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保罗·奥斯特作品系列(套装共4册)
内容
作者简介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

 

1947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市,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美国当代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小说《纽约三部曲》《幻影书》《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密室中的旅行》《日落公园》以及回忆录《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等。曾获法国美第奇文学奖、美国约翰·克林顿文学杰出贡献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30种文字,他也是每年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人选之一。

 

编剧并导演的电影作品有《烟》《面有忧色》和《桥上的露露》,其中《烟》在1996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佳编剧奖。

 

目前定居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

内容简介

《隐者》

1967年春,纽约:二十一岁的哥伦比亚大学学生、诗人亚当·沃克结识神秘的法国学者鲁道夫·波恩和他沉默、迷人的女友玛戈。亚当迅速爱上玛戈,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古怪的三角关系,它*终导向一件骇人的暴力突发事件,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07年春,作家吉姆读着一个迷人却恐怖的故事。但这并非虚构小说,而是老友亚当寄给他的部分回忆录。吉姆为亚当的际遇深深震撼,并与亚当相约见面。然而还来不及等到见面那天,亚当已离开人世,仅留下零星不全的笔记。

吉姆整理着老友遗留的字字句句,同时也被卷入亚当的伤心故事里:一个永不结束的四季,一颗忧郁的心,一些近似真实的妄想,一种逼近绝望的哀伤……

《黑暗中的人》

 

你是否想象过平行世界?

欧文·布里克醒来,发现周围的一切都陌生无比; 

奥古斯特·布里尔与夜为伴,骨折的腿不能动弹,伤痛在啃噬神经。

继“纽约三部曲”后,保罗·奥斯特献给纽约的挽歌。

 

《神谕之夜》

大病初愈的作家西德尼在1982年9月18日走进一家叫“纸品宫殿”的文具店,买到了一本让他的灵感疯狂迸发的蓝色笔记本,从此他的生活被无可挽回地撕开了一道口子。 

西德尼虚构了一个名叫尼克·葆恩的出版社编辑。尼克为了惊鸿一瞥的爱情,带着已故作家西尔维娅·马克斯威尔的一份题为《神谕之夜》的手稿,彻底逃离之前的生活轨迹。但随着情节的逐渐失控,尼克无可避免地让自己被永远囚禁在一处地下室里。

而随着写作的进行,西德尼诡异地发现自己的小说与他身边发生的离奇之事逐渐偶合,同时,疯狂的写作也有如神谕,让他洞察妻子格蕾丝和她身为著名作家的教父约翰之间多年来的隐秘。他毁掉了那本蓝色笔记本,却发现令自己恐惧的故事才真正开始……

《内心的报告》

在为自己的身体书写了回忆录《冬日笔记》后,2013年,66岁的保罗?奥斯特转而面向内心,从童年时代开始探索自己的心灵世界,书写自我意识的最初萌芽和演变。

从孩童眼中月亮上的人脸,童年时代对西部牛仔的崇拜、对棒球的喜爱,九岁时创作的*首诗,到对社会不公现象和自我身份的*初意识,再到“二战”后五六十年代对知识、政治与道德的探寻之旅……

在书中,奥斯特依然采用剖白式的第二人称,以看似随意的碎片,将挖掘出的童年记忆、两部带来“头脑风暴”的电影、青年时期写给恋人的书信,编织成一本独特的心灵之书。在本书*后,他从文本的写作中挣脱开来,通过一帧帧照片重述此前内容,这一方式对自传的写作提出挑战,不仅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心灵世界,而且刻画了一个时代的故事。

精彩书摘

我给自来水笔换上一支新墨胆,打开笔记本第一页,盯着页首,不知如何下笔。我没打算写什么有名目的东西,只是想练练笔,证明自己还能写。也就是说,写什么并不要紧,只要写了就行了。什么都行,这一句和另一句没有区别。不过尽管如此,我也不想贸然在本子上写些愚蠢的东西,所以我望着纸页上的格纹发了一会呆,淡蓝色的线条在白纸上交错成一排细小匀称的方格,我让自己的思绪穿梭在这些浅淡的围栏之间,忽然记起两个星期前我和朋友约翰?特劳斯的一次谈话。我们俩碰到一起时很少谈书,但那天约翰说起他正在重读年轻时喜爱的一些小说家,只是好奇,想看看他们的作品是否屹立不倒,想看看他二十岁时的判断和经过三十多年风雨之后的今天是否一致。他历数了十几二十来个作家,从福克纳、菲茨杰拉德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现在我坐在书桌前对着摊开的蓝色笔记本时,重回到我脑海里的,是他岔开去谈到的达西尔?哈默特一本书中的一个故事。“那里可以做篇小说出来呢,”约翰说,“我太老了,不能再琢磨这样的问题,不过你们年轻人真的可以把它发挥一下,写出个好东西来。这是个极好的题材,你只要编个差不多的故事就行了。”

 

(约翰五十六岁。虽说不再年轻,但也不至于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况且由于岁月的善待,他看上去还像人在中年,五十不到的模样。那时我已经认识他三年了,我们的友谊是我和格蕾丝婚姻的直接结果。二战后的那几年,她父亲和约翰同在普林斯顿,尽管两人后来在不同的地方工作(格蕾丝的父亲是弗吉尼亚州夏洛特镇的区联邦法官),他们一直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他是作为家庭的朋友和我认识的,而不是作为一个著名的小说家。我从高中就开始读他的作品,我仍然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作家之一。在1952 到1975 年间他发表了六部小说,但至今有七年多没有新作了。不过,约翰从来就不是个快手,单凭出书的间歇期比通常时间长一些,并不能说明他放弃了写作。出院后我曾和他度过了几个下午,随便聊聊我的健康(对此他很担忧,总是特别关心),他二十一岁的儿子雅各布(最近让他极度苦恼),屡战屡败、挣扎中的大都会队(纽约的一支棒球队。——译注)(彼此共同的长期嗜好)。闲聊之间的许多地方都暗示着,他目前正全心投入某件事情,他把更好的时间段都留给了那件事,一切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中,可能现在已经接近完工了。)

 

他指的是《马尔他之鹰》第七章里弗利特克拉夫特的片段,山姆?斯贝德讲给布里吉德?奥肖内西听的一个人离家出走并失踪的怪事。弗利特克拉夫特是个十分正统的人,丈夫、父亲、

 

成功的商人,一个绝无怨尤的人。一天下午他去吃午饭,从一处建筑工地的十楼上掉下一根横梁,差点落在他头上。只差一点,弗利特克拉夫特就会被砸扁,但那根横梁偏了,只是地上飞溅起的几块碎片击中了他的脸。弗利特克拉夫特安然无恙地走开了。可是,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遭遇依然让他不能释怀,他无法把这桩准祸事抛在脑后。哈默特这么写道:“他觉得有人揭开了生命的盖子,让他朝里看了一眼。”弗利特克拉夫特意识到世界根本不是他原来想象的那么理性和有序,他从一开始就完全想错了,从未理解过其中的意义。这个世界被偶然主宰。随机事件潜行在每个人生活的每一天,生命可能随时被剥夺,毫无理由。吃完午饭弗利特克拉夫特得出结论,他别无选择,只有屈从于这种毁灭力,用毫无意义、异想天开的手段自我否定,碾碎自己的生活。这么说吧,就像是以火制火,以毒攻毒。他没有费事回去和家人道别,甚至懒得去银行取钱,直接从餐桌边站起来,走向另一个城市,从头活过。

 

约翰和我说起这个后的两个星期里,我还没想过要试着为这个故事添枝加叶。我同意这是一个好题材,好是因为我们都想象过放任自己的生活,好是因为总有某个时刻我们希望自己是另一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有兴趣深入下去。但是,那个早上,当我九个月来第一次坐到书桌前,盯着新买的笔记本,冥想着一个不至于让自己羞愧或丧失勇气来继续的开场白时,我决定向弗利特克拉夫特的这个老段子下手。这不过是一个借口,借以寻觅投入写作生活的切入点。如果我能匆匆涂抹出一两个还算有趣的想法,哪怕二十分钟后我就搁笔,以后再也不重新拾起,那至少也算是个开头。于是我旋下笔帽,笔尖对准蓝色笔记本首页第一行,开始写。

 

文字畅快地流淌,似乎不费什么力气。我有些吃惊,可是只要我的手从左向右移动,下一个字总好像就在那里,等着从我的笔尖跃出。我笔下的弗利特克拉夫特是个叫尼克?葆恩的人。他三十五六岁,是纽约一家大出版社的编辑,已经和一个叫伊娃的女人结婚。按照哈默特塑造的原型,他必须是事业成功、同事爱戴、经济稳定、婚姻幸福等等;至少在旁人看来应该是这样。但在我的版本里,故事开始时葆恩已经心烦意乱有一段时间了。他开始厌倦工作(尽管他自己不愿意承认);在和伊娃一起度过了相对稳定和满足的五年之后,他的婚姻也到了一个停滞的阶段(另一个他没有勇气面对的事实)。尼克不愿多想内心滋长的不满,而是把空闲时间消磨在蕖蓓卡区德斯布罗斯街的一家修车行里,埋头改造一辆有故障的“美洲豹”的引擎,车是他在结婚的第三年里买的。他是纽约一家著名出版公司里一流的年轻编辑,可事实上他却更喜欢做手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保罗·奥斯特作品系列(套装共4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保罗·奥斯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12268479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0-01-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