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清华哲学研究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乃至个体精神生活的符号表征。”

  本书主要包括社会发展与文化创新、大众文化实践、全球化话语、文化哲学思考等一些有关与时代视野相融合的文化价值的内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你将大概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的精神面貌。

目录

序论:寻求文化价值与时代视野的融合…………………………(1)

第一编社会发展与文化创新……………………………………(8)

1:1发展哲学与中国的现代化……………………………(8)

1:2社会生活的文化创新…………………………………(17)

1:3改革开放中的文化价值冲突…………………………(22)

1:4信息社会人的e化生存………………………………(36)

1:5市场经济的文化内蕴…………………………………(43)

1:6 “科玄之争”与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53)

1:7东西方文化传统与人的现代化………………………(70)

1:8个人主义与西方文化传统……………………………(79)

1:9新价值尺度的确立与当代人文精神重建……………(95)

1:10市场经济实践与企业文化…………………………(104)

1:11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伦理诉求…………………(118)

第二编大众文化实践……………………………………………(127)

2:1 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127)

2:2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141)

2:3私人时间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159)

2:4 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169)

2:5 “日常生活”及其价值批判…………………………(180)

2:6当代韩国大众文化的发展…………………………(192)

第三编全球化话语………………………………………………(206)

3:1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整合………………………………(206)

3:2全球化语境下的哲学实践主题………………………(215)

3:3拷问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观念………………………(233)

3:4人类普遍文化价值与Ought。pia……………………(243)

3:5 21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252)

3:6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个性培育…………………(263)

3:7全球化时代的现代都市文明…………………………(266)

3:8全球文化交流中的主体间性及其原则………………(277)

第四编文化哲学思考……………………………………………(291)

4:1 “文化”三论…………………………………………(291)

4:2哲学理解略论…………………………………………(305)

4:3关于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315)

4:4时间与人的文化生命…………………………………(327)

4:5空间与人的文化世界…………………………………(340)

4:6新时期文化哲学研究检视……………………………(354)

4:7当代人学研究的人文视野……………………………(361)

4:8 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基本走向…………………(370)

4:9 当代西方文化哲学中的宗教问题……………………(379)

后记…………………………………………………………………(392)

试读章节

一、韩国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略早于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少数国家之一。 从1962年韩国实施经济开发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在很高的国防开支 和天然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一直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在短短30 多年的时间,韩国人以吃苦耐劳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创造了令人 瞩目的经济成就:国民生产总值从1962年的23.2亿美元增至1995年 的4520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0年的80多美元增至1995 年的10076美元,经济规模和人均收入排名在1995年分别上升到世界 第ll位和第32位。韩国在短短的30多年里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多 年才能走完的经济发展历程,其成就震惊世界,被称之为“汉江奇迹”。

随着韩国的工业化进程,韩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 就是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整体性转型。这里我们可以列 举两个数据指标:(1)城市化比率。韩国人口的城市化比率在1960年 为28%,到1997年已经达到80%,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意味 着在韩国的总计4680多万人口中,已经有4/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2)教育水平。在1945年战后,韩国的未识字率曾高达78%,而到60 年代初期,这一比率已经降到5%,而今日的韩国已经是没有文盲的国 家。1996年,每10万韩国人口中有大学生人数为3418名,这意味韩 国人口中的大学生比率超过了美国(该年度为3350名)和澳大利亚(该 年度为3240名),首次上升为世界第一位。城市化比率的提高和教育 的普及,无疑为韩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众所周知,现代化的传媒体系是大众文化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因此 我们这里着重考察一下韩国的现代传媒体系。

序言

问:文化哲学研究是你的基本专业领域,围绕文化哲学问题,你已  经较为系统地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请谈谈你致力于文化哲  学研究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邹广文(以下简称邹):如果从我1986年在《学习与探索》杂志发表 第一篇文化哲学研究论文算起,迄今为止我的文化哲学思考已有近20 年时间,可以说一直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律动思考至今。我 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中国的社会生活变革及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精神推 动着哲学去反思文化。因为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乃至个体精神 生活的符号表征。当一个社会发展较为平缓的时候,文化的作用往往 不被人注意。然而,当一个社会出现急剧变革时,文化问题就凸显出 来。回首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文化问题的讨论一刻也没有间断过,这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而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走向看,大体经 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而当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兴起,便 体现了一种从学理层面系统思考文化的诸多问题的努力。总之,在全 球人类文化发展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对现实人类实践生活葆有一 种自觉意识,以规范导引人们的文化实践。

问:众所周知,“文化”概念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广泛的概念,正因为 如此,也容易导致使用上的混乱。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该如何梳理辨析 “文化”概念呢?

邹:我们通常所言的“文化”概念,自表及里应包含如下三个基本层 面:第一层面,文化指涉的是人类全部的创造物,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第二层面,文化指涉的是人类精神领域里的 创造物,其中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第三层 面,文化表征的是人的主体精神世界,在此层面,文化作为匡正人类行 为的内在整合力量,它是人的自由追求、创造能力和超越意识的集中体 现,在此意义上,可以将文化的第三层面内涵视为体现文化内在灵魂的 “人文精神”。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术界所关注的“人文精神”讨 论,就是体现了在文化核心层面对文化的关注意识。因而我在有关论 著中也认为:人文精神正是文化哲学研究所谋求的核心价值。

问:文化研究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哲学思潮勃兴于20世纪,这是否 与20世纪的人类实践生活有直接的关系?

邹:的确如此。就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特点来看,可以说,文化 几乎全方位地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身,人们感到在科技理性主导 下的物质文化的进步,并没有相应带来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甚至还产 生了种种与人们的幸福理念和理想相抵触的现实文化困境,阻碍了人 类实现其价值目标的种种努力。面对这种文化危机和困境,人类的积 极反应是选择。这种选择是对新的文化发展模式的一种探索,并在各 种方案中进行筛选。就世界范围而言,随着世界文化一体化时代的到 来,文化危机具有共同的价值危机背景,这种共同背景是导致文化反思 世界化态势形成的根本因素;而从另一方面看,文化危机对于不同区域 和有着不同历史以及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而言,其程度、内容和特征都 是有区别的,因而,对于文化危机作出的适应性选择应是多元的。说到 文化哲学产生的共同性文化背景,我想至少可以列出三个方面:第一方 面是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发展浪潮。现代化进程在全球的推进使人们 认识到,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生长,每个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折射着各个文化层面的价值转换,并伴随着文化的反思与重建,其中最突出的 间距就是如何达到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第二方面是20世 纪人类对科学理性的反思与检讨。近代以来的科学理性精神在极大地 促进了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技 术异化、生态失衡等。当代文化实践的重大使命就是对科学发现和创 造的人文价值进行重新思考,即不能把人类的文明活动视为一种纯理 性的知识化现象,理性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追求的目的。第三 方面是当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态势。弥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 神的鸿沟,这是随着人类文化整合时代到来的一种必然趋势,这种融合 标示了人的文化实践在确立人的理性思维和改造自然伟大力量的同 时,还应展示人的尊严与价值,展示探索人的生命本体、探索人的全面 发展以及人对环境的需求和适应能力的各种可能性。从以上三个背景 我们可以看到,当代文化哲学研究视野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现实人类 实践意识的一种必然要求。

问:你这里提到每个民族面对文化危机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具有  多元性和特殊性,那么就文化哲学研究来说,建立当代中国的文化哲学  与西方文化哲学是否也有特殊性,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邹:这里我首先说明一点,在世界文化融合的今天,每个民族的文  化发展不应回避共同的文化实践背景,只有看到这一点,强调民族文化  实践的特殊性才有意义。当代文化哲学在其研究品格上,首先应该关  注当代人类发展所产生的共同文化难题,并以此为参照去考察和梳理  每个民族具体的文化实践课题。从这一视角看,我认为建构“当代中国  的文化哲学”这种思路,本身就是在面对人类共同文化课题的“文化哲 学一般’中凸显出价值和意义的,质而言之.我们惟有对作为“文化哲 学一般”的人类共同的文化难题有一种自觉意识,才能对当代中国的文 化实践有一个深刻的体认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 哲学。

说到建构当代中国文化哲学,这的确是一个富有魅力的课题,但也 是一个艰深的课题。进行这一课题的努力我感到有两个前提性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对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境遇的自觉认 识。关于这一点我曾在我的著作《文化哲学的当代视野》中指出:中国 的现代文化重建有三重文化背景:西方近代科学理性文化、中国传统文 化以及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由于这三重文化背景的因素使得中国 现代文化重建呈现出复杂的态势——我们需要对作为历时性文化形态 的三重背景进行一种共时性的消化和吸收,因此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复 杂性是可想而知的。第二,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和转变。面向现实 文化实践,当代文化哲学理解不应企求哲学体系建构上的一劳永逸,而 应面向当代人类实践的文化困境和问题,去发现和追寻现代人应具有 的人文精神。进一步说,我们的文化哲学思考不能只在解释文化的本 质、文化的功能和文化的模式等形而上层次游弋,必须面向当代中国的 现实文化生活去开掘文化哲学的理想。因此我认为今后中国的文化哲 学研究应该是有特色的,这种特色倒不是因为哲学工作者的有意为之, 而是由当代中国文化实践的现实展开所决定的。

问:见到你在许多文章中强调,人文精神的重建是当代文化哲学研 究的中心议题,对此能否具体谈谈你的观点?

邹:从前面我对“文化”概念的梳理中已说明,文化在其核心指向上 必然是人的主体精神世界,因此,自觉弘扬人文精神就成为文化哲学研 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在物质文化越来越充斥于当代人类生活的 今天,营造人类心灵的充实就变得更加迫切。西方近百年的文化哲学 思潮流变中,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的主体自我意识一直是其主旋律。 中国当代文化哲学研究的兴起,其核心价值取向亦在于此,即如何在经 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真正的人的现代化,促进中国国民精神 素质的现代化生成。历史发展表明,每当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物质文化 层面的巨大变革,人的主体精神世界都要经历一场阵痛与更新。自中 国改革开放以来,如何面对新时代去重建人文精神就渐渐成为人们社 会生活的重要课题,它的显层表现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历久不衰的“文化 热”,只不过随着讨论的深入,人们才逐渐感到应从文化哲学深层去体 认人文精神重建这一历史课题。所以我认为,文化哲学研究不应该、也无法回避这种人文关怀。然而我们也遗憾地看到,近年来兴起的“人文 精神”问题的讨论,文学界表现得最为自觉和热烈,而哲学界却显得较 为迟钝,这应该说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现象。我们常讲“哲学是时代精神 的精华”,但我们却淡漠了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文精神重建这一重要的哲 学课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还没有自觉地贴近时 代精神。其实面向现实生活,文化哲学关注人文精神可以引申出一系 列重要哲学主题,如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问题,社会发展中的人格塑造 问题,当代大众文化建设问题,中国当代文化的主体性价值及其培养问 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文学术发展问题,等等。总之,我认为只要我 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关注人的发展,我们就会感到人文精神重建是一 个常新的哲学主题。可以说,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找到了哲学贴近 现实文化生活的契合点。

问:面向时代重铸人文精神,这的确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几年 前你出版的《文化·历史·人》和《文化哲学的当代视野》等著作,侧重的 是文化哲学之“学理”的探究,而新近出版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等 书,则侧重对文化哲学诸多现实问题的考察,不知这种变化意味着什 么?

邹:我认为没有必要将文化哲学研究的“理”与“事”分得那么清楚。 马克思讲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思想集中表现的时代”,时代向哲学提 出问题,而符合时代的哲学也必然随着生活前进并指导生活前进。文 化的发展表征着人与对象世界的动态联系,文化哲学正应该通过追踪 时代、把脉时代去阐扬人类的价值理想,进而表达面向未来人类文化之 不可回避的精神关怀。基于这种考虑,我的文化哲学研究力求贯彻这 样一个理解原则:文化价值与时代视野的融合,即努力将文化的价值思 考与现实文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问:是否可以说,正因为如此,你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命题.如 “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含量”、“市场经济的文化生长”、“大众文化的人文 导向”等。说到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目前已引起多学科的注意, 那么,从文化哲学视野审视这一问题,有哪些独特的价值倡导呢?

 邹:诚如你所言,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确引起国内学界的 注意,我认为它将是中国世纪之交人文学术的一个主导性话题。从文 化哲学的角度思考这一课题,当然应该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有所区 别,我感到最明显的区别恐怕还是“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的区别。 例如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视角谈及“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着重点仍 是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利益结构调整和规范经济秩序、社会秩序等;但 是从文化哲学视角看“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则主要思考的是市场经 济与人的价值实现、社会价值与个性解放的关系、经济行为中的人文因 素影响、社会正义与社会责任,经济实践生活中人的尊严感和成就感的 培育,人的素质与社会风气的优化,等等。总之这种文化哲学视角关注 的基点仍是人文精神的现代重建,这是指向人的价值与理想层面的一 种人文关怀,体现了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这种人文关怀的最高目 标必然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而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意味着社会每 个成员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实践去认同和拥有表征文化整体的类特 性,并同当代社会生活达成一种全面的联系;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个体在 类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协调地发展自我的全部潜能和个性,如想像力与 创造力、自由与超越意识、审美意识与道德情感等,以真正实现文化创 造的主动性与自觉意识。  问:说到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也许是今 后中国学界一定时期内重要的研究课题。可否谈谈你今后的研究计划 和打算?

邹:前面我只是从几个角度谈了我对文化哲学的一些思考和理解, 应该说这还是比较初步的工作。的确,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已充分表 明,它决非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市场经济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就在 于,它使现实文化的生产目标、实践方式、传播手段及其消费环节等,都 以市场、社会和公众的需要来运作。这一方面给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 契机,另一方面也向现实文化提出了挑战,即我们的文化发展如果没有 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支撑,则很可能成为市场的附庸,而文化一旦失去 个性和价值理想,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我感到围绕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关系进行更深层面的文化哲学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工作,今 后我对文化哲学的研究,拟围绕这样的总体目标展开。

说到我今后的学术研究重点,我想可能仍然是一个“上下求索”的 过程,即围绕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做进一步思考,以使文化哲学有 一清晰的学科定位;另外,还应进一步拓展对现实文化实践的追踪研 究,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文精神培育问题、市场经济与大众文化建设 问题、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育机制问题等。因为我感到随着中国市 民阶层经济地位和个性意识的上升,一种反映他们的利益要求,满足他 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市民文化即大众文化也必然随之兴起。这相应地给 文化思考带来诸多新的课题,如究竟应该怎样用现代人文精神导引大 众文化的发展走向?市场经济法则对文化制作领域的介入将会造成什 么样的后果?如何寻求一种大众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契合?等 等。尤其是目前大众文化建设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亟待理论工作 者通过自觉的文化反省与批判来予以矫正。德国学者阿多尔诺曾认 为:“形象化是商品经济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在目前商品经济原则无孔 不入的背景下,许多大众文化产品以华丽的外表消解了文化的深层含 义,以经验的直接性取代了价值的超越性,瞬间的感官享受取代了永久 的回味与思考。这种拒绝思考、回避严肃人生意义的倾向,无疑是不利 于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的。所以,我们所从事的课题研究就是试图对 上述问题的分析,以求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在一个健康的人文氛 围中展开。

(作者附记:本文是在《哲学动态》杂志对笔者的学术专访的基础上 整理而成的)

后记

很高兴本书能忝列“清华哲学研究系列”丛书出版。愿它能为清华  大学哲学系这个充满生机的学术群体的发展壮大尽一份绵薄之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出版之前,其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以论文的形  式,公开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文史哲》和  《清华大学学报》等相关学术杂志,现在我以“社会发展与文化创新”、  “大众文化实践”、“全球化话语”和“文化哲学思考”四个专题,将我的文  稿作了编排修订,从中读者可以大体读出笔者近年来的哲学思考路程。  寻求哲学文化价值与时代视野的融合——这是笔者学术研究一直孜孜  以求的价值指向,从这个意义上,书中文字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我对中国  当代改革开放历史实践的追踪思考。需说明的是,在我的学术著述过  程中,我的研究生常晋芳、崔惟航、夏莹参与了我的相关课题的研究,本  书的有关章节是我与他们合作完成的,并已经在相关文字中注明。  由衷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鹏程教授、北京大学哲学  系丰子义教授对于本书稿的审读。感谢好友唐少杰教授为本书目录所  做的英文翻译。另外,本书出版还得到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  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特此致谢。  邹广文  2004年初春于北京清华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清华哲学研究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邹广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970174
开本 32开
页数 3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8
出版时间 2004-08-01
首版时间 2004-08-01
印刷时间 200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05
丛书名
印张 12.6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