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货店
内容
亮点展示

《南货店》--详情.jpg

编辑推荐

1、首届京东文学奖得主张忌2020年全新超越之作。一部有关时代巨变下江南百姓生活命运的重磅长篇作品。四十年江南物语,致敬平凡人的生活。

2、江南生活故事。张忌对物有周密的关照,作品中对南方美食器物、世故人情的描述,“梦萦一个悠远或消逝的世界”。这些泛着光泽的旧物之下,是我们曾以为牢固的生活。

3、父辈生活记忆。《南货店》源起作者对父辈记忆的探寻与保留。作品中老师傅们的隐忍、坚毅、生活智慧与后生们的懵懂、冲撞、刚烈,共同书写了南货店的接续与传承。

4、辗转的人物命运。为小人物立传,描述了为主流话语遮蔽之下的更为丰饶的人生百相。

5、改革开放初期十五年供销社系统小天地的变迁。

6、张忌独特的江南美学。《南货店》语言具有显豁的“亲民性”,采用大家都能读懂的江南方言,素朴生动,叙述绵密,张忌尤其擅长以简单徐缓的方式书写俗世生活,在审美志趣上具有一种汪曾祺式的烟火气。

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末,因为父亲的遭际,秋林被分配到了乡下南货店,豆腐老倌的一碗豆浆给他安慰,三个老师傅的经营绝活让他定心,由此,他走入了供销社系统的小天地中。南货店内人来人往,秋林见识了人情变故,自身亦成为俗世众生相中的一角。小说致敬平凡人的生活,在从容与平静之中,写出了时代变革之际社会与个人内在的澎湃与汹涌。

作者简介

张忌,1979年生于浙江宁波,小说家,人民文学新人奖得主,首届京东文学奖得主。已出版长篇小说《出家》《公羊》和短篇小说集《搭子》等。

精彩书摘

第一章

1

五点钟光景,秋林开始关门。平常日子,南货店都是过六点才关张,今日盘存,要早些。

店门其实不是门,是一块一块的长条木板。门框上下有凹槽,上面凹槽深些,下面凹槽浅些,将板子往上顶,悬空,再对准下面的凹槽,将门板落下去。木板是杉木的,杉木有筋,吃重,每一块都有几十斤的分量,耐得住日晒雨淋。

这一年,秋林十九岁,细手细脚,没几分力道。但第一天南货店报到,他便争了这上门板的生活。秋林记牢父亲的一句话,父亲说,秋林,今朝起,侬就是一个大人了。记牢这句闲话,秋林咬紧牙关,每日天没亮,就爬起来卸板,忙到天黑,又一块一块上回去。

秋林上板的辰光,马师傅便用生丝擦他那把宝贝算盘。算盘是紫檀的,乌油油,玲珑小巧,四周包着铜角,因为年头长了,四个铜角蹭得金子一样。

马师傅是这家南货店的店长,生得胖,弥勒一样的面相,一天到晚挂着笑。平日里,马师傅总穿一件洗得褪色的中山装,袖子上戴两个藏青色袖筒,收拾得清爽利落。除了紫檀算盘,马师傅还有一杆精巧的象牙秤。马师傅家民国时便在县城里做南货生意,紫檀的算盘,

象牙的秤,都是老底子留下的。

店里盘存,就是算账。每个月到了月底,店里总要将这一个月的账算一算,理一理。走了多少货,存下多少东西,账面上是升溢了,还是亏损了,都要用算盘珠子打清爽。升溢了,将升的部分上交给供销社,到年底,供销社发一张红辣辣的奖状,贴在墙上。亏损了,要

讲出原因,讲不清爽,就是贪污,要运动,要批斗,要坐监。

吃罢饭,马师傅打开保险箱。保险箱装着钱和账本,马师傅取出账本,分配任务。店里四条人,分两组,秋林和马师傅一组,盘副食品,齐师傅和吴师傅一组,盘百货。齐师傅和吴师傅在柜台里外对坐,秋林和马师傅坐饭桌旁边,一张圆桌,顶上一盏十五支光电灯,灯光昏黄。

盘存要点货,登记。点货是清点店里这月剩余的货物,登记是填报表。报表上有内容、品名、价格、数量,一格格列得清清爽爽。这个月剩下了多少斤糖,多少斤老酒,都要仔细填写在报表上。填完了,再用算盘噼噼啪啪算一算,和保险柜里的现金对一对,就能看出有没有升溢,有没有亏损。

这一组,秋林负责点货,马师傅负责登记。秋林点清楚了,念一声,马师傅拿钢笔将数目填到报表上。这一组盘完,齐师傅那一组也就差不多了。两组的报表交到马师傅手里,马师傅再拿出他那把紫檀的小算盘一起算一遍。

一番紧张的点货登记后,房间的气氛开始松弛了下来。齐师傅靠在柜台边,点上一根烟。吴师傅馋痨,惦记着盘存后的宵夜,压低声音说,齐师傅,可以去打蛋汤了吧?齐师傅吐出一口烟,没理睬。秋林站在一边,一声不响,只盯着马师傅的手指在算盘珠子上翻飞。

终于,噼啪作响的算盘珠子安静落来。马师傅取落老花眼镜,双手抱了个拳,托着下巴半日不说话。好一阵,马师傅才开口,你们都来看看。几个人便凑上去看,只见升溢一栏空着,亏损一栏写着两百元。

短暂沉默后,吴师傅和齐师傅都转头看秋林。两人的眼光里都夹了私货,特别是齐师傅的眼睛,眼白多,乌子少,是对死鱼眼,看得秋林心里一阵一阵地发毛。

吴师傅闷一阵,扭过头不咸不淡地念,怎么亏损那么多?这店里可从没出现过这么大的缺口。

秋林听着吴师傅的话,仿佛针对自己。这是他到这家南货店后的第一次盘存。

秋林肚皮里委屈,低下头,几乎掉落眼泪。吴师傅看不见,又说,当年店里盘存,就少了五分,天寒地冻,我和马师傅坐在柜台前整整算了一夜。账目对不上,那是坍了天了。

马师傅看吴师傅一眼,敲了敲桌板,说,莫讲怪话,抓紧时间再盘一遍。

几个人重新开始点货登记,房间里又是一阵噼里啪啦的算盘珠子动静。一番忙碌,最后,盘出来的账目还是缺了两百。不过,第二次盘,原因也寻到了,是少了一匹布。

马师傅抖了抖算盘,将珠子复位,慢腔慢调。

少了一匹布,怎么少的,我不晓得。各人都莫在心里胡乱盘算。这个店里,就这么四条人,每日都在各自眼皮底下进出,不可能明晃晃拿走一匹布。现在的问题,先不要破案,要先解决事情。出了问题,就是四条人的问题,大家要一起担。这匹布,就是这个月的亏损,我暂时不上账,大家心里清爽,有亏损,手下就紧一点,多用点气力,争取月底时能把这个账平了。

听了马师傅的话,各人都不说话。原本是说账盘好了,用煤油炉煮核桃蛋汤当夜宵。一匹布的事情弄得大家都没了心思,各自回房去困觉。吴师傅嘟着嘴,斜瞟秋林,一脸埋怨。

秋林回到房里,躺床上胡思乱想。楼下,马师傅将南货店角角落落检查完了,站在楼梯口用力喊一声,时辰不早,都好困觉了。

南货店里顿时安静了。可越安静,秋林却越没有睡意。第一次盘存就出这样的问题,秋林不晓得该怎么办。吴师傅说从没出现过这样的缺口,来了自己这么个新人,就有了缺口。他们像是认定了这匹布就是他拿的。店里会不会要自家赔?他一个月才赚廿五元工资,二百

元,不吃不喝差不多要干大半年。还有,即便自己赔了钞票,是不是就能了结,会不会把自己抓去批斗,抓去坐牢监?越想越心慌,秋林困不着,翻来覆去,几乎要将一床草席搅成末子。

早起,秋林守柜台,看见齐师傅早早地出门去。今天不是他轮休的日子,不晓得是去做啥。齐师傅一双死鱼眼,一副瘟神模样,秋林也不敢问。马师傅房间里走出来,站在柜台前,将一个个玻璃罐盖打开。玻璃罐里放着饼干、白糖。马师傅将盖子打开,又盖回去,却不

拧紧。马师傅蜷起中指和食指,轻轻敲了敲柜台面。

小陆,饼干罐的盖子不要盖太紧。

?

秋林一愣,搞不懂马师傅的话是什么意思,想问,马师傅却不理睬他,也出门去了。

中午,有个村里女人来柜台上,要称二两饼干给丈夫下酒。秋林从玻璃罐里取出饼干,给她称了,将盖子拧回去时,想起马师傅的话,手下犹豫,没有拧紧。整一天,秋林都是心里打鼓,时不时去看那玻璃罐。盖子不盖紧,饼干会受潮,饼干受潮就不好吃了。马师傅为什么要提那样的要求?奇怪的是,平时不觉得,整日盯着饼干罐,却总有人来称。秋林卖得不情愿,饼干罐盖子这么松,这几日又都是阴天,他看着饼干罐,总疑心里面的饼干生出绒毛来。

到了夜里,马师傅和齐师傅依旧不见人影。秋林熬不牢,问吴师傅,马师傅和齐师傅做什么去了,怎么天黑了都不回?吴师傅冷冰冰回答,等他们回来,你自己去问。说完,就回了自己房间。秋林心里打鼓,心想,吴师傅一定是晓得缘由的。他疑心马师傅和齐师傅是为

盘存的事出门。莫不是去上级供销社告发自己去了?整一夜,秋林心里都是七上八落。

转日清早,秋林早早起来,去路廊旁边的水作店称了一斤油豆腐。油豆腐刚出锅,热烫烫,喷喷香。南货店里都是各自点煤油炉做菜,平时,秋林也去水作店买些豆腐渣。豆腐渣便宜,与咸菜一起炒,配饭最好。水作店里的老倌人好,秋林去时,总多给些。秋林从没在水作店买过油豆腐,今天不但买了油豆腐,还买了豆浆。

等吴师傅起床,秋林便将油豆腐和豆浆送到吴师傅面前。吴师傅惊讶,嘴巴里推得客气,但双手却接了过去。吴师傅吃着油豆腐,喝着热豆浆,声音响亮。

秋林见他吃得高兴,念道,不晓得马师傅和齐师傅今朝会不会回来。

吴师傅看了秋林一眼,说,你这后生,心思还蛮重的。他嚼着油豆腐,想了想,说,算了,难为这些油豆腐,我也莫瞒你,他们是去进货了。

秋林问,供销社进货不是三个月一次吗?

吴师傅说,不是去供销社进,供销社里的货源都有登记,都要上账。齐师傅是去海边,马师傅跑山里,这些自己寻门道弄来的货不用上账,卖了钞票才可以填店里的亏空。

秋林听了这桩原因,稍稍安心了些。忖了一会儿,又忖起另一桩事。

吴师傅,昨天马师傅出门时,叮嘱我,不要将饼干罐的盖子盖实,这又为哪桩原因?

吴师傅听了只是笑,不讲话。

秋林急了,说,吴师傅,你不讲给我听,我这一天心里都不安稳,做贼一样。

吴师傅就往店门口看,见四下无人,悄声说,都是没办法的事情。这盘存亏损了,只能想办法,各处都生些铜钿银子出来。饼干罐盖子松一些,受些潮,虽然难吃些,但能增重。同样的饼干,就能多卖出些钞票。明白了吧?

秋林听了,心里暗想,虽然是补亏损,但这样做不就是弄虚作假了吗?但忖顾忖,嘴上却不敢多讲一句。

吴师傅吃完豆浆和油豆腐,满足地摸摸嘴巴,说,马师傅和齐师傅出门,你是新人,这几天,柜台上的事你就暂时不要过手了。

秋林听了,心里明白,这补亏损绝对不止松饼干盖子一样办法。自己不内行,做不了那些手脚。

整一日,秋林都在暗中观察吴师傅的手法。仔细看了,多少看出一些端倪。比如卖白砂糖,平日只包一层细纸,一层粗纸,现在,会再多包上一层粗纸。粗纸用多用少,不会上账,多包上一层,就多增了一分白砂糖的进项。这样做,一般都不会有人提出异议。有人提了,吴师傅也会跟对方解释,这次来的糖特别细。买糖要糖票,糖票珍贵,包得不仔细,漏了可惜。多包层纸,牢靠些。这样一讲,对方也就没多的闲话了。打酒人来了,吴师傅也有办法。打酒不论斤,论提。酒提形如打水桶,垂直有一长柄。平日里打酒,马师傅总叮嘱,酒提要轻轻落,轻轻提。现在,吴师傅当家,碰到内行的,依旧轻轻落,轻轻提,碰到不内行的,酒提伸进酒埕里,手上就会用些力道,加快起落速度。这样,酒埕里的酒就会起泡沫,趁着泡沫未散,迅速舀起来,倒进客户的酒瓶。泡沫掩在老酒上,酒就可以少些,减些斤两。再有,就是扯布。扯布按尺寸,村里女人来扯布,吴师傅算好对方所要尺寸,丈量布匹时,手上便加了劲,将布拉得紧些。这样下来,一匹布卖光,也能省下不少。

看到这一切,秋林暗暗有些吃惊,他没想到平时蔫头耷脑的吴师傅竟还有这样的手段。

精彩书评

【名人推荐】

《南货店》看似由消失一匹布的悬念来开场,其实张忌开门见山。小说中各色人物登场,每人的心志、旨求各不同,就好比风从四面八方吹来,万状而无形;然而风行草偃,作家希望从草迹、麦浪、 波纹里看出大致齐整的风的姿态,那就是由马师傅体现的、流贯于民间大地、务实低调而又灵活多变的实践智慧,这是《南货店》的根基。

——金理(评论家)

南货店那种小的、琐碎的、日常的乃至贫贱的物质聚散地,也许正能落实张忌对世界的理解。他并不关注轰轰烈烈的事物,世界在他眼里,不过是由那些无数的小物事、小日子构成的,那才是张忌眼中世界的本质。用一家南货店盛放下整个世界与时代。

——弋舟(作家)

小津安二郎如果动手写小说,大概就是张忌这样吧。

—— 毛尖(作家、学者)

张忌的语言就像是最为朴素的细线,将散没在那早已不复存在的时代深处的星花碎影重新串连起来,赋以轻声细语般的低回调性和质朴气息,铺陈出一阙回荡在江南小镇市井中似远又近的如歌行板,让淹灭的时光重现。

——赵松(作家)

张忌用犀利的笔法,从容的叙述,勾勒出了一幕幕俗世生活的场景,将一群普通人窘迫的生存方式、情感纠结和现实困境,做了生动的由表及里的描画。

——《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奖”授奖词

张忌的最大特点是他懂得如何转换、切片、转换视角。视角不是写作方法,是世界观。第二是语言,好的细节不是细节本身说了什么,而是没说什么。好的故事是故事里面有什么故事,故事之外还有什么故事。

——艾伟(小说家)

【读者说】

所有的时代巨变,都藏在人们一点一滴的生活中,藏在人们吃饭、睡觉、做工背后的心思里。张忌老师将这些时代的针脚缓缓带出,在江南水汽中,这些早已一去不复回的人与事,扎得人生疼。

——宁晗(90后读者)

印象最深是齐师傅连续好几天去点心店想看大儿子,总以为自己记恨他却不知道其实根本恨不了他,大儿子拉他去饭店抢着付钱时说的话也很戳心,老父亲感觉到孩子终于长大。

——周小沁(90后读者)

作为南方人的我,小时候确实常喝甜口蛋汤,但我看了书才知道秋林们喝的还加了核桃!

——金(80后读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货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717693
开本 32开
页数 4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5
出版时间 2020-07-01
首版时间 2020-07-01
印刷时间 202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82
CIP核字 2020062225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3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