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以法为赠礼(精)
内容
内容推荐
《以法为赠礼》是阿罗汉成就者阿姜查·须跋多(1918-1992年)有关“法”以及相关内容的教导。《以法为赠礼》是阿姜查某一次开示的主题。在这篇教导和其他篇章中,阿姜查大师强调了随时保持“正念”和清明、训练心理对修行的重要性,他也教导人们禅修时保持“空心”和专注呼吸的方法。
作者简介
阿姜查·须跋多(1918—1992),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之一,泰国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长达数十年,教导方式简明,含义却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从他受教。
目录
法耘译者序
前言
阿姜查传略
真正的给予
以法为赠礼
法性
法的语言
与法同住世间
心的训练
汤锅里的汤勺子
教说片断
如何得到佛法
走在佛法的路上
如何拥有清净的戒
定力训练的修行
慧的生起
从修行上得到法益
现在就做
序言
法耘出版社成立于一九九五年,其前身为台湾法园编
译群,即是曾任教于台湾圆光佛学院的阿姜查嫡传弟子与
其学生共同组成的编译群。
"如果有人发现一颗闪亮的星星,他没有权力放进自
己的口袋独享光辉;他必须公诸于世,使每个人都能分享
这份光耀。"基于一份对法的挚爱和尊敬,阿姜查此弟子
带领学生于一九九二年创立法园,出版第一本相关阿姜查
的译作《我们真正的归宿》。没想到这本薄薄的小书引起
读者相当大的反应和回响。六月出一版两千册,甫出净
空;十月二版一次一万一千册;来年三月二版二次又是两
万册……原本默默无闻的泰北森林僧阿姜查,果然以他简
洁、生动的教示,迅速成了台湾教界的佛法新"星"。
于是法园接续翻译一系列阿姜查作品,包括《以法为
赠礼》、《森林里的一棵树》、《为何我们生于此》、
《静止的流水》。阿姜查的教法有如万壑奔腾中的一股清
流、繁茂林中的一株香花,令读者耳目一新。
一九九五年,阿姜查弟子与其在家弟子许特维居士成
立法耘出版社以处理繁杂社务,社址也辗转迁至南投今日
所在。法耘即是一份法语耕耘的志业,每本译作都经过多
人悉心奉献、点滴灌溉而成。近二十年来法耘出版社译作
不断,除了阿姜查系列,亦有内观禅修、有声光盘、绘本
等出版物。
早期法园译作由圆光印经会负责发行,书籍流通采
取"结缘赠阅/随喜助印"方式;法耘仍承续此方式流通,
这也符合阿姜查本意:凡其著作皆不得出售。虽是赠阅,
但同样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不容许他人随意截取内文或
翻印。也有人误以为在阿姜查圆寂后,其著作即不受限于
<著作权法》,可以私自翻印、公开发售,以至于近年来
在东南亚各国及中国大陆都出现法耘的翻版、盗印书籍。
种种纷乱现象,都得回归阿姜查一贯弘法的本怀,并由泰
国"阿姜查遗产基金会"保护及管理所有出版相关事宜。
基于各国民情、法律不同,业经法耘与泰国巴蓬寺和
国际丛林寺院东、西方住持数度沟通、反复研议,最终决
定在中国大陆与东南亚部分地区,初次以"非赠阅方式"出
售简体中文版图书。之所以采取如此变通方式,无非是希
望那从阿姜查内心闪耀出来的智慧星光,有更多的机缘普
照世间、饶益众生。
法耘同仁合十二○一三年十二月
导语
阿姜查·须跋多,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之一,泰国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长达数十年,教导方式简明,含义却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从他受教。
《以法为赠礼》是阿姜查某一次开示的主题。在这篇教导和其他篇章中,阿姜查大师强调了随时保持“正念”和清明、训练心理对修行的重要性,他也教导人们禅修时保持“空心”和专注呼吸的方法。
精彩页
真正的给予
人们过世俗的生活去工作,是为了获得某些报偿,但出家人在这方面的教导,意义上却深远多了——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求回报,我们工作不为报酬。佛陀教导我们,工作就只为了工作,别无所求。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求得回报,它将只会引起痛苦,你自己试试:你想要让你的心平静,于是你坐了下来,且试着使它平静,如此这般,你将会痛苦,试试看吧。我们的方式可精致多了:我们去做,过后就放下,做了就放下!仅此而已。
一开始,我们以心中的某种欲求修行,我们不断在修行,但我们知道那样并不能满足欲求,于是我们会继续修行,直到我们达到一个境地——修行不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
有些人修行是为了想要证得涅槃,然而这种欲求并不能让我们获得它。“希求”平静是自然的事,但却不真的正确,我们必须毫无所求地修行。而你会问:“如果我们一无所求,那我们将得到什么?”答案是,我们什么也得不到!无论我们得到什么,都只是痛苦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修行不要去得到什么东西。
那些修行是为了想得到什么的人,就好像来找我洒“圣水”的人一样。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想要得到圣水时,他们说:“因为我希望活得快乐舒适而无病痛!”如此一来,他们将永远无法超越痛苦。
世俗人做事,都是有一个动机的,都要求得到某些回报;然而在佛教,我们做事却没有“得到”的念头。世俗人必须了解每件事物都是依照因果的,然而佛陀却教导我们去超越因和果。他的智慧是去超越因、超越果、超越生、超越死、超越快乐和痛苦的。
想到这里,实在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停留。人们住在一个“家”,这“家”是“有”和“执取”。离开家到一个没有家的地方,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们总是与“有”和“执取”同住的。如果我们不能执取,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感到失落;因此,大部分的人都不愿离开家趣向涅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说,那儿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
看看这里的屋顶和地板:上端是屋顶,代表“有”,下端是地板,代表另一个“有”;但在地板和屋顶之间的空间,却毫无立足之地。一个人可以站在屋顶或站在地板上,但却不能在“空”的空间上。没有“有”的地方,那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说,我们说彼涅槃就是此空。人们听到这儿,他们会退后不前,他们不想前“往”涅槃,他们害怕,如果他们那样子做了,他们便再也见不到他们的孩子和亲人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祝福在家人的时候,会说:“祝你们长寿、美丽、幸福、健康。”这使得他们非常高兴,他们爱听这些,而若你开始谈到空,他们便不想要听了。他们执着了“有”!但你是否见过,一个老人而具有美丽的外观?你是否见过,一个老人有着充沛的精力或非常幸福的吗?没有!但当我们说“长寿、美丽、幸福和健康”时,他们却真的非常高兴。 放下吧!放下一切所求,那么你们的心将会得到宁静,而痛苦也会立即止息!
好了,这就够了。啊!想必已经晚了,我看你们有些人已经困了。佛陀说过,去教导“沉睡”中的人们佛法,但不要让人们睡着了。P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以法为赠礼(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泰)阿姜查
译者 译者:法园编译群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99868
开本 32开
页数 10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178
CIP核字 2013110878
中图分类号 B94-49
丛书名
印张 4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180
110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