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公共艺术概论(第2版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 |
内容 | 内容推荐 作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共艺术早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彰显着社会时代的精神气质。本书结合大量的案例,对公共艺术的界定、历史脉络、人文内涵、发展趋势以及欧美、日韩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公共艺术政策法规、实践创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简述,继而观照国内的公共艺术创作,希望借此为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和公共艺术教育寻找到可能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王中,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200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创建公共艺术工作室,2005年主持建设部“公共艺术百分比投资政策研究”课题,对国外城市公共艺术政策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曾发表十余篇公共艺术论文和文章。 目录 总序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一场无始无终的叙事 第一节 十字路口的孤独——公共艺术的困惑 第二节 哲学眺望——永恒批判与公共空问 第三节 公共艺术的定义 第四节 公共艺术研究的范围与作用 第二章 隐藏的历史 第一节 遗存的记忆 第二节 被礼赞的城市 第三节 繁华的背后 第四节 精神的迷失 第三章 公共的第一张脸 第一节 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起源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分离 第三节 公共领域的流变 第四节 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新内涵 第五节 大师之争与公共领域批判 第四章 艺术的最后一张脸 第一节 美术的转世 第二节 波伊斯之死与大众复活 第三节 工业社会催生后现代主义文化 第四节 走向大众的当代艺术 第五节 挑战公众视觉 第五章 公共的公共艺术 第一节 城市公共艺术溯源 第二节 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第三节 费城——公共艺术的策源地 第四节 洛杉矶——公共艺术的新视野 第五节 旧金山——公共艺术之都 第六节 西雅图——公众的公共艺术 第七节 巴塞罗那——公共艺术引导城市再开发 第八节 悉尼——都市村庄 第九节 墨尔本——文化都市的创新与可持续 第六章 那些晶莹的碎片——公共艺术的实践与模式 第一节 从天而降的艺术“品” 第二节 新“装饰”主义 第三节 纪念的空间场 第四节 艺术营造“场所” 第五节 历史的显影 第六节 艺术营造空间 第七节 社区活力的催化剂 第八节 公共艺术计划 第九节 艺术设施 第十节 流动的记忆 第十一节 公共艺术的冲突 第七章 中国公共艺术的死与生 第一节 被误读的公共艺术 第二节 从科系设置看公共艺术教学 第三节 成长中的中国公共艺术 第四节 “城市复兴”运动与公共艺术的发展 第五节 城市公共艺术实践 注释 参考书目 后记 第2版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公共艺术概论(第2版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中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24389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28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71 |
出版时间 | 2014-08-01 |
首版时间 | 2007-12-01 |
印刷时间 | 202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本科及以上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56 |
CIP核字 | 2014129916 |
中图分类号 | TU-856 |
丛书名 | |
印张 | 26.75 |
印次 | 3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