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平原客(典藏版)(精)
内容
内容推荐
《平原客(典藏版)(精)》故事发生在豫中平原上。留美博士、国家首席小麦专家李德林生于梅陵,长于梅陵,根植并仰仗于这块楚汉交汇处的冲击平原,血脉与其镶接,成为梅陵出色的研究者、播种者与收获者。他的生命律动本应随麦浪起伏,生生不息,拥有一望无际的人生坦途。
如果刘金鼎没有成为他的学生,如果罗秋旖永远能看到他眼神儿里的光,如果没有谢之长、没有徐二彩、没有赫连东山……甚至没有走上仕途,他的人生会怎样?
本书饱含着作者对土地与乡亲的深切情感,同时追问人性的明灭与良知的归处,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作者简介
李佩甫,男,1953年10月生,汉族,河南许昌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河南省文学院院长、省文联副主席。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曾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十佳电视艺术家”等称号。
著有长篇小说《生命册》、《羊的门》、《城的灯》、《城市白皮书》、《等等灵魂》、《金屋》、《李氏家族》等9部;中篇小说集《黑蜻蜓》、《无边无际的早晨》、《钢婚》、《田园》等7部及四卷本《李佩甫文集》;电视剧《颍河故事》、《平平常常的故事》、《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等6部及主旋律电影《挺立潮头》。部分作品被翻译到美国、日本、韩国等。
作品曾先后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飞天奖”、“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优秀长篇奖”、“《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小说月报》优秀小说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奖”、“《中华文学选刊》首届文学奖”、”“《中国作家》长篇小说奖”、全国“金盾文学奖”、“全国十佳小说奖”及河南省“十大文艺成果奖”。2015年8月,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后记
导语
本书是《平原客》的精装典藏版,《平原客》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的长篇力作,讲述的是生物工程博士李德林出生贫穷农民家庭,通过刻苦研究培育“双穗小麦”改变了命运,走上仕途。然而事业上的成就并不能让他同时收获幸福的婚姻,过往的羁绊和性格上的缺陷终究成为他身上的魔咒,让他与两任个性截然不同的妻子之间存在芥蒂,最终导致家庭和命运的悲剧。
后记
蝴蝶的鼾声
那只蝴蝶,卧在铁轨上的蝴蝶,它醒了么?说实话,我不
知道。
在平原,“客”是一种尊称。上至僚谋、术士、东床、西
席;下至亲朋、好友、以至于走街卖浆之流,进了门统称为
“客”。是啊,人海茫茫,车流滚滚,谁又不是“客”呢?
我说过,我一直在写“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我是把人当
“植物”来写的。我这部长篇小说先后写作时间两年多一点,
准备时间却长达十年。从表面上看,这应是一部“反腐”题材
的作品,我写的是平原的一个涉及官员的案件。其实我写的是
一个特定地域的精神生态。这部长篇,我是从一个“花客”写
起的。这部长篇的所有内容,都是由这么一个“花客”引发出
来的,一个卖“花”的人,从一个小镇的花市出发,引出了一
连串的人和故事……所以,这部长篇的名字叫:《平原客》。
记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调到省城的时候,日子很
素,每每馋了,想打牙祭的时候,就跑到市中心的二七塔附近
去排队。那里有一个“合记烩面馆”,门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
列。那时候,人们改善生活,也就是吃一碗烩面什么的。“合
记烩面馆”的面筋道、好吃,是用大马勺下的,一勺一碗,加
上旺旺的辣子,会让你吃出通身大汗。记得最初是四毛五一
碗,还要二两粮票。
后来遍地都是烩面馆,烩面的种类也多,天上飞的、地下
跑的,水里游的,都下到锅里去了……吃着吃着,你都不知道
该选哪一种了。当人们开始打一个饱嗝的时候,转眼间,就像
是雨后春笋一般,街面上突然出现了“发廊”和“脚屋”,那
红红的灯笼挂在门前,诱了很多人的眼。后来就又有了洗浴中
心,卡拉OK歌厅之类。在一个时期里,我听说,南方、北方,
各有十万“洗头”或是“洗脚”的大军,或南下,或北上……
妹子们是挣钱来了。再后来,妹子们一个个裸露着鲜嫩的肉
身,薄如蝉翼的裙装上挂着各自的号牌,在“滚滚呀红尘、痴
痴呀情深”的乐声中搔首弄姿,等待着你的挑选……难道说,
路人甲或路人乙,还有那么多的“吃瓜群众”,你就不想看一
眼么?是啊,也许就有人走进去了。难道说,号称的十万大军
仅仅腐蚀了一个路人甲么?就说是一人腐蚀了一个,那又是多
少?
大约有十多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关注平原上的一个案件。
这是一位副省级干部杀妻案。这位副省长自幼苦读,考上大学
后,又到美国去深造,成了一个留美博士,专家型的官员。可
他却雇凶杀妻,被判了死刑……我曾经专门到他的家乡去采
访,对这样一个杀妻的凶犯,村里人却并不恨他。村人告诉我
说:这是个好人。是他家的风水不好。他家后来盖房盖到
“坑”里去了。这样一个人,本质上不是一个坏人,可他为什
么要雇凶杀人呢?
这位副省长的第二任妻子,原是他家的小保姆,也是农家
出身,百姓家的孩子,大约也是一心奔好日子的。当她终于成
了省长夫人后,战争却开始了,两人相互间成了敌人,她却顽
强地战斗着,且越战越勇,直至战死……这是为什么呢?
有十多年了,我一直关注平原上的一个种花人。他祖上辈
辈都是种花人,号称“弓背家族”。我知道养花的人是爱美
的,是善的。他后来成了地方上有名的“园艺大师”。他是搞
嫁接的,他把花养成了“精灵”,他让它什么时候开花,它就
什么时候开花。可在“吃瓜群众”看来,他最值得骄傲的是养
了一个当市长的儿子,他成了“市长他爹”。可是,这个市长
后来也出事了……是为什么呢?
也有十多年光景了,或者更长一点,我一直关注着平原上
公安部门的一个预审员。在一个时期里,他曾被人称作“天下
第一审”。他绰号“刀片”,终日眯缝着一双小眼,以“眼
睛”为武器,破过许多别人根本破不了的大案,可他审着审着
却把自己给审进去了……他还有一个敌人,那是他的亲生儿
子。这是为什么呢?
是啊,社会生活单一的年代,我们渴望多元;在多元化时
期,我们又怀念纯粹。但社会生活单一了,必然导致纯粹。可
纯粹又容易导致极端。社会生活多元了,多元导致丰富,但又
容易陷入混沌或变乱。这是一个悖论。总之,对于人类社会来
说,所谓的永恒,就是一个字:变。
开始了。车轮滚滚向前。那只蝴蝶,卧在铁轨上的蝴蝶,
它醒了么?
书评(媒体评论)
中原,是李佩甫落脚的基地,也是他升华的平台。他
始终站在中原这个点上,满腔热忱地去观察、认识这片土
地、人民和他的国家。
——贾平凹
李佩甫总是能够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对我们所
面临的困境、我们的灵魂状况,进行非常有洞察力的追
问。
——李敬泽
精彩页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地域,地名叫梅陵。
历史上,这是一块水淤地,也叫冲积平原。有人说,这块平原是黄河“滚”出来的。早年,黄河连年泛滥,滚来滚去,就“滚”出了这么一个地方。也有人说,这是黄河跟淮河“斗”出来的平原。两河相遇,黄河想把淮河“吃”掉,淮河想把黄河“撵”走,经多年搏杀,几经改道,水滚来滚去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就淤积出这块平原来。说起来这里曾经是黄河、淮河的交汇之处,但你却看不见水,水在三尺以下或是更深的地方。早些年挖三尺就可以见水了。但现在不行了,得挖得更深些。但水还在,水渗在土壤里。据说,下边有暗河。
这里不仅是楚汉交汇、南北中转之地,也还是绵软之乡。当太阳转到这里的时候,好像和气了一些,就像是一个眯着眼的、没有了脾气的小老头。这里的风也偏柔和,面面儿的,不暴不烈。风刮过来的时候,就像是一个面恶心善的老太太。这里也刮大风,但声音大过速度,漫卷着唿咙一阵子就过去了,无伤。就像是要提前告诉人们,注意些吧。
梅陵是一个特别适宜植物生长的地方。这里一马平川,雨水丰沛,常年平均气温十七点一摄氏度,且四季分明。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土质偏软、透气性好,俗称为“莲花土”,也被称为“中壤”。沙土地为“轻壤”,黏土地为“重壤”:沙土地透气好,但不易保墒;黏土地墒情好,但易板结。而这里的“莲花土”,在轻、重之间过渡,特别适于苗木生长。所以,自古以来,梅陵人托赖天地的赐予、大自然的厚爱,除了种植小麦之外,几乎家家种花、养花、卖花,成了一个出花匠的地方。
花匠老刘,本名叫刘全有,原是梅陵芽口村人。因祖上辈辈养花,家族中常有人在外地给人做花匠,因此私下里曾被人称为“弓背家”。“弓背家”虽略含贬义,但最早是说这家人的“饭辙”是用独轮车推出来的,是卖花人的意思。后来的引申义是说这家人辈辈出大花匠,这“弓背家”则成了芽口有名花匠的标志了。
传言说,刘家种花是从宋代开始的。但刘氏已无家谱。记忆中,关于刘家的花卉种植,仅上溯到清代,那也是祖上关于推着独轮车去开封卖花的一些口口相传的往事记述。当年,从梅陵到开封,八十里路,这是刘家祖先用独轮车推出来的一条弯弯曲曲的“饭辙”。
到了刘全有这一代,俗称的“弓背家族”已四散于全国各地。留在芽口村的只有刘全有这一支了。改革开放初期,刘全有也曾被人请到黄淮市人民公园做过几年花匠,不知怎的,突然就回来自己干了。老刘这人偏瘦,微弓,深眼窝,耷眉,一脸的古铜,阳光在血管里沉淀成一丝丝的红斑,皱纹里有风霜染就的沟壑,加上腰里常年挂一条擦汗的白毛巾,走路默默的,看上去就像是一行走的老树桩。他平时也不大与人来往,曾被村里人习惯性地称为“弓背刘”。多年后,当他被市里册封为“园艺大师”的时候,就没人再敢这么叫了。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另一个绰号“铁手”或“铁手师傅”。
老刘的手的确跟别人的不一样,老刘的手是有神性的。老刘抓一把土,在手里捏捏,就知道它是重壤、轻壤或是中壤。“文革”后期,老刘有一段时间偷偷地去给外地一家公园搞松柏造型,那双手常年与松刺、柏刺打交道,练就了一双扎不透的铁掌。特别是他的两个大拇指,竟长出了“肉猴”,“肉猴”割了一茬又一茬,后来就成了可以当工具使的“肉钉”了。再后来他成了有名的植梅人,有了自己的梅园,常年跟古树桩和铁丝打交道,手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指头肚上的老茧已厚到了刀都割不破的程度。土与血、铁与血、梅桩与血已亲为一家。据说,哪株花快要死的时候,抹一点老刘手上的血,那花兴许就活了。当然,这都是传闻。
刘全有被册封为“园艺大师”后,在社会上传得最广的还是他那盆梅花。这株腊梅一直是花匠老刘的心肝宝贝。
这是一株古桩梅花。古桩是从四川大巴山深处挖出来的,至少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种子是从浙江天目山采撷后优选的野生质源,经东西杂交嫁接,尔后精心培育。这期间死了三回,又活了回来。那年冬天,窗外寒风凛冽,瑞雪纷纷,它突然就开花了,黄灿灿的,腊色如染,晶莹剔透,似倒挂的金钟,奇香无比。在这棵三百年的古桩上,首开的这第一朵梅花,着实惹人怜爱,老刘眼里的老泪突噜就下来了。于是老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化蝶”。
花匠老刘在这株梅树上花了十八年的心血。十八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老刘眼里,这就是他的“孩子”,他看着它一天天长大。一直养到了十八年头上,这才成了一株名为“化蝶”、形似“倒挂金钟”、被人称为“中华梅王”的极品。
在一个时期里,最让花匠老刘感到骄傲的,并不是他的梅花,而是他的儿子。他那个小名叫“爬叉”,大名叫刘金鼎(小时叫刘金定,上学后他自己更名为刘金鼎)的儿子,很是争气,大学毕业后,从副乡长一路升上去,后来当官当到了黄淮市的常务副市长。还有人说,马上就是市长了……一度,梅陵全县人民都奔走相告:花匠老刘的儿子,当大官了!
这时候,人们再介绍老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平原客(典藏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佩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91085
开本 16开
页数 35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20-01-01
首版时间 2020-01-01
印刷时间 202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706
CIP核字 2019287493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5
170
2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