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如不见(郁钧剑散文选)
内容
编辑推荐

郁钧剑是国家一级演员,男高音歌唱家。曾录制过40余种畅销唱片、专辑等。出版过诗集、散文集和书画集。本书是他的散文集,收录了《荔枝红了》、《记忆九寨》、《四见刘白羽》等作者近10年来写人、叙事、咏情的散文随笔,其中描写艺术人物的文字更是妙趣横生。

内容推荐

本书是歌唱家郁钧剑的散文集。全书共分四部分,收录了《荔枝红了》、《记忆九寨》、《四见刘白羽》、《香港购物记》、《大院里的邻居》、《我与沈从文》、《拍电视札记》等数十篇散文随笔。

目录

自序/1

第一辑

家/3

拍电视札记/6

荔枝红了/9

母亲的南京/12

上海情结/15

《儿女情长》二三事/18

不如不见/20

因为有了杭州西湖/24

山东缘分/27

看雨/30

哨所/32

勐垌的雾/34

听柴可夫斯基的《悲怆》/36

窗台上的老树盆景/38

在仙台的鲁迅纪念碑前/40

我走后的成都还在下雨吗/44

记忆九寨/47

书摊随想/50

错乱成梦/53

烟雾小记/55

他、她、小她、小他与我/56

拉萨行/59

青城山随笔/61

西沙行/64

战地麻栗坡纪事/67

云南前线“历险记”/74

毛毛一瞥/76

门铃响起/77

传达室的大爷/78

遗憾/80

也算辉煌/83

何处是故乡/86

上海一日/88

班主任/91

北大情缘/93

除夕夜/98

贺年卡小絮/100

儿时盼吃/102

京城流行上海菜/104

想念鞭炮/107

说名字/109

说酒/111

戏说“酒”字/115

名片/118

居家话收藏/12l

太阳把我的影子留在了草原/124

哪里飞来一粒籽/126

羊咩/128

访日四章/130

从毛主席纪念金表说起/132

高汾老师/134

我“做”过一回皇帝/137

第二辑

我与沈从文/143

想起沙孟海/145

拜会吴作人/147

彭丽媛与南通“老陈”/149

为王朝闻拍照/152

四见刘白羽/155

韩美林在西湖/160

姜昆巧对乔羽/164

爱瞪眼睛的刘晓庆/166

苏小明逗冯巩/168

怀念士心/171

吴作人论籍贯/175

再会吴作人/176

请沈鹏吃“名气”/178

“窃”画记/180

“乖乖女”许晴/181

“拉过我一把”的杨澜/183

来去匆匆的巩俐/185

郭达与紫砂壶(外一章)/187

肝胆相照的陈道明/190

岳红姓飞/193

杨春霞错撕明信片/195

风趣幽默的克里木/197

赵丽蓉言而有信/200

李双江空腹吃猪油/202

我与叶辛/204

偶遇严歌苓/206

张謇与梅兰芳/210

“贤妻良母”李维康/212

赵忠祥曾经名赵方/214

对名字颇有研究的李谷一/216

古月二三事/218

“滑稽美人”宋丹丹/220

毛阿敏有位善良的妈/222

成方圆千里送大娘/224

王景愚的“戏外戏”/227

话说陈佩斯/233

董文华为人厚道/237

唐杰忠“喧宾夺主”/240

“摄影家”牛群/242

黄宏,我是你的好友吗?/244

有一种友情叫敬重/247

夜半电话/249

香玉一瓣/252

酒友朱军/254

病中吴作人/256

郁风姑妈/258

速写丁聪/262

第三辑

艺术个性杂谈/267

由画和歌谈起/269

听“摇滚”演唱会/271

夜听“碗碗腔”/273

从“男歌女唱”说起/275

我的路/277

获奖之后/282

拍摄《说句心里话》随笔/284

繁体字辩/286

广东的“悲哀”乎?/288

新年闲话/290

“包装”随想/292

我与电影/294

服装杂谈/298

在香港骂娘/301

香港购物记/303

唱歌流泪时/305

《文化参考报》八岁有感/307

关于“悟”性/308

“追星族”辩/310

相伴《人民日报》/312

江堤上,为战友歌唱/314

安庆遭遇/316

瞬间二十年/319

“六一”即感/322

除夕下午四点/323

长歌万里拉美行/326

在四月里激动/331

抗战歌曲与我/333

献给邓小平/336

关于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和钢琴协奏曲((长江》/339

画外话/341

青联三章/343

第四辑

回到桂林/349

东镇路/352

艺庐/355

“原来强”杂货铺/359

上幼儿园的时候/362

我要到好远好远的地方去/366

大院里的邻居/369

中山北路小学/372

小学同学/376

露天电影/379

年轻时母亲爱唱歌/383

“公仔”与“公仔书”/387

红领巾歌舞团的故事/390

“两大件”、红萝卜、卤鸡蛋/393

书香人家/396

小学老师/399

春游/402

国庆游行/406

大字报贴到了家门口/409

被扫地出门/412

新家与“抄家”/416

告别东镇路/420

八角塘新家/423

购年货/426

八角塘12号/429

钟哥哥/432

做“忠”字品/435

鱼老板/438

告别群建小学/441

雕塑问题/444

桂林食谱/447

“桂林菜谱”中少几道菜/450

试读章节

不久前婆婆来信,说祖父留在衡山路与肇家浜路交界处的那栋老房子被拆掉了。婆婆是祖父的第三个太太,与父亲没有血缘。但我每次到上海总要抽空去看看她,因为毕竟是她陪伴着祖父走完了最后的人生。记得前几年去看她时,里弄里的老街坊们还常能遇见,也十分热情地招呼我:“这是郁老夫子的孙子呢。”而这几年呢,这些老人似乎都不见了,里弄里也就冷清了许多。

我的祖籍是崇明岛对面的海门,但我没有在那里生活过。连我祖父都是很年轻的时候就到上海来“闯荡”了。我出生在桂林是我祖父的“过错”,那是抗日战争时桂林成了大后方,祖父去那里做了全国各地工商企业迁桂联合会的主任。后来他回上海了,却把他的“原配夫人”及他唯一的儿子——我的父亲留在了桂林。

可是在桂林,我们一家仍被称为上海人。因为海门话与上海话很像。在上海人听来,它属于乡下人的言语,但在桂林人的耳朵里,却是绝对正宗的上海话。于是,从小我的自我感觉就特别的上海。到了四五岁时第一次出远门就是“回上海”。等再返回到桂林的幼儿园,我就能给小朋友们讲上海的外滩,上海南京路上的高楼,还能在黑板上画拖有两条辫子的有轨电车。弄得老师让全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来参观,称赞我:“上海来的小朋友就是不一样。”

十岁那年,我随小姨住在寿宁路蒋敏舅舅家。到了夏天,便露出了在广西养成的陋习,赤着脚满弄堂里跑。楼下有户人家看不惯了,骂我是乡下来的蛮子。他这一骂我还真来了蛮脾气,心想我住在这里都跟着院里的大哥哥们到学校去贴大字报大标语唱样板戏了,还列队去淮海路迎接过阿尔巴尼亚的“同志加兄弟”了。你还敢不认同我是上海人?想着想着,就冲到人家门前将人家的锅给砸了。就在我如此“英雄”了一把后的不久,我遭到了又一次沉重的打击。那是我去药店为邻家幼儿买感冒药,卖药的老头问我,多大年龄吃的?我脱口而出的是母亲影响了我的海门话:“六岁的小倌。”卖药的老头斜着眼看了我半天,终于说了句:“啥么小倌?阿拉上海人听勿懂侬讲啥。”

刚参加工作后我又来过上海。同事托我带东西送到华山路。那天夜晚,我凭着童年时曾在淮海路边生活过的经历,骑上姨父新买的自行车便出了门。也许是黑夜的缘故,当我骑到延安西路时,一下子竞没有找到华山路口。情急之中我问了路边一位长相还算善良的中年妇女,她毫不犹豫地给我指了一个方向。结果我是越骑路越黑,越骑人越少。一抬头,竟看见了西郊公园的牌子。当我惊恐万状地近半夜十一点才回到小姨家时,全家人早已急得一头是汗。因为那是在社会秩序并不安定的七十年代中,西郊公园还算是上海的荒郊野外,况且我才十几岁。

说来奇怪吧,在上海那么多美好的记忆如今都淡忘了,却偏偏把这几件被上海人戏弄的事刻骨铭心地记了下来。我常常自问,是我小心眼吗?

P15-16

序言

昨晚,被禁放了十二年的鞭炮声,终于重新震耳欲聋地响彻了北京城。我从午夜的十一点半左右起,就站在了位于二十几层高楼上的居家的窗前。遥望着楼左楼右、城里城外火树银花般的满天星雨,竞无语凝咽。在此后的近一小时里,我几乎是没有挪动一步地站在原地,心情随那烟花而升腾,心声随那鞭炮而嘹亮,更有一股被感动得颤抖着的热流,一直在心上涌动。

在过去的十二年里,我写过不少怀念鞭炮的诗文,但没有一篇能够发表。我也曾在许多场合呼吁过应当允许在喜庆的日子里燃放烟花爆竹,我说这燃放烟花爆竹并非仅仅是为了浓烈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产业,一个能构成大文化产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也许是位卑言轻吧,这些话也只能是在哪儿说的就在哪儿了。不过,我没有灰心,去年初秋,在筹划自选诗集和自选散文随笔集时,我就考虑好了,要把那几篇未能发表的关于烟花爆竹的诗文整理出来,尽管仍属于不合时宜,也要收进集子里,试图斗胆再张扬一下自己的观点。而恰在此时,倒听说政府要准备广泛听取对燃放烟花爆竹的社情民意,以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了。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传说中的事情政府还真的做了。在去年底的北京人大会议上,代表们对解除烟花爆竹的禁放几乎是一边倒的举手。因此,这禁放啊,说放就放了。想当年立此禁令时,也是代表们一边倒的举手,说禁也就禁了。由此可见,这世间的多少事情,都是成败在翻手与覆手之间。只是这烟花爆竹的禁与放间隔的十二年太长,人生有几个十二年的无奈与等待?

要习惯于无奈与等待。这是做人的本领,尤是做中国人的本领。当我们都跻身于无奈与等待的生存缝隙时,可以多写写诗歌,多写写散文随笔,因为这样一来,一可以不虚度光阴,二可以提高做人的本领中的种种技艺。如看到桃红柳绿时,就写富足与收获;看到金谷银棉时,就写播种与耕耘。七月流萤之夜,写一片玉壶冰心;数九寒天之日,写甘洒热血铸就。如此这般,无奈就会拿你而无奈,等待就会为你而等待。

无奈是一种修炼,等待是一种境界。而写诗著文,正是通过修炼去达到一种境界。

比如说昨晚,当我们终于熬过了十二年听不到爆竹的无奈,终于等待到了能淋漓尽致地在天地间宣泄着我们的情感,畅想着我们的理想时,其实我们就已经在这十二年里修炼到了一种豁达与宽容的境界。

这就是我写诗著文时追求的一种氛围、一种心态。今天。我把我这几年攒下来的这几许文字,权当作几枚烟花,几挂鞭炮送给您,盼望着它能给您带来几许理解,几许欢悦。

然而,烟花爆竹的瞬间斑斓绚丽与瞬间的灰飞烟灭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长河中,我的诗,我的文,乃至我的歌,我的字,我的画,仅仅晃过片刻。

您愿读我的东西,您就是与我有缘的知心朋友。

是以为序。

丙戌年(2006)大年初一上午

于三乐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如不见(郁钧剑散文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郁钧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36147
开本 32开
页数 4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4
149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