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深圳传(未来的世界之城)(精)/丝路百城传丛书
内容
作者简介

胡野秋,文化学者、作家。六十年代生于安徽芜湖。曾供职于《中国青年报》《深圳特区报》,并数次获国家级新闻奖,包括“中国新闻奖”“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等新闻界最高奖。曾任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室主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香港卫视《东边西边》首席嘉宾,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客座教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学院兼职研究员等。出版专著有《胡腔野调》《冒犯文化》《闲人,书生活》《微观深圳》等。

后记

我在深圳生活了27年,比我在故乡以及任何一座城市都要待得久,几乎占去了我生命的一半。从某种意义上,我是和深圳一起成长的
,对这座城市的街道、建筑
、风景都格外熟悉,每次从外地飞回来,一走出深圳机场,便能闻到那种特有的海洋城市气息,毛孔瞬间都会张开,无论多么疲惫,立时舒坦起来。
  

 2018年岁末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个北京的电话,电
话那头是艺术史学者刘传铭教授,刘教授是我敬仰的人文学者,学问横跨文史艺术
,虽从未谋面,但因同属皖
籍,所以对这位乡贤前辈一
直颇有关注。文人以字结缘
,认识不论早晚。刘教授在电话中约我写一本《深圳传
》,让我大感意外。我知道
他主编了一套庞大的“丝路
百城传”,创造性地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立传,这套书的作者阵容强大,大都是本地的代表作家,每出一
本都成为出版界和读书界的盛事。所以当刘教授把为深圳作传的任务交给我时,我确实有点诚惶诚恐,生怕辜负了他,更怕辜负了一座城
市。
   

此前一年,我应商务印书馆之约曾主编过一本《微
观深圳》,加上自认对这座城市了解甚深,所以接完任务还是颇为自信的。但进入资料整理尤其动笔后,才发现这是一次彻底的冒险,每
一脚都是地雷和陷阱。也许这座城市发育得太快,匆忙的成长中无暇顾及记录自己的历史。不用说古代史籍记
载寥若晨星、语焉不详、出
处单一、孤证居多,即使是
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史,也同样草蛇灰线、各执一词且无权威认定。所以当我怀揣
提纲信心满满地去图书馆、
档案馆、博物馆查资料时,
彻底傻眼了,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深圳在哪里?有时费尽心力打捞出一块碎片,便欣喜若狂。
   

举例而言,深圳究竟有多少条河流?干流、支流各几条?每条长度多少?源头何来、流向何方?资料众说纷纭,并且常常互相打架。
我也曾顺着深圳河一路探寻
,试图廓清这条母亲河的真
相。由衷感谢深圳水务集团的张志峰兄,他给予我无法替代的帮助,有些数据前后矛盾,他帮我亲自去踏勘核实,然后发来实况照片。每每向他致谢,他只说“举手
之劳而已”,而我深知这种“
举手之劳”背后有何种艰辛

  

 类似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当我遇到一些史料上的甄别和疑问,会常常骚扰各界的专家。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员张一兵兄、民俗学者廖红雷老先生都曾以他们的专业知识为我把关;我的老友资深报人刘深兄,远在北京出差,依然不厌其烦
地和我讨论一些历史细节以
及表述。
   特别要感谢新星出版社的几位同仁,马汝军社长对书稿的布局、内容都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意见,彭明哲总编也为本书如何更好地面向读者仔细盘桓,尤其是责任编辑简以宁女士,她从结构
、目录到篇章、文风,都有
清晰的把握,我们的沟通一直如沐春风。
   

还要感谢摄影家海国梁兄,我和他的友谊始于上世
纪八十年代,他曾是国内著
名的人像摄影师,后来南下特区,做起影楼老板,自己也很少抓相机了,但为了这本书,他决定重操旧业,这本书的封面就出于他之手;
此外书里还用了一些摄影家
朋友的照片,如刘廷芳、余
海波、李伟文、姜禹安等好
友,都已是新闻摄影界的翘楚,长期用镜头记录着这座城市;还有张小惠、阙永福
、何耀华、熊珏珺、郭颂、韦洪兴等,他们的照片都让我惊艳,当一个个历史瞬间飞进我的字里行问,这本书的颜值自然显著提升。还有些历史照片一时难以联系到摄影者,无法尽谢,但心存感激。还有我的徒弟伍呆呆
,她是作家,又是广东人,比我来深圳更早,所以涉及语言、民俗方面的难题便要向她求证,书里同样有她的心血。
   

当然我最想感谢的,还是深圳,如果没有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果没有那些匪夷所思的传奇,便没有这本书的骨骼血肉,甚至那些曾经折磨过我无数次的困难的细节,也无一不成为本书给予读者的阅读营养。
   

修改书稿时,恰逢新冠肺炎病毒全球肆虐,居家改稿,再回看一座城市乃至家国的历史,那些波澜曲折、生死磨难,更让人感慨万千,唯每日发愿祈祷。
   

愿深圳平安!愿中国平安!愿人类平安!    

胡野秋     

2020年3月31日

目录

序 为城市立传,一次幸福的探险
章 深圳有多深?
双城记
风雨“二线关”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
第二章 城史
“深圳”释名
别名“鹏城”何来?
咸头岭那片碎裂的彩陶
从未停止的移民脚步
南宋在这里画上句号
第三章 寻找城市中心
一条名叫深圳的鱼
中心与心中
难舍难分城中村
第四章 城市之光
传奇者袁庚
深商列传
村里的梵高们
我们的物质生活
第五章 文化:从沙漠到大海
一匹文化的“骡子”
文化金三角
为文人造个海
两所与众不同的大学
两个文化
深圳话剧的“阿伽门农”
游走在方寸之间
第六章 山川与河流
莲花山的守护者
梧桐烟云与禅院钟声
小河弯弯向南流
第七章 古怪的地名
到处皆是“围”与“坑”
家住蛇口
八卦岭没有八卦
第八章 街巷记
不眠的巴登街
中英街:特区中的特区
我的东门,我的老街
亲嘴楼的 想象
第九章 风俗志
恭喜发财,利市逗来
这盆菜吃了700年
凉茶非茶也
基围人和基围虾
文豪也喜沙井蚝
第十章 方言说
粤语难以上青天
方言快要死了吗?
第十一章 旧屋新楼
情满大围屋
一座碉楼一卷史
崎岖的天际线
地标:上海宾馆
第十二章 人在草木间
市花簕杜鹃
榕树的辫子
红树林守卫海堤
三洲田问茶
第十三章 灾害祭
火祭清水河
血色的警告
第十四章 观念!观念!
观念铸就伟大城市
2019年,深圳再出发
后记

序言

为深圳立传,一次幸福
的探险试图迅速而准确地描述深圳,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它只有短短的40岁,但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超过中
国其他任何城市,甚至在世
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人类的建城史上,城
市都是一步一步叠加式地累积而成,在漫长的累积过程中,建构了城市的自然风貌
和人文传统,形成了此城与
彼城的分别。深圳则不然。准确地说,深圳不是建成的,而是“造”成的,它的出现让人猝不及防,于是人们只能用“一夜之城”来形容它。
   “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
边画了一个圈”,这首耳熟
能详的歌曲,起首便道出这座城市的特别。多年前我写
过一本书《触摸:设计一座
城市》,当时我在拍一部电影纪录片,采访了和深圳相关的设计师们,片子拍完了
,我也得出了结论:这是一
座设计出来的城市。你可以
想象一下,在一片荒凉的海滩上,搭积木一样地搭出了
一座城,而且这座少年之城居然一跃而起,与历史悠久
的北上广大佬们平起平坐,
被划进一线城市。这样的速
度被命名为“深圳速度”,在
世界建城史上成为叹为观止
的孤例。正是在这个高速旋转的
陀螺的带动下,中国的城市化脚步也因此大大加快,我们仿佛弯道超车,就集体地
从乡村模式插队进入城市模
式。小说家余华在他的长篇
小说《兄弟》后记里,写下过这样一段话:“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快则快矣,唯解读便成为万难。与国内的其他城市相比
,深圳具有强烈的飘忽性,比如你到过拉萨、喀什、西
安、杭州等,这些城市都有相对成熟的城市风格乃至城
市性格,我们甚至可以用一个关键词去给这些城市一个不太离谱的界定,比如神秘的拉萨、大美的喀什、厚重的西安、窈窕的杭州……  但是深圳呢? 至今有太多的人到过深圳,写过深圳,但是却无人能够为深圳找到一个众望所归的关键词。在很多年里,
人们认为这里到处是黄金,
所谓人傻钱多是也,当年“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的人中,有一多半是冲着深圳而来;还有一些人认为深
圳是一个暴发户,缺乏底蕴
,略显肤浅,这里可以是事业的疆场,但不是宜居的温
床;还有人以为这里充满着冒险家的争夺,商人们在尔虞我诈中获得快感,到处是灯红酒绿与刀光剑影,胆小者勿进;当然也有人把这里视为天堂。而只有在这里生活了一
年以上的人,才能明白这座城市的形式与内容有多么的与众不同,随便你怎么想象她,她都在你的想象以外,
无论是好,还是坏。
   认识一座城,总是由表及里的,正如认识一个人。我的朋友南兆旭长期致力于研究深圳的生态文化,
他在《深圳自然笔记》中对一线城市的自然环境曾有过透彻的比较,他写道:“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里,
深圳是唯一同时拥有城区、
山岭、溪流、湖泊、森林、
田野、古村、海洋、岛屿和中国最美海岸的城市;多样的生境为多样的生命提供了
栖息地。”根据南兆旭和他
的团队长达10多年的考察,
深圳陆地面积只占全中国陆地面积的1/5000,却飞翔着全中国1/5的鸟类,奔走
着10%的哺乳动物和20%
的爬行动物;深圳的海域只
占南中国海的1/10000,
生命物种却超过20%。在这块不大的温暖湿润的土地上
,50%的土地被草木覆盖,已记载的植物有2979种,超过整个欧洲大陆。      

外表之外,内里又如何
呢?在我眼里,深圳是一个
对追梦者来说充满魅惑的村
姑。她出生在一个小渔村,
却多年与一母所生的亲姐妹
隔河相望,历史老人最终还
是让这对并蒂花一同绽放,她们对走进新时代的人们有
着神秘的吸引力,一批又一
批年轻人和不太年轻的人都
前赴后继地南下寻梦。有的
梦做成了,有的梦还在路上

   在我眼里,深圳是一个
有点鲁莽的小伙子。这里曾
经尘土滚滚、脚架林立,到
处是“坑”,到处是“围”,到
处是“岭”。然而,对于到深圳寻梦的人来说,这小伙子还是挺帅的。他没有什么不敢试,没有什么不敢闯,创下过辉煌,也犯下过错误,但他始终坦然地朝前走,像背着双肩包的旅行者。
   

在我眼里,深圳亦是一
位性格温和的儒生。这里以
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因
为读书而受人尊重。从曾经
的一书难求,到买书习惯用
小推车,每个区都拥有一座
巨大的书城,每个社区都有
自己的图书馆。图书在这里
随处可借,也随处可还。联
合国把“全球阅读典范城市”
的美誉给了他。
   

在我眼里,深圳还是一位包容谦让的绅士。他的口头禅是“来了就是深圳人”,
这里一直用“英雄不问出处”
作为对待陌生人的标准。在斑马线上,踽踽独行的老人
不必担心汽车会与之抢道;
在纵横交错的街道,迷路者可以放心地向路人问道,他会详细告诉你怎样到达,如果有空的话,他会陪你走上一段。
   

当然,更多的眼里会有更多的深圳,无论哪一种,都可能颠覆你曾经的想象

导语

深圳只用了四十年时间便跻身中国一线城市并成功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成为国际性的都市;怀揣梦想的人从四面八方来此奋斗,成为敢想敢为的深圳人。但正因深圳年轻,深圳人来源复杂,所以,虽人人尽知,却处处误读:如文化沙漠,冒险家的乐园……作者用多年积累的素材和精微的个人发现,叙述建造这座城市的伟人、英雄和追梦之人,亦关照那些易被忽略的小人物小事件的生存状貌,以事实呈现这座城市的巨变,以入心入肺的深刻解读照见这座城的思想史和心灵史,为“误读”正名。
   

本书最为精彩处在于从文化角度思考深圳。这种独特思考与此书强烈的现场感相映生辉,相得益彰,构成此书的亮点与深度。

精彩页

双城记
  

深圳和香港像一对双胞胎,既相互独立,又相似乃尔。
   

这对举世罕见的相邻城市,它们曾经同体,暂离后依然基因相通、血脉相连。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写过一部传世之作《双城记》,描写了法国大革命中小人物的命运,书中的双城指的是:伦敦和巴黎。作家通过对这两个城市的文学对比,让读者深刻体味了风云变幻中的血与火。据说在英国人最初强迫中国割让香港时,道光皇帝曾在太和殿召见刚从广州谈判回来的直隶总督琦善,道光问琦善:“香港到底什么样子?英国人怎么那么想得到它?”琦善回答:“弹丸之地,小得没法提。”道光追问到底有多小?琦善说:“大清是一只大肥鸡,香港只是鸡蛋上的一个小点,拿袖子一抹就抹去了。”香港就这样被一下子“抹”去了。
   

狄更斯的《双城记》发表39年后,1898年6月9日,遥远的东方被硬生生分出了一个双城。香港被从广东的母体上切割下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至此,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106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构成了今天的香港。此后,深圳这座城市的命运,便一直与香港纠缠不清,甚至在很多年内,深圳都是作为香港的陪衬而存在的。经常往返于深、港之间的人都很好奇,怎么两地有那么多相同的地名、路名?最著名的是香港有个车公庙,深圳也有一个车公庙。车公,是深港独有的民间口传中的神祗,又叫车公大元帅,传说为南宋一员猛将,在蒙古人南侵时曾一路护驾宋少帝赵呙来粤,因积劳成疾,仙逝于香港,乡民感念他生前对大宋的忠贞英勇,便为他立庙供奉。车公庙两侧门柱上刻有楹联一副:车转普天下般般丑心变好,公扶九约内事事改祸为祥。正月初二为车公诞,每年到此时,香港市民均携家带口,前往祭拜车公,上香、求签、转风车,以祈求转运,不少市民更会买风车带回家,相信可带来一年好运。可惜现在深圳的车公庙,已不见庙,只余地名,成为地铁、公交一站。深圳和香港各有一个葵涌。深圳的葵涌,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常住人口中以潘、黄两姓居多。抗日战争时期,曾是东江纵队司令部所在地。也是远近闻名的侨乡,葵涌的侨胞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香港的葵涌,则是一个工业区,内地去香港新机场必经此葵涌。至于两个塘坑、桥头、蔡屋围、沙头角等,不一而足。原因何在?不知是否当年被割让土地上的乡民,为了不忘记故乡而起的名字。因为从历史上看,清末的香港地区,人数比北部的深圳地区要少很多,而且在新界、九龙的很多土地,还处于无人耕种与居住之地。从这个角度推断,被分离出去的香港,更有可能是通过地名标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对母体的温暖记忆。在此后被殖民的近百年里,香港和深圳之间依然无法割断。一条“广九铁路”将广州和香港连通起来,节点正在深圳。按照各自表述的惯例,香港称之为“九广铁路”。广州一罗湖一九龙,成为清末英国人从中国内地运输物资的最重要的通道。这条铁路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经清政府批准兴建,中英商定以罗湖桥中孔第二节为界,分为华段、英段,各修各段。铁路总长为183公里,华段长度占78%,英段长度占22%,所以中方的工程量要比英方大很多。然而因为勘探、设计等,一拖就是九年。其间,由于清政府没钱,迟迟无法开工,便向英国贷款150万英镑,终于在1907年正式动工。     1910年,广九铁路英段竣工通车。越明年,华段也竣工通车。   

内容推荐

《深圳传》作者胡野秋在深圳生活近30年,观察、思考、生活,用眼睛和脚步丈量常人罕至的角落,用心体悟历史变化,触摸当下脉搏,以一个记者的敏锐和学者的深沉,用多年积累的素材和精微的个人发现,纵向写历史讲民俗,横向言家国说人心,跨越千年历史云烟,在作品中建构了多条博尔赫斯式的“通往花园的小径”,写活了这座世界建城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之城的外貌和灵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深圳传(未来的世界之城)(精)/丝路百城传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野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40380
开本 16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20-07-01
首版时间 2020-07-01
印刷时间 202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630
CIP核字 2020074777
中图分类号 K296.53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1
2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