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浪达洛维太太(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内容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吴尔夫(1882—1941),英国女作家。其作品摒弃传统的小说结构,运用“意识流”手法,注重心理描写,对现代文学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达洛维太太》《海浪》《到灯塔去》,散文集《普通读者》等。
目录
海浪
达洛维太太
精彩页
太阳还没有升起。海天混沌一色,只有海面稍稍有一点涟漪,仿佛有一块布在上面起伏打皱。随着天色逐渐泛白.天边现出一条暗沉沉的线,把海和天分了开来,这时那块灰色的布上就出现了一行行浓重的条纹,在水面下绵延不断,互相追逐,彼此推拥,不断前进。
当它们到达岸边时,每条波纹先高高涌起,然后一一散裂,在沙滩上铺上一层薄薄的白色水花。波浪暂时平伏一会。接着又重新掀起,发出叹息般的声音,就像熟睡者梦中不自觉的呼吸。这时天边那条暗纹渐渐变得明朗,就像一瓶陈酒中的酒渣已经澄清,使酒瓶重新透出绿莹莹的颜色。地平线外,天空也慢慢变得清澈,仿佛那里鱼肚色的沉渣已经澄清,或者仿佛有个伏在地平线下的女郎举起了一盏明灯,使天空中横亘着一条条青黄夹白、色调暗淡的光纹,活像一把扇子上的一条条扇骨。接着她把灯更举高了一些,大气就显得仿佛是由纤维织成似的,它从绿色的水面上抽起一缕缕金黄血红的细丝,好像放烟火时纷纷腾起的烈焰。随后这些烟火的万千丝缕逐渐融汇成炽热的一片,将那原来沉甸甸像灰毛毯似的天幕烘托起来,化成了亿万点淡蓝的光霭。海面渐渐变得透明起来,不断微微起伏,闪闪发光,直到那些暗淡的条纹终于几'乎全部消失无踪。那条擎着明灯的手臂慢慢地越举越高,最台那广漠的光焰似乎明显可辨;天边燃起了一圈弧形的光芒,决得它近旁的海面一片金光闪闪。
光照射到园中的树木,逐步把叶子一一映成了透明。一只鸟儿在高处啾然而鸣;静默了一会;接着又是另一只鸟儿在低处啁啾。阳光照出屋壁的棱角,然后像扇尖似的轻轻触在一块白色窗帘上,映出卧室窗前一片树叶细小得像指印般的蓝色阴影。窗帘微微地掀动了一下,但室内仍旧一片昏暗,朦胧难辨。外面,鸟儿一直在啁啾鸣唱着它们那单调的歌儿。
“我看见一个圆圈,”伯纳德说,“在我头顶上悬着。四周围着一圈光晕,不住晃动。”
“我看见一片浅黄色,”苏珊说,“蔓延得老远,最后接着一条紫边。”
“我听见一个声音,”罗达说,“唧唧,唧;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我看见一个圆球,”奈维尔说,“在连绵不断的山坡前像一滴水似的挂下来。”
“我看见一个红缨穗,”珍妮说,“上面缠满着金线。”
“我听见什么东西在蹬脚。”路易说,“一头野兽被链子拴住了脚。它在蹬呀,蹬呀,蹬呀。”
“瞧阳台角落上那个蜘蛛网。”伯纳德说,“网上面有一滴滴的水珠和一点点的白光。”
“窗子跟前满堆着扫拢来的树叶,像一些带芒的麦穗。”苏珊说。
“小路上投下一个影子,”路易说,“像一只弯起的胳膊肘。”
“草地上晃动着一块块光斑。”罗达说,“它们是树梢上透下来的。” “躲在树叶深处的那些鸟儿,眼睛都闪闪放光。”奈维尔说。
“鸟毛上盖着一层粗短的绒毛,”珍妮说,“都被水珠打湿了。”
“一条毛虫蜷成个绿色的圈圈,”苏珊说,“一面有一排排短脚。”
“一只灰壳蜗牛爬过小路,一路压平了它身子底下的小草。”罗达说。
“一个个窗格里射出亮起了的灯光,在草地上闪闪烁烁。”路易说。
“石头冰我的脚。”奈维尔说,“不管圆的尖的,我都觉得出来。”
“我的手背火烫,”珍妮说,“手心却沾满露水,又冷又湿。”
“现在公鸡啼了,就像清溪里突然冒出一股鲜红的激流来似的。”伯纳德说。
“咱们上上下下、前后左右全是鸟儿的呜叫声。”苏珊说。
“那只野兽在蹬脚;是一头被链子拴着脚的大象;那头又大又笨的畜生在沙滩上蹬脚。”路易说。
“瞧那所屋子,”珍妮说,“所有的窗子全挂着白色的窗帘。”
“洗碗问龙头里正开始流出冷水来,”罗达说,“直冲在盆子里的青花鱼上。”
“墙上满是金黄色的裂缝,”伯纳德说,“窗下有树叶子映出来的一点点细小得像指印般的蓝色阴影。”
“这会儿康斯泰伯太太正套上了她那双厚厚的黑袜子。”苏珊说。
“当炊烟一升起来,睡意就像一缕轻烟似的从房檐上被卷走了。”路易说。
“鸟儿原来正叽叽喳喳叫成一片,”罗达说,“这会儿洗碗间的门打开了,它们全一哄而起,像撒出一把谷子似的纷纷飞走啦。不过还单剩一只,在窗子下面叫个不停。”
“锅底上聚起了一层气泡。”珍妮说,“一会儿它们纷纷冒了上来,越冒越快,像一串银色的珠子似的一直冒到了锅面卜。”
……
p11-14
导语
弗吉尼亚·吴尔夫,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
伍尔芙认为写作要摒弃纷繁的物质表象,在对自然与生命本质的探求中定格人类“存在的”“有意味的”“瞬间”,通过人物的瞬间感悟揭开生活的面纱,触探生命的哲理。
本书收录了她的两篇长篇小说,分别是《海浪》和《达洛维太太》。
序言
《海浪》也许是弗吉
尼亚·吴尔夫创作的九部
小说最不容易读的一本书
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我们遇到若干关乎可能性
的问题;在阅读她此前此
后的作品时,都不存在。
譬如那些标明“某某说”的
内容,怎么可能由人物口
中道出;六个人物,又怎
么可能聚在一起这样说话
;此外,这些人物所“说”
的部分与有关海浪的描写
究竟是何关系,为什么能
够相互穿插在一起,构成
这么一种文本。这些问题
不予解决,阅读障碍无以
逾越。——正因为如此,
《海浪》遭到站在小说立
场的某些论家的批评,甚
至斥为“失败之作”;当然
同时也获得了另外一些论
家的赞扬。然而即便对于
后者来说,作品中前述可
能性之存在,仍然有待于
得到确认。
梅·弗里德曼作为不很
欣赏《海浪》的一人,在
《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
》中说:“每个人都似乎
在对自己或没有听进去的
旁听者讲话,而不是在交
谈,……当读者随意打开
书而看到‘伯纳德说’时,
不免为之惊讶,因为下面
紧接的话,恰恰是不想说
出口的。”只消把《海浪
》读上两三页,我们就会
表示赞同,即所有这些根
本不是人在说话。大概正
因为如此,论家称之为一
种“内心独白”。可是弗里
德曼对此也不认可:“独
白本身过于独具一格,难
以使人相信是内心独白。
……思想的连接是严格符
合逻辑的,措辞也符合英
文的一般句法。”《海浪
》不仅无法归并于一般小
说,与意识流小说也有明
显差异。那么作家所写的
到底是些什么呢。
这一问题在此前的《
达洛维太太》和《到灯塔
去》中其实已经存在,不
过不大彰显罢了。我们无
法相信克拉丽莎或拉姆齐
夫人置身某一情景之中,
真的就是那般想法;作家
实际上并未直接描写人物
的意识活动,而是在此基
础之上有所丰富,有所升
华,其间又与人物所处环
境多所呼应联系。从这个
意义上讲,称之为“诗化
的心理分析”最为恰当。
詹·哈夫雷说:“弗吉尼亚-
吴尔夫需要的是一个第三
人称叙述者,这个叙述者
必须来自英国现实主义传
统中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
声音,但同时又能意味着
把观察和叙述当作一种创
造而不是当作一种传达来
加以戏剧化。”(《弗吉尼
亚·吴尔夫作品中的叙述
者和再现“生活本身”的艺
术》)正因为叙述者身兼
人物内心世界的观察者和
分析者,观察、分析与叙
述糅杂在一起,所叙述的
内容也就不妨有别于人物
自己所思所感,读者不至
于太不习惯。于是有如哈
夫雷所说:“只有一个叙
述者的意识,从一大堆杂
乱无章的事实造成的一片
混乱之中创造出秩序,从
而说明了它自己,而这个
叙述者的意识,似乎便是
意识本身。”无论是克拉
丽莎,还是拉姆齐夫人,
最终都是吴尔夫自己。
到了写《海浪》时,
情况发生了变化:人物的
内心世界仍然被观察,被
分析,并被叙述出来,但
是原来的“第三人称叙述
者”,也就是那个观察、
分析的人消失了。上述观
察、分析仍然是把握人物
内心世界的主要方式,不
过这一工作改由人物自己
承担了。作品中标以“某
某说”的,就是所观察、
分析,并被叙述出来的内
容。人物也许相对趋近于
自身立场,但至少观察、
分析的方式还是吴尔夫式
的,亦如哈夫雷所说:“
这个叙述者的声音以消融
在它所创造的其他人物的
声音中而著称,特别是消
融在内心独白之中。”弗
里德曼曾批评道:“六个
人物若是离开了他们的抒
情独白,就失去了生命。
”然而问题恰恰在于他们
通过这种独白获得了生命

哈夫雷说:“从外表上
看来似乎有两种真实(按
指‘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
),但最后呈现为只有一
种真实,因为它们是由同
一个创造者以同样的方法
创造出来的——即从个人
的准则和需要中有选择地
创造出来的——同样,我
认为,在其他场合,弗吉
尼亚·吴尔夫的叙述者也
都是创造者,而不是真实
的或想象中的报道者。”
在《达洛维太太》和《到
灯塔去》中,人物丰富、
升华了的意识活动,正是
被创造出来的这样一种新
的真实,讲得确切一点,
一种新的主观真实。吴尔
夫“意识流小说”的真正贡
献——尤其是区别于乔依
斯、福克纳之处——即在
于此。
这种创造出来的主观
真实,在上述两本小说中
是被置诸客观真实——对
克拉丽莎来说,是她的晚
会;对拉姆齐夫人来说,
是她在海滨别墅的生活—
—之中,《海浪》却又有
所不同。客观真实已经不
复存在,另外一种创造出
来的真实取代了它。这就
是伯纳德、苏珊、罗达、
奈维尔、珍尼和路易怎么
会在一起“说”的原因。莫
洛亚在《吴尔夫评传》中
把《海浪》别致地称为“
一部清唱剧”:“六个独唱
者轮流地念出词藻华丽的
独自,唱出他们对时间和
死亡的观念。”不过舞台
并非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一
处,它发生于一个新的空
间;在这里他们的交流方
式,并不等同于在现实世
界中的交流方式。所以这
些“某某说”,虽然偶尔能
被其他人听到,甚至形成
对话,更多的时候则近乎
自言自语。也只有在这个
意义上,我们才能够把它
叫做“内心独白”。—
内容推荐
《海浪》和《达洛维太太》是弗吉尼亚·吴尔夫最优秀的两部代表作。
《海浪》是吴尔夫最具代表性的意识流作品。小说通过对六个人物成长经历的刻画,和对富有蕴意的海浪的描绘,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深刻矛盾。
《达洛维太太》是吴尔夫的成名作,也是意识流小说的最初尝试之一,作品着重表现的是书中人物那些似无联系但令人感悟的瞬间印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浪达洛维太太(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
译者 译者:吴钧燮//谷启楠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58324
开本 32开
页数 47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22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2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22
CIP核字 2019244485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15.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4
3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