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以咖啡茶叙的轻松方式,探讨中国儿童文学严肃理论的书籍。本书邀请梅子涵、方卫平、朱自强、彭懿、曹文轩等中国儿童文学界五位著名的学者、作家,就当前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议题涉及十二个方面,包括关于经典、图画书、童话、幻想文学、儿童小说、成长小说、故事性、想像力等。

内容推荐

本书邀请中国儿童文学界五位著名的学者、作家,就当前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讨论的议题涉及十二个方面。五位作者直抒胸臆、坦陈己见,话锋睿智机敏、语言鲜活灵动,时有碰撞的火花闪现。每个话题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也体现着他们对事业的挚爱之情。相信本书的出版会引起儿童文学界朋友们的极大关注。

本书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保留了即席互动的对谈形式。其现场感和真实感形成了本书的一大特点。

目录

我们关怀不朽(代序)

1 关于经典

2 关于图画书

3 关于童话

4 关于幻想文学

5 关于儿童小说

6 关于成长小说

7 关于故事性

8 关于幽默

9 关于想象力

10 关于诗意

11 关于评论

12 关于出版

后记

附录:五人谈纪事

 《五人谈》再版感言

 社会反响

 人名作品名索引

试读章节

关于经典

梅子涵(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我有一个想法,在其他场合也表达过,我觉得我们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到底什么是儿童文学?童书最经典的面貌是怎么样的?我们有不少的儿童文学作家不甚清楚。因为各种原因走到了儿童文学的写作里来,先期的准备很不够,包括现在一些年轻的作家,走进儿童文学来,有很多人本身喜欢文学,读了80年代一些作家写的儿童文学、少年小说,就以为这就是儿童文学,就是少年小说了。于是就带着这种印象,走进了儿童文学圈子里面。他们对儿童文学经典的阅读比较缺乏,导致了职业的大感觉不明晰。所以这两年我一直觉得阅读经典,阅读那些人类优秀的儿童文学杰作,是提升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儿童文学理论家):我觉得不仅是儿童文学作家,就是研究儿童文学理论,搞理论的,搞批评的,阅读经典这个问题也是非常的重要。因为我们对一种文学样式,从理念上要想说清楚,最主要的是要有一种感性的体验,这种感性的体验就是对经典的阅读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理论的根基,你要获得对一种文体的感性的体验,最好就是找经典来读。因为好的作品它总是最能代表这一类作品的特征。如果忽视对经典的阅读,你从感性上对什么是儿童文学就把握不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儿童文学在中国应该市民化,这种市民化是指儿童文学真正的深入整个社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常识。这一点现在还远远做不到。但是我觉得是不是首先在我们搞儿童文学的这个圈子里边,先让它市民化,比如说创作儿童文学的作家们,搞儿童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研究者们,还有像少儿社的编辑们,首先实现儿童文学的市民化。这一点我在日本的时候有一些感触,那里的很多人谈起儿童文学来,对那些经典作品如数家珍,比如像我接触到的日本的一些家庭主妇们,她们搞一些家庭图书馆,我平时和她们接触比较多。比如说像《小王子》这样的作品,还有《汤姆的午夜花园》,像这样的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她们都非常熟悉,而且还能够进行评论。这样一种普遍的基础,一种水准,就使儿童文学真正地深入到社会中去了。

还有日本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很熟悉。我们中国的儿童文学可以说历史比较短,基础也不是很丰厚,但是最近这几十年,尤其是最近这20年,西方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国翻译的越来越多,当然和日本这样的翻译大国还没法相比。但现在的这种翻译量,如果你认真去寻找的话,总会有十本二十本的名作可以找到手。这样一种阅读,我觉得对一个作家也好,一个批评家也好,他在感性上对儿童文学的感悟,绝对是离不开的。我想到在1997年的时候,在《儿童文学研究》上曾经有一次关于动物小说的讨论。在那场讨论中,我就感觉到最后大家话题还是有些分散,这可能和中国目前对世界动物小说名作介绍得少了一些有关。有关西顿的介绍多了一些,椋鸠十的现在介绍得多了,当时还不多。黎达的也有一些。但是这些东西我觉得在讨论中还没有成为大家共同的话语背景。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动物小说,对这种艺术的理解,我觉得就比较狭隘。所以对于经典的阅读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说以前大家没上过这课,可能是这课上的时间比较短,另外这个内容纵深度也不够。

所以从我个人来讲,虽说我自己总是提醒自己要注意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但是限于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在这方面也是有些薄弱的。其实名著、经典这种东西也是带有个人化的色彩。我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西方作品说是经典,但是我读起来也不觉得很有趣,所以我自己也在选择自己的经典,比如说当代的一些作品。国外有学者主张,一部经典它要不在孩子中流传25年以上,你就很难下结论说它是经典,但是我觉得有的时候,个人可以在自己阅读的范围内自主去选择,选择自己的或者发现自己的这种经典。有一些经典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但同时每个人有的时候也寻找属于自己的经典来阅读。

彭懿(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教授、儿童文学作家):阅读经典除了普遍意义上的阅读之外,还有一种阅读,是纵向即深度的阅读。比如,幻想小说让许多人产生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但当阅读了10部经典的幻想小说之后,我想,所有的困惑就都会迎刃而解了。

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儿童文学理论家):在今天,大众对经典其实还是持一种冷漠的态度,尤其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今天的阅读更多的是那种碎片化的、感官化的阅读占据着主导地位。另外从一些作家和专家的口中,也经常发出“拒绝经典”这样一种声音,而且几乎一致的态度就是说,我们不读经典,我们拒绝经典。一些青年作家也否认经典跟自己写作的关系。我觉得拒绝经典是一种自我扼杀的手段。

今天不光是在中国,其实在国外近几十年来,也有这样的倾向。大概在七八十年代,在美国的高校当中,就有一股否认经典的风气。只有少数的人发出过捍卫经典的声音。从中国儿童文学界来讲,我们在20世纪对外国儿童文学经典的热情是非常突显的。那时国外的,特别是古典儿童文学名著,欧美的名著,基本上已被介绍到中国来。最近这几年出版界又对20世纪,包括二次大战以后的,20世纪下半叶的一些儿童文学的新作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这样一种对经典和名著的热情,可能在欧美文化圈以外的国家当中,除了日本以外,中国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国家。这样一些工作其实也为今天的经典重读,或者说经典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环境。那么在这个时候,提出儿童文学创作者、出版者、研究者,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应该重新建立对经典的一种认识和态度,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谈到经典我还有一个想法,因为我们现在讲的经典主要是指欧美的,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翻译的问题。我在接触一些作品过程当中,发现翻译是一个蛮大的问题。所谓经典不光是需要我们来重视,同时翻译本身,经典是需要不断地翻译和不断地重译的。在不断的翻译过程中,在接受过程当中,逐渐呈现出经典本来的文学面貌。其实这个问题,也是跟最近几年阅读的有些作品有关。我发现有一些作品翻译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翻译本身的匆忙化,留下的那种遗憾,在作品当中是常常可以碰到的。这也带来我们对翻译经典的疑问,就是说这个作品果真有那样的魅力吗?于是我们表示怀疑。我想这里可能有翻译的因素。P3-6

序言

我们都是为儿童文学虔诚写作和研究的人。花在那上面的时间,送走了我们很多的灿烂清晨、温馨黄昏和诗意夜晚。我们关心着,怎么把中国的儿童文学写得和世界上最优秀的那些篇章同样值得夸耀,流传遥远,只要提起都响亮和迷人。我们独自地这样思虑,坐在圆桌前相互探讨,走上讲坛表达和阐述,写进短短的文章里也写进厚厚的书中。

而这一回是做一个别致的五人谈。

我们五个人

在20世纪的最后的秋天

从早到晚的那五天。

窗外天津的路上和林子里

树叶已经快落完

甚至下过一些雪了

房顶上草地上都看得见。

我们靠着沙发

房里有很轻的音乐

发表着、讨论着、争议起来。

我们都累了

但是我们对自己说

不要靠着沙发睡去。

那五天

我们喝了很多的咖啡。

20世纪快要结束了。人类的每一个事业都在关怀自己未来的盛况或是衰落。儿童文学永远都是面对年幼生命的,世世代代总会迎接生命的出生,而且盼望他们快活、如诗地长大,所以儿童文学不会有太阳落山的时候。只要优秀,那就不朽;而只要不朽呢,那么童年陪伴的意义就会是难以量析的。

我们关怀这不朽。我们关怀这一个太阳。

我们总是把今天的话说得斩钉截铁,可是心里断定了明天一定会润色乃至修改。我们欣赏自己的这种自信、这种明确和这种因为天天的学习而会发生的怀疑和变化。我们渴慕一直能有这样的精神和激情,我们的思想就可以年轻,理论也会多一些可以照见的亮光。

我们都谢谢新蕾出版社的这一次不同寻常的召集。总编辑和编辑都很辛苦。她们和我们一样,也是那般的虔诚,关怀不朽。

很多年以后,我们老了。在人生冬日的阳光下,从书橱里取出这本书又读起来。那是一件多么温暖的事,想起了朋友们,想起了很多年前天津的秋天,想起音乐和咖啡,想起那么充沛的热情,双眼湿润了。

那时的爷爷们心里会非常荣耀。

后记

根据五位著名作家学者的对谈记录整理而成的《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历经半年之久的编辑审定,终于可以付梓出版了。

策划这一选题的初衷是:梳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脉络,瞻望未来绚丽的前景,推动儿童文学创作的进程。现在展读此书,可以说,我们的愿望已经基本实现了。

在整理对谈记录、审读书稿的日子里,五位作家学者围坐畅谈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生动而清晰,令人不胜感奋。他们怀着对中国儿童文学执著的爱,应邀相聚在天津,就一系列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他们的对谈,既有对作品的剖析与研究,又有理论的探微和评述,思维活跃、观点鲜明、言辞精辟、文采飞扬。在对谈中,他们纵横捭阖、各抒己见。不同观点的碰撞,在所难免,经过真诚的“精神摔跤”,大多达成了共识,也给读者们留下了思索的空间。此外,因为是现场对谈的形式,情之所至,个别论点可能不够周延、有待商榷。为了保持对谈录的即时风格和现场感,我对上述这些都做了保留。

曹文轩教授因故未能全程参与对谈,但随后也一一做了详尽的书面补充。梅子涵教授以他独特的文风为本书作序,并在每一个话题前写了深人浅出的题记。

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理论也是这样。我们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给每一位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研究与出版的人以激励和启迪。我们期待着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力作问世。面对孩子们纯真明朗的笑脸,我们怎能懈怠!

编者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的一个鲜明特色是:从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评论、出版现状出发,有的放矢,针对性很强。书中论及的十二个方面的问题,可以说都是当前儿童文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或令人瞩目的重要现象。

——束沛德(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这是一本以咖啡茶叙的轻松方式,探讨中国儿童文学严肃理论的书籍。许多对于一般读者是过于沉闷而枯燥的理论,在书中只成了一个个有趣的话题。撇去了思想的艰涩和行文的乏味之后,本书的内容就有可能为一般的文学、儿童文学工作者、教育界人士喜爱和接受。

——黄虹坚(香港评论家)

《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在梅子涵、方卫平、朱自强、彭懿、曹文轩的全心投入、交相激荡下,呈现严谨、规律的计划性,以及拉锯、整合,并且接纳多面向辐射结论的辩证过程,堪称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喜事、一个里程,甚至可以预言,也将是一个转折基石,奠基于这本书,会有更多不同可能的创作、研究的思考与尝试,不断延伸开去。

——黄秋芳(台湾评论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子涵//方卫平//朱自强//彭懿//曹文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743300
开本 其他
页数 29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8
丛书名
印张 16.67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48
16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