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儿(林立果小舰队兴亡始末)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老虎出山

(一)

1966年的秋季似乎过早地来临,火辣辣的夏天刚刚过去,便秋风萧瑟,枝叶破败,寒流涌动,人心悲凉了。

这个时候,“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正席卷全国。一批又一批党政军领导干部被扣上“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叛徒”“特务”“阶级异己分子”的帽子,被打倒了。整个中国社会处在混乱和动荡之中。人们迷惘、惶惑,以惊恐和莫名其妙的目光注视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天真幼稚的青年学生,却处在极度的狂热和亢奋之中。

这场斗争从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江青和张春桥幕后炮制、姚文元署名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就已经拉开了序幕。如果说这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一开始还心照不宣,笼罩着一层迷雾的话,那么到了1966年春夏之交,斗争便日益尖锐,矛头所向也日益明确了。下面几个重要日期和阶段,对于希望理解和认识这场运动的人们来说,不能不格外看重:

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其中说道:“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8月1日至12日,中共召开了八届十一中全会,全会期间,毛泽东写了著名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直指刘少奇。这张大字报开始是作为全会文件印发的,很快便在中南海大院里公开张贴了出来。全会将林彪确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降低了刘少奇、邓小平在中央的领导地位,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

8月18日至11月26日,毛泽东或登上天安门城楼,或乘坐敞篷汽车在西郊机场,先后8次接见了80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一时间,东风吹,战鼓擂,红旗飘,军号响,大字报铺天盖地,大串联如火如荼。

“文化大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烧起来。

乱,先自学校始。5月25日,北京大学的聂元梓带头造校党委的反,首都高校闹了起来。北京的中学不甘落后,也一哄而起。随后,按照中央指示,全国的大中专学校停课闹革命。六六届高中毕业生已经填写的高考志愿,不算数了,高考停止,造反要紧。从8月份开始,先是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后是抄家、游街、揪斗“牛鬼蛇神”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接着是红卫兵天南海北戴着袖标、打着红旗大串联。由于“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简称“中央文革”)号召“踢开党委闹革命”,全国的校党委(支部)统统瘫痪了。

此时,中国的学校和整个教育界已无秩序可言。

就像风暴的中心总是平静的一样,领导这场大革命的第二个核心人物,职务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的林彪,却表现得临阵不乱,若无其事。林彪的确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即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地位显赫、名声大噪地突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依然表现得那样含蓄、神秘和不可捉摸。

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养病。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前夕,他在大连养病,本来是请假不出席会议的。毛泽东派汪东兴专门打电话请他,说他不来就不结束全会,他才应召而来,并当上了毛泽东的接班人,用他自己回到毛家湾家中对秘书的话说,是“小六变老二”了——他原来在党内排名第六位,顺序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此次会后他就位居第二了。即便这样,他也从来没有殚精竭虑、日理万机过,只不过在北京居住的时间相对多了一些,随时准备手举红宝书(即他倡导编印的《毛主席语录》),陪同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红卫兵,或者出席毛泽东指名要他出席的有关会议。无论形势怎样紧张,局面怎样混乱,他从不慌乱,从不着急,还是深居简出,还是平心静气,还是在毛家湾的家中有规律地按时晒太阳,不声不响地正襟危坐在沙发上默默想问题,还是从不直接批阅文件,而是一天最多两次听秘书讲文件,上、下午各一次,每次一二十分钟,最多不超过半小时。他差不多像是一个看客,一个冷静得吓人的看客。

真是含蓄的神秘的难以捉摸的林彪!

妻子叶群和林彪就大不一样了。“文化大革命”令叶群亢奋,她所操心和参与的事明显多了起来,这一方面是她作为林彪办公室主任的职责使然,另一方面也由她的政治追求和禀性气质所驱使。林彪的地位上升了,她当然情不自禁地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夫贵妻荣嘛。再说,她是一个表现欲、权势欲很强,耐不得孤独和寂寞的女人,既然“文化大革命”是改朝换代,是林彪所说的“大罢一批,大提一批”,那么她为什么不趁机表现自己,去争取个人和家庭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呢?并且,她还有一些公愤私仇需要发泄!

最近一些日子,叶群的心情一直很好。尤其是她化装参加了在北京东郊体育场召开的十万人批斗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和文化部部长陆定一的大会,更是感到扬眉吐气。陆定一的妻子严慰冰多次给林彪、叶群写匿名信,骂叶群是“王实昧的情妇”,是“封建贵族加现代特权”,破案后,叶群对陆定一夫妇恨之入骨。这下打倒了陆定一,逮捕了严慰冰,叶群深感“文化大革命”为自己出了一口恶气,就凭这一点,她也要由衷地欢呼“文化大革命万岁”!

可是,这些日子学校和机关的混乱状况,也让叶群有所担心,她担心她的一对儿女该怎么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女儿林立衡(小名豆豆)此时在空军报社当编辑,儿子林立果(小名老虎)正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二年级,空军机关和北京大学都乱得厉害,两派对立,视若寇仇,终日用大字报、广播互相攻讦不说,还出现了武斗的苗头。叶群越想越不由得为自己一双儿女的安全担心起来。

这天,叶群风风火火地走进了林彪的卧室,她进门就嚷。

林彪正背着手站在房间内一人高的地球仪前沉思,叶群的突然闯入吓了他一跳。

林彪皱了皱眉头,慢条斯理地问叶群说些什么。叶群说外面形势很乱,她有些担心。林彪批评她是杞人忧天,说主席不是说了嘛,乱,乱了敌人,锻炼了群众,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并说依他看,中国乱得还不够,不够,很不够。

叶群告诉林彪,她是担心老虎和豆豆。

P1-3

后记

我对“小舰队”这个题材情有独钟、抓住不放,是基于对它特殊的无可替代的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在人性中,亲情是最真实、最深刻,也最柔弱的部分,是古往今来无数大人物的“软肋”。对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由此入手,不啻是一个独特视觉。以林彪、林立果而论,儿子不能代替老子,一人做事一人当,儿子完全可以瞒住老子做坏事,也完全可以打着老子旗号以营私。但父子之间藕断丝连,儿子又总可以折射老子,老子也总可以从儿子身上看出端倪。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政治的乃至文化的遗传基因和影响,是不应该否认,且否认不了的,问题在于牵扯的程度和涉及的深浅。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没有林立果的胆大妄为和毛泽东的巨大威慑,也不会闹出个“九一三”事件,而没有“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也不会造就个林立果。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什么、隐含什么?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因此,有必要从研究林立果人手去研究林彪,包括从研究叶群人手去研究林彪。想必读者一定能从中看出奥秘,充分利用历史留给人们的思索空间。

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本书对关系“九一三”事件要害的林彪“手令”有了新的说明。这比我另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关于“九一三”事件的书《真相:“九一三”事件考证》(2012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要全面一点、清新一点。因为有了新情况、新材料的披露,而人的认识是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事实根据的。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特殊的历史时期,“四人帮”又居间做手脚,对林彪的批判有不少不实之处,对事件的谈论也有无限上纲之处。当然,亦非当时所公布的一切统统为假,皆不可信。我注意到,网民对“九一三”事件的关注经久不衰,而不少网民、主要是年轻网民的认识却未免失之偏颇。比如,有人怀疑《“571工程”纪要》的真实性,有人怀疑暗杀阴谋是否存在,有人认为温都尔汗坠机现场是伪造的,还有人从“彻底翻案”出发处处逆反。我想说的是,翻案,不怕,请拿出事实根据来。研究问题、探求真相,离不开充分的材料、正确的立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关键,还是那句老话:实事求是。只不过“实事求是”四个字,知易行难罢了。难在哪里?难在材料的局限,难在主要当事人的死亡,难在禁区的设置以至于研讨的不够,也难在人们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理论水平和逻辑水平的浅表性。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而可以断定,关于“九一三”事件的怀疑和争论还将继续下去,而有些可能会成为千古之谜。

这部书稿,初成于2004年前后。随后的出版,费尽周折。业内人士,见之者无不叫好,亦无不叫苦。原因,几乎众口一词:“题材敏感。”但我认为,何谓敏感?敏感何碍?因循守旧,回避敏感,何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何来文化的进步、发展和繁荣?

说“敝帚自珍”未免轻飘,说科研精神和政治信念的坚守又有拔高之嫌,反正事实上将“屡战屡败”改写为“屡败屡战”,总之是我始终没有灰心和放弃。新一轮努力始于2010年春,几经审改,终于有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为2013年1月底,农历癸巳年春节的前几天。正是时候,我利用春节假期按要求对书稿作了最后的修改,尽管紧张劳累些,但心情是从未有过的愉快。我真的看到春天正大步朝我们走来。我也真的体会到,要干成一件事,没有不离不弃、坚忍不拔,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精神是不行的。

后记言谢,似成俗套。然不才难以免俗,在此还是要道谢的。感谢北京出版集团,感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同志,没有他们的帮助,本书难以问世。

作者

2013年2月17日(正月初八)于北京什坊院

目录

第一章 老虎出山

第二章 进入空军

第三章 初露锋芒

第四章 平步青云

第五章 空军“太上皇”

第六章 兵败庐山

第七章 “康曼德”

第八章 行动代号:“571”

第九章 磨刀霍霍

第十章 剑拔弩张

第十一章 叶群的心事

第十二章 “太子”春梦

第十三章 毛泽东南巡

第十四章 密报惊魂

第十五章 暗杀阴谋

第十六章 六神无主的选择

第十七章 毛泽东脱险

第十八章 预案:割据广州

第十九章 林豆豆的悲剧

第二十章 仓皇出逃

第二十一章 机毁人亡

第二十二章 旋翼下的搏斗

第二十三章 树倒猢狲散

第二十四章 余波与终场

后记

内容推荐

张聿温编著的《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儿:林立果小舰队兴亡始末》是一部翔实记述林立果“小舰队”兴亡始末的历史纪实作品。林彪、叶群的独子林立果,1967年春到空军当兵,借林彪光环,两年多时间连升八级,成为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兼作战部副部长。自命不凡的林立果很快在自己周围拉起一伙人马 “小舰队”,自命“康曼德”。

在林彪和毛泽东发生严重分歧和尖锐矛盾,林彪接班人地位岌岌可危的情势下,林立果不知天高地厚,负气行动,欲和毛泽东拼个你死我活。然而,他策划的谋杀毛泽东、发动武装政变的阴谋因南巡的毛泽东突然回京而化为泡影。他继而策划南逃广州,另立中央,又因周恩来查问、封存林彪专机而胎死腹中。情急之下,林彪、叶群、林立果于子夜时分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参与阴谋的林立果同伙周宇驰、于新野劫夺直升机叛逃未果,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小舰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编辑推荐

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林彪事件”。这个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它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张聿温编著的《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儿:林立果小舰队兴亡始末》翔实记述了林立果“小舰队”策划政变、“571工程”纪要、谋刺毛主席、“九一三”事件的全过程。林立果是有远见的超天才,还是疯狂黑太子?林彪是被欺骗绑架,还是共商同谋?本书经数年审定,直面争议,首次完整揭底真相。

林彪事件的发生,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历史追问和思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儿(林立果小舰队兴亡始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聿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109061
开本 16开
页数 5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60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922
CIP核字 2014182315
中图分类号 K270.5
丛书名
印张 3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