。这10位人物,他们的命运应合着30年的时代风云;他们的梦想在30年中摇曳不息,不断生长;他们坚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双手一定能实现中国梦。他们的梦具有这个时代中国梦的共同底蕴和风骨。

让我们的脚步被梦想推动,让我们的荧屏、纸面以及虚拟空间有梦想的领地,为此后无数的中国“新”故事留下书写的空间——这是我和我的团队几年来不懈的追求。《大国崛起》,我们试图描绘一幅“大国梦”;《复兴之路》,我们试图揭示一种“复兴梦”;《中国故事》,我们努力讲述一个“中国梦”。

《中国故事》是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而做的,但我们却用“关于中国梦的10个样本”作为副标题来提示观众的思考。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回忆而回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的时候,脚步却始终朝向未来。

《大国崛起》,我们希望“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复兴之路》,我们希望“用历史感悟未来”。

《中国故事》,我们希望“聆听他们的故事,感悟我们的人生”。

一瞬30年,华霜落满头。《中国故事》让逝去的往事一一从沧桑之中活过来,岁月如斯流淌,但曾经为之拼搏奋斗过的梦想还在心底闪闪发光。虽然每一位主人公生命的场景全然不同,虽然他们的故事有各自的开端和结束,虽然他们的梦想有不同的内容和取向,但是他们与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有着同样的温度,唱着同样的时代歌谣。

他们也许无法涵盖我们刚刚经历过的波澜壮阔的30年,但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10个精神样本。

历史本身就是最伟大的作家,尘世的凡人怎能超越它的想象力?同时,每一个普通人本身就是一册厚厚的大书,只要真正深入他或她的灵魂深处,必能找到震动你我心灵的共鸣。

所以,《中国故事》不是小说,不是电影,无论是它的纪录片形式还是图书形、式,都只是实事求是的平实记述,行行复行行,年年复年年。坦白平实的记录,洗尽铅华的语言,让10个血肉充盈的普通人带着他们各自的梦想,带着他们的笑与泪、困惑和寻找,走上了2008年底的荧屏,走进了我们的视线。也许,他们会唤醒你我共同的记忆,关于我们共同走过的风雨30年。

我们知道,梦想可以被遮蔽,可以被忽视,甚至可能被嘲笑,但我们相信,它会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推动和激励着人们前行。

我和我的团队“要做有所表达的纪录片”的梦想同样如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学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14373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