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史学思想会通(元代史学思想卷)(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元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开始大步走向世界的时期。元代史学思想在承续两宋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它的魅力在于开阔性与包容性,但也有弱点,所谓“株守宋儒之书,而于注疏所得甚浅”。周少川著的《中国史学思想会通(元代史学思想卷)(精)》展示了元代史学思想是中国史学思潮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段,从思潮入手,显示其特有的风貌。 作者简介 周少川,广东汕头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荣誉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文化史、中国史学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古籍目录学》、《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藏书与文化》、《文献传承与史学研究》、《陈垣年谱配图长编》(合著)等书,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题记 导言 第一节 元代史学的特点 第二节 元代史学思想的发展 第三节 元代史学思想的研究及意义 第一章 元代理学对史学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理学北传及其与史学之关系 一、赵复、许衡:理学的传播及影响 二、理学和史学的关系 第二节 求历史治乱兴衰之理 一、“物盛而衰,固其理也 二、通“变”而达于“数 三、王道德治的盛衰标准 第三节 心性之学在史学思想中的反映 一、以“爱心”“公心”求“天下心 二、“君心”与“民心 三、从心性出发探讨史学主体的修养 第四节 经史关系论的新发展 一、史学“折衷于六经语孟 二、“古无经史之分 三、经史并重的认识论 第二章 元代史学的民族观 第一节 故国思绪与夷夏之辨 一、胡三省及《通鉴音注》 二、元代史学的故国思绪 三、对《通鉴纲目》“夷夏之辨”思想的阐发 第二节 “用夏变夷”的历史思考 一、郝经及其夷夏变化观 二、“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的历史总结 三、“行汉法”历史经验的提倡 第三节 在正统之辨中冲决夷夏之防 一、“夷夏之辨”正统观对编修三史的影响 二、正统论中新观念的兴起 三、辽、金、宋各与正统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元代史学的世界性意识 第一节 拓疆万里和域外史著述的增多 一、大一统帝国与开放意识 二、对域外史事的记载和著述 第二节 加强中外交通的历史观念 一、考信域外史地的史学追求 二、反映中外交流的历史责任感 第四章 元代史学的经世思潮 第一节 元初对宋末空谈心性的反省 一、道学家无补于世的历史教训 二、务实用世思想的提出 第二节 考核历代典制以济世 一、马端临的思想渊源及著史宗旨 二、《文献通考》的稽古经邦思想 三、虞集及其史学 四、《经世大典》的经世治平意识 第三节 文献征实与历史借鉴 一、网罗文献、考辨史料的学风 二、苏天爵的文献学思想 三、元修三史的历史借鉴观 四、欧阳玄与三史的理学倾向 结语:元代史学思想的时代特征 本卷主要参考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史学思想会通(元代史学思想卷)(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少川 |
译者 | |
编者 | 吴怀祺 |
绘者 | |
出版社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107809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3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01 |
出版时间 | 2018-09-01 |
首版时间 | 2018-09-01 |
印刷时间 | 2018-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54 |
CIP核字 | 2017236892 |
中图分类号 | K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福建 |
长 | 247 |
宽 | 176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