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需要好环境、好父母以及父母的好心态、好的心理学指导方法。父母是孩子最有效的老师和最好的心理师,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发育和生理成长发育同等重要。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问题,他们需要父母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懂他们、爱他们。鉴于这一点,父母需要学习一点读心术。读懂自己的孩子,消除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障碍,为孩子种下成功的种子。
冯丽莎编著的《爸爸妈妈的读心术——读懂孩子成长的60个细节》结合父母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懂的一些心理学知识,介绍了如何读懂孩子成长的60个细节,并且提供了具体的心理学法则和方法,以及许多心理应对方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容轻视的影响。作为家长,能否读懂孩子成长的细节,充分地认识并体察孩子方方面面的优劣,洞悉孩子的心理变化,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冯丽莎编著的《爸爸妈妈的读心术——读懂孩子成长的60个细节》以家长的视角,运用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从生活细节、沟通细节、个性细节、品质细节、学习细节五大方面详尽地介绍了孩子成长的60个心理特点,同时《爸爸妈妈的读心术——读懂孩子成长的60个细节》还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心理学应对方法,力图让每一位家长切实地认识孩子、读懂孩子,以最佳的方式教育好、引导好孩子。
刚考进某高中的一名女学生,在妈妈陪同下到学校报到注册、办好住宿手续,之后妈妈又为她挂上蚊帐,铺好床单,买好饭菜票。妈妈要走了,女学生拉着妈妈的手怎么也不肯放,妈妈也是千叮咛、万嘱咐,一百个不放心。
果然,妈妈刚离校,麻烦事就来了。傍晚,女学生到学校的浴室去洗澡,全身淋湿后才想起没带洗涤用品和替换衣服(平时都是由妈妈事先替她放置好的)。她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只好在浴室里号啕大哭。
上面例子中的女学生,显然有严重的对父母依赖的心理。青少年对父母的过分依赖是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孩子缺少主见、无独立感、过度容忍别人、害怕孤独、难以接受分离、易受伤害等。他们对父母有着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性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兴趣、人生观,只要能找到一座靠山,或能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能心满意足。依赖心理容易使孩子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通常,对父母过分依赖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孩子在幼年时期,孩子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孩子的印象里,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不让他们有成长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依赖心理。到青少年时期以后,如果家长仍然不放手让孩子独立的话,那么,孩子的依赖心理就会更加强烈,就会事事希望父母替自己完成或做决定,而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依赖心理得不到满足,那么孩子的心理障碍便形成了。
也许是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受过太多的磨难,也许是由独生子女家庭迅速增加,也许是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当代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爱实在有些过火,他们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经受一点磨难。他们会说:“我疼都疼不过来,还让他干活?”
过度爱护的又一重要原因是受“升学第一”的影响。至于这一原因,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你把书读好就行,别的用不着你操心。”这样,孩子遇事也唤起大人来了:“把铅笔给我削了。”“把字典给我拿来。”“把书包给我整理好。”……做父母的也乐意照着办。
其实,这种情形下的孩子学习也未必好。学习不仅依靠智力因素,也依靠非智力因素。过度爱护下的孩子,智力再好,学习也很难获得成功。因为在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他就不会处理和克服。
某报登载过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孩子带了一个煮鸡蛋到学校,但又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因为他不知道怎样剥掉鸡蛋外面的壳。可见有过分依赖心理而又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会给孩子带来何等的难堪。
所以,做家长的应该让孩子成长为一株独立支撑的大树,而不是让孩子成长为靠大树遮风挡雨的、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小草。家长们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想出多种方法,让孩子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去应付时代的挑战。
50年前,我国著名孩子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针对很多妈妈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
50年过去了,今天做父母的对孩子过度照料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这种现象更是有增无减。例如:
孩子已经会自己吃饭了,父母还要一口一口地喂;
孩子会走路了,父母非要抱在怀里不可,从这个大人手里传到另一个大人手里,不让孩子双脚着地走路;
孩子会自己拿东西了,父母不让他们自己动手,而是将东西一件一件地递到他们的手里;
孩子会自己洗手、洗脸、洗脚了,父母却给他们打好水,替他们洗;
孩子会自己穿衣服了,父母不让他们自己动手穿;
孩子上学了,尽管距离学校很近,也不经过大马路、小马路,父母却每天要亲自接送;
孩子写作业,父母要陪在旁边,替他们削铅笔、灌墨水,用橡皮擦去除写错的字;
写完作业,父母不是要孩子自己收拾书包,而是替他们收拾;
孩子自己会洗红领巾、手绢、袜子,父母不让他们洗,全由自己代劳。
现在,许许多多的……孩子什么事都不用他们自己动手,一切全都由父母“承包”了。孩子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难怪有人称他们是“小皇帝”。
可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不需要“皇帝”。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到社会上都要成为“平民百姓”。平民百姓都要生活自理,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料理,就难以正常生存。
孩子在小时候,父母心甘情愿地侍候这些“小皇帝”,那时父母年轻力壮,有精力侍候他们;但孩子从小过惯了“小皇帝”的生活,没有学会生活自理,到他们长大了,父母也变老了的时候,问题就严重了。
当孩子还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时候,父母应在生活上给予照料,做父母的有这种责任和义务。但父母还应当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过程中教孩子逐步学会生活自理,进而掌握自立的能力。P3-5
不同的父母,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孩子的命运往往截然不同。即使禀赋一般的孩子,只要父母教育方法得当,也能成为非凡之人,反之,则会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的命运是父母创造的。这就是教育的神奇之处。
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曾经说过:“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而孩子的“潜能”能否得到开发,关键是能否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的优劣特征,使其有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进而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孩子的成长需要好环境、好父母以及父母的好心态、好的心理学指导方法。父母是孩子最有效的老师和最好的心理师,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发育和生理成长发育同等重要。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问题,他们需要父母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懂他们、爱他们。鉴于这一点,父母需要学习一点读心术。读懂自己的孩子,消除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障碍,为孩子种下成功的种子。
本书结合父母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懂的一些心理学知识,介绍了如何读懂孩子成长的60个细节,并且提供了具体的心理学法则和方法,以及许多心理应对方案。
每个家庭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本书为您提供了最佳的教育工具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