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见证盛世东方--马可·波罗的故事/一带一路先驱传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威尼斯之子

1.孤单童年

马可·波罗从小就是一个十分懂事的孩子,他了解世界上的事情比同龄的孩子要早,这主要是因为他父亲尼哥罗在他出生前就同他的叔父马窦出门航海去了,一去就十余年没有回来。小马可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母子俩相依为命。不幸的是,母亲身体很弱,常常生病,这是一种因焦虑不安引起的神经系统的病症。父亲离家后,寄钱不多,每次寄来的钱很快就花光了,母亲不得不遣散掉家中所有的仆人,自己操持家中的一切家务。从上街购物、烹饪食品、缝补衣服,直到打扫房间都由母亲一个人做。这是一座古老的大房子,共有三层,房间很多,光打扫一次就得大半天。母亲很累,身体一天天地衰弱。每当母亲向上帝祈祷时,小马可也跪在一旁,祈祷爸爸和叔叔旅途平安,早日归来,祈祷妈妈的病早日康复。

小马可也是一个十分活泼好动的孩子,他常常走到门口的运河里,坐在凤尾船(一种黑色小木船)上,手持长竹竿,与孩子们玩将对方击下水的游戏。

凤尾船是威尼斯的特产。威尼斯居民出门都得乘坐凤尾船,就像我们骑自行车一样。原来威尼斯是一个由12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的城市。数以百计的桥梁把它们连成一片,素有“水上都市”之称。运河穿梭在鳞次栉比的大小建筑群之间,水上交通四通八达。对威尼斯居民来说,运河就是马路。

小马可为了帮助妈妈维持生计,从小就做搬运工的工作,每天划着凤尾船,把附近商店的货物送到顾客家里。当时的威尼斯是座繁荣富庶的城市,商店的生意十分红火,小马可要赚钱很容易,每逢出海的大船进港,他便主动划着凤尾船,把海员送回家。小马可一边划船,一边顺便向海员们打听一些海外的见闻。

威尼斯当时是意大利北部最为强盛和繁荣的城市共和国。在13世纪到15世纪期间,威尼斯曾拥有三干艘商船和1.7万名水手。它的商业活动西达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荷兰等西欧各国,东达君士坦丁堡、埃及、叙利亚和爱琴海各岛。威尼斯的毛织物、丝织品、玻璃器具和珠宝等,不仅畅销全欧洲,而且在东方各国也有广大的市场。因此,威尼斯曾经被称为“亚得里亚海沿岸各国的首都”,威尼斯的商人曾经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主要中介入。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就有一个名剧《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商人在中世纪商业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小马可有时爬到这座城市的一个高岗上,俯览全城,映入他眼帘的是一幅令人惊叹的图画。除了那些连接各岛的一座座桥梁外,还有许多用石头砌成的雄伟瑰丽的宫殿式建筑。宽阔的圣马克广场和宏伟的圣马克大教堂,更是把这个城市衬托得极其壮观。

小马可有时也到雄伟的威尼斯议会大厦前瞻仰观看,大厦前的广场上有美丽的喷水池,一群群鸽子在水池旁飞来飞去。广场上还有许多美丽的大理石雕像,主要是爱神维纳斯和战神阿波罗等。中世纪的威尼斯是城市贵族的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大议会,最高统治者叫总督。总督是由大议会选举产生的,而大议会的议员又是从有钱的商人中选举出来的。马可·波罗的家族中有几个富商曾当选过议员。

马可·波罗划着凤尾船到港口接送的贵人还有威尼斯驻各国的使节、派出的传教士和间谍,这些人经常返回威尼斯,向本国政府提供详细报告。报告他所在的那个国家里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马可·波罗常常听到这些人的谈话,他们谈得最多的是关于十字军东征的事情。

幼小的马可对十字军的事虽然一知半解,但他七岁时就听大人说,威尼斯人支持的十字军所建立的拉丁帝国瓦解了,这对威尼斯来说是个重大损失。

2.丧母之痛

有一天,马可·波罗正和同伴们在运河里玩游戏,忽然听见姑父喊他的声音。他跟随姑父回到家里,只见母亲躺在床上。姑父告诉他母亲病了。是在两小时之前发病的。马可·波罗看见母亲病得很重,她的手放在锦缎被上一动不动,双眼闭着,面色苍白憔悴。

母亲见他来了,努力从枕头上抬起头来,环顾四周。马可立刻明白了,放在床边的结婚时置办的油漆大柜上,有一个小小的波斯舞女玉雕,在这小玉雕下,压着一封折叠的信。他从玉雕下面抽出信,转身回到床边。

P10-12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威尼斯之子
1.孤单童年
2.丧母之痛
第二章少年立志
第三章父子相见
1.父子相见
2.神秘中国
3.马可·波罗的梦想
4.元老院的舌战
第四章横渡地中海
1.乘船出发
2.威严肃穆的专使大人
3.圣地风光
4.觐见教皇
第五章战火中的亚美尼亚
1.途中遇故
2.沙漠寻水
……
序言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杰出的旅行家,1254年出身于威尼斯市的商人家庭。马可是名,波罗是姓。威尼斯位于亚得里亚海的西岸,是一个古老的商业城市。13世纪时,威尼斯是东方货物运往中欧和北欧的一个吞吐港。马可·波罗居住在这样一个经营中介贸易的城市里,从小就受到商人和旅行家的影响。他的家庭也是以商业为生,他的父亲和两个叔叔都是威尼斯的巨商,经常奔走于地中海东部,进行商业活动。1260年,父亲尼哥罗和叔父马窦经商于君士坦丁堡,后又到了中亚的布哈拉,在那里住了三年。有一天,一个奉蒙古大汗忽必烈之命到伊利汗国执行任务的使臣在归途中经过布哈拉,看到这两位威尼斯商人,大为惊奇。因为在这以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欧洲人。使臣对这兄弟二人说,蒙古大汗很想知道外国的情况,并邀请他们一同面见大汗。就这样,尼哥罗兄弟和使臣大约在1265年到了中国,见到了蒙古大汗,也就是我国史书上称为元世祖的忽必烈。忽必烈对这两个西方人十分优待。他们回国时,忽必烈任命他们为使臣,携带国书呈交罗马教皇,请教皇派传教士到中国来。1269年,尼哥罗兄弟回到了离别十余载的故乡,与家人团聚,此时,马可·波罗已经是15岁的少年了。

尼哥罗兄弟在外的经商和旅行,特别是从东方带回的动人见闻,使得马可·波罗既羡慕又景仰,他也很想做一个商人漫游东方,一年之后,马可·波罗这个美好的愿望实现了。1270年父亲尼哥罗和叔父马窦再次动身去中国,决定携带马可·波罗同行。于是,年轻的马可·波罗以意大利威尼斯商人的身份,怀着了解东方和对中国景仰的心情,开始了他一生中长达25年的漫游东方的历史行程。

大概在这年的11月,马可·波罗在父亲和叔父的带领下,高高兴兴地由威尼斯启程了。他们乘舟渡过地中海,先来到巴勒斯坦的阿克港。然后到亚美尼亚,由亚美尼亚折向南行,经过沙漠,到达当时商业繁盛的霍尔木兹。霍尔木兹濒临阿拉伯海湾,在此由海陆两路东行都可以到中国。他们原想由此经海路航向印度,由印度前往中国,但是他们看到,霍尔木兹港的航船很不牢靠。马可·波罗等人经过磋商,决定由陆路去中国,于是他们向北穿越荒芜的伊朗高原,这段路程地势很高,道路崎岖不平,还有沙漠,行走非常艰苦,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专门有一章论述通过沙漠时的困难情景:“前三天里,路上无水可寻,即使找到一些,味苦色绿,没有什么用处,人若饮水一滴,就要洞泄十次……而牲畜渴得厉害,不得不饮此咸水,便会大泻不止,甚至泻痢而死。这三天里,看不见村舍人烟,尽是沙漠,极其干燥,也无野兽痕迹,因为在沙漠里没有食物可吃的缘故。”

马可·波罗一行人越过中亚大沙漠,翻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今天的新疆地区。他们首先到了喀什,然后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部边缘行走,抵达了莎车,继而向东又到达了和田,然后马可·波罗等人访问了罗不城。此城今天已经不存在,它的位置大概离现在的罗布泊不远。他们从罗不城东行,经敦煌、酒泉、张掖、宁夏等地,费了三年半的时间,才于1275年夏天抵达了在今内蒙古多伦的元代“上都”。“上都”是忽必烈避暑的行宫,正式国都设在北京,那时称为“大都”,以后马可·波罗等人到达这里,并居住了多年,在游记中他称北京为“汗巴里”。

马可·波罗一行人所走的道路,正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商路。由于中国丝绸业昌盛,大量传至欧洲,所以西方人用丝绸来命名这条商路,称它为“丝绸之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作《穆天子传》和公元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对这一条中西交通路线均有记述。汉武帝时,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形成,从此东西方商人在这条路上来往不绝。

马可·波罗一行在行宫里觐见忽必烈,并呈递了教皇格利哥里十世的回书。忽必烈非常高兴,在宫中设宴欢迎,并留他们在朝中居住下来。马可·波罗年轻聪明,善于学习,很快熟悉了东方的风俗和语言,加上他做事谨慎认真,所以忽必烈对他十分器重,几次安排他出访国内各地和一些邻近的国家。大约在1277年至1280年,马可·波罗离开京城到云南旅游访问。他从北京出发,经由河北到山西,过黄河进入关中,然后自关中逾越秦岭至四川成都,大概又从成都西行至建昌,并到过西藏藏族地区,最后渡金沙江,到达云南的昆明。马可·波罗除出访云南外,还游历了江南一带,游记里没有明确的行程记载,所走的路线也缺乏具体说明。但是,他的游记中有淮安、宝应、高邮、泰州、扬州、南京、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城市的记载。此外,马可·波罗在旅居我国期间,还奉使去过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他的游记里提到的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和缅甸等国。马可·波罗每次出访时,对沿途的风物异俗注意打听,留心观察,因此归来禀奏大汗时,常常受到赞扬。忽必烈对马可·波罗十分信任,除了多次派他出使外,还任命他为扬州地方官,马可·波罗在那里住了三年。

……

马可·波罗的东游和他的著作,是中国和西方之间,特别是中意两国人民之间,在中古时代友好往来的生动体现。1971年,在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意大利驻联合国代表芬奇在欢迎我国代表团的友好讲话中。特别谈到了七百年前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对于中意两国历史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性”,并指出“那一次旅行,取得了一个主要的结果: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

马可·波罗的游记,自1477年第一个印本——德文译本出版之后,陆续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出版。据统计,至1929年西方各种文字的译文版本就达76种。近几十年来,在西方语言中又增添了不少新译的本子,再加上东方一些国家的译本,现在总共达100种左右了。我国从清朝末年以来,也先后根据四个不同本子翻译成了中文。中世纪的著作,像《马可·波罗游记》如此广泛流传世界,是为数极少的,所以这部著作已列入了世界文献的宝库中,不断再版。

本书撰写的目的是要详叙马可·波罗的生平,试图告诉读者为什么马可·波罗这样的大旅行家偏偏会产生在意大利,而不会产生在其他国度?意大利和中国的文化在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有什么位置?这两个伟大的国家的文化联系为什么会对后世产生这么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本书想要说明马可·波罗代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他所访问的国度——中国元朝又具有怎样的悠久文化背景,这两种文化背景在古代、近代和现代是怎样进行联系、碰撞和融合的,它们的融合在现代和对于未来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当然,本书不是严格的历史理论著作,书中有个别人物是虚构的,个别情节与历史稍有出入。

马可·波罗不仅是一个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而且可以说是一座历史上连接中世纪和近代的宏伟的桥梁。

历史上的先驱者总有个被人们逐渐认识的过程。由于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所记述的地理、方物、史事超出了当时欧洲人的常识,因此欧洲人曾怀疑它的真实性。但是渐渐地,当人们有了较高的知识和科学水准时,才认清了这本书是马可·波罗留给他们的瑰宝。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探险家重新带上现代化装备,探索和调查了中部亚洲,他们把实际情况和马可·波罗的书进行对照,发现这本书十分准确,因而惊叹不已。直到今日,人们还反复阅读这本书。它已经进入世界文学宝库,从最初的手稿出现时开始(1298年),它经历的时间越长,它引起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人文学家和哲学家甚至广大读者的兴趣就越浓。

内容推荐

魏生著的《见证盛世东方--马可·波罗的故事》主要讲述了马可·波罗陪同父亲尼哥罗·波罗及叔父马窦·波罗出访中国的艰险历程,书中描述了中国北方草原的壮丽风貌,元朝的繁盛与强大,马可·波罗受忽必烈委托赴南宋招降,并协助忽必烈治理扬州,平定叛乱,出访东南亚各国,使各国与元朝交好的历程。书中也对马可·波罗在中国17年旅游期间的君臣情、父子情、友情、爱情等进行了记述。

编辑推荐

魏生著的《见证盛世东方--马可·波罗的故事》撰写的目的是要详叙马可·波罗的生平,试图告诉读者为什么马可·波罗这样的大旅行家偏偏会产生在意大利,而不会产生在其他国度?意大利和中国的文化在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有什么位置?这两个伟大的国家的文化联系为什么会对后世产生这么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本书想要说明马可·波罗代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他所访问的国度——中国元朝又具有怎样的悠久文化背景,这两种文化背景在古代、近代和现代是怎样进行联系、碰撞和融合的,它们的融合在现代和对于未来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见证盛世东方--马可·波罗的故事/一带一路先驱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193574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9
出版时间 2017-06
首版时间 2017-06
印刷时间 2017-06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40
CIP核字 2017119812
中图分类号 K835.465.89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4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