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比兴美学/杭州学人文库 |
内容 | 内容推荐 比兴乃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关键词。它在古代并非一成不变,作线性发展,而是随着历史语境之变迁,阶段性地呈显有差异的理论内涵和品格。比兴是先秦古人比类看思维方式的美学形态,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形于汉儒之手,经历汉末魏晋缘情诗学的激荡,继而被汉末新生的物感审美经验改造并取代。玄学影响诗学之后,其比类看模型被彻底颠覆,比兴美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比兴之兴起、发展、变形及式微表现为一个曲折的过程,本书试图在长时段中描述此一曲折过程。 作者简介 张节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早年先后从南京师范大学吴调公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冯契先生游,得其三昧。代表作《禅宗美学》,获教育部三等奖。 目录 导论 比兴美学的初始规则与史段界定 第一节 作为世界观的“类”与比类 第二节 作为断代史的比兴美学 第一章 商周自然观转折与并置结构 第一节 商代神性自然观 第二节 由神到人的自然观转折 第三节 并置:比兴之初声 第四节 《周易》古经中的并置结构 第二章 《周易》古经的原始比兴 第一节 并置结构中的比 第二节 兴:并置结构中比之虚化 第三节 受制于占筮的比兴结构 第四节 原始比兴之延展 第三章 比类经验与比类思维 第一节 “类”与天人之际 第二节 孔门“比德” 第三节 孟子与庄子:天人合一的两种神秘境界 第四节 观水:比类经验之个案研究 第四章 《诗经》《楚辞》的比兴经验 第一节 “诗言志”和孔子论“兴” 第二节 《孔子诗论》“《关雎》以色喻于礼”说 第三节 《离骚》的博喻和抒情:以“比”入诗的典范 第四节 自然类比人事:屈赋“惜春悲秋”之时间意识 第五章 汉代《诗经》解释学与比兴诗学的成形 第一节 经学家解诗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循环解释:往返于“美刺”和“比兴”之间 第三节 《离骚》被编入《诗经》解释学之谱系 第四节 郑玄对“赋比兴”的首次定义 第六章 缘情诗对比兴审美经验的冲击 第一节 诗歌缘情论与缘情诗 第二节 背离比兴经验:真情实感之抒发 第三节 两汉魏晋诗歌的缘情化改造 第四节 六朝诗论家所描述的比兴概念及其诗学史 第七章 物感经验的兴起与比兴经验的消解 第一节 感物缘情:缘情诗情景组织的基本模型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与物感美学的兴起 第三节 魏晋感物诗的美感经验及诗史地位 第四节 比兴、物感审美经验差异论 第八章 玄学影响下的诗体革命与比兴经验的退却 第一节 玄言诗与诗体革命:对比兴经验的反拨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自然主义与散文化 第三节 谢灵运的山水诗:直观与审美游戏 第四节 声色大开与比兴经验之退却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比兴美学/杭州学人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节末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817356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10 |
出版时间 | 2020-08-01 |
首版时间 | 2020-08-01 |
印刷时间 | 202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03 |
CIP核字 | 2017216701 |
中图分类号 | B83-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2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59 |
宽 | 186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