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痛彻肺腑的鱼/苹果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小说不是告诉读者什么对,什么错,因为对错是随时空转移的;小说也不是给读者灌输什么思想,小说如果做了灌输工具,就失去了小说的力量。小说的力量,在于引导读者思考。灵魂是在思考中飞翔的。

《痛彻肺腑的鱼》由孟大鸣著,趁本书结集出版之际,梳理这些创作理念,一是清理未来的路如何走,二是检验以往走过的路,是否误入岐途。最权威的检验者是读者,期待读者的检验。

内容推荐

《痛彻肺腑的鱼》由孟大鸣著,该书所选中短篇小说,都有好看的“故事”,人性的描写丰富而又细腻。《痛彻肺腑的鱼》中马大亮无怨无悔服侍病妻十多年,不但消灭了男人的欲望,同时也麻木了自身的痛苦,成了众人眼中痛爱病妻的好男人,而一个虚拟的美女,又点燃了他作为男人的欲望,从此,他在人性和道德中搏斗、挣扎。《我们的故事》写滨湖人民广播电台主播畅畅,主持谈话节目“我们的故事”,参与节目的女嘉宾,突然宣布晚上自杀,这一消息从电波迅速传开,同时展开了一场大救援的道德拷问。《出游》写一对中年夫妻的尴尬生活。《水波》写肖凡和萌萌真心相爱,却被裸照棒打鸳鸯。《为哥们干杯》写两个可以共穿一条裤子的好朋友,同时经营服装,进货途中同车却不相认。《痛彻肺腑的鱼》里的其它作品也充满了道德的批判力量。

目录

痛彻肺腑的鱼

我们的故事

黑桃老K

招工

出游

水波

为哥们干杯

一无所有

临时工

圣手

寻找伍杰

读书声

试读章节

1

男人必备的硬件和软件,我一样不缺,且运转正常。我虽不愿透露身高,但钢塔般的身板,足以承受男人的负载。上帝给了我足够的雄性荷尔蒙,让我永远对异性保持向往和憧憬,至于同性恋的勾当,不说去做,想一想,也作呕。有个男人,叫痛彻肺腑的鱼,拿丘比特的神箭,朝我比画,并毫不犹豫地射了过来。他把我当银河对岸娇小玲珑的织女了。

我只是乔装打扮,站在银河对岸,和他开个玩笑,没想他当真。

痛彻肺腑的鱼是我同事。身份证的名字,叫马大亮,痛彻肺腑的鱼是网名。马大亮身高一米八二,体重一百八十六斤,头一抬,胸一挺,阳光般灿烂的小伙子。那是十五年前的马大亮。现在的马大亮背躬了,头垂了,一张灰脸,四季乌云密布;体重不足一百四十斤;单位健康体检,身高还剩一米七八,四公分不知去向。马大亮老婆董兰芝,怪病缠身,每星期换次血,十五年,一次都不能少。马大亮身上,凡有脂肪的地方,都塌了下来,那是老婆的怪病,把脂肪吸尽了。董兰芝,一朵鲜鲜嫩嫩的花,被怪病折磨成了干花。能不干?艳艳的鲜血从体内流出,经三根小皮管,在白色的大仪器里绕一圈,再回她体内。这一流程,重复了七百多次。董兰芝身上找不到脂肪,那骨头,刀一样搁皮下。她的脸黑黑的,不是太阳晒的有光泽的黑;也不是非洲黑人墨一样带油性的黑,是鲜血凝固了的颜色,哑哑的。

以前,我最佩服马大亮。当之无愧的男子汉。马大亮在QQ上向我示爱后,他的形象,在我眼里彻底垮了。假!卑鄙!虚伪!马大亮多次说,剩下这一百四十斤,是为老婆留着,他什么都不求,只求她的生命延续下去,哪怕多一小时,也不惜代价。马大亮讲的比唱的还好听。我用笑看生活的婷婷,一个女性化的名字,稍稍勾引,他鱼一样把钩咬紧不放了。

他刚上钩,我想收杆不再玩。玩笑开大了,过分了。如果我一直这样想,玩笑会就此打住。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想戳穿他的丑恶面具,让虚假的人付出代价。

2

三个月前,老总交代,给马大亮整一份材料。公司要推荐马大亮参加“感动中国的十大男人”评比。马大亮出了名,为公司做一免费广告。我当了十年秘书,琢磨透了老总的心思,老总想每年策划一件大事,产生登上月球的效应。不是吹牛,老总身上那些闪亮的头衔,都是先由我手中的笔包装,再推出去的。老总要我这支笔继续作贡献。马大亮的网名——痛彻肺腑的鱼,就游进了我的视线。

我第一次去马大亮家。举手敲门,刚敲一下,里面突然一声尖叫。叫声是锥子,强行锥人我的大脑,恐怖的声浪,从头传到脚。想烫死我?巴不得我早死?马大亮赔小心,对不起,对不起,我再加点冷水。我去得不是时候,正犹豫进不进去,门开了,马大亮一脸瘦弱的笑容,笑里透着刚毅和坚强。他老婆的病,如屠户的刀,不但把他老婆身上的脂肪削掉了,连马大亮的也削完了。

马大亮用自行车带老婆去医院,必经我办公室。每星期四上午九点,办公室窗外,有幅感人的画面,如电视台准点播出的记录片。一辆吱呀吱呀的自行车,两个轮子怕压死蚂蚁似地转动,仿佛得了绝症,叫得让听到的人痛苦。马大亮一张笑脸,笑是从苦胆里泡出来的。后架上坐着只剩下骨头的董兰芝。女人藤蔓般的双臂,如缠绕在一株光照不够的树杆上。女人脸蜡黄,漾着虚弱的笑容,幸福地贴在男人戈壁一样的脊背上。这一幕已播出了七百多场。单凭这一幕,早已感动公司三万多职工。要让马大亮感动中国,我信心十足。

刚在马大亮家坐下,一条黑白分明的哈巴狗,围着我的脚嗅前嗅后,瞪一对圆溜溜的狗眼,片刻后,审查过关似的,摇摇尾巴,退到墙角。我开始有些紧张,待它退到一旁,才放松下来。马大亮叫它儿子。马大亮说,儿子,一旁坐着去。儿子身上一圈白毛,一圈黑毛,相互交替。毛发打了油似的。混熟了,我用手摸,软软的,手心痒痒的。儿子圆圆的肚子,圆圆的臀,胖嘟嘟的。和他俩人比,带有喜剧味道。儿子通人性。董兰芝的命是儿子救的。董兰芝想单方面告别病魔,屡试屡败,原因是儿子。她把遗书写好,准备吃安眠药,儿子突然狂躁不安,大声嘶叫,双脚不停地扒门,闹得楼上楼下不安宁。邻居发现后,给马大亮打电话。后来,儿子一有动静,邻居就给马大亮打电话。马大亮用自行车把董兰芝从医院驮回来,董兰芝脸上有了晚霞般的云彩,儿子就围着他们跳跃,欢快的跳跃中,带着喜悦。董兰芝脸上晚霞般的云彩,一旦被蜡黄色的皱纹覆盖,儿子的四肢,如捆绑住了,轻轻地移动;有时又安静地躺在她的脚旁,陪伴她。有次,董兰芝病情加重,气氛沉闷,马大亮想活跃一下,说:儿子,跳个舞。儿子果真跳起来。跳啊跳,找不到感觉似的,前脚没落下,后脚就要提起来,四个蹄子打架。董兰芝说,儿子,不跳,难受。儿子停下来,茫然地望着马大亮。

马大亮住两室一厅,地板刷的红油漆,却也铮亮铮亮,镜面般放光。一对皮沙发,皮面长年磨擦,只剩薄薄一层似的,感到手指一捏就破。沙发上,两个厚厚的垫子,像馒头,鼓鼓囊囊,一个垫着,一个靠着。董兰芝的专座。客厅一台24寸电视机,天津生产的北京牌。我也买过一台北京牌电视机,十年前处理了,卖了八十元钱。好长一段时间,我都费解,北京牌为什么是天津生产的?这样古老的电视机,还能用,真是奇迹。

客厅墙上挂一幅画,画架上二寸厚的灰,画面也罩了一层朦胧的灰雾。黄灿灿的沙滩,仿佛黄色里调错了颜料,多了一种灰灰的色调。画面上一条鱼,张着腮,翘着尾巴,挣扎的姿势。画下方有一排字:“痛彻肺腑的鱼”。这幅画获全省一等奖。马大亮因这幅画,受到省美术家协会重点关沣。

P1-3

序言

让灵魂飞翔(代序)

小说不是告诉读者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也不是告诉读者,这件事有多大的社会意义。那不是作家的任务,如果非让作家去完成,就等于委派狗抓耗子。小说的任务是关注灵魂,抚慰灵魂,让灵魂飞翔。

灵魂是人类的精神宇宙。

我以为,今天的小说,如果不从传统的故事中突围出来;不从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的新闻模式中走出来,不从单纯的寻找社会意义,中心思想的桎梏中解救出来,难免会折断灵魂的翅膀,使她无法在精神宇宙中遨游,也将把小说引入岐途,远离灵魂。

故事是小说的框架,没了何时何地何事,就没了形成小说的外在要素,也没了人物活动的平台。我并非反对故事,反对构成故事的这些要素,只是不要过分关注这些要素。故事可以推动小说的发展,但不是必须,也不是惟一。情感是推动小说发展的动力,而且是必须的,只有情感才能担此必须的重任。情感深藏在人的内心,左右人的行动。一个人的情感与灵魂相距最近,也易于相通。有一本《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把故事归纳为五十个类型。不管一个作家的想象力如何丰富,其实都脱不开这五十个类型。而人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内心对事物的感受千奇百异。小说是触及灵魂的写作,其理也就在此。

世界上有两种职业,是专门琢磨人的,一个是医生,另一个是作家。医生琢磨人的肉体,是对物质的研究;作家琢磨人的灵魂,是对精神的探索。医生币口作家,同样面对一个病人,医生通常是从因果关系人手,作家则是从情感、灵魂人手。医生研究病人生病原因和结果,作家研究病人生病后,情感如何发生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用什么方式呈现,对他周围的影响。

小说伦理,有别于俗世中的伦理规则。俗世中的伦理,建立在法律和道德上,小说的伦理建立在情感上。小说中的人物,不受俗世中的法律和道德约束,他受情感约束。小说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次哭,每一次笑,都被情感控制,与一定的情境相符,与俗世中的伦理无关。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对艺术作品所‘说’的内容从道德上赞同不赞同,正如被艺术作品所激起的性欲一样,都是艺术之外的问题。”

小说的逻辑也不同于现实逻辑。卡夫卡的《变形记》,放在现实逻辑中是讲不通的,然而,作为小说,在情感逻辑上是成立的。

小说不是简单地探求社会意义。一般来说,社会意义都是意识形态化了的外在的喧闹,是对人类灵魂的反动。不管什么意识形态,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试图对人类灵魂的束缚。浓烈的意识形态下,灵魂永远无法飞翔。一个作家,当他跳出意识形态,从人性的角度审视灵魂,就能发现灵魂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挤压下挣扎,是那样柔软、懦弱、无奈。小说家的笔尖,永远在法律、道德和人性的边缘游走,简言之,就是个体与强大的法律和道德的对立。对立的结果,不是一个解,而是有无数解,且没有一个是唯一正确的,但每个解又肯定是正确的。谢有顺说:“文学无意于对世界作出明晰、简洁的判断,相反,那些模糊、暖昧、昏暗、未明的区域,更值得文学流连和用力。”在这些未明的区域,灵魂是最柔软、懦弱、无奈的,需要文学去关注,去抚慰。

小说不是告诉读者什么对,什么错,因为对错是随时空转移的;小说也不是给读者灌输什么思想,小说如果做了灌输工具,就失去了小说的力量。小说的力量,在于引导读者思考。灵魂是在思考中飞翔的。

趁拙作《痛彻肺腑的鱼》结集出版之际,梳理这些创作理念,一是清理未来的路如何走,二是检验以往走过的路,是否误入岐途。最权威的检验者是读者,期待读者的检验。

孟大鸣

2012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痛彻肺腑的鱼/苹果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大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700888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学龄前儿童(0-5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2013111920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0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