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童年(插图珍藏版)(精)
内容
内容推荐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真实地描述了作者苦难的童年。主人公阿廖沙四岁时死了父亲,只得到外祖父家生活。这是一个充满愚昧、狭隘、自私和残忍的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阿廖沙目睹了亲人间的争斗和丑恶行径,自己也经常遭到毒打,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小天地”里度过了悲惨的童年。
序言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
体三部曲。这部书在我国,从五十年代起就是家喻户晓
的大众读物,直到现在仍拥有十分广泛的读者,足见其
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三部曲不啻是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自述,而且也是
一部卓越的艺术珍品。它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生活道路
,对俄罗斯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社会生活所描绘
的一幅多彩的时代历史画卷。作品的主人公阿廖沙就是
作家本人。这一形象不仅是高尔基早年生活的写照,同
时也是俄国劳动人民经过艰苦复杂的磨练后走向新生活
道路的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艺术典型。作品以高尔基的童
年、少年和青年的生活为素材,涵盖了作者从记事时候
起,即四岁至二十岁的生活经历,也就是一八七一至一
八八八约十八年的生活断面。
阿廖沙·彼什科夫四岁丧父,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
家度过的。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小染坊主,已濒临破产
。严峻的生活使得这个本来就乖戾、吝啬的小老头变得
愈加残暴、贪婪、怪僻,他喜怒无常,脾气暴躁,经常
打骂亲人和幼小的阿廖沙。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
民的家庭:愚昧、狭隘、自私、残忍……父子、兄弟、
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甚至为一些小事而常
常争吵、斗殴。暴戾的外祖父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
,竟把幼小的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两个舅舅,由于嫉
妒,把阿廖沙的父亲骗到外面,并狠心地把他毒打一顿
后推进冰窟里。大舅米哈伊尔为了取乐,竟把烧红了的
顶针放在瞎眼的老长工格里戈里的手里。二舅雅科夫甚
至残忍地把自己的老婆无端地折磨死了。干活时他们不
把人当人看,抬十字架时竟把强壮的“小茨冈”活活给
压死了。作品的开头高尔基就写道:“有时连我自己也
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
、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
的事情太多了。”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
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阿廖沙十一岁被迫走上“人间”,先是当鞋铺的学
徒,后在制图师家里打杂,在船上当洗碗工,在圣像作
坊做杂工,在建筑工地上当监工等。在“人间”,阿廖
沙一直处在各色各样的愚蠢的小市民的包围之中,看到
了“更多的残忍、污秽、丑恶的事情”。制图师家的婆
媳们愚昧而又奸刁,整天吵吵嚷嚷,以拨弄是非、取笑
他人为乐;轮船上的那个肥胖的秃头雅科夫老是讲女人
,而且讲得不堪入耳;狡猾的谢尔格和叶尔莫欣自己偷
茶具、偷钱,却要嫁祸于阿廖沙;市场上那些做买卖的
和掌柜的都无聊地干各种恶意的游戏:外来的乡下人要
到城里什么地方去,向他们问路,他们总是故意指错路
径;毛皮店的老板用十卢布打赌,让自己的伙计米什卡
在两小时内吃完十磅火腿。特别令阿廖沙愤恨的是人们
对待妇女的态度:他亲眼看见他的后父用长腿踢她母亲
的胸脯;亲眼看见一家妓院的门房抓住一个女人的双腿
,倒退着像拖死尸一样把她拖到人行道上……这一切都
引起幼小的阿廖沙的激愤和狂怒。身边这些层出不穷的
暴行和丑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是,阿廖沙并没有被
这种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的恶势力所压倒、所毁灭,反
而使他锻炼成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的人。这是因为
:一,现实中,除了黑暗势力外,还有许多善良、正直
的人们,是他们给了他力量,使他看到光明;二,世界
优秀的文学遗产像雨露一样,滋润着阿廖沙的心田,使
它不致枯竭。
“小时候,我想象自己是一个蜂窝,各式各样普通
的粗人,全像蜜蜂似的把蜜——生活的知识和思想,送
进蜂窝里。”第一个,也是最多地把蜜送到阿廖沙的蜂
窝里去的人就是外祖母。在作品中,外祖母的形象可以
说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
是最富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高尔基非常深情地写道:
“在她没有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
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她马上
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
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
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除外祖母外
,那个善良、乐观的“小茨冈”,那个忠厚老实的老长
工格里戈里,那个献身科学的“好事情”,那个文化水
平不高却很喜欢书的厨师斯穆雷等,都是阿廖沙的良师
益友。正是这些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哺育培养了
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
书籍对于阿廖沙的性格的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他读了大量的书。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
格涅夫、阿克萨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
泰、巴尔扎克、司各特、龚古尔兄弟、贝朗瑞、大仲马
、海涅等,这些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他几乎都阅读过。“
这些书洗涤了我的身心,像剥皮一般给我剥去了穷困艰
辛的现实的印象。我知道什么叫作好书,我感到自己对
于好书的需要。因为这些书使我在心中生长了一种坚定
的信心:在这大地上我并不是孤独的,所以我绝不会走
投无路。”
许多人都指出,三部曲的基本主
书评(媒体评论)
我所读过的高尔基的著作虽然那样少得可怜,
但我所受的他的恩惠,却和所受的太阳的恩惠一样
,大得无边……
——郭沫若
只有读过高尔基的《童年》的人,才能正确地
评价高尔基惊人的历程。
——罗莎·卢森堡
高尔基作品所以能在中国受到广大读者的爱好
,是因为它抨击了黑暗,指示了光明,它虽然是为
俄国人民而呐喊,但在中国读者看来,觉得都是自
己心里要说的话。而这实在也不足怪,因为真理只
有一个。
——茅盾
精彩页
在幽暗的小屋里,我父亲躺在窗下地板上,他穿着白衣裳,身子伸得老长老长的;他的光脚板的脚指头,奇怪地张开着,一双可亲的手安静地放在胸脯上,手指也是弯的;他那一对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的和善的面孔发黑,难看地龇着牙吓唬我。
母亲跪在那里,上身没穿衣裳,下半身围着红裙子。她用那把我爱拿来锯西瓜皮的小黑梳子,把父亲又长又软的头发从前额梳到后脑勺;母亲老是自言自语,声音粗重而且沙哑,她的灰色眼睛肿得仿佛要融化似的,大滴大滴的泪水直往下滚。
外祖母拉着我的手。她长得圆圆的,头大眼睛也大,松软的鼻子挺可笑;她穿一身黑衣裳,整个人都是柔软的,好玩极了;她也哭,哭得挺别致,仿佛挺熟练地伴随着母亲哭,浑身发抖,拉着我往父亲身边推;我躲在她背后,死撑着不愿去;我又害怕又觉得怪别扭的。
我从未见过大人哭,也不明白外祖母再三地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跟爸爸告别吧,你再也看不见他了,亲爱的孩子,他不到年纪,不到时候就死了……”
我得过一场大病。才刚下地。我病着的时候记得很清楚:父亲高高兴兴地看护我,可是后来,他忽然不见了,却换了一个奇怪的人——外祖母来看护我。阿廖沙?彼什科夫(即高尔基)三岁时(1871年)在阿斯特拉罕流行霍乱,他父亲马克西姆看护他,不幸染病身亡。
“你从哪儿来的?”我问她。
她回答:
“从上边,从尼日尼尼日尼是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即高尔基市)的简称;俄语“尼日尼”是“下面”的意思,所以小孩子误会他外祖母是说从下面来的。来的,不是走来的,是坐船来的,在水上不能走,小鬼!”
这真可笑,使人摸不着头脑,因为在我们家楼上住着几个染了头发的大胡子波斯人,地下室住着一个黄脸的加尔梅克加尔梅克是俄境内一个少数民族。老头子,是贩卖羊皮的;沿着楼梯,可以骑着栏杆溜下去,要是摔倒了,就翻着筋斗往下滚,——这我是知道得很清楚的。这和水有什么关系呢?一切都乱套了,都糊涂得令人好笑。
“为什么我是小鬼?”
“因为你多嘴。”她也笑着说。
她讲起话来又亲切,又快乐,又流利。从见到她的第一天起,我就和她要好了,现在我希望她快点领我离开这间屋子。
母亲使我感到压抑;她的眼泪和号哭都在我心里引起新奇的、不安的感觉。我第一次看见她这个样子,——她一向态度很严厉,很少说话;她总是打扮得干干净净,平平帖帖的,她的个子高高大大,像一匹马:她有一副筋骨坚硬的体格和两只劲头极大的手。可是现在,不知为什么,她全身都膨胀起来,弄得乱七八糟,看去令人怪不舒服的,衣服也全撕得破破烂烂的;头发本来梳得很齐整,像一顶光亮的大帽子,现在披散到赤裸的肩膀上,耷拉到脸上,编辫子的那半头发,来回摆动着,触动睡着了的父亲的脸。我已经在屋里站了很久,可是她连一眼也不看我,她老是梳父亲的头发,不断地号啕大哭,眼泪扑簌簌地直流。
穿黑衣裳的乡下人和警察从门缝里伸头看看。警察气哼哼地叫了一声:
“快点收拾!”
窗户是用黑披肩遮着的;披肩给吹得像船帆似的鼓起来。有一次,父亲带我划帆船,忽然霹雳一声雷响,父亲笑起来,膝头紧紧夹着我,大声说:
“没关系,不要怕,‘大葱头’父亲对阿列克谢的亲热的称呼。!”
母亲忽然从地板上费劲地挺身站起,马上又坐下去,仰面倒下,头发铺散在地板上。她紧闭着两眼,刷白的面孔变青了。她像父亲那样龇着牙,声音可怕地说:
“把门关上……阿列克谢,滚出去!”
外祖母推开了我,跑到门口喊道:
“亲爱的人们,不要怕,不要管她,为了基督,请你们走开吧!这不是霍乱症,是生孩子,请原谅,好人们!”
我跑到黑暗的角落里,躲到箱子后面,从那里看母亲在地上打滚,呻吟,牙齿咬得格格地响,外祖母在她身边爬着,亲切地,快乐地说:
“为了圣父和圣子,瓦留莎,忍住点儿!圣母保佑……”
我吓坏了。她们在父亲身旁的地板上忙成一团,碰他,唉声叹气,喊叫,可是他一动不动,仿佛还在笑呢。她们在地板上忙了很久。母亲好几次站起来又倒下去。外祖母像一个又黑又软的大皮球,从屋子里滚出去又滚进来;后来,忽然在黑暗中有一个小孩哭了。
“荣耀归于主!”外祖母说,“是个男孩!”
说罢她点上了蜡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童年(插图珍藏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高尔基
译者 译者:刘辽逸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28266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197
出版时间 1988-05-01
首版时间 1956-06-01
印刷时间 202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46
CIP核字 2017116149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