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学句典 : 四书五经中的智慧名言
内容
物流紧急通知

由于疫情管控升级,近期部分地区仓库及快递因疫情管控,导致物流时效暂缓,您的订单包裹可能产生延迟。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客服电话4006666505

亮点展示

ecaf39ccca060f803f76798baf3b3c0.jpg

编辑推荐

1.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体现和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金句赏析,提炼思想精华,将古老的国学经典读出新意。

3.本书带你了解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和文化,助你通晓古今智慧,涵养精神力量。

内容简介

本书从四书五经里精心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再配以经典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解读,总结出适合现今的文化智慧,其内容包括《论语》之修养法则、《孟子》之处世法则、《大学》之修身法则、《中庸》之天人法则、《诗经》之性情法则、《尚书》之政治法则、《礼记》之教养法则、《易经》之人生法则、《春秋》之历史法则。作者在追求易懂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力求原汁原味地再现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风貌,全面客观地诠释圣贤的言论与思想,给今人以启迪。

目录

第一章

《论语》之修养法则: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1.谈休养: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002

2.何谓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004

3. 关于学习:好古,敏而求之 / 006

4. 谈过错: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008

5. 谈安贫乐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010

6.所谓忠恕:吾道一以贯之 / 012

7.关于交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014

8.谈礼:不学礼,无以立 / 016

9.谈真理:朝闻道,夕死可矣 / 018

10.何谓善恶: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 021

11.谈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023

12.谈国让: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 / 025

13.何谓仁:爱人,知人 / 027

第二章

《孟子》之处世法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谈仁义:亦有仁义而已 / 031

2.谈精英: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 033

3.关于进退:其进锐者,其退速 / 035

4.何谓孝:莫大乎尊亲 / 038

5.关于恭俭:恭者不悔人,俭者不夺人 / 040

6.何为爱:爱人者,人恒爱之 / 042

7.关于规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044

8.谈时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 046

9.关于典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048

10.谈思虑: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 / 050

11.何谓取舍: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 053

12.谈处世:不怨天,不尤人 / 054

13.谈仁义:仁则荣,不仁则辱 / 057

第三章

《大学》之修身法则: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谈完善人格: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 061

2.何谓诚: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 063

3.何谓仁德:富润屋,德润身 / 065

4.谈格物致知:在其物而穷其理 / 067

5.关于自律: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 069

6.谈诱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071

7.关于人性: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 073

8.谈慎独:君子比慎其独 / 075

9.关于齐家: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 076

10.谈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078

第四章

《中庸》之天人法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性道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082

2.谈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084

3.关于道:道不远人 / 086

4.谈平衡: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 / 088

5.诚:诚之者,人之道也 / 090

6.关于当下:登高必自卑 / 092

7.谈和谐:万物并育而不害 / 094

8.谈笃实:言顾行,行顾言 / 096

9.中与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098

10.民本思想: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 100

11.德不配过: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 / 102

第五章

《诗经》之性情法则: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1.谈淑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105

2.谈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107

3.关于密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 109

4.谈爱恨: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 111

5.谈表白: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 114

6.何谓心动: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 116

7.关于离别: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 118

8.谈情理: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 121

9.谈保家卫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123

10.所谓生活: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 126

11.何谓承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 128

12.关于背叛: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130

13.关于婚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134

14. 谈婚恋:士与女,方秉蕑兮 / 136

15.谈生死: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 140

第六章

《尚书》之政治法则:百姓昭明,协和万帮,黎民与变时雍

1.谈“圣王政治”:将逊于位,让于虞舜 / 143

2.谈薪火相传:舜让于德,弗嗣 / 146

3.何谓诗歌教化:直而温,宽而栗 / 148

4.告诫从政者:慎厥身,修思永 / 150

5.谈从政品德:亦行都有九德 / 152

6.何谓尊卑:天命有德,五服五章 / 154

7.谈团结:永敬大恤,无骨绝远 / 156

8.谈国之根本:式敷民德,永屑一心 / 158

9.关于秩序:五行、五事、八政、五纪 / 160

10.谈法则:皇极,是建其有极 / 162

11.何谓刚柔:沈潜刚克,高明柔克 / 164

12.谈自然时序:五者来备,各以其叙 / 166

13.谈幸与不幸:五福与六极 / 168

14.关于人心:民情大可见 / 170

15.谈刑罚:敬明乃罚 / 172

第七章

《礼记》之教养法则: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1.谈教养: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 176

2.关于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 177

3.所谓善行:修身,践行 / 178

4.谈求学: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 180

5.何谓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 182

6.谈礼: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 184

7.何谓孝道: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 186

8.谈进食礼节: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 188

9.谈吊唁:知生者吊,知生者伤 / 190

10.关于仪态: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 / 192

11.关于祭祀: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 / 194

第八章

《易经》之人生法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谈大道至德:元亨利贞 / 196

2.谈物极必反:亢龙有悔 / 199

3.何谓德行:君子以厚德载物 / 201

4.谈付出:小贞吉,大贞凶 / 203

5.谈深谋远虑:君子以作事谋始 / 205

6.关于法则:师出以律,否臧凶 / 207

7.谈交友:比之匪人 / 209

8.谈谨慎:履虎尾,愬愬,终吉 / 211

9.关于吉凶: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 213

10.何谓坚持:先否后喜 / 215

11.谈感情投资:同人于郊,无悔 / 217

12.何谓目光长远:匪其彭,无咎 / 219

13.谈谦逊:劳谦君子,有终 / 221

14.谈变通:官有渝,出门交 / 223

15.谈忧患意识:夕惕若厉,无咎 / 225

第九章

《春秋》之历史法则: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1.谈国势衰微: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 228

2.何谓“善政”: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 230

3.何谓贪念:侵欲无厌,规求无度 / 231

4.关于明智:不以寡犯众 / 233

5.利害关系: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 234

6.谈俭侈: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 236

7.关于士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238

8.关于公心: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239

9.谈仇怨:私仇不及公 / 241

10.何谓弱国: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 243

前言/序言

“四书五经”之名始见于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即1190年,一代大儒朱熹将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汇集到一起,合称“四书”。再加上先秦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经书,合称“五经”。朱熹和他的弟子对这九部儒学经典进行删减编辑并一起刊刻。至此,后人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正式成书。

四书五经自成书以来,便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体现和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封建时代,对知识分子来说,四书五经被视作修身之法则,终生为之追求;对统治者来说,四书五经则被奉为治国之圭臬,从上到下极力推行。政治家们从中可以找寻从政的灵感,平民百姓可以从中找寻行为的准绳。甚至后来几百年的科举选士中,试卷命题也必出自“四书五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典籍浩如烟海。而“四书五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还能够获得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根本在于它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人们安身立命、齐家治国、人际交往的相关法则。如《论语》宣扬“忠恕”,倡导仁者爱人;《孟子》宣扬“仁义”,告诫人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初心。谈君与民之关系,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谈及处世法则,则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理念流传至今,对后人影响深远。《易经》提倡坚韧,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告诫人们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诗经》提倡“真”,倡导人们要常怀赤子之心,要赤诚为人,教会人们去感受和抒发;《尚书》提出“圣王政治”,教会人们开拓与创新;《礼记》是人际关系的准绳,提出“教养应显露于外,修养蕴含于内”;《春秋》微言大义,提出“大一统”的概念,是历代政治家治理国家的法宝……

然而,“四书五经”虽然是儒学经典,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但基于创作时的历史局限性,其内容也不乏一些封建的、落后的、甚至迷信的东西。当今文化呈现多元化,当我们以客观的态度和从容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些经典时,便会发现,尽管有种种时代上的局限性,它们依然体现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活跃时期的文学、史学、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精髓。对于这样一部延续中华文化的鸿篇巨制,我们没有仿照市面上通行的版本:要么是原文照搬,配之以译文;要么原文照搬,配之以作者几乎是翻译性质的解读。四书五经博学浩瀚,文字晦涩深奥,这些做法并不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为此,我们特地编写此书,从每本经典里面精心挑选出代表性的内容,再配以一些经典故事,加上作者深入浅出的解读,在追求通俗易懂和趣味性的同时,也力求原汁原味地再现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精神风貌、情感,尽量全面客观地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

相信通过本书,我们既可以将古老的国学经典读出新意,也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将来,还可以通晓古今智慧,丰富美好情感,改进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精彩书摘

1.谈休养: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修养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可以从其日常的生活行为上观察出来。比如待人接物,学习知识,对待长辈与晚辈的态度上,或者细微到是否随手把垃圾放进垃圾桶这种小习惯。同时,也从这个小习惯、小动作当中,能看到一个人的修养如何。

儒学注重“克己复礼”,注重修身,所以在儒家中,“修身”与“仁”算是两大命题。无论是《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周易》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的都是个人的“修身”以及素质上的要求,而作为集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大成之作,《论语》的思想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个是从大方面说,《论语》教人如何在社会立足,如何出仕以及该抱着怎么样的思想去治国;一个是从小方面说,《论语》教人如何善待老人,经营家庭关系,处理朋友关系,与人相处需要注意什么,学习知识时该抱有怎样的谦虚态度。当然,《论语》作为一门儒家经典书籍,其关于修养的论述有很多。

譬如“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是谈儿女对父母的孝顺,以及为人之道。“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是谈花言巧语装作和颜悦色的虚伪之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谈在一个“千乘之国”中,该如何实施仁政,如何治理国家。而这些都被收录在《论语十则》之中,《论语十则》可以说是中小学生教材。

《学而》是《论语》篇,主要阐述人对知识的学习,以及对知识该怀有怎样的态度,从对待知识的态度再延伸到为人之道,治国之道。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里的开篇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诗经》《春秋》如此,《论语》也是如此。而《学而》作为《论语》篇,也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学而》章说的是什么呢?

《学而》 章,开篇便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过的内容再温习一遍,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远方的朋友到访,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生气,我不也是品德上有素养的人吗?三句话可以看作两段话,“学而时习之”学习后温习,“有朋自远方来”远方朋友的到访,这都是“不亦说乎”。而这些高兴之事的举例,都是为了铺垫下面的“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知道我,我不生气的伏笔,并以此提出“不亦君子乎?”的问话。这一下子就从简单的快乐与不快乐说到人的修养问题。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修养的意味。知是“知道”“知晓”的意思。愠有“生气”“恼怒”之意。合起来,也就是我们所知晓的,别人不知道自己,自己还不生气,这难道不是有素养的体现吗?这种素养,是极高水平的素养。它不同于别人夸赞你,你要谦虚回答的礼貌;也不是别人指责你,你沉默寡言的退让。“不知而不愠”更像是一种“如玉”的君子品行。

别人不知道你,或者说自己的才能不被了解,自己的做法不被理解。那也没关系,不必大动肝火,要心平气和面对。这就是君子素养的体现,也是孔子所提倡的品行。

但这种品行,在现代社会却很少见到。浮躁、复杂的社会,让人觉得无法适应,或者感觉没有知己,没人能理解自己的行为。这种想法能纾解自然是好,怕的是这种抑郁的想法不能排解,久而久之,就会压在心底,成为心病。有的会因此得抑郁症,而有的则会因为这种不被理解,不被社会认同的感觉,走向歧路。

“人不知,而不愠”要求我们有这种心平气和的素养,我们要注意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学会理解对方。理解的境界莫过于“高山流水”的伯牙和子期,自然的,我们做不了所有人的解语花,也没有伯乐识马的眼光,但可以慢慢学会理解别人,并且以“不知而不愠”来要求自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学句典 : 四书五经中的智慧名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葛晨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80319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20-08-01
首版时间 2020-08-01
印刷时间 202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92
CIP核字 2019283318
中图分类号 B222.1-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