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周恩来专机机长的回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张瑞霭曾经担任了20年的周恩来专机机长。该书主要通过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反映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从书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周总理的伟人风范和人格魅力,领略到周总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关怀、对周围工作人员的关心爱护,也从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内容推荐

本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张瑞霭担任了20年的周恩来专机机长,在20年与总理的近距离接触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成为最珍贵的记忆,汇聚成书。从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总理的伟人风范和人格魅力,领略到周总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关怀、对周围工作人员的关心爱护,也从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本书介绍了张瑞霭同志的生平事迹,他的人生道路始终同我国的飞行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他的回忆,能进一步了解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

目录

开头的话

第一章 不幸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第二章 身经百战,入选航校

第三章 在航校的日本

第四章 找到了一生的伴侣

第五章 奉命组建新中国民航第一个飞行大队

第六章 我为周总理飞专机

第七章 周总理关心民航事业

第八章 我与678专机的不解之缘

第九章 专机首飞南亚三国

第十章 飞越“空中禁区”

第十一章 新中国民航首次跨洋飞行

第十二章 新中国民航第一次远航非洲

第十三章 最惊险的一次专机飞行

第十四章 尼克松访华背后的故事(上)

第十五章 尼克松访华背后的故事(下)

第十六章 新中国民航首飞香港

第十七章 1973年巴航放油事件始末

第十八章 告状信的风波

第十九章 在“文化革命”中

第二十章 紧急飞赴庐山接周总理回京

第二十一章 “9·13”之后的周总理

第二十二章 告别敬爱的周总理

第二十三章 最后一次见到邓大姐

第二十四章 专机上的中外领导要人

第二十五章 重回空军

第二十六章 我的离休生活

后记

试读章节

第四章 找到了一生的伴侣

青春年华在战争及战后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流逝,我在27岁就当上了空军航空兵第13师38团副团长,但却依旧孑然一身,这使我自然而然成了军中引人注目的对象,给我张罗终身大事的人越来越多了。

从1941年开始参加革命,到1952年我从航校毕业,11年时间,我的经历可以说是既复杂又简单。说复杂,是因为在这11年里,我经过了战争的洗礼,转战南北,从山东来到了祖国的大西南——四川成都;从一个旧社会备感生活重压的孤儿,成长为一名自由驰骋蓝天的空军指挥员。说简单,是因为11年的时间,残酷的战争和紧张的学习,使我的情感天地仍如一纸空白。

那时的我可算是年轻英俊,一表人材,这也是后来成为我终生伴侣的王琼瑶对我的“评价”。

王琼瑶是一个四川成都姑娘,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她,从此,我们由相识到相知,最后历尽艰辛终于走到了一起,并且共同走到了今天。

那是1952年底,我刚刚升任空军航空兵第13师第38团副团长。由于患泪囊炎,我到成都空军医院去看病。也许是因为我当时年轻英俊又平易懂礼的原故,医院里的很多领导都很喜欢我,听说我还是独自一人,都热心地为我介绍对象。

那时王琼瑶正在陆军服役,是62军文工团的一名文艺战士。正好在那一段时间,王琼瑶因为鼻部出了点小毛病影响呼吸,需要做手术,而她所在部队医院又不具备手术的条件,就把她转到成都最有名的耳鼻喉医院——华西医院住院等待手术。我们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住在成都两家不同的医院,本来也很可能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各自沿伸出不同的生活道路,但命运的安排,却使我们走到了一起。

那时候琼瑶还不到20岁,她在华西医院住院等待手术时,我的一个战友也因病人院,而且正巧跟她一个科室。两个病友在等待手术的时间里相处十分融洽,闲聊中我的这个战友提到与自己同属一个部队的“张团长”正好也在成都,并约着琼瑶一块儿来看我。就这样,在那年冬的一天,她陪着我的战友到空军医院来探视一个病人,没想到却把自己的一生系在了我这条小船上。

27岁的副团长还没有对象,王琼瑶也起哄架秧地嚷嚷着要帮着一块给我找对象。她一边帮着找,其实心里也可能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医院的领导和其他战友们给我介绍了很多条件相当的女孩子,我都没有点头,不是看不上眼,是心里已经装上了能歌善舞的小王姑娘。后来我们两人走到了一起,王琼瑶已经成为我的妻子以后,我才向她透露了这个“秘密”——“那时谁都没看上,就是因为看上你了!”

王琼瑶在医院住了近两个月的院,还是我先出的院。我出院以后,马上到南京去执行任务,到王琼瑶做手术时,我正好从南京出差回来,特地给她带了点礼物送到医院。说是礼物,其实也不过就是南京的软糖和其他当地的土特产。王琼瑶没想到我这么快会去看她,见到我显得非常高兴,就这样,我们两人渐渐开始交往起来。

当时王琼瑶所住的华西医院,院长叫刘洁,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干部。她为人十分风趣,知道我经常去医院看琼瑶,就用我俩的名字编了一首打油诗。她把这首诗煞有介事地念给我们听:“二人共四王,你忘我不忘。金童配玉女,地久又天长。”

王琼瑶出院回到部队后,我们开始频繁地通信。但那时我们的来往信件部队都是要检查的。因为当时陆军部队正在培养王琼瑶,不想让她与外面的人谈对象,我的信到了王琼瑶的部队就被团部扣压起来,不能到达她的手里。团部找她谈话,大意是团里正要培养她,暂时不允许谈恋爱。这样,我的信一去就成了石沉大海。去信没有回音,但我不气馁,我相信她不会这样对我冷若冰霜,一定是有别的什么原因使她不能给我回信,我就想各种各样的办法与她取得联系。

那时,西南正处于剿匪的高峰期,王琼瑶所在的陆军政治部文工团常常四处到部队去进行慰问演出,而我的飞行任务也很紧张,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两人就处于失去联系的状态。我们因病在成都住院认识时,王琼瑶曾有一次带我到她的家里去过,一有机会到成都,我就到王琼瑶的家,了解她的近况,还给她往部队寄《中国青年》杂志什么的,让她很是感动。

就这样到了1953年的秋天,我被调到军委民航局组建第一飞行大队,临走前,我向西南空军组织部的赵博部长报告了自己的恋爱进行情况,希望依靠组织的力量解决自己的个人问题。组织十分关心我的情况,很快就着手做工作,到王琼瑶所在部队调查她的情况,如无异常,准备把她调到军委民航局工作。在向组织报告以前,我曾征询她个人的意见,问她是不是愿意调到北京,来到自己的身边,两个人一起开始共同的生活,她表示当然是非常愿意的。但当我所在部队到王琼瑶所在部队进行调查时,却又出现了波折。调查令是发到团部的,第一次发过去,回信是她本人不愿意到北京来,我不相信,请求组织再次发函调查,回答仍是不愿意。我不死心,我知道这不是王琼瑶的心里话,我跟组织说,你们一定要找到她本人问才是。这时候,总局的副局长李平,也很看重我,表示要在北京给我介绍一个对象,是一个老战友的女儿,他说你为什么要在那么老远的地方去找一个对象呢,调也调不过来,人家又不愿意来,我就在北京就地给你找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挺不错的,王姑娘那边,你还是放弃了吧。我不同意,坚持让组织找到王琼瑶本人。

那时两人联系太困难了,不像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打个电话写封信就行。我一再要求组织部长派人到小王所在部队,亲自见到她本人问明是否愿意,如果她本人说了不愿意,那我也就死心了。如果没见到她本人,谁说的我也不相信。

在我的一再请求下,1954年的初春,空军组织部派出专人到王琼瑶所在军区的政治部,又打电话找到文工团的团长,团长回答说她正在排练,不想见来人。派出的人坚持要见到王琼瑶本人,于是,对此前的过程一无所知的王琼瑶终于见到了受命外调的人,当来人问及她愿意不愿意调到北京,调人民航时,她一口回答:愿意!于是当着军区政治部主任和文工团政委的面,调动的手续当时办理完毕。几天后,王琼瑶踏上了北上的旅程,也踏上了与我共同的生活道路。

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我们共同走过,如今回首往事,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P31-36

序言

张瑞霭同志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特级飞行员。他长期承担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和重要外宾的专机飞行任务。由于他掌握熟练的飞行技术,并具有果断处理突发意外事件的能力,因而深得周总理的信任。我在中央警卫局工作时,曾分管周总理的安全工作。周总理出国的外事活动很多,到国内各地的视察工作也很频繁。那时,张瑞霭同志担任周总理的专机机长。在飞行时,周总理专门交待我,要相信机组的同志,不要干涉飞行。为周总理开专机的这段经历,使张瑞霭同志终生难忘。

张瑞霭同志的人生道路始终同我国的飞行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他的回忆,也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

后记

半个世纪过去了,回顾我的人生历程,感慨甚多。党把我从一个贫苦孤儿培养成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特级飞行员,使我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所有这一切,我都要深深地感谢党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在30多年的飞行生涯中,虽然遇到过很多艰难险阻,但凭借着对党的赤诚之心,对中国民航事业的无比热爱,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充分准备和周密计划,我与同事们一起团结奋战,群策群力,努力拼搏,战胜了重重困难,圆满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专机任务,并荣立了集体二等功。尤其是在我担任领导岗位期间,曾得到上级领导的积极支持与众多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使我能胜利地完成工作任务。因而,我要衷心感谢给予我支持与帮助的各级领导和与我同甘共苦的战友们。我深深地为能生活在他们中间而感到温暖和幸福。

写这段历史回顾,是我多年的心愿,也是我身边同志们对我的鼓励和期望。打开陈封多年的工作记录和记忆的闸门,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并得到当年在一起工作的战友们的热心帮助,共同回忆、补充、求证。在资料整理和文字表达上得到国际航空公司、国际航空报社副总编辑訾昌美的具体帮助,在这里我再一次的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2004年8月

张瑞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周恩来专机机长的回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瑞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17374
开本 32开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4-10-01
首版时间 2004-10-01
印刷时间 200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4: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