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湖寻梅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西湖梅花历史变迁为时空背景,以“人与梅”的故事小品为叙述线索,展现西湖梅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诠释西湖梅花优雅、淡定的审美意境,剖析西湖赏梅、咏梅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于激励当代杭州人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新时代“杭铁头”精神,积极投身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生动实践,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内容推荐

杭州人自沽就有爱梅传统,对梅花怀有深厚感情,梅花精神也深刻地影响着杭州人的文化性格,说杭州人有一种梅花情结似乎并不为过。这片人间花柳繁盛之地从来不缺少嘉木名卉,春桃、夏荷、秋桂、冬梅,似乎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但相比之下梅花被赋予的意义更多……

本书则向你阐述了有关西湖梅花历史和爱梅人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唐、宋、元代西湖寻梅/001

 第一节 白居易与西湖梅花/003

 第二节 北宋时期西湖寻梅/007

一、隐逸林和靖/007

二、风雅苏东坡/016

 第三节 南宋时期西湖寻梅/021

一、王公贵族与梅花/022

二、士大夫赏梅/029

附一:梅花碑/038

附二:《范村梅谱》/040

附三:《梦粱录》卷一八之“花之品”梅花条/044

 第四节 元代西湖寻梅/046

一、《梅花百咏》/047

二、画家王冕与西湖梅花/051

三、元代孤山的营建/056

第二章 水清石瘦肌骨好,霜冷月明魂梦香——明末清初时期西湖寻梅/059

 第一节 明代杭州梅花的衰落与复兴/06l

一、灵峰梅之滥觞/061

二、西溪梅的崛起/062

三、孤山补梅/063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西湖梅花复兴的原因/064

一、逃避现实的迫害/064

二、追求个性的舒展/065

三、居民致富的需要/067

 第三节 明末清初时期杭州的赏梅风尚/068

一、孤山赏梅/068

二、西山赏梅/077

三、西溪赏梅/077

四、赏花杂论/099

第三章 无补时艰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清代中后期及民国时期西湖寻梅/111

 第一节 清代中后期西湖寻梅/113

一、西溪的山庄草堂与梅花/113

二、西溪梅花的衰败/119

三、清代中后期杭州人赏梅风尚/119

四、灵峰探梅/121

五、孤山补梅/124

六、羽琌山馆有梅医——龚自珍/131

七、愿与梅花过一生——彭玉麟/135

八、苦铁道人梅知己——吴昌硕/141

九、灵峰山下补梅翁——周庆云/149

 第二节 民国名人与西湖梅花/157

一、朱自清灵峰探梅/159

二、郭沫若与《孤山的梅花》/161

三、许宝驹《西湖梅品》/168

四、梅王阁主高野侯/170

五、马一浮与梅花/173

第四章 西湖新梅/179

 第一节 毛泽东与梅花/181

 第二节 灵峰探梅的再度恢复/185

 第三节 西溪梅花获得新生/1 87

一、西溪湿地保护工程/187

二、西溪梅花的恢复/191

第五章 爱梅人访谈录/193

 第一节 灵峰探梅访胡中/195

一、为何要复兴灵峰梅花/196

二、灵峰胜迹知多少(上)/199

三、灵峰胜迹知多少(下)/204

四、东方与西方,在何处汇合/206

五、何谓“双梅争妍”/208

六、绿萼仙子魅力何在/210

七、深藏不露的盆梅/212

八、灵峰真的一年四季都能赏梅吗/214

九、一年一度,且为梅花醉一场/216

 第二节 西溪湿地访梅花/220

一、西溪梅花惊艳之处在哪里/221

二、西溪梅墅可有梦里风光/223

三、梅竹山庄有怎样的梅花情结/226

四、“西溪探梅节”到底能探到什么/229

 第三节 一代梅师陆九畴/233

一、从艺道路/233

二、艺术报国/235

三、梅花品格/239

 第四节 “问讯风篁岭下梅”——访龙井护梅人戚邦友/241

一、凤篁岭/241

二、宋广福院、辨才禅师与古梅/242

三、龙井村民“小辫儿”戚邦友、慧森师父与古梅/245

后记/249

试读章节

吴越国之纳土归宋,使得杭州城免于五代末年生灵涂炭。因未受刀兵之祸、饥馑之灾,此地遂保有东南一隅繁华,“其民幸富完安乐”,“邑屋华丽,盖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雾霭之间,可谓盛矣”。此“盛”非止“盛极一时”,而是“盛”贯两宋,绵延数百载。如前所言,杭州的梅花正是在此时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亦“可谓盛矣”。

一、隐逸林和靖

所谓“人标物异,物借人灵”。若非林和靖,孤山的梅花恐怕不会那么有名,所以谈及杭州的梅花,最绕不过去的一位便是宋初诗人林和靖。

林和靖(967—1028)本名林逋,字君复,钱塘人。“和靖”是宋仁宗给他的谥号。此人结庐于杭州城外西湖之中的孤山,禀性恬淡好古,不喜繁华,也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种花养鹤、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的人物。林和靖素称隐逸,在我看来,他更应属闲逸之人。世间隐者,怀瑾握瑜,因不喜声名外传,常将自己的痕迹消磨得干干净净,遁世而无闻,虽寄居尘世之内,却与尘世了不相干。而林和靖却留了一个“尾巴”,守着这一片漂亮的湖山,整日艺梅放鹤,吟咏其间,如何隐得住?所以林和靖实在是个闲雅飘逸之人,而非纯粹的隐者。如果林和靖真的隐了,那孤山恐怕会真的有些孤单了。

据《宋史》卷四五七《林和靖传》,林和靖“少孤力学,不为章句”,“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林和靖终年六十一岁,隐居二十年,可见他应该在四十岁前后开始其隐居生活,此前的他倒像是一位江湖豪客,所以有人说他“微邻于侠”。又据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天圣中,闻钱塘西湖之上,有林君崭崭有声。若高峰瀑泉,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挹之甘洁而不厌也”;又说“君在咸平、景德问,已大有闻。会朝廷修封禅,未及诏聘,故终老而不得施用于时”。可见,在三十多岁游走江湖的时候,林和靖已经有些名气,从他的诗集中可以看出他曾在历阳结过一个诗社,所谓“已大有闻”恐怕是指他的诗名。梅尧臣结识林和靖是在天圣年间,根据他的描述,林和靖如“高峰瀑泉”,仰之弥高,风姿飘洒,源源不绝。即之甘洁而不厌也,实在是清气逼人,凉彻肌骨。  一个隐士如何会“崭崭有声”,使得“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庐,清谈终日而去”呢?按梅尧臣的说法,林和靖首先是个诗人,“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淡邃美,咏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其趣向博远,寄适于诗耳”。这些诗“时人贵重甚于宝玉,先生未尝自贵也。就,辄弃之。故所存者,百无一二焉”。《宋史》中云:“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和靖虽不欲以诗名一时,但“好事者”却使他不得不名于后世。

林和靖若只是一位隐逸诗人,恐怕也难有这么大的名气,使他声名远播宇内,传诸后世的还有他的清高和逸举。他的清高使他足以傲视轩冕,“贵人巨公”亦不得不仰慕低回。他在《深居杂兴六首》的序言中说:

诸葛孔明、谢安石畜经济之才,虽结庐南阳,携妓东山,未尝不以平一宇内、跻致生民为意。鄙夫则不然,胸腹空洞,谫然无所存置,但能行樵坐钓,外寄心于小律诗,时或鏖兵景物。衡门情味,则倒睨二君而反有得色。凡所寓兴,辄成短篇,总日深居杂兴六首。盖所以状林麓之幽胜,摅几格之闲旷,且非敢求声于当世,故援笔以显其事云。我们再看这六首诗中的两首。其一:

隐居松籁细铮然,何独微之重碧鲜?

已被远峰擎■■,更禁初月吐娟娟。

门庭静极霖苔露,篱援凉生袅菊烟。

中有病夫披白搭,瘦行清坐咏遗篇。

其三:

薄夫何苦事奸奸,一室琴书自解颜。

峰后月明秋啸去,水边林影晚樵还。

文章敢道长于古,光景浑疑剩却闲。

多少烟霞好猿鸟,令人惆怅谢东山。

诸葛亮和谢安二人的功业尚且不被放在眼里,何况当世之人?从林和靖的诗歌看,他的隐居生活的确羡煞人,清风明月、松竹烟霞,不用一钱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尘劳碌碌,有琴书解颜,万物皆备,乐莫大焉。与名利场上惶惑奔走的人相比,林和靖显得一尘不染。因为少了许多人世问的挂碍,在很多士人眼中,林和靖是得了天底下第一等便宜的人。

林和靖对隐居的悠闲生活由衷地喜爱,可见证于其歌咏,这让人不得不想起陶渊明。他有时也引陶渊明为同调:

石枕凉生茵阁虚,已应梅润入图书。  不辞齿发多衰疾,所喜林泉有隐居。

粉竹亚梢垂薄露,翠荷差影聚游鱼。

北窗人在羲皇上,时为渊明一起予。

陶渊明尝于酷暑之际卧北窗下,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虽然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与“犹喜曾无封禅书”的林和靖诗风差异很大,但两人情味情怀颇有相通之处。

林和靖的不同之处又在于他的逸举,最有名的当然属植梅畜鹤了。据说,林和靖不娶无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遂有“梅妻鹤子”之称。张岱《西湖梦寻》云:“(林和靖)常畜双鹤,豢之樊中。逋每泛小艇,游湖中诸寺,有客来,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归,盖以鹤起为客至之验也。”后来,元人陈子安在孤山建放鹤亭,以为纪念。P7-10

序言

咏梅、话梅是中国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林和靖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陆游留下了“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旷世佳作;毛泽东的一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生动地刻画了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而范成大的《梅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梅花专著,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张镃的《玉照堂梅品》等咏梅名篇也流传至今。

唐宋以降,西湖周围逐渐形成了孤山、灵峰、西溪三大赏梅胜地。孤山梅花成名于唐代,始见于白居易的题咏,而北宋林和靖一段“梅妻鹤子”佳话更使孤山声名远播,西湖梅花成为高洁隐士的美好象征。南宋至今,孤山种梅、补梅活动承继千载,赏梅、咏梅风雅传统历久弥新。“灵峰探梅”始于清道光年间,文人墨客纷纷来此雅集宴饮、赋诗作画。《灵峰探梅图》、《灵峰补梅图》等名画就记录了当时的赏梅盛况。灵峰梅花几经兴衰、传承至今,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补充扩建后,灵峰探梅景区成为驰名中外的赏梅胜地。西溪梅花始盛于宋代,以福胜寺和沿辇道一线最富声名。明清之际,西溪梅花从法华山向河渚一带转移,赏梅路线由取山路变为取水路,曲水寻梅别有情趣。西溪梅花自清代中叶后逐渐沉寂,民国时期几近绝迹。迈入新世纪,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恢复梅竹山庄、西溪梅墅等赏梅景点,数万株梅花重归西溪故里,西溪梅花重现昔日胜景。

寻梅者,寻美也。在杭州人心目中,梅即美的化身。围绕打造“全国最美丽城区”的奋斗目标,西湖区政协组织编写了《西湖寻梅》一书,以西湖梅花历史变迁为时空背景,以“人与梅”的故事小品为叙述线索,展现西湖梅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诠释西湖梅花优雅、淡定的审美意境,剖析西湖赏梅、咏梅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于激励当代杭州人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新时代“杭铁头”精神,积极投身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生动实践,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是为序。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

中共杭州市委书记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8年12月31日

后记

杭州人对梅花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历代种梅、赏梅、咏梅、画梅的人很多,流传下来的故事也不少,但还没有一部系统讲述西湖梅花历史和爱梅人故事的著作问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湖梅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第一、二期的完工,作为西溪湿地最具特色的传统景观之一的西溪梅花获得了再生。这不但是西溪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西湖梅花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孤山、灵峰、西溪这三大西湖赏梅胜地并盛局面的确立,西湖梅花进入了全盛时期。这种并盛局面是历史上的首次,因此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时回顾西湖梅花的历史,讲述西湖梅花背后的感人故事,宣传梅花精神,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本书由杭州市西湖区政协组织编写,并得到了省、市领导,西湖区委、区政府以及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根据编纂宗旨,西湖区政协文史委组织本书编委会成员对书稿篇目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确定了本书的提纲和主要章节。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安排南宋史研究中心尹晓宁、魏峰、李辉以及许丽虹四位同志具体负责撰写和图片的收集工作。这四位同志各自承担着繁重的日常工作,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完成了各自的采访和撰写任务。其中第一至第四章由尹晓宁撰写,第五章的前两节由许丽虹撰写,第五章的第三、第四节分别由魏峰和李辉撰写。

在写作过程中,西湖博物馆、西湖区地方志办公室为资料的收集提供了很多方便,肖剑忠、俞影、何惠芬、俞宸亭等同志也为书稿的完成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本书初稿完成后,王其煌和顾志兴两位老先生为本书提出了很多有益的修改建议,并提供了很多宝贵资料。杭州历史博物馆的洪丽娅、西湖区委统战部的陈江华同志也为本书提供了珍贵图片和照片。在此,我们向以上参与这部书撰写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甚至错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编者

2008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湖寻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政协杭州市西湖区委员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39560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43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5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