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系列图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联大的历史,详细梳理了华北联合大学从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平山、唐县的农村到张家口、束鹿县的农村、正定县城,先后办学九年多的风雨变迁。着重介绍了华北联大配合全国解放战争期间的教学与发展情况。
图书 | 人民的大学——华北联合大学(1939-1948)(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时期校史读物) |
内容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系列图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联大的历史,详细梳理了华北联合大学从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平山、唐县的农村到张家口、束鹿县的农村、正定县城,先后办学九年多的风雨变迁。着重介绍了华北联大配合全国解放战争期间的教学与发展情况。 精彩书摘 从 1937 年陕公初创,到 1950 年人民大学正式命名组建,这十三年是人民大学的前身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探索如何创办高等教育的重要时期。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不仅见证、参与和推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宏伟历史,直接奠基和孕育了中国人民大学这所新型正规大学,而且在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典范,为新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今年恰逢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为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学校组织人员精心编写出版《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旨在生动地再现那个信仰坚定、青春激扬的革命年代的新型大学风貌。党所创办的学校虽几易其名、合并重建、辗转逾千里,而办学初心不改、救国之志弥坚,折射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知识精英群体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义无反顾投身革命洪流的责任担当。此中既有荡气回肠的“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的豪言壮语,有华北联大坚持敌后办学的英雄事业和历史奇迹,有华北大学迎接新中国的喜悦与宏大的办学气象,也有一些师生难忘的记忆片段,从中可以感受到那个年代那群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忧国忧民、坚持理想、敢于牺牲的精神境界,以及民主团结、热情高涨的革命氛围。历史不能重来,历史更不能被遗忘,让我们通过这些故事触摸和走进人大前身那短暂但在党创办高等教育的历史上有着开天辟地意义的十三年,去感知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所铸就的卓越功勋,去汲取让我们今后更加坚定前行的力量。历史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研究、宣传、学习、传承人大校史和八十年来的人大精神,以期教育、指引和启迪后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民的大学——华北联合大学(1939-1948)(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时期校史读物)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时期校史读物编委会 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249360 |
开本 | |
页数 | 215页 |
版次 | |
装订 |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0-01-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649.291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23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