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怪简史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盛文强在海边长大,成长的过程中听说和感受许许多多海边的传说故事,例如精卫、螺姑,夜叉等故事。而《海怪简史》的特色在于,作者并没有单纯的叙述传说中的故事,而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带一种回忆的淡淡的乡愁,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感叹今时今日,海边渔村的巨大变化,风景的变化、人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

内容推荐

盛文强编著的《海怪简史》分为《外篇》和《内篇》,《外篇》为来自底层的海怪,它们身上带着原始的野性,千百年来,它们的故事在民间秘密传递。《内篇》所记则不乏上古帝王苗裔、龙宫皂隶。可见,前者是“体制外”的海怪,后者是“体制内”的海怪。在我看来,前者比后者可爱,故有此前后之序、内外之别。在当下,重新审视本民族关于海洋的终极追问,承续洪荒年代的奔放想象,无疑是告别平庸与浮泛的一条捷径。

目录

外篇

 海和尚

 鱼头怪

 飞头獠

 飞蛤

 飞锚

 长臂人

 长股人

 穿胸人

 鸪人

 海马

 巨蚬

 转心螺

 神螺

 螺姑

 鲛奴

 黑鱼精

 千里蟹

 梭鱼精

 鲸鱼嘴

 懒妇鱼

 海狗精

 海参精

 蜃

内篇

 禺强

 丹朱

 精卫

 鹏

 夔

 嘉氏二怪

 长髯国

 迎亲队

 龟丞相

 蟹将

 虾卒

 秃尾老李

 勾魂夜叉

 入尸夜叉

 跑腿夜叉

 推潮鬼

 海渚鬼

 龙生九子

附录一 历代文献选

附录二 民间谣曲谚语选

后记

试读章节

海和尚

船靠岸系缆之时,会有一种叫做“海和尚”的海怪从海水里冒出头来,与此同时,它那双带蹼的手掌早已搭在了船舷上。从船身一侧露出的光头,霎时间就把船上的边边角角都照亮,就连船的每一个卯榫也在海和尚的光头照耀之下无处躲藏。每当此时,海和尚嘴里还会不停地发出呼噜声——像一头小猪仔进食的声音,急促而又含混不清。它的身子是龟形,浑身赤红,背甲上是难以索解的图谶。它的头却是人头,一张娃娃脸,如八九岁的孩童,脸上光洁无褶皱,双颊接近于浑圆的满月,只是头上无发,令人想起寺庙里刚剃度的小沙弥。

海和尚只在船靠岸系缆的时候出来,它喜欢缆绳上的桐油味。翻动缆绳,尤其是新缆绳,便会惊动海和尚。它循着桐油的气味急急赶来,从不迟疑。好在海和尚从来不伤人,只是喜欢把渔船掀翻而已。较之于伤人,把船掀翻已是微不足道的害处了。你若听到海和尚的呼噜声就回身去看,它不待你把它看清,就把船掀个底朝天,然后潜水逃走。若不回头,海和尚的自尊便会受到伤害,认为你对他不屑一顾。结果是一样的——把你的船掀翻,再逃之天天。怎样对付海和尚,成了一大难题。

海和尚在水下力气极大,甚至能拖着船直接潜到深海,这样一来,船就永远找不回来了。船可是渔家的性命,船丢了谁也吃不消。在这方面,海和尚的破坏力是惊人的。寻常人家谁都怕招惹到海和尚,而那时的海和尚却又那么多,多到了令人见怪不怪的程度。那真是海和尚的黄金年代——每一家渔户的船舷上都要趴着一两个海和尚。海和尚的光头也宛如灯盏,照透了船舷之上那片暮霭沉沉的天空,小船也罩上了一层薄而冷的光,海和尚已成为渔船的一部分。这是渔村早年记忆中罕有的亮色,并在今日不断引发着怀旧之恸。

许多年后,海和尚在梦中成群结队出现。那天晚上,一队海和尚游过,宛如暗夜里漂流的灯盏,它们把海上的梦境戳出了几个明晃晃的白斑。我看到它们从水底钻出来,甩甩头抛开了那些水珠。不多时,它们的前额上有盐粒的结晶出现,这使它们的头顶折射着满天星斗之光。海和尚的频频出现,竟然令睡眠不得安稳,一夜辗转,不觉窗外天光大亮。

海和尚人梦,令我长相忆。

十几年前,我在扇子崖遇到一位老船夫。我看见他时,他正拿着锤子修补一条小船。我和他交谈时无意中提到了海和尚,老船夫给我讲了一种办法,能轻松地赶走海和尚。他说,海和尚最怕羞,因为它长得难看。脑袋上的鼻子只有两个黑洞;眼睛是两条细缝,几乎看不到眼珠;而眼皮是透明的,这样的结构更适合水下生活,它在水下闭着眼游动,照样可以透过眼皮看到水下的世界,轻松躲避水底的暗礁,也可寻找鱼虾的踪迹。  海和尚的眼波在眼睑内流转,这是世上最为含蓄的眼睛,它能将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而我们却看不到它的目光。因此,它的心事无从窥测。好在它还是有自知之明,平时很少出来见人,也最怕人看到它的真面目。它肉墩墩的光头在月光下能照出很远,两只鳍状的手搭在船舷上,满船都被它的光头照得雪亮。老船夫嘱咐说,在系缆时听到背后有一连串的呼噜声,或者有大片亮光照出自己的影子时,千万不能回头,那是海和尚来了。呼噜声是它喉咙深处的剧烈抖颤,大片的亮光是它的光头在自动发光。只要你一回头,海和尚就会把船掀翻,船上的橹桨锚缆等物什,连同舱里的锅碗瓢盆都会掉进水里,要想把船再翻回来,要找很多人帮忙才能办到。要是海和尚耍起性子来,会把掀翻后的船拖进深海,便再也找不到,那时就麻烦大了。渔家丢失一条船,就丢掉了生计,这便是海和尚带来的灾难。

我赶忙请教破解的办法。

老船夫笑着说,海和尚最怕羞,只要你不住地大喊“光头、光头”,通常情况下,喊到三四遍时,它以为你看到了它的脸,就会因为羞愧而离开。要是听见“扑通”的一声,那就是它跳水走了,我们的船会没事的。它的记性也很好,因为你笑话过它的光头,它再也不会来捣乱,看到你的船也会躲着走。因为你羞辱过它,它心里还会记着你,从此你就不用再怕海和尚了。

真有这么简单?我有点不相信了。

老船夫重重地点点头说,就是这么简单。P3-5

序言

半岛的码头被细雨浸湿,似乎更显破败。码头的背后,我又看到了渔村的小屋,它们被随意安放在海岸的丘陵地带之上。那些屋顶下有我的童年记忆,尤其是在冬夜的炉火旁,古老的海怪故事被反复讲述。一种海怪往往拥有无数种故事版本,其结局各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一个渔村少年的心中因此有了广阔的世界。

在古老的故事里,海怪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凌厉的攻势,它们在水中猝然现身,防不胜防。它们还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形貌,足以震荡平庸的日常生活。海怪遗世而独立,海怪的生活不为我们所知。到后来,海怪的频繁出没使沿海居民瞠目结舌。海怪带来的震惊,更接近本雅明对现代城市生活“震惊体验”的描述①,古老经验与现代经验在这里有了奇异的重叠——面对海怪而见怪不怪的态度最终发展为一种生活态度时,就可在光怪陆离的当下城市生活中保持不动声色。

许多年后,在远离海的地方,我开始了《海怪简史》的书写,并从中感受到当下的局促——古老的想象力被抛弃了太久。在此期间,常有人瞪大眼睛问我:海怪真的存在吗?你写的这些都是真事吗?这样的问题实在令人哭笑不得。海怪是否存在,不是我探讨的问题,这本书毕竟是文学而非科普,更非猎奇探秘,亦非文史资料。问这种问题的人,受遮蔽太深,最可宝贵的想象力被强行摘除了,对那些预设程序中没有的内容,会立刻做出激烈的排异反应。须知文学写作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审美,偏偏有那么多人对正确答案翘首以待,对审美则无能为力,更有甚者,时时以狭隘的个体生活经验来诘问文学想象,这是现行教育的尴尬之处,亦是个体成长的悲剧。

随着童年时代的远去,海上已经难以听到海怪故事了,当年的海怪故事讲述者们,也凋零殆尽。神话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轰然塌陷,取而代之的,是无知与无畏。

你知道,海怪是一个尴尬的群体,半岛的渔民们提起海怪来总会说“这家伙”,就像提起自己不成器的兄弟或者子侄,可说是爱恨交加,且夹杂着自僭为长辈的倨傲,于今想来甚是可笑。海怪也是弱势群体,因与众不同,每每被视为不成器。海怪超乎常人的神力却被搁置不议,海怪逍遥世外也无人羡慕。海怪的数目当然也远远少于人群,不幸占了少数。原来这器与不器的标准,全在人多势众的生民一端,念此方知何为世俗标准。天生异秉、惊世骇俗,随波涛来去自由,这都是海怪的才能,这些异秉却在日渐平庸的人群中难觅踪迹。种种海怪,可惊可怖者为人所惧,于是为之建庙并敬奉香火,弱小可欺者则为人所治,受人役使。一切可嗔可怪之事,都有自圆其说的世俗逻辑,不单是海怪,世间事亦如此。

本书分为外篇和内篇。外篇为来自底层的海怪,它们身上还带着原始的野性,千百年来,它们的故事在民间秘密传递。内篇所记,则不乏三皇五帝之苗裔和龙宫水府皂隶。可见,前者是“体制外’’的海怪,后者是“体制内”的海怪。照我看来,前者比后者可爱,故有此前后之序、内外之别。在掌握了海怪的分类之后,可据此记诵一番驱逐海怪的咒语,先看来的海怪是什么来头。如果是体制内的纨绔海怪,就可高呼一声“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如果是体制外的野路子海怪,就要高呼一声“妈祖娘娘快显灵”。有这两句咒语防身,就可以保障一船平安,全身而退。当然了,这种方法只适应于中国海域,外国海怪根本不吃这一套。与此同时,身份的辨认也是难点,这些海怪变化万端——体制外的海怪也会装扮出堂堂威仪,体制内的海怪也会流露出一身江湖野气,令人猝不及防。遭遇之后的万全之策,便是两句咒语一起喊。这些古老的驱魅经验,是我的人生启蒙课。

在当下,重新审视本民族关于海洋的终极追问,承续洪荒年代的奔放想象,无疑是告别平庸与浮泛的一条捷径,亦是物质年代的自救方式。书中的个别故事,或许也和你母亲所讲的不一样。正所谓猛药除沉疴,莫指其怪诞不经,也莫发雷霆之怒,不妨先做反躬自问,直面庸常与偏仄的生活成见,才是当务之急。

是为序。

盛文强

2014年秋于青岛

后记

自《半岛手记》出版后,我又写了《海怪简史》,为中国海怪立传,亦是为之正名。海怪是冷僻题材,用现代眼光来看,属于“神秘博物学”(cryptozoology)的范畴。对神秘动物的不倦研究与书写,以系统的方式来培植对神秘动物的想象,是神秘博物学的题中之义。反观本民族文化的传统,神秘博物学亦是大有渊源。当年黄帝东巡至海,在东海之滨遇到怪兽白泽。白泽是传说中最为博学的瑞兽,它口吐人言,为黄帝讲述了天下鬼神精怪,共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种,并谈及各种怪物的习性及趋避之策。黄帝命人记录成册,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白泽图》,是我国神秘博物学的滥觞,可惜后来失传,至今只流传下来五十种。《白泽图》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博物学体系,是古人对未知世界的终极狂想,其繁复程度甚至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此外,孔子曾说《诗经》可使人“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相形之下,孔子提供的是一种从生活常识出发的博物学诉求,与神秘博物学的着力点迥然有异。

在本民族的传统中,农耕文明长期占据主流,对怪力乱神敬而远之,这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因循模式有关。对于未闻未见之事,一概斥之为虚妄。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便是无用。因此,务实的博物学盛行,神秘博物学沉寂,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神秘博物学场域内的海怪学同样尴尬。海怪一直没有清晰的界定,更无完整的谱系,只有些零星的资料散落在古籍、野史、方志、传说之中。海怪在词语的夹缝中或文本的碎片中遁迹隐身,成为单调生活中的一桩桩奇闻异事,刺激着日益麻木的神经。在整理国故的基础上,修补残损的海怪传统,重拾本民族的海洋文化自信,恢复古老的想象力,已成弦上之箭,不得不发。

若使海怪成为散文写作的母题,却尤显杌陧。一个理性的写作者为何把精力长久放在不着边际的幻象上?这种诘问看起来难以回答。在我们的年代,文学和海怪一样,都是令人感到可惊可怖的尴尬存在:文学是不务正业,是庸常之辈的可怕敌人,更是世俗生活难以理解的精神症候,文学的处境似乎更甚于海怪。海怪总处在边缘,被异化,被剿杀,任何体制都难将其驯化,这便构成了不可饶恕的原罪。于是,海怪又呈现为一种不可扭转的精神样本,其充满寓言色彩的形象足以照亮我们的来路与归途。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当今年代,我们目睹了这种古老精神的沦陷。正如雨果所言:“远古的怪兽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仿佛被空间越缩越小了,最后就成了今天昆虫们的样子。”以文学方式书写海怪,无疑是与海怪的互相搀扶,希望能藉此突出庸常生活的重围,抵达澄明之地。古老的海怪需要文学来搭救。

海怪的书写无疑要大费周章。古典海怪谱系的建立,意味着对现有传统的整理与重构,有无限的可阐释空间。这需要不断以理性来还原和呈现想象中的世界,于灵台中开疆辟土,并以一己之力支撑这个世界,来作为现世生活的一种印证。

《山海经》里的海中异兽、战国编钟上的夔纹、原始文明中的人面鱼身陶壶纹样等,皆是先民创造的海怪体系。洪荒年代的泥沙俱下、人神混杂、万物奔走的诸般情状尽在其中,各种能量的集中进发,仿佛回到了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在这里,古老的想象力横无际涯,从中略可见到一个民族的童年时代枝叶葳蕤,无限生发的生命活力,源源不断地奔涌出来。那时节,海为先民带来了无尽的想象。而作为内向而又封闭的农耕之国,则是许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先民眼中的海怪形象,是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母题,早已进入到整个族群的集体无意识,成为沉恸的人文记忆。各类志怪和野史中也不乏海怪的身影,可惜多数是匆匆忙忙一闪而过,未留下具体行止。它们当中既有异鱼奇兽,又有来路不明的神怪。至此,海怪的谱系有了较为清晰的脉络,我的工作也有了方向。

古人著书立说,便早已重视图的作用,所谓“左图右书”、“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图文并茂,相辅相成,自是著书的优良传统,《海怪简史》也力求文图并茂。我在古书与文物中搜寻多年,获得了大量图像资料。此外,民间的年画、剪纸等艺术形式,又提供了龙王、龙女、海夜叉等形象。以图像来印证其实,却以文字虚构故事,图像的实和文字的虚构又构成了微妙的张力。复活古典想象精神的同时,亦有借古讽今、自陈身世之志。通过直观的图像,可以看到,粗粝狰狞者满目皆是,你或可从中看到与自身相似的被异化与被损害的命运,并为之扼腕叹息。

对海洋文化的书写,是极为漫长的工作。《海怪简史》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试图深入到海洋文化的细部,探究海洋精神的野逸的一面,同时抵达自身的存在意义。海怪题材的神秘属性及想象之美异乎寻常,狂悖与华美的气象也迥然有异于农耕性格。举凡恶之者、诬之者、讥之者,多属沉疴未除。

许多年来,我亲眼见证了这部书的艰难成长,犹如见证了自身的兴衰际遇。这样的写作,不因别人的认可而变得有意义,也不因别人的否定而变得无意义。我打量这番异质的力量,喜忧参半。

是为后记。

盛文强

2015年春,青岛

书评(媒体评论)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日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

——《山海经·大荒东经》

汉武时,因墀南方有解形之民,能先使头飞南海,左手飞东海,右手飞西海,至暮,头还肩上,两手遇疾风,飘于海外。

——《王子年拾遗》

夔,神气魖也,如龙一足。

——许慎《说文解字》

海中市,四海鲛人,集货珠宝。四方十二国,均来贸易,中多神人游戏,云霞障天,波涛间作。

——蒲松龄《聊斋志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怪简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盛文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8005
开本 32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2015240336
中图分类号 I277.3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