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发明圣诞节的人(一个关于狄更斯和圣诞颂歌的真实故事)
内容
作者简介
莱斯·斯坦迪福德,美国历史学家、作家。曾经荣获B&N书店发现新伟大作家奖、弗兰克·奥康纳奖之最佳短篇小说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小说类学术奖金等。自1 9 85年起,在公立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设立创意写作项目,并担任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目前是美国作家与写作项目联合会、美国推理作家协会(MWA)和美国作家协会(WGA)的成员。至今共出版过21本书,其中包括多部备受赞誉的非虚构类历史题材作品和一系列推理/惊悚小说。
目录
降临人间
第一章 人生低谷
第二章 不再失望
第三章 何等馈赠
第四章 地久天长
注释
参考文献
精彩页
1843年10月5日晚上,查尔斯·狄更斯坐在薄雾轻笼的曼彻斯特舞台上,不会料到此夜发生的一个变化将永远改变他的人生和西方文化。此刻,他正在候场,同为作家的初级议员本杰明·迪斯雷利的演讲结束了,观众热情高涨。
狄更斯、迪斯雷利和政治激进分子理查德·科布登是这个特别活动的演讲嘉宾。该活动为曼彻斯特雅典娜俱乐部募集资金,这家俱乐部是这座工业中心城市艺术和思想启蒙的地标。英国议会大厦建筑师查尔斯·贝格设计建造了雅典娜俱乐部总部,总部及其肩负的文化使命受到许多人的大力推崇,其中既有对文化如饥似渴的工人,也有市领导中的进步人士。但是,国家经济持续衰退,工业革命跌宕起伏,雅典娜俱乐部深陷债务危机,前途未卜。
科布登身为曼彻斯特的高级市政官和议员,希望能力挽狂澜,他和心系俱乐部的市民一起在隔壁的自由贸易厅筹划了一场义卖和“大规模社交聚会”。科布登颇受欢迎,极力反对通过税负沉重的《谷物法》,该法案对进口谷物征收重税,鼓了英国地主的腰包,却使市民买不起面包。科布登每次都能不辱使命,打动观众。除了他,组织方还邀请了畅销书作家迪斯雷利和狄更斯,希望能促成大卖,获取捐助,彻底拯救雅典娜俱乐部。
迪斯雷利的父母是犹太人,当时仅凭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在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他放弃法律专业,写了一连串的爱情小说。后来,迪斯雷利在政府当差近四十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为国家立下两大伟绩——吞并塞浦路斯和修建苏伊士运河。
但是,那晚的主角是狄更斯,或许他是全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名人。凭借小说《博兹札记》《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克贝》《老古玩店》,他成为国内外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以浓重的笔触描述了穷人的苦难、富人的自以为是和故作姿态,这一主题及其令人欲罢不能的故事叙述能力备受称赞。尽管成绩斐然,但坐在曼彻斯特舞台上的狄更斯却一筹莫展。他摆脱了童年的贫困,坐拥连做梦都没想过的功名,但那天晚上困扰他的却是好运为何毫无征兆地很快消失了。
其实,狄更斯从一个伦敦黑鞋油作坊的穷小子到出现在曼彻斯特之前的经历像是一部传奇剧。
12岁那年因父亲欠债入狱,他第一次被迫辍学,父亲是海军军需处的职员,一直过着资不抵债的日子。父亲被关后不久,’剩下的家人——妈妈伊丽莎白和三个年幼的弟妹都随父亲住进了马夏尔西监狱。父亲出狱后,他虽能短暂地重拾学业,但家中经济状况再度陷入危机,年轻的查尔斯15岁时又被迫辍学,做了律师事务所的学徒。他发现这个工作和装鞋油比起来可谓半斤八两,他很快开始厌恶法律制度的虚伪,因为其错综复杂、自私自利。尽管他讨厌法律工作,却从中总结出了一个受用一辈子的结论:“法律”和“正义”是两码事。
1829年,狄更斯17岁,从事法院速记员一职,五年后他22岁,开始为一家英国报纸《记事晨报》供稿。因为工作需要,他被派往全国报道各种竞选活动。这期间,狄更斯发现写法律和政治阴谋中的荒诞、悲情题材很有趣,自己也颇具天赋。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幽默风趣使其许多文章在杂志上发表,这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满足了他的虚荣心。
他的第一部作品是篇随笔,题为《白杨路上的晚餐》,刊登在1833年12月的《每月杂志》上。狄更斯买了一份杂志,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是第一本刊登了我心血的杂志,我的思想情感变成了无比荣耀的印刷体。有天晚上我悄悄地把它投了出去,我心惊胆战地跑进舰队街上一个大院子里的一问黑乎乎的办公室,把它投进一个黑乎乎的信箱。顺便提一句亲手捧着杂志时的心情——我记得可清楚啦,我拐进威斯敏斯特大厅,在里面待了半个钟头,眼里全是喜悦和自豪,激动得双眼模糊,无法走在街上,也不便见人。”
狄更斯早期的“业余”投稿虽多是形式简单的短篇小说,但他凭借在《记事晨报》上发表的小品文一炮而红,尤其是他创作的“街道随笔”系列。随笔用栩栩如生、浓墨重彩的笔调向读者描绘了伦敦普通人的生活。狄更斯的《旧货商店和船舶用品商店》《旧堡场》《衣衫褴褛的礼貌人》等文章,吸引了大批狄更斯那个年代的读者,其戏剧性的写作手法也开了今天所谓的新报刊之先河。文论家迈克尔·斯莱特评论道:“在这些随笔中,狄更斯已经开始进行有效的实验,它将荒诞的滑稽与强烈的悲悯融为一体,吸引并留住了后来成千上万的忠实读者。”
《记事晨报》大获成功后,出版商乔治·霍加斯邀请狄更斯多写些此类文章来创办新报《记事晚报》。不久,狄更斯就为新报和其他刊物定期撰稿,署名“博兹”,引起了伦敦文学圈内不小的轰动。1835年10月,出版商约翰·马克隆提供狄更斯100镑,购买了《博兹札记》作品集的版权,这对于一周收入只有7镑的年轻记者来说可是一笔巨款。
P9-11
导语
本书以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1843年在创作生涯的低谷期写作和出版小说《圣诞颂歌》的经历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在西方原本只是宗教意义上的圣诞节如何被狄更斯通过一部文学作品改造成一个温馨、感恩、象征团圆的节日。作者突出和赞扬了狄更斯在文学事业上的不屈不挠以及通过文学创作“教人向善”的伟大理想,是一部积极向上、寓教于乐、适合各年龄层的佳作。
序言
降临人间
在1824年的伦敦,对负债人的处罚和对待小偷一样。
这个案子的当事人是位父亲,有七个孩子,虽然有份能赚
钱的工作,但根本不够花。他欠坎登街面包店老板卡尔40
镑。在那个年代,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当时一个生蚝卖1
便士,一整条三文鱼只卖1镑6便士,账房里的职员要是遇
上个小气的老板,全年的工资还没这么多。
这个案子的账务统计完毕后,上报给了行政长官,马
上派下来了一拨人。我们故事里的父亲——37岁的约翰被
长官派来的人关进了一个名日“负债人拘留所”的地方。
这个地方就像人间炼狱,给无力偿还债务的人几天宽限,
看是否有转机,比如债主撤销指控,有头有脸的人出面调
解,或是亲戚朋友解囊相助。
这个案子没人帮忙。两天后仍无转机,我们的约翰成
了名副其实的老赖,被转进马夏尔西监狱,和走私犯、叛
变者和海盗关押在一起。“我这辈子算是完了。”他被带
走的时候对家人哀叹道。
有个人想帮约翰,他是约翰的儿子,当年12岁,在泰
晤士河畔破旧的厂房里干活,每周挣6先令。很多年后,这
个男孩会这样提及这个厂房:“房间由护壁板拼装而成,
地板和楼梯破败不堪,地窖里硕鼠横行,尖叫声和打架声
不绝于耳,遍地是灰尘和腐烂的东西,这些景象仿佛就在
跟前,恍如隔日。”
小男孩的工作是把黑鞋油装进罐子,用纸包好,再贴
上标签。他每天工作十小时,为了光线好,他伫在窗边做
活,这样过往的路人也才能看见他。他只有午饭和下午茶
的间隙能休息片刻。尽管环境恶劣,工作乏味,童年会被
如此耗尽,但他一直做着这份工,因为父亲在蹲牢房,因
为有40镑的债务,因为要养家糊口!
“这些想法产生的悲痛和羞辱感流淌在我的血液
里,”这个男孩有一天会如此写道,“时至今日……我还
常会在梦中忘了自我:忘了已为人夫、为人父,忘了自己
是个成年人;仍悲悲戚戚地重温那段岁月。”
这番话既道出了童年创伤对一个人的影响,又能从中
窥见希望——小约翰终会转运,他不会一辈子从事这份可
怜的工作,他的父亲也不会一直被关在马夏尔西监狱。但
还要苦等漫长的三个月才会出现转机。在这之前,小男孩
前往弹丸大小的牢房里探监,身后是监狱高大的铁丝墙。
小男孩回忆起他们在那儿“哭得很伤心”。
就在那里,父亲告诉他:“要以马夏尔西为戒,谨
记:如果你一年赚20镑,那么花掉19镑19先令6便士,你
会很幸福;但再多花1先令,你就会身陷囹圄。”告诫完儿
子后,老父亲长吁短叹,再聊一会儿就到了夜里十点,这
时警铃响起,12岁的小男孩离开监狱,走在伦敦雾蒙蒙的
深夜街头,步行五英里回家。迷糊糊地躺上几小时后,耳
朵里又响起老鼠的尖叫声和小跑声,新的一天装鞋油工作
又开始了。
这个男孩名叫查尔斯,姓当然是狄更斯了。评论这位
大作家的生平时,多数人会发现,狄更斯少年时代的悲惨
遭遇是他性格形成的关键,这些经历在他有生之年从未出
版的传记里,有只言片语的记录。有人说所有的创作皆源
自缺憾,若果真如此,那么狄更斯童年的不幸倒成了世人
的一笔巨大财富。
狄更斯是公认的英语世界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他于
1870年去世,一生出版了二十部小说,部部经久不衰。他
亲身经历过艰苦的工作环境,非常同情穷人,这在他的大
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很多学者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位作家
的生活经历与其作品之间的关联。毫不夸张地说,研究狄
更斯和他的大部头小说《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
《荒凉山庄》《远大前程》等的学术著作、论文、专著和
文章,可谓不计其数。
但有一部狄更斯的作品却很少有人研究,尽管它名声
很响,读者众多。《圣诞颂歌》的很多内容与狄更斯的生
活经历有关,可谓他的巅峰之作,文字精雕细琢,被誉为
一部“完美”作品。但是,评论家对它的关注却少之又
少。
原因种种,也许因为小说篇幅太短,不足三万字;也
许因为它太受欢迎,据说20世纪初,《圣诞颂歌》的读者
数量仅次于《圣经》;也许因为作品太好,研究起来难度
太大或已无评论的必要。与狄更斯同时代的威廉·梅克比
斯·萨克雷,这位伦敦最尖锐的评论家如此评价《圣诞颂
歌》:“谁能容忍对这本书有微词呢?依我看,这本书既
是国家之福,也是读者之幸。”
不过,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部名篇创作背后的故事
在狄更斯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文化史的影响。
狄更斯坐下写这本“小书”的时候,他已是明日黄花,对
他的文学评论也是一团糟,银行账户还在透支。
面临破产,他一度想停笔。但是,他还是振作了起
来,在短短的六周内写出了一部小说,不仅帮他重塑公众
形象,而且把一个二流节日变成了基督教日历中最重要的
节日。
写到这儿,套用一句讲故事人的行话:我有点剧透
了。
内容推荐
1843年,31岁的英国作家狄更斯在人生低谷中写出了家喻户晓的《圣诞颂歌》。这部作品不仅帮他重塑了公众形象,还深刻地改变了圣诞节在西方国家的地位和庆祝方式。家庭团聚、互换礼物、圣诞大餐,包括那句热情洋溢的问候语“圣诞快乐”,都是由此流行开来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发明圣诞节的人(一个关于狄更斯和圣诞颂歌的真实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莱斯·斯坦迪福德
译者 译者:张传根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82468
开本 32开
页数 1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9
出版时间 2020-04-01
首版时间 2020-04-01
印刷时间 202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04
CIP核字 2020042089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