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画者东西影——八大山人艺术中的生存智慧
内容
前言/序言

引 言

本书是八大山人艺术哲学的简明读本。从本人关于八大山人综合研究中,选择一些有关传统艺术哲学重要问题思考的内容编次而成,主要是围绕人的生命价值而展开的。

八大山人(1626—1705)与石涛(1642—1707)是清代初年的两位艺术大师,两位都是明代皇室的后裔,一生没有见过面,却通过书札等有频繁的交往,二人在艺术上引为知己。石涛说八大是“书法画法前人前”,对其书画创造所取得的成就给予极高评价。而八大称石涛为“大手笔”。石涛长于理论建构,其《画语录》是传统艺术哲学的奇作,而八大生平很少直接讨论理论问题,但他对艺术与人存在价值的思考同样深刻,甚至有过于石涛者。

八大非常赞成石涛的“无法而法”学说。他在评价石涛时说:“禅有南北宗,画者东西影。”这两句极精警的评价,前一句说石涛超越南北宗,崇尚艺术家自我的生命创造,在当时崇南抑北风气浓厚的情况之下,这尤其难能可贵;而后一句话,八大通过巧妙的内在语言转换,提出一个攸关其一生画学思想的纲领性学说。

画者东西影,与“禅有南北宗”相对,体现出八大和石涛共同的艺术旨趣。说一个物品叫“东西”,在画中画一个形象,也可叫“东西”。绘画是造型艺术,需要表现一定的空间形态,需要呈现出“东西”。但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必须超越“东西”,它应该“不是东西”,从而达到“不东不西”,方为正途。

更进一步,八大认为,绘画呈现的“东西”,只是一个“影子”,一个内在化的“真实”世界是它的本相(八大常以“实相”言之)。正因为它只是一个“实相”世界的外在呈现,它必然是虚幻不实的,没有实体意义,它是“实相”世界透出的光。绘画无法不表现“东西”,而所表现的空间形态又是不真实的,是否意味着要放弃绘画?当然不是。八大这样的思路,其实就是佛教所说的开方便法门,通过画出幻而不实的“东西”,进而让人放弃对“东西”(或佛教所谓“法”)的执着,最终达到对“实相”世界,也即他所追求的意义世界的呈现。这就是南禅“即幻即真”的思路。而他所说的“实相”世界,也并非一个绝对的真理,它就在人的真实生命对“东西”的体验中。

画者东西影,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哲学命题,它在承继青藤“舍形而悦影”、白阳“为造化留影”等学说的基础之上,又有独特的理论发明。本书所讨论的八大山人艺术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围绕此一命题而展开的。

作者简介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留校任教,曾任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1999年调入北京大学,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美学会副会长,曾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高级研究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艺术关系的研究,出版研究著作二十余种。出版的《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获安徽省社科研究一等奖,《石涛研究》获教育部第五届科学研究奖(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类一等奖,《南画十六观》获首届“中国好书奖”,并曾获首届张世英美学哲学奖励基金学术成就奖、吴玉章优秀学术成果奖等。

亮点展示

1-7.jpg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八大山人绘画的“荒诞”问题

一、 不东不西

二、 不是“东西”

三、“东西”是实相的影子

四、 实相就在“东西”中

第二章 八大山人的“鸟道”观

一、 鸟道说的来源

二、 空鸟:性空的真实

三、 鸟路:无念的心法

四、 鸟迹:空灵的美感

第三章 八大山人艺术的孤独精神

一、 孤独是自性法身

二、 孤独与人的尊严

三、“雪个”的含义

结 语

第四章 八大山人的“不语禅”

引子:由水仙说起

一、“哑”以及对“哑”的利用

二、 一口吸尽西江水

三、“反知”的问题

四、猫为何睡去,鸟为何冷视

第五章 八大山人的“菩萨行”

一、对话

二、家园

三、平宁

第六章 八大山人的“涉事”说

一、“涉事”概念的提出

二、“涉事”的含义

三、“涉事”与权

四、“涉事”与形

五、“涉事”与真

余 说

第七章 八大山人的“无情说法”观

一、关于“无情说法”说

二、关于“回到世界”的思想

三、关于八大的“回互”观

第八章 八大山人艺术中的晋人气质

一、心如水镜

二、放之使飞

三、唯在意兴

四、重其神骏

第九章 八大山人的“实相无相”说

一、《河上花图卷》相关之问题

二、《河上花歌》大意

三、 关于“实相无相”

第十章 八大山人《十六应真颂》读解

第十一章 八大山人名号的含义

一 、止八大山

二、八大人觉经

三、驴形小印

附录

八大山人传 八大山人年谱简编

内容简介

清初八大山人是 du 创派艺术家,也是一位深邃的思者。作为一位僧人艺术家,他所服膺的禅宗曹洞宗思想旨趣在其一生艺术创造中烙下深深印迹。曹洞宗以“渠正是咱,咱非渠”学说为宗旨,其创始人洞山良价一日过河涉水,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豁然开悟。作偈中有“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的话。影子(渠)由我(咱)照出,而我非影子。良价在返自观照中,发现了真性。八大山人“画者东西影”的艺术哲学,正是以生命真性为中心而展开的。

编辑推荐

★ 本书是八大山人艺术哲学的简明读本。作者在对八大山人的综合研究中,精选大量有关传统艺术哲学重要问题的思考,并最终围绕人的生命价值展开精彩阐述。

★ 八大生前很少直接讨论理论问题,但他对艺术与人存在价值的思考却至为深刻,本书作者集30余年之功,从多个视角深入浅出地梳理、研究了上述话题,深具学术价值和文化含金量,对专业画家、艺术工作者、青年绘画爱好者及普通知识分子皆有启发、借鉴、分享意义。

★ 内附大量注释,辅以多幅珍贵古画,有助于读者轻松拓展中国传统艺术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内容推荐
清初八大山人是独创派艺术家, 也是一位深邃的思者。作为一位僧人艺术家, 他所服膺的禅宗曹洞宗思想旨趣在其一生艺术创造中烙下深深印迹。曹洞宗以“渠正是咱, 咱非渠”学说为宗旨, 其创始人洞山良价一日过河涉水, 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 豁然开悟。作偈中有“我今独自往, 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的话。影子 (渠) 由我 (咱) 照出, 而我非影子。良价在返自观照中, 发现了真性。八大山人“画者东西影”的艺术哲学, 正是以生命真性为中心而展开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画者东西影——八大山人艺术中的生存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良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68291
开本 16开
页数 38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20-01-01
首版时间 2020-01-01
印刷时间 202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750
CIP核字 2019264454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6
174
25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