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耶鲁笔记(精)/叶舒宪学术文集 |
内容 | 作者简介 叶舒宪,文学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神话学会会长。曾主编“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湖北人民出版社)、“文学人类学论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神话学文库(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神话历史丛书”(南方日报出版社)等。2009年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A类“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2011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出版著作40余部,译著6部。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客座教授。代表著为《中国神话哲学》《文学与人类学》《文学人类学教程》《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多种著述被翻译成为英、法、日、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目录 耶鲁精神的感召力 常春藤与名校崇拜 美国学生看《列女传》 英语语境中的“蛮族人” “孔子喝酸菜汤吗?” “文化间的沟通”及其心理障碍 美国人看“计划生育” 听布鲁姆讲课 圣母与象粪 初识龙应台 谒容闳 东方羽人 去密歇根讲庄子 西点军校 珍珠港遐思 好莱坞寻梦 饮食人类学的魅力 食色之间 《狩猎之猿》的“三重证据法” 谁是知识的生产者 从《金枝》、《东方学》到《黑色雅典娜》 现代性与原始性:符号如何建构现实 文本能否说话 身体人类学随想 追寻逝去的女神文明 上帝的性别 重构“前奥林匹亚神话” “丰乳肥臀”的生态原意 圣牛与鱼翅:关于生态批评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学者在耶鲁大学担任访问教授期间的所思所得。本书大致分为两个主题:一是在耶鲁期间的阅读笔记,收录于本书的后半部分,所读范围以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书籍为主,侧重在学理的辨析方面。二是课堂教学的札记和一些访问的杂感和随笔,收入本书的前半部分。各篇之间虽然并不连贯但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跨文化生存与跨文化理解的问题。这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全球化时代人文知识分子所无法回避的一个难题,非常迫切地等待人们去研究。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耶鲁笔记(精)/叶舒宪学术文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叶舒宪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413279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0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60 |
出版时间 | 2020-08-01 |
首版时间 | 2020-08-01 |
印刷时间 | 202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71 |
CIP核字 | 2019136322 |
中图分类号 | C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4.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陕西 |
长 | 245 |
宽 | 175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