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就是永恒思考,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是一套自称“愚蠢的哲学家”写给聪明的孩子看的哲学书。作者以简单无滞涩的文字,用一个个小故事、小问题,让那些历史上最爱思考的心灵和孩子们一起探究、追问,一起步入智慧的殿堂,其中既有思考方式的点拨,更有人生态度的铺垫;既有灵犀点通时的拈花微笑,更有满怀赤子之心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这是一套写给那些好奇且求真的大小朋友们的不俗的哲学入门书!

内容推荐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宗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目录

0 引起问题的问题

1 忧什么?怕什么?

2 答案?

3 “证明”?

4 “论证”?

5 打赌?道德?

6 全能?全善?

7 天灾?人祸?

8 有没有园丁?

9 永远有理?

10 游击队员说得对吗?

11 死时方能证实?

12 为什么不可能有“前世”和“来生”?

13 事实还是象征?

14 “上帝存在”也是象征吗?

15 “无心插柳柳成荫”?

16 什么是奇迹?

17 世界就是奇迹?

18 宗教与迷信有何区别?

19 信仰的根据何在?

20 自由还是宿命?

21 “你是谁?”

N 结束问题的问题

试读章节

0 引起问题的问题

有一部德国电影叫《英俊少年》,不知你看过没有。我看过很久了,总还想再看一遍,因为我很想重温那颗少年的心——纯净少年的心,它能温暖长满青苔的石头,能融化最大的冰山!

电影里有一首歌,你即使不会唱,也听过吧?我非常喜欢,我那正值少年的女儿也很爱唱:

小小少年

没有烦恼,

目艮望世界

乐陶陶!

小小少年

在长高,

随着他的时间飞跑,

他的烦恼

增加了!

奇怪,小时候望着世界,“乐陶陶”;长大了望着的,还是这个世界,怎么就添了“烦恼”呢?

很多人都说:这是因为小时候很多事情都不懂,懂得越多,烦恼越多。

所以大人总有很多烦恼,所以有人说“我不愿意长大”,所以宋朝大词人辛弃疾写道: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恐怕会皱眉头反对这首著名的词:“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难怪你们大人不理解我们!”对!我也反对这首词的第一句话。而且,我还怀疑最后一句话:辛弃疾说“天凉好个秋”,是想回避“愁”,也就是“烦恼”的问题,可是,烦恼能回避得了吗?烦恼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正如快乐是人生的组成部分一样。我们的生活少不了欢乐,也少不了忧愁。谁能逃脱烦恼呢?谁能免除忧伤呢?有些人可能会说:“嗨,你看那个小姑娘,成天嘻嘻哈哈,绝对是无忧无虑的!”可是,假如她心里有烦恼,别人是否都知道?假如她枕边有泪痕,别人是否都看到?别人能否一天24小时,一小时3600秒不停地观察她?就算观察到很多现象,那些现象是否都表现了她的内心?毕竟,正如美国诗人朗费罗(H.Longfellow)所说:“事物的真相与外表不同!”(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烦恼或忧愁有各式各样的:考试得低分啦,挨老师批评啦,朋友间闹别扭啦,父母又吵架啦……原因形形色色、无穷无尽!另外还有一些,可以说是“无名的忧愁”、“无端的恐惧”:好像没出什么事情,没有什么忧的理由、惧的对象,但就是不痛快,会让人坐在桌旁不安心写作业,躺在床上不立即入梦乡……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就是引起宗教哲学问题的问题。因为有好多思想家认真地思索了这个问题,思索了如何摆脱烦恼(或接受烦恼)的问题,这些问题同人的信仰有关系,信仰又同宗教有关系。所以,又有好多哲学家为了解释信仰的意思或说明宗教的本质,就去研究宗教,研究的结果叫做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不是宗教,就像科学哲学不是科学,艺术哲学不是艺术一样。它是一种哲学,是研究宗教的哲学。因为哲学的出发点是理性,宗教的出发点是信仰,所以宗教哲学看宗教,有点像站在庐山外看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需要走出来看一看。不过有时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外”,所以也需要走进去看一看。毕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岂不是天造地设的胜境吗?

1 忧什么?怕什么?

要回答每一个人的每一次烦恼或忧惧都是为什么,那当然答不完,也没有意思。比如说,这次是为挨批评而烦恼,那次是为要考试而忧愁,还有一次是害怕爸妈又吵架。每一次都说对了,但却没有用。千千万万的人想要的是“摆脱烦恼”,还有些人不但想自己摆脱烦恼,还想要大家都摆脱烦恼。

释迦牟尼就是这么一个人。你也许听说过他,他是古印度的一个王子。因为想要大家都摆脱烦恼(他称之为“苦”),他苦修了好多年却想不出办法,后来又到一棵树下坐着沉思了好多天,想出了一套道理。相信他这套道理的人被称为佛教徒,他则被称为“佛陀”。“佛陀”本是觉悟者的意思,后来被神化成了无所不能的“如来佛”。佛教讲的摆脱烦恼的方法,是要看清楚世间万物的“空”,所谓“空”不是说世间万物不存在,而是说万物都依赖一定的条件才存在(即“因缘和合”),当然,条件一变化,它们也就不存在了。那么,就不必过于执著和操心,也就不必烦恼或忧惧了。

也许你还听说过基督教的《圣经》,那里面的《传道书》也有类似说法:“凡事都是虚空,”劳碌是虚空,享乐是虚空,富有也是虚空……那意思也不是说世上的事物不存在,而是说它们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没有最终的意义。

你可能觉得,光说虚空太消极了。确实,光说虚空是很消极的。不过,佛教叫人要慈悲,基督教叫人要仁爱,这些却并不消极。前面提到的《传道书》还说:“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时当快乐!”

你可能会说:“考试啦、批评啦、吵架啦,这些事情还是挺实在的,就算它们会过去,可我现在还是烦恼,还是害怕呀。害怕得坏分数,害怕在班上丢脸,害怕吵架的紧张气氛。何况,前面也说了,有时候没有这些事,人也会不高兴,忧什么?怕什么?说也说不清!”

有的哲学家总结说:人的忧惧万万千,归根到底只是一怕——怕“虚无”。什么是“虚无”?“虚无”就是“没有,什么也没有”。怕得坏分数,就是怕“没有”了好分数;怕丢脸,就是怕“没有”了别人的尊重;怕紧张气氛,就是怕“没有”了轻松的气氛,等等。有时候,什么事也没有,人也会怕“没有”——“没有意思”,或者“没有意义”。有时候,人还会怕“没有”了自己!

记得我小的时候,有好几个星期,每天晚上入睡前我都会想:人人都会死,这真可怕。我先是想到自己躺在棺材里,多黑暗、多憋闷,又永远没有人来打开,太可怕了!后来一想,死了怎么会感觉黑暗或憋闷呢?既然死了,就已经没有“我”去感觉了呀!啊!世上会“没有”了“我”,想到这里,真正的害怕几乎淹没了我!我赶紧睁开眼看周围,竭力不去想这件事。这样就发现自己还活着,觉得真好!

确实,真正可怕的事情,是虚无。而世上的一切,包括太阳、地球和我们自己,都是会归于虚无的。事情如果只有这一面,人生就只有忧惧而没有了快乐,甚至没有了平静。然而,我们又明明看见,我们自己也体会到,生活中不但有平静,也有快乐的时候。那么,人又是靠什么战胜忧惧,正常地、甚至勇敢地生活的呢?

2 答案?

至少有一些人靠的是信仰,他们相信不论世界怎样变化,总有某些东西是美好的,虽然自己终归会死去,却总可以做某些有意义的事情。

其中有一些人的信仰是宗教信仰,这种信仰正是宗教哲学要研究的东西。

你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宗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竟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

哈,真厉害!问题成串,不简单!我们不要急,一个一个地说吧。

答案也不简单。我们简单说吧:有些宗教哲学家说有神,有些宗教哲学家说没有神。但宗教哲学家不像一般的人只管信或不信,他不论是说有还是说没有,都得说出一番道理来服人。前一派说的道理叫有神论,后一派说的道理叫无神论。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有神论,也有很多无神论,这一点你大概知道。但是总的说来有神论比无神论多,这一点你就不一定知道了。

你也不一定知道,还有一些宗教哲学家既反对无神论又反对有神论,其中有一派的理由是:人没法知道这种事情。另一派的理由是:“神”或“上帝”这个词的意思不清楚、没意思。前一派被人叫做不可知论者,后一派被人叫做逻辑实证主义者,他们的理由同你在前边问的“什么是神”有关系(你问“什么是神”就是想弄清楚这个词的意思),这个问题我们放到后边一节再谈。

奇怪的是,还有一些宗教哲学家既赞成无神论又赞成有神论!他们赞成无神论的理由是这样的:很多宗教徒相信的神,实际上都是一种比人本事大得多的人,不管叫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还是叫观世音、如来佛,还是叫真主、上帝都一样;可是一个人本事再大,也是世上的一种事物,而任何事物都要有来源;既然“神”或“上帝”的意思是指一切事物的来源,那么,本事再大的人也都不能叫做“神”或“上帝”了。无神论的意思是说:世上没有那种本事极大的人或事物,所以它说得对。你如果喜欢看科幻书,也许会动脑筋来反驳这些宗教哲学家:“咦,有人说外星人就比人的本事大得多,你怎么能断定世上没有本事极大的人或事物呢?”那些宗教哲学家会回答你:“即使有那种人或事物,他或它也是世上的事物之一,不是整个世界的来源,所以你可以称之为外星人或别的什么,但不能称之为神或上帝。”

那么这些哲学家又有什么理由赞成有神论呢?他们的理由是这样的:既然世界总得有个来源,就像树总有根,河总有源一样(根就是“本”的意思,所以叫“本源”更好。哲学上通常称之为“本原”),那么,如果把世界本原称为神或上帝,那就得说有神或有上帝了。当然,这种说法必须加一些限制,一是因为只有世间的事物才谈得上“有”或“没有”,世界本原既然不是世间的任何事物,所以严格地说不能叫“有”,说它“有”只是比喻。之所以可以勉强地说它“有”,是因为一切事物都靠本原才会“有”。第二条限制是:如果一些人不愿把世界本原叫做神或上帝,那就不能说有神或有上帝了。所以有人说:“上帝有许多名字,”比如中国的老子、庄子说世界本原是“道”,儒家说世界本原是“天”等等。称之为“上帝”,只不过表示对这本原特别尊重,表示为自己存在、为世界存在而对这本原有感激之心。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很多人对“道”、对“天”也有这种尊重和感激之心,而且,在中国最古的文字即甲骨文里,“天”本来也是被叫做“上帝”的,从中国最古的书即《书经》、《诗经》来看,中国人本来也是信上帝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在加拿大访问时,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告诉我,她五岁的女儿同她去过一次教堂后就问她:“牧师说上帝创造世界,那么上帝又是谁造的呢?”她问我:“那些宗教哲学家怎样回答这个孩子的问题?”

现在你知道了这类宗教哲学家的观点,你可以猜出他们的答案吗?

P1-11

序言

人们在年幼的时候,大多会对我们生存的世界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惊奇,这种惊奇催生了一连串不停的刨根究底的追问,这些追问往往是我们自诩为更智慧的大人们不耐烦回答或者其实无法回答的,因为它们来自未受俗世尘烟浸染的最干净的眼睛和心灵,所以与人们通常的认识相反,这些问题往往直抵本质,恰恰揭示了世界和人生本来的样子!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哲学就像人生之初一样,来自于人类对世界止不住的惊奇,因此与其说它是智慧的结晶,毋庸说是对智慧的永恒追求。在词源上,“哲学”也正是“爱智慧”的意思。爱智慧,而不是已经实际拥有了智慧,正是这一点,却恰恰决定了哲学成为智慧之学。就像苏格拉底所宣称的:我之所以智慧,是因为我知道自己很无知。在这里,承认自己无知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谦虚,承认自己学而有涯、学有不逮,等等,而是揭示了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生存状况,那就是关于“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宇宙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些关涉人生意义和本质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人们苦苦追寻,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在今天大部分成年人的世界里,这些问题通常销声匿迹了,取代它们的是日常生活的繁琐和困扰。形形色色的生计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是成年人思考和探询的主题。然而事实是,无论我们否认还是逃避,哲学问题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选择。我们对人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乃至日常的行为处世等等,都是在自己的一套观念系统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套观念系统的来源可能非常复杂,有从小的家庭教育,学校老师的教导,朋友、同事的影响以及个人特殊的成长经历等等,无论任何一套观念系统,都包含着对许多哲学问题的反思和解答,比如“人是什么”,“幸福是什么”,“财富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真、善、美”,“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感觉可靠吗”,“人的思维能够认识世界吗”等等。有些人觉得哲学离我们很遥远,而且老是提出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让人自寻烦恼,但其实哲学问题始终隐身于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对自己已经接受的观念太过于熟悉了,以至于想当然地觉得一切理当如此、不得不如此、就是这么回事!如果不是生活中突然出现什么大的变故或者有什么特别的契机,一般人是很少主动用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的。黑格尔曾经说过:“熟知非真知”,哲学就是对人们熟知而非真知的问题的反复思考。与成年人的世界相反,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所以孩子们往往能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思考世界上的大问题;与成年人在消费世界、世俗世界中寻找安慰奶嘴的做法相反,孩子们往往是直面人生的,他们的追问比我们更直接、更勇敢、更纯粹,因此与人们通常的认识相反,孩子们往往比大人更接近哲学,更有智慧。

夜阑人静时刻抚心自问,惊悚于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追问自己一生何为,意欲何为,几乎是每一个人曾有过的经历。所以,不管我们是逃匿还是嘲笑哲学思考,那些最古老的哲学问题的纠缠始终是人类不可摆脱的宿命。

这是一套自称“愚蠢的哲学家”写给聪明的孩子看的哲学书。作者以简单无滞涩的文字,用一个个小故事、小问题,让那些历史上最爱思考的心灵和孩子们一起探究、追问,一起步入智慧的殿堂,其中既有思考方式的点拨,更有人生态度的铺垫;既有灵犀点通时的拈花微笑,更有满怀赤子之心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这是一套写给那些好奇且求真的大小朋友们的不俗的哲学入门书!

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就是永恒思考,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套书里,我们读到的是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对一个又一个孩子气十足的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甚至很多问题到今天都没有答案,但是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已经是对那些我们已经熟知而非真知的观念的颠覆,启示着我们生活可以有另一个角度、另一个高度,因此可以有另外一种态度!当我们不再固执己见的时候,宽容和包容变得如此顺理成章!

对那些对事物喜欢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大朋友来说,夜深人静时刻的捧读,相信会帮助你从那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和繁琐绕身的杂事中抽身而出,让身心澄静下来,尝试着心如稚子般审视生活,也许会有一份平实而安宁的意外收获呢。

后记

宗教哲学的问题是说不完的,这本小书只说了很少的一部分。这一节的序号叫N,就是想表示在第21节和这一节之间,还有无穷无尽的问题。

书总得有个结束,结束时也许你还想问一句:宗教哲学对解决我的烦恼或“忧惧”,到底有什么用处呢?

我想用一个设想来回答:我设想,一片小小的叶,长在一棵大大的树上,假如它明白了自己同树根树干及其他枝叶是什么关系,它就能克服烦恼和战胜忧惧,它就该心存感激又奋发积极。你想是不是这样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光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00999
开本 32开
页数 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2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20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