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云冈石窟全集
内容
亮点展示

44.jpg

编辑推荐

《云冈石窟全集》的出版,填补了我国云冈石窟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抢救性地采集记录了这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第一手视觉资料,运用图像学理论,以经证像、以史证像,代表了“云冈学”研究的新高度,彻底扭转了“云冈在中国、研究看国外”的局面,是提振民族志气、不断树立文化自信的新成绩。《全集》已入选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国家改革和发展项目库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主编:张焯,1963年10月出生,河北怀安县人。历史学硕士,文博研究馆员。现任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云冈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著有《中国石窟艺术·云冈》《云冈石窟编年史》《简明中国军制史》;编著《中国皇家雕刻艺术·云冈石窟》《云冈石窟雕刻全集》《中国大同雕塑全集》《云冈石窟》《明实录大同史料汇编》。兼职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大同大学客座教授。

副主编:王恒,1953年生,1985年开始从事云冈石窟研究,文博研究员。1985年至2002年任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书记、第一副所长。1999年以来发表《从犍陀罗到云冈》《〈魏书·释老志〉与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石雕乐伎乐器研究》《论云冈石窟中瓦顶建筑式样的表现特征及其影响》《云冈学:从自发到自觉》《云冈石窟盝形龛的演变》等云冈石窟及相关论文数十篇;出版《云冈石窟佛教造像》《云冈佛经故事》《云冈石窟》《雕凿永恒——山西石窟寺和石造像》 等著作十余部。

副主编:赵昆雨,云冈石窟研究院石窟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著有《云冈石窟佛教故事雕刻艺术》。

内容简介

《云冈石窟全集》是一套全面反映云冈石窟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不同艺术风格与艺术特点的全集性图典。是以摄影、测量、扫描、描绘等手段获取的图片资料为主,依靠云冈石窟开凿以来的所有史料,集数十年的学界研究成果,以客观、可靠的文字,全面记录云冈石窟的大型、多卷本书籍。全集共20卷,以分窟分卷的形式编目,用图12710张,收录造像59265申,编号洞窟45个,并编排若干篇研究相关洞窟文化艺术特点的专业学术论文。

云冈石窟制式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形象生动感人。这座象征北魏拓跋皇权的伟大艺术宫殿,吸收并融汇了古代各民族多元文化,代表了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极高水平,是人类文化雕刻艺术史上无与伦比的瑰宝。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千五百多年来,云冈石窟经风沐雨,造像风化残泐堪忧。过往图册拍摄多着眼暂时完美的佛像,而那些残存的形象一年一年地,就这样默然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不复存在。即便是保存非常完善的造像,在大自然的力量下,消失殆尽也是不可逆的命运。为之采集影像资料,进而建档立案,精挑细选,结集出版——以此种方式留住变迁中的完美艺术,此次全集是一部抢救性的石窟档案。

目录

第一卷(第1-4窟)

第二卷(第5窟)

第三卷(第6窟上)

第四卷(第6窟下)

第五卷(第7窟)

第六卷(第8窟)

第七卷(第9窟)

第八卷(第10窟)

第九卷(第11窟)

第十卷(第12窟)

第十一卷(第13窟)

第十二卷(第14窟、15窟、16-1窟)

第十三卷(第16窟)

第十四卷(第17窟)

第十五卷(第18窟)

第十六卷(第19窟)

第十七卷(第20窟)

第十八卷西部一(第21-31窟)

第十九卷西部二(第32-45窟)

第二十卷(出土文物)

精彩书摘

中华佛教始传于东汉,酝酿于魏晋,勃兴于十六国,鼎盛于南北朝,成熟于隋唐,复兴于宋辽金元,衰落于明清。其间,十六国、南北朝是关键。像教西来的途径有二:西南海路与西北陆路,然以丝绸之路为主线。如果说公元前后大月氏、贵霜的僧人东游弘法,走的是一条回乡之路的话,那么4世纪以后佛教在中华大地上的开花结果,实得益于五胡十六国时期民族大迁徙的历史机缘。东汉时期,佛教虽传中土,但朝廷以其西戎之神,唯听西域人立寺都邑,汉人皆不得出家。魏晋以后,法禁渐弛。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来自华夏西、北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逐鹿中原。佛教作为胡教,不但被各胡族统治者立为国教,以“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魏书 · 释老志》,下引该志不再注明),而且成为颠沛流离、苦难深重的华夷百姓维生系命的精神依托。首先提倡佛教的是后赵羯族皇帝石勒、石虎。他们敬奉西域高僧佛图澄为大和尚,广建伽蓝,说法授徒,参谘国政。石虎公然宣称:“朕生自边壤,君临诸夏;佛是戎神,正所应奉。其夷、赵百姓,有舍其淫祀,乐事佛者,悉听为道。”“于是中州胡、晋略皆奉佛”(《高僧传 · 竺佛图澄》)。中原佛教迎来了第一次短暂的高潮,佛陀救世思想深入人心。随后的前秦氐族皇帝苻坚、后秦羌族皇帝姚兴相继崇法,释道安、鸠摩罗什、佛驮跋陀罗等大师辈出,译经讲论、立戒修禅,一时间长安成为中夏佛教的中心。大约同时,西秦乞伏氏政权与北凉沮渠氏政权,亦将陇右、河西佛法推向高峰。佛教信仰成为中国社会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北魏王朝的建立者拓跋鲜卑,族源来自大兴安岭深处,东汉后期游牧塞北,魏晋之时部落始壮大。在五胡争霸之余,拓跋鲜卑担负起收拾中原残局的历史使命。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建立北魏;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中国北方;448年,征服西域(今新疆);494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不久,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拓跋鲜卑原本不知有佛,然从平城到洛阳,却因礼佛近乎痴狂,所以北齐魏收撰《魏书》,独创《释老志》以述其事云:“魏有天下,至于禅让,佛经流通,大集中国,凡有四百一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流弊不归,一至于此,识者所以叹息也。”与此同时,江南的梁武帝萧衍也因佞佛身丧国亡,留给后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类的伤感。中华佛教盛极而悲。

精彩书评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有了很全影像记录。——新华社

《云冈石窟全集》出版,首次全方位为云冈石窟“立档”。——新华网

20卷《云冈石窟全集》出版,首次全景式展现云冈艺术精华。——艺术中国

历时七年终得大成,大型学术图典《云冈石窟全集》填补我国学术研究领域空白。——齐鲁网

前言

《增一阿含经》云,佛为波斯匿王解梦曰:“梦澄水四边清、中央浊者,当来众生非法欲行,常怀贪嫉,与邪法相应,中国众生好喜斗乱,边国人民无有诤讼也。……当来末世,法应如此。”按《增一阿含经》公元384年译于前秦长安;“中国”者,释迦牟尼生活的中印度之谓;波斯匿王请佛解梦故事,大约诞生于公元后的贵霜王朝。该故事虽系假托,却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前身)依然强势,而佛法转往周边地区的历史现状,并准确预言了世界佛教发展的趋向。大致而言,从佛陀涅槃五百年开始,印度佛教在异国他壤茁壮成长,不断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创造出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在遥远的东方,公元5世纪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佛教的兴盛与云冈石窟的开凿,便是西来像法在华夏大地奏响的一曲惊世乐章。

一、佛教东传的波浪式轨迹

释迦牟尼的生前死后,佛教主要传播于印度的恒河中游一带。公元前3世纪中叶,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君主阿育王在统一印度的战争中,因杀戮过多,心生忏悔而皈依佛门。他巡礼佛

迹,颁布敕令,广建塔寺,开凿石窟(图1),并在华氏城(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举行了第三次佛典结集,印度佛教盛极一时。当时阿育王派遣出国传教的僧侣,足迹北达辛头河(今印度河)上游,南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海岛。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的中亚山区,扼东西交通要冲,既是印度河、阿姆河、锡尔河、塔里木河等大河的发源地,又是古代印

度、波斯、中华、希腊、罗马等世界各大文明的交汇之所。在今天印度河上游的克什米尔、巴基斯坦、阿富汗的山间谷地,曾经沐浴古印度文明的曙光;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文化又在这里生根发芽。阿育王所遣沙门宣讲的佛经故事,在感化北印度居民的同时,也激发了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罽宾(即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地区)等地信众对佛陀神话与形象的新思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云冈石窟全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焯,王恒,赵昆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5230281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12-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