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就是永恒思考,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是一套自称“愚蠢的哲学家”写给聪明的孩子看的哲学书。作者以简单无滞涩的文字,用一个个小故事、小问题,让那些历史上最爱思考的心灵和孩子们一起探究、追问,一起步入智慧的殿堂,其中既有思考方式的点拨,更有人生态度的铺垫;既有灵犀点通时的拈花微笑,更有满怀赤子之心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这是一套写给那些好奇且求真的大小朋友们的不俗的哲学入门书!
图书 |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就是永恒思考,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是一套自称“愚蠢的哲学家”写给聪明的孩子看的哲学书。作者以简单无滞涩的文字,用一个个小故事、小问题,让那些历史上最爱思考的心灵和孩子们一起探究、追问,一起步入智慧的殿堂,其中既有思考方式的点拨,更有人生态度的铺垫;既有灵犀点通时的拈花微笑,更有满怀赤子之心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这是一套写给那些好奇且求真的大小朋友们的不俗的哲学入门书! 内容推荐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个让人莫测高深的词汇,一提起它,就令人联想到某种至高无上的智慧,还有一张与这种智慧相连的刻满岁月年轮的脸。哲学真的是这样让人望而生畏的吗?这本小书将会回答我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家们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哲学家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哲学原来有着这样一张生动有趣的面孔,而你自己也曾经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过! 目录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 第二个问题:哲学家们想些什么问题? 上篇:关于这个世界 一还是多:从一张纸说起 本质与现象:像什么样子? 可知还是不可知:有没有这样一种眼睛? 有与无:想一想“太空” 生与灭:碰了一下“时间” 下篇:关于我们自己 人是什么:这一回从星空说起 人生的意义:生命只有一次 我们是谁:丧失了记忆? 什么是善:重要的是“应该”二字 什么是美:你是否被打动过? 第三个问题:哲学家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泰勒斯的名言 苏格拉底之死 笛卡尔的沉思 斯宾诺莎的信念 康德的忧虑 告别的话 试读章节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 这个问题我很难跟你说清楚,可是你却不必为此灰心。 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成为第一个问题,因为:放在平常,你不可能这样劈头盖脑地问我。可是我现在说了要给你讲哲学,这个问题在你那里就有可能冲口而出了。说实话,这个问题非常难回答。怎么讲呢?哲学当然也是一门学问,但它与其他学问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好像没有很具体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对象。举例说吧,生物学是研究动物、植物的;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电等自然现象的;历史学是研究各个民族和全人类的历史的……如此等等。而哲学是研究什么的却不太容易说得清楚,因为它好像什么都研究。但你却不能说它是全部学问的总和,且不说这样的学问没人做得了,即使做得了,它也没有必要成为单独的学科。事实上,关于哲学是研究什么的,哲学家们相互之间也时常争论不休(这在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那里就不太会发生)。有人说,哲学是整个知识大厦的基础,有人说哲学是知识大厦的屋顶,还有人说哲学是介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的学问。我们的教科书上则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什么是世界观呢?就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什么是“总的看法”呢?那就不是“分门别类”的看法。这个说法要告诉我们的好像只是:哲学不是其他学问。 以上种种说法,并不能帮助你对“哲学是什么”有个了解,哪怕是初步的了解。要想说清楚“哲学是什么”的确很不容易。不过,你也大可不必因此灰心,因为你并不一定要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才可以进入哲学之门。等你进去看过以后,你心里就大概有了个谱,也不必再苦苦追问别人了。 当你“打破砂锅问到底”时,你就离哲学的门不远了。 这句话是我对我儿子说的。说这话时他还小(现在他已快长大成人啦!),死缠着我也是问:“什么是哲学?”他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知道我报考了哲学专业。我当时很为难,急中生智就回答了他这么一句话。事后想想,我确实也不是在敷衍他。其实,孩子一旦发问,本来就离哲学不远,因为发问是出于求知欲,而求知欲是源于爱智慧的心。只不过大人们常常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分门别类的)知识给孩子作出解答,使求知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孩子有时候就不再追问了。 但是,倘若有一个孩子不依不饶,一连串“为什么”追问下去,而大人又不想打马虎眼的话,那问题就常常会变成一个哲学问题了。比方说吧,我儿子就曾经问过我:“地球是圆的,那人为什么不会掉到天空里去?”这问题听上去好像有点“傻”,实际上却与大科学家牛顿当年坐在苹果树下提的是同一个问题。牛顿的问题是:“苹果熟了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这问题当然也就是在问:“它为什么不掉到天空里去?”就是从这个问题想起,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学说。我也是根据牛顿的这个发明对儿子作了解答:“那是因为地球有引力。”“什么是引力?”“引力就是把你给吸住、拽住的力。”“可是,为什么会有引力?”这一下可把我给难住了,因为牛顿只告诉我们:凡有质量的物体相互之间都存在着引力,却从来没解释过为什么会存在引力。他是个物理学家,大概会认为这个问题已超出了物理学的范围。但是,这不等于说,这个问题纯粹是一个傻问题,不值得人们认真想一想。 我们现在把问题换一个提法:各种物体之间为什么刚好是有引力而不是没有引力呢?或者,这个世界为什么刚好是这样子而不是另一个样子呢?大人一急,就常会说:“我怎么知道呢?这世界又不是我造的!”而一个哲学家(一个大孩子)这时候却会说:“我知道这世界不是你造的,也不是我造的。可是,它偏偏像这个样子而不是像另一个样子地存在着,你就一点儿不觉得奇怪么?”你看,一个孩子的问题就这样和一个哲学家的问题合而为一了。共同点是在哪里呢?是在“惊奇”,止不住的惊奇。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惊奇是学问之父。”惊奇要是止不住,哲学活动就势在必然地会发生。说到底,哲学其实不是一种(分门别类的)知识,而是永远在活动着的思想。你仔细体会一下就能知道,一旦你感到惊奇,你就开始有发问的冲动,也就开始了独自探索的思想活动。惊奇不止,发问的冲动和思想的活动就不会停止。你要是一直惊奇下去,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哲学家了。 第二个问题:哲学家们想些什么问题? 上篇:关于这个世界 我已经说过,哲学家们都像大孩子,他们想的问题其实和你想的问题很相似。你与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止不住的惊奇。不同的地方则在于,他们大都已经学到了很多知识,往往比一般大人学到的还要多。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还在惊奇,你长大了就不一定会是这样。 首先让你和哲学家们感到惊奇的是这个世界和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比如:蝴蝶据说天生是色盲,那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漂亮的斑纹?蝙蝠天生是瞎子,据说它们是用超声波感觉到洞中岩壁的存在的,那它们感觉到的岩壁会和我们看到的岩壁一样么?如果不一样,那么岩壁真正的样子到底是像蝙蝠感觉到的那样,还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天上的星星有些隔我们很远很远,据说从它们发出的光要走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才能到达地球,进入我们眼里,也就是说,我们看见的只是它们几十万年前其至几百万年前的样子。也许它们已经消失了,我们却还能看见它们,而它们还存在着的时候,我们却看不见它们。那么,说它们存在或不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世上从来没有龙,可我们却知道龙是一种什么东西,一个从来不存在的东西怎么又会是个什么东西呢?……这些问题一直追问下去,人就不得不进入哲学思考了。 不过,从你发问到哲学家发问有时候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我们不妨来试着走过这段距离。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假想你正跟一个大人坐在一块儿聊天,不断地对他提出问题。而我呢?其实也坐在你旁边,忍不住时就会插起嘴来。对了,这个大人叫什么名字来着?反正是假想的,我 们就胡乱给他取个名吧,比如说,就按扑克牌叫他老K,同意了? 一还是多:从一张纸说起 拿一张纸来,这纸既没有孔又没有缝。你想用什么东西穿过这张纸(比如用针),除了戳破它就没有别的办法。可是,如果你在这张纸上滴一滴水,一会儿功夫,纸的两面就都湿了。这时候你就问:为什么水能穿透纸呢? 老K学过物理学,这个问题难不倒他,他说: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水分子比构成纸的分子(纸不是单纯由一种分子组成)之间的距离要小,所以它们就钻过去了。 你开始感到惊奇:这么说,整张的纸其实不是一整张,它中间实际上有许多小孔么? 回答说:是的,只不过这些小孔太小,你的眼睛看不见而已。 你更加惊奇了:如果这张纸有许多小孔,那我面前的桌子,我对面的窗玻璃,还有工厂里的那些大铁板恐怕都有许多小孔吧?你想,它们不也是由分子组成,分子之间不也是有距离的么? 回答又是肯定的。 你显然是个喜欢想事的孩子,以下联想在你那里很快就产生了:那就是说,如果我们的眼睛能看得见,我们看到的这张纸就不是一整张,而是数不清的、彼此之间有距离的小颗粒在那里呆着或者动着? 老K高兴了:对呀,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这一回你真是惊呆了,因为你突然想到:我们看到天上的星星彼此相隔很远,可是,假如有一个比我们的宇宙还要大的巨人从宇宙之外看过来,我们的宇宙会不会是一个既没有孔又没有缝的实心球呢?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张纸一样? 老K有点犹豫,他说:不可能有这种巨人。 可你不依:假如嘛,假如有呢? 老K想了一想,说:很可能会是像你想的那样。据我所知,构成分子的是原子,原子与原子之间也有距离。构成原子的又是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一个原子就很像一个太阳系,而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距离(相对于它们自身的大小来说)其实比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还要大。可我们根本就看不到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空着的那段距离。 P1-10 序言 人们在年幼的时候,大多会对我们生存的世界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惊奇,这种惊奇催生了一连串不停的刨根究底的追问,这些追问往往是我们自诩为更智慧的大人们不耐烦回答或者其实无法回答的,因为它们来自未受俗世尘烟浸染的最干净的眼睛和心灵,所以与人们通常的认识相反,这些问题往往直抵本质,恰恰揭示了世界和人生本来的样子!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哲学就像人生之初一样,来自于人类对世界止不住的惊奇,因此与其说它是智慧的结晶,毋庸说是对智慧的永恒追求。在词源上,“哲学”也正是“爱智慧”的意思。爱智慧,而不是已经实际拥有了智慧,正是这一点,却恰恰决定了哲学成为智慧之学。就像苏格拉底所宣称的:我之所以智慧,是因为我知道自己很无知。在这里,承认自己无知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谦虚,承认自己学而有涯、学有不逮,等等,而是揭示了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生存状况,那就是关于“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宇宙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些关涉人生意义和本质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人们苦苦追寻,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在今天大部分成年人的世界里,这些问题通常销声匿迹了,取代它们的是日常生活的繁琐和困扰。形形色色的生计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是成年人思考和探询的主题。然而事实是,无论我们否认还是逃避,哲学问题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选择。我们对人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乃至日常的行为处世等等,都是在自己的一套观念系统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套观念系统的来源可能非常复杂,有从小的家庭教育,学校老师的教导,朋友、同事的影响以及个人特殊的成长经历等等,无论任何一套观念系统,都包含着对许多哲学问题的反思和解答,比如“人是什么”,“幸福是什么”,“财富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真、善、美”,“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感觉可靠吗”,“人的思维能够认识世界吗”等等。有些人觉得哲学离我们很遥远,而且老是提出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让人自寻烦恼,但其实哲学问题始终隐身于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对自己已经接受的观念太过于熟悉了,以至于想当然地觉得一切理当如此、不得不如此、就是这么回事!如果不是生活中突然出现什么大的变故或者有什么特别的契机,一般人是很少主动用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的。黑格尔曾经说过:“熟知非真知”,哲学就是对人们熟知而非真知的问题的反复思考。与成年人的世界相反,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所以孩子们往往能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思考世界上的大问题;与成年人在消费世界、世俗世界中寻找安慰奶嘴的做法相反,孩子们往往是直面人生的,他们的追问比我们更直接、更勇敢、更纯粹,因此与人们通常的认识相反,孩子们往往比大人更接近哲学,更有智慧。 夜阑人静时刻抚心自问,惊悚于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追问自己一生何为,意欲何为,几乎是每一个人曾有过的经历。所以,不管我们是逃匿还是嘲笑哲学思考,那些最古老的哲学问题的纠缠始终是人类不可摆脱的宿命。 这是一套自称“愚蠢的哲学家”写给聪明的孩子看的哲学书。作者以简单无滞涩的文字,用一个个小故事、小问题,让那些历史上最爱思考的心灵和孩子们一起探究、追问,一起步入智慧的殿堂,其中既有思考方式的点拨,更有人生态度的铺垫;既有灵犀点通时的拈花微笑,更有满怀赤子之心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这是一套写给那些好奇且求真的大小朋友们的不俗的哲学入门书! 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就是永恒思考,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套书里,我们读到的是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对一个又一个孩子气十足的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甚至很多问题到今天都没有答案,但是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已经是对那些我们已经熟知而非真知的观念的颠覆,启示着我们生活可以有另一个角度、另一个高度,因此可以有另外一种态度!当我们不再固执己见的时候,宽容和包容变得如此顺理成章! 对那些对事物喜欢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大朋友来说,夜深人静时刻的捧读,相信会帮助你从那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和繁琐绕身的杂事中抽身而出,让身心澄静下来,尝试着心如稚子般审视生活,也许会有一份平实而安宁的意外收获呢。 后记 告别的话只有一句:我并不希望你从此立志要成为哲学家,但却希望你一如既往地爱智慧。再见!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正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10017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4-49 |
丛书名 | |
印张 | 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1 |
宽 | 147 |
高 | 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