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套装2册)
内容
亮点展示

27880852-1_u_3.jpg

编辑推荐

"易中天很为尊崇的史学大师——吕思勉以一己之力完成深刻而生动的通史书写靠前部以进化史观编撰的的国史教材黄仁宇认为,有本书在手,读史不再犯难""很有分量的中国断代史工程易中天很为尊崇的史学大师——吕思勉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述变与求真的历史研究之道很很好不错客观的百年中国近代历史"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出生于江苏常州。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任教。与陈垣、陈寅恪和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也是中国现当代史家中专享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都有著作传世的学者。吕思勉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两部通史:《中国通史》《大中国史》;五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八部专门史:《先秦学术概论》《经子解题》《中国制度史》《中国民族史》《理学纲要》《宋代文学》《吕著史学与史籍》《文字学四种》,以及大量历史通俗读物。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于抗战期间创作的。为适应当时历史教学的需要,本书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出版后,成为民国时期发行量很大的中国通史,直至今天,依然是众多读者入门历史的优选。全书概括讲述了中国从上古到现代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对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都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本书不仅可以满足读者想了解中国历史大事的需求,而且对了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中国近代史》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近世史前编、中国近百年史概说、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和日俄战争。前三个部分内容基本上一致,都是就同一内容作者在不同时期的讲义集结而成;后两部分则是就前一部分在某些领域的进一步深化详解。多角度阐释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意义深远。

目录

"第一篇中国近代史讲义——001第一章绪论|002第二章中西交通之始|003第三章传教之始|005第四章康雍乾三朝与俄国交涉|007第五章清代之盛衰|009第六章道光以前中外通商情形|014第七章道光以前烟禁|019第八章烧烟及中英战事|021第九章江宁和议|023第十章鸦片战争之役评论|025第十一章五口通商后广东中英交涉|029第十二章咸丰戊午、庚申之役|032第十三章戊午、庚申和约大要|035第十四章中俄咸丰戊午、庚申两约|037第十五章同光中俄交涉|042目录第十六章嘉道咸同光之朝局|046第十七章各国立约交涉|048第十八章革新之渐|059第十九章日本立约及台湾生番事件|063第二十章英人《芝罘条约》|066第二十一章法越之役|069第二十二章英缅之役|074第二十三章英谋西藏|078第二十四章中日之战与马关条约|079第二十五章港湾之租借|085第二十六章戊戌政变及庚子义和团|087第二十七章俄占东三省及日俄之战|091第二十八章清末外交情势|095第二十九章改革政体之动机|097第三十章清之亡及民国成立|100第三十一章民国以来之政局|104第三十二章民国以来之外交|106第二篇中国近世史前编——109第一章论中国近世史的性质|110第二章入近世期以前中国的情形|114第三章中西的初期交涉|125第一节近代西人的东来及中西交通第二节近代基督教的输入第三节康雍乾时的中俄关系第四章鸦片战争和咸丰戊午、庚申之役|134第一节鸦片战争和五口通商第二节咸丰戊午英法交涉第三节咸丰庚申英法交涉第四节咸丰戊午、庚申中俄条约第五节教禁的解除第五章汉族的光复运动|158节太平天国以前诸秘密结社的活动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兴亡第三节捻党始末第三篇中国近百年史概说——179第一章总论|180第二章中西交涉之初期|181第三章鸦片战争前之国内情形|185第四章外力侵入时代中国之情形|187第五章变动中之中国|193第六章国民政府之北伐|201第四篇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203第一章商业篇|204第二章财产篇|205第三章征榷篇|210第四章官制篇|226第五章选举篇|227第六章刑法篇|230第七章学校篇|241第五篇日俄战争|245第一章东北形势总论|246第二章日俄开战之原因|249第三章日俄战前之交涉|256第四章日俄两国战前之形势|266第五章日俄战事上|271第六章日俄战事下|277第七章日俄和议|282第八章日俄战事与中国之关系|288第九章日俄战役之结果及战后情势之变迁|296第十章结论|302""目录编绪论/001第一章历史的定义和价值/002第二章我国民族的形成/005第三章中国疆域的沿革/007第四章中国史时期的划分/009第二编上古史/013章我国民族的起源/014第二章太古的文化和社会/017第三章唐虞的政治/020第四章夏代的政教/023第五章商代的政教/026第六章周初的政治/029第七章古代的封建制度/03102第八章我国民族的滋大/034第九章春秋的霸业/037第十章战国的七雄/040第十一章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042第十二章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044第十三章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046第十四章上古的社会/049第三编中古史/053第一章秦之统一及其政策/054第二章秦汉之际/057第三章前汉的政治/061第四章新莽的改制/063第五章后汉的政治/066第六章两汉的制度/069第七章秦汉的武功/072第八章两汉对外的交通/075第九章两汉的学术/078第十章佛教和道教/082第十一章两汉的社会/085第十二章三国的鼎立/088第十三章晋的统一和内乱/09103第十四章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094第十五章南北朝的对峙/100第十六章魏晋南北朝的制度/103第十七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化/105第十八章魏晋南北朝的社会/108第十九章隋之统一与政治/111第二十章唐的开国及其盛世/114第二十一章隋唐的武功/117第二十二章隋唐的对外交通/120第二十三章隋唐的制度/123第二十四章隋唐的学术和文艺/126第二十五章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129第二十六章中外文化的接触/131第二十七章唐中叶以后的政局/134第二十八章隋唐的社会/138第二十九章五代的混乱/141第三十章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144第三十一章变法和党争/147第三十二章辽夏金的兴起/150第三十三章宋和辽夏的关系/153第三十四章宋和金的关系/156第三十五章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160第三十六章宋的制度和社会/16304第三十七章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167第三十八章中西文化的交通/172第三十九章元的制度/175第四十章元帝国的瓦解/178第四十一章明初的政局/182第四十二章明和北族的关系/185第四十三章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188第四十四章明末的政局/191第四十五章明的制度/195第四十六章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198第四十七章元明的宗教和社会/201第四编近代史/205第一章明清之际/206第二章欧人的东略/210第三章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213第四章清初的内政/217第五章清初的外交/220第六章清代的武功/224第七章清中叶的内乱/229第八章鸦片战争/232第九章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23605第十章英法联军之役/241第十一章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244第十二章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247第十三章晚清的政局/251第十四章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254第十五章中日战争/260第十六章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264第十七章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267第十八章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270第十九章远东国际形势/274第二十章日俄战争和东三省/277第二十一章清末的宪政运动/281第二十二章清代的制度/284第二十三章清代的学术/288第二十四章清代的社会/292第五编现代史/297第一章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298第二章清季的革命运动/301第三章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304第四章二次革命的经过/307第五章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31006第六章帝制运动和护国军/314第七章“二十一条”的交涉/316第八章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319第九章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323第十章华盛顿会议和中国/326第十一章军伐的混战/329第十二章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331第十三章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334第十四章国民革命的经过/336第十五章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338第十六章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340第十七章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343第十八章中俄的龃龉/346第十九章日本的侵略东北/348第二十章国民政府的政治/352第二十一章现代的经济和社会/356第二十二章现代的教育和学术/359第六编结论/363章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364第二章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367"

精彩书摘

"《史记·六国表》曰:“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此为研究历史当略古详今之注脚。盖事易见而理难明,自谓能明原理者,往往所执仍系实事,事已过去而犹欲强而行之,则泥古之祸作矣。世之侈谈皇古以及理想太高者,其不可用即由于此。然则历史知识信莫贵于现世矣。史事前后相因,又彼此皆有关系,欲强分之,正如抽刀断流,不可得断一事也。欲求其原因,非谓全宇宙皆其因不真,欲求其结果,亦非谓全宇宙皆其果不确也。然事之真相难穷,而人之知识有限,就凡人识力所及,原因结果,要不能无亲疏之分,然则举吾侪认为与现在有直接关系之事,搜集而研究之,夫固未为不可也。所谓近世史者,其义如此。然则近世史当自何时始邪?中国历史可划分三大时期。羲、农、巢、燧利物前民,文化由来,遐哉尚矣,虽书阙有间,传说要非尽虚诬,此为自草昧入文明之世,一也。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史公作《记》,始于黄帝,惇史留诒,盖自兹始。斯时部落林立,异族错居,以累代之尽力经营,而林立者始渐合并,错居者始渐同化,至于嬴秦,遂胥宇内而为郡县,此自分裂入统一之世,二也。自秦迄今二千余年,就大体言之,疆域实无甚变更,政治亦无甚根本变动,四方异族程度皆较我为低,虽亦有时凭恃武力,荐居上国,至于声明文物,终不得不舍其故有者而从我。一再传后,其族且与我同化,泯然无迹焉。文化足以裨益者,惟一印度,亦仅及神教哲学而止耳,此为闭关独立之世,三也。自欧人东来,而局面乃一变,其文化既与我大异,政治兵力亦迥非前此异族之比,我国受其影响,遂至凡事皆起变化,此为现在所处之时期,就此时期之事而讲述之,此则所谓近世史者也。其中又可分为二期:一自欧人东来,至清末各国竞划势力范围止,此为中国受外力压迫之时代;一自戊戌变政起,讫于现在,此则中国受外力压迫而起反应之时代也。""靠前章历史的定义和价值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绝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唯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怕不能吧?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唯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靠前章历史的定义和价值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绝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唯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怕不能吧?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唯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套装2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思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2402066000016
开本 其他
页数 0
版次 1
装订
字数 57400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