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温故(26)
内容
编辑推荐

刘瑞琳主编的《温故(26)》公民记忆——12年不堪回首的劳教岁月+34年前看守所结识的难友老戚+柳红回忆30年前和高考有关的日子+农村少年的“文革记忆”

本书珍贵文本——青年学者张晖和好友维舟1994—2000年间来往信札首次完整发表+刘绪贻口述1950年代从大学教授到工会干部的8年生活+黄万里的女儿黄且园女士的遗作“山雨欲来”

本书故人故事——被日本人杀害的张作霖+早年罗尔纲的“一边倒”+茅盾在“反右”运动中+忆朱厚老的二三事+陶希圣之子陶恒生引述“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

本书中国影像——沦陷区的城乡风貌:一个日本军医的影像记录。

内容推荐

2013年推出的第三辑由刘瑞琳主编的《温故(26)》,“影像”专栏刊出了日本军医小野正男拍摄的日占区的图片共20余幅,它们不仅真实再现了中国城市刚刚沦陷时的情形、被战争破坏的景象,还无意间记录了民国时期旧城生活的景观和形态,具有极为珍贵的文献价值。

本辑“特稿”专栏,杜高《劳动教养:比路还长的回忆》,回忆了1957年到1970年自己亲身经历的长达十二年的劳教岁月和这期间同被关押的巫宁坤、从维熙等难友;《老戚:纪念一位忘年之交的难友》,方子奋讲述了1969年在白下区看守所结识的忘年之交老戚在日本人的宪兵司令部的特工队破案、“文革”初期结识逃亡女子的传奇人生。

“往事”专栏,康狄《日本人为什么要杀害张作霖》分析了张作霖被日军杀害的主要原因,并对其一生的历史功绩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评价;杜元《一个抗战军人的“日本情结”》则回忆了自己的父亲——一名抗战期间在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做了八年军医的抗战军人与两个战俘和留学日本期间结识的学友、几位日本人之间的交往和故事。

“人物”专栏,吴海滨《早年罗尔纲的“一边倒”》梳理了罗尔纲的思想历程和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史学思想,探讨了其在思想上“一边倒”向人民、在政治上“一边倒”向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商昌宝《茅盾在“反右”运动中》以史料分析了茅盾在“反右”运动中的一系列言论和艰难处境。

“口述”专栏,《从大学教授到工会干部》首次刊出了历史学家刘绪贻先生的自传《箫声剑影》(下卷)的第二部分,1950—1958年的口述记忆;《我的父亲林损》,由林守瑜女士回忆父亲林损——这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大的知名教授的访谈录音整理而成。

“记忆”专栏,沙漠《难忘的“拜托”》详细记录了自己跟朱厚泽交往的经历,文字细致入微、真诚感人;陶恒生《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讲述了父亲陶希圣、伯父陶述曾等陶家的家族故事;黄且圆《山雨欲来》回忆了1956年到1958年的北大校园,马寅初校长因提出新人口论的被迫离开、北大师生自编刊物《红楼》的出版等等;柳红《三十年秋风吹过》重温了三十年前,从1977年恢复高考前的备考到1982年大学毕业的生活;张际会《正在消失的词语:农村少年的“文革”记忆》回顾了少年时代对“右派”、“走资派”、“大字报”等的记忆。

2013年3月因患急病离世的青年学者张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辞世,年仅36岁。他遽然离世的消息,让众多同辈学人唏嘘垂泪。本辑《温故》的“文本”专栏,特邀约张晖多年的挚交好友维舟将已经整理的、两人1994—2000年高中至大学毕业初期的六十余封通信在《温故》杂志上分两期首次全文发表。

《温故(26)》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目录

[特稿]专栏

杜 高《劳动教养:比路还长的回忆》

方子奋《老戚:纪念一位忘年之交的难友》

[往事专栏

康 狄《日本人为什么要杀害张作霖》

杜 元《一个抗战军人的“日本情结”》

[人物] 专栏

吴海滨《早年罗尔纲的“一边倒”》

商昌宝《茅盾在“反右”运动中》

[影像] 专栏

秦 风《沦陷区的城乡风貌:一个日本军医的影像记录》

[口述] 专栏

刘绪贻《从大学教授到工会干部》

林守瑜《我的父亲林损》

[记忆] 专栏

沙 漠《难忘的“拜托”:忆朱厚老二三事》

陶恒生《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

黄且圆《山雨欲来》

柳红《三十年秋风吹过》

张际会《正在消失的词语:农村少年的“文革”记忆》

[文本] 专栏

维舟 张晖早年信札选(上)

试读章节

日本人为什么要杀害张作霖

康狄

张作霖,奉系军阀首领,赫赫有名的东北王。他由胡匪摇身一变成为清政府的军官,继而又摇身一变成为北洋政府的封疆大吏,最后挥兵入关,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国家元首“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大元帅”。张作霖的兴衰沉浮与日本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他毕竟是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他发展壮大之后,表现出强烈的摆脱日本控制的愿望。他用高超的手腕对付日本人,对他无可奈何、恼羞成怒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狗急跳墙地在皇姑屯炸毁了他的专列,一代枭雄的生命就此泯灭。本文分析了张作霖被日军杀害的直接原因以及主要原因,并对张作霖一生的历史功绩进行简单梳理和简要评价。

张作霖决定出关

张作霖,字雨亭,奉天(今辽宁)海城人,1875年生,奉系军阀首领,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国家元首“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大元帅”。1928年的5、6月份,奉系北洋政府对于其控制之下的华北地盘的统治已经呈现风雨飘摇之势。国民党新军阀联合的北伐军打得张作霖好不容易捏合起来的以旧北洋军队为班底的安国军节节败退。北伐军已将刺刀顶到了张作霖的咽喉之上。此时的张作霖麾下尚有数十万士气低迷的残兵败将,但已经是不堪一战。老谋深算的张作霖,早就想好了退路——他将率领奉系本部人马撤出关外,山海关大门紧闭,仍旧当他的“东北王”去。靠日本扶植起家的张作霖此时正面临日本强大的压力,日本想趁火打劫,逼迫他签订卖国条约,掠夺中国利权。

然而,张作霖却从来不是日本人的傀儡。张作霖从当东北的地方官开始,到执掌北洋政府中央政权为止,一直用软和硬的两手、明与暗的两手对付日本人。他娴熟地走着搭建在日俄之间的危险的钢丝,把东北这块日俄两大列强都看做是“嘴跟前的肥肉”经营得让两大列强特别是日本人垂涎欲滴。他走钢丝,不是像清政府那样无能地宣布“局外中立”,任由日俄在自己的国土上大打出手。他走钢丝,走得比较艺术,东北在日俄不断碰撞的夹缝中发展得越来越壮大,小日本看到东北的丰饶,想尽办法地想尽快将其一口吞下,却发现张作霖以及张作霖的奉系军队,像一块卡他们嗓子里的棱角分明的骨头,让他们没办法吞下去。日本人是想吞不敢吞也吞不下,毕竟还有国际社会的干涉,想吐又合不得。日本人要经常面对他的“赖账”态度,很多日本侵略者对土匪出身的张作霖毫无办法,张作霖用他的“赖账”手段,保全了很多国家和东北的权益,正因为他不是日本人的傀儡,不听日本人的话,所以日本人才会用恐怖主义手段来对付他,对他实行肉体消灭政策。

东方会议为谋杀张作霖定调

因为张作霖阴柔地维护着东北和国家的权益,很多直肠子的日本人,特别是日本军人急欲除之而后快。可是他们却受到很多国内的阻力。张作霖与日本政界、军界的关系盘根错节,他从来不是一个小气鬼,对日本政客、军人,特别是军事顾问,经常是大把大把地给钱。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短,所以在日本国内有一股比较强大的为张作霖说话的势力。日本的军界、政界一直在对待张作霖的态度上进行着持久的争论,双方侵略中国、吞并东北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以张作霖作傀儡代日本统治东北。除张派以日本关东军、关东厅的官员们和部分驻华使节为主要代表,这帮家伙与张作霖打交道多,打的多是逼迫张作霖让渡或者出卖中国权益的交道,他们深知张……

P49-50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温故(26)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瑞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39819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2013140131
中图分类号 K260.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40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