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外面起风了/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
内容
编辑推荐

70后作家,他们形成了一个代际的“身份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并不具有天然性,而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

《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汇聚70后作家,展示一个时代的文学实绩。

《外面起风了》为戴来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主要收录了《突然》、《向黄昏》、《茄子》、《给我手纸》等18篇作品,集中展示了戴来作为70后作家代表人物的创作实绩。

内容推荐

戴来是个具有古典艺术精神的小说家,她的小说中没有“我”,对她来说,取消“我”是写作的首要程序,因为“我”是世界的杂质,这个词本身就是人类的绝对软弱的表征。作为小说家,戴来希望让世界在“我”之外生长、呈现,为此她遮蔽自己的痕迹,她甚至遮蔽性别。

《外面起风了》为戴来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主要收录了《突然》、《向黄昏》、《茄子》、《给我手纸》等18篇作品,集中展示了戴来作为70后作家代表人物的创作实绩。

目录

突然

向黄昏

茄子

给我手纸

潘叔叔,你出汗了

前线,前线

要么进来,要么出去

准备好了吗

两口

剧烈运动

亮了一下

在床上

自首

外面起风了

等待

后来

没法说

对面有人

试读章节

说起来缪水根家和日本人是有深仇大恨的。缪水根当年已身怀六甲的母亲被日本兵强暴后不但流了产,还差一点送了命。已经两代单传的缪水根的父亲一心想着要在自己这一辈上让缪家的香火重新兴旺起来,谁知缪水根他母亲那块地从此没了动静,任他父亲怎么辛勤地劳作,就是没有收成。这一年开春,不甘不愿的老缪咬咬牙用一担大米娶了同村才十六岁的哑女小石榴。整个春天,老缪都在辛勤地播种,可秋天过去了,冬天也过去了,什么动静也没有。老缪憋足了劲骂了一句:操小日本他祖宗!然后回过头来,伸出手用力撸了撸水根的脑袋,叹了口气,说,看来缪家就只有指望你了。

缪水根生下来时又瘦又小,哭起来像只生病的小猫,浑身毛茸茸的,跟只猴子似的,而且右手长着六根手指,若不是看在他两腿间的那截玩意儿上,老缪真想把这怪物摁在马桶里淹死算了。1959年,城里的丝织厂来农村招能吃苦的挡车工人,18岁的缪水根瞒着家里报了名。他向往城市生活,更主要的是,他不想和父亲为他看上的那个骨盆宽广、屁股肥硕、大嘴大脚的丑女人结婚。在丝织厂干了两年,缪水根成了一名机修工,又过了两年,他得意扬扬地把一位白白净净的城里姑娘领到了父亲面前。老缪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姑娘,一言不发地进了里屋,缪水根急忙跟进去,父亲竟然老泪纵横,拍着床铺道:这个女人不能要,她生不了儿子,娶了她,缪家可要断子绝孙的。

老缪说得没错,在接下来的八年里,这个城里人连着为缪水根生了三个女儿,虽然一个比一个漂亮,但那有什么用呢?厂里的同事和他开玩笑,再加把劲嘛,加把劲就凑足五朵金花了。每次回乡下去见老父亲,在缪水根看来,更像是对他当初没听父亲忠告的一种惩罚。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开始称缪水根为老缪了。一转眼,他的三个女儿都长大成人了,大女儿从小就爱读书,埋首读完了研究生后,还没有停下来找工作嫁人的意思,进而不顾父亲的极力反对,去了那个让老缪咬牙切齿的日本,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因为对方大学为她提供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奖学金。更叫老缪生气的是,老大在日本一站稳脚跟又把老二弄了过去,护照签证当然是瞒着他悄悄办的,他知道的时候,老二已经拿着机票来向他告别了。现在只剩下三姐妹中脸蛋最漂亮也是老缪最喜欢的老三了。无论如何,这个女儿要好好地看住她了。

让老缪伤心的事一件接一件地传来,先是大女儿拿到博士学位嫁了个日本人,而且放弃了收入颇丰的工作,准备一门心思在家生孩子;接着是他所在的丝织厂效益不好,他下岗了;昨天他接到二女儿的电话,她也准备要结婚了,当然还是个日本鬼子,并且结婚以后也不工作了,打算像传统的日本女人那样在家做专职主妇。今天一大早,老缪就起床了,因为炎热和心里不痛快。他昨晚几乎一夜没睡,那台两年前大女婿孝敬的三菱分体空调,他看着心里就有气,所以这两年的夏天都是老太婆和女儿一个房间,他一个房间。今年夏天天热得有些邪乎,往年连电风扇都不大吹的老缪今年居然生了一身的痱子,看着对面墙上的空调,老缪觉得更热了。

外面的空气比室内要凉爽一些,可老缪知道那是短暂的。走到油条摊时,老缪没像平时那样买一副大饼油条当早点,他已经吃了十几年的大饼油条,这种经济实惠的早点尽管他还没吃厌,但今天他要换换口味了。他这么节俭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他和老太婆的工资都不高,要撑起这个五口之家不精打细算怎么行。不过现在两个女儿都有了人家,成了他妈的日本鬼子的老婆,这一点他一想起来就觉得心里难受得厉害。平心而论,他老缪并不是个保守的人,和外国人结婚的事他还是不算勉强地能接受的,可哪怕是和没有进化好如猴子那样一身毛的美国鬼子结婚也比嫁给日本人好呀。为什么我们老缪家的女人就注定要给日本人操呢。

一碗鲍鱼鳝糊双饺面吃得老缪一头汗,他抹了把嘴,起身站到点心店当中的吊扇下,一只手拉着衬衣的门襟不停地抖动着。不断有端着碗的顾客蹭着他的身体走来走去,突然有个童声小声说了一句:“好狗不挡道。”老缪的脸一下子绷紧了,问:“谁,是哪个小赤佬在那儿放屁?”老缪四下看了看,店里仅有的四个小孩都仰着脸无辜地看着他。“没人承认,是吧?”这下老缪更来劲了,他的声音明显地提高了,“哪个狗崽子说的,怎么不敢承认?”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快步走过来,赔着笑问,“老伯,出什么事了?”

“也不知是哪个小畜生,说什么好狗不挡道,我这一把年纪的人了,被人当狗骂还是头一回。也不知是谁家的小赤佬,嘴里这么不干不净,一点家教也没有,他家的大人也不管管。哼,我看这家的大人也不会是什么好东西,上梁不正下梁歪,教出这样的孩子,说不定自己就是个劳教分子。”老缪越说越来劲,他一手叉腰,一手在空中挥动着。这时,坐在墙角的一个小男孩“腾”地站了起来,泪流满面地叫道:“不准你那样说我爸爸,我爸爸不是坏人,他是冤枉的,他不会做坏事的,他不是坏人。他是冤枉的。他不是坏人。”P1-3

序言

当我们决心要把一群“,70后”作家装入一个笼子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件难事。因为这些人的创作确乎很难从总体上做出涵盖与评价。除了年龄相近,他们在文学上几乎再没有更多共同之处。

这恐怕与这代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有关。总体上,比较而言,“60后”与“50后”作家之间没有太明显的界线或差异,因为他们都有着接近的历史经验与公共记忆。至于“80后”作家,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集体记忆”,他们出生时社会已经开始剧变,走向差异与破碎了。而“70后”这一代,刚好处在历史的夹缝之间——对于历史,他们的印象是若隐若无似是而非;同时上世纪80年代以来急风暴雨式的文学革命与他们也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当他们登上文坛的时候,80年代的文学革命已经落幕了;面对现实,“80后”又横空出世,遭遇网络文学大行其道,没有历史负担的这代人几乎可以为所欲为无所不能。“70后”就夹在这两代人之间,他们只能另辟蹊径展现他们的文学才能。因此,这一代的小说可以说一直游移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游移于个体的叙事与公共的记忆之间。

当然,这样的分析或许只是一孔之见。事实上,“70后”作家们用他们的方式仍然创作了许多新鲜而独特的各式小说。当总体性溃败之后,用“代际”概念来表达创作的差异性也许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但文学批评就是这样,虽然是临时性的概念,但要试图对之进行有效阐释时又不得不用之,而它的通约性也为我们提供了讨论问题的方便和可能。

或许这样表达不同代际作家的文化记忆或类型是合适的:“50后”、“60后”可以看作是一个“历史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历史记忆,以及大体相似的对于历史的认知方式和情感方式,在大体相似的历史经历中,完成了一代人的文化塑形。“80后”是一个以话语方式与关注对象形成的“情感共同体”,特殊的情感认同是这一代人近似的文化性格特征。“70后”如前所述,他们隐约或模糊的历史记忆难以形成明确的历史共同体,同时又不像“80后”那样没有任何历史负担。因此,他们只形成了一个代际的“身份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并不具有天然性,而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70后”作家曹寇说:“在早已成名的‘60后’和‘80后’作家之间,确实存在一个灰色的写作群体,说白了,他们就是‘70后’。虽然写作者大多讨厌将自己纳入某个代际或某个类别中去,但‘70后’作为‘60后’和‘80后’之间的那一代亦为客观事实。而且考虑到每代作家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对他们写作的影响,剔除清高和矫情而接受中间代这一说法也未为不可。此外,‘70后’与上下两代人的差异也是有目共睹的。迄今没有一位‘70后’能像‘60后’作家那样获得广泛的文学认可,在‘60后’已被誉为经典之际,‘70后’仍然被视为没有让人信服的‘力作’的一群。”更重要的问题是,无论是“50后”、“60后”的“历史共同体”,“70后”的“身份共同体”还是“80后”的“情感共同体”,他们都是“被想象”的共同体。一方面,这一划分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这个合理性并没有被充分证实。王安忆曾经说:“我们这一代的人都有人进了天国,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建立一个传统,所以,千万不要再说‘读你们的书长大’的话,我们的书并不足以使你们长大,再有二十、三十年过去,回头看,我们和你们其实是一代人。文学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不同,它的容量是根据思想的浓度,思想的浓度也许又根据历史的剧烈程度。总之,它除去自然的流逝,还要依凭于价值。我们还没有向时间攫取更高的价值来提供你们继承,所以,还是和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让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青年能真正读我们的书长大。”如果是这样的话,“70后”的身份之“迷”完全是被杜撰出来的,现在的代际划分过二三十年后也将沦为子虚乌有。那时回头看现在,原来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白忙活。

然而另一方面,“70后”作家个体的独立或分散状态,也就是今日中国文学状态的缩影和写照。文学革命终结之后,统一的文学方向已不复存在。但是,70年代出生的作家还要特殊一些,这就是他们很难找到自己的历史定位。2009年诺奖获奖者赫塔·米勒说,她的写作是为了“拒绝遗忘”。类似的话还有许多作家说过,但是,这样正确的话对中国“70后”作家来说或许并不适用。普遍的看法也认为,“70后”是一个没有集体记忆的一代,是一个试图反叛但又没有反叛对象的一代。事实的确如此,当这一代人进入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大变动——急风暴雨式的社会与文学变革都已经成为过去。“文革”的终结、启蒙主义年代的终结,使中国社会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展开,经济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日常生活合法性的确立,使每个人都抛却了意义又深陷“关于意义的困惑”之中;同时,自80年代开始的“反叛”又日甚一日地遍及了所有的角落,90年代后,“反叛”的神话在疲惫和焦虑中无处告别,自行落幕。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不论“反叛”的执行者是谁,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切都与70年代无关或关系不大。这的确是一种宿命。于是,70年代便成了“夹缝”中生长的一代。这种尴尬的代际位置为他们的创作造成了困难,或者说,没有精神与历史依傍的创作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例外。在我们看来,虽然很难对这代作家做出整体性的概括,但他们也确乎没有形成一代人文学的“同质化”倾向。换言之,他们生成了另一种难得的丰富性——他们之间是如此不同,除了一个“身份共同体”以外几乎很难找到他们之间任何两个人的相似性。正是这种不同,使他们在历史缝隙中的突围成为了可能。于是,我们在世纪之交或者新世纪以来,便看到了由魏微、戴来、朱文颖、金仁顺、乔叶、李师江、徐则臣、鲁敏、盛可以、计文君、付秀莹、冯唐、瓦当、路内、曹寇、慕容雪村、梁鸿、李修文、安妮宝贝、哲贵、阿乙、张楚、李浩、石一枫、李云雷、东君、黄咏梅、娜或、朱山坡……这样一群人构成的“70后”小说家的主力群体。

关于“70后”作家的特征,宗仁发、施战军、李敬泽三位很早即发表过对话《被遮蔽的“70年代人”》。十几年前他们就发现了这一代人“被遮蔽”的现象,比如他们完全在“商业炒作”的视野之外,还有部分作家所负载的“白领”意识形态对大众的鼓惑诱导等等。但现在看来,之所以会有这些看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50后”这代作家形成的“隐形意识形态”对他们的压抑和遮蔽。“‘70年代人’中的一些女作家对现代都市中带有病态特征的生活的书写,不能不说具有真实的依托。问题不在于她们写的真实程度如何,而在于她们所持的态度。应该说1998年前后她们的作品是有精神指向的,并不是简单的认同和沉迷,或者说是有某种批判立场的。”这些看法确乎是有远见的,上一代作家在文坛建构起的统治地位和主流形象,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持续压抑和遮蔽了后来者,他们被早已形成的经典化秩序规定了自己的身份与姿态——“你是一个年轻的、生于70年代的作家,你就是‘新新人类’,否则你就什么都不是。”这一描述道出了“70后”的身份之“迷”和精神的困窘。

但是,许多年过去之后,“70后”仍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他们令人不可忽略的文学地位。假如要让我们举出例证,那么例证是不胜枚举的。

魏微——她的中、短篇小说,因其所能达到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的独异性,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中国高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魏微取得的成就与她的小说天分有关,更与她艺术的自觉有关——她很少重复自己的写作,对自己艺术的变化总是怀有高远的期待。盛可以,她一出现就显示了不同凡响的语言姿态,她语言的锋芒和奇崛,如列兵临阵刀戈毕现,她的长篇小说如《火宅》、《北妹》、《水乳》以及短篇小说《手术》等,都不是以触目惊心的故事见长,甚至也没有跌宕起伏刻意设置的情节或悬念,可以说,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她锐利如刀削般的语言。在她那里,“怎么写”永远大于“写什么”。李师江,他几乎纠正了现代小说建立的“大叙事”的传统,个人生活、私密生活和文人趣味等被他重新镶嵌于小说之中。李师江似乎也不关心小说的“西化”或“本土化”的问题,但当他信笔由缰挥洒自如的时候,他确实获得了一种自由的快感。于是,他的小说与现代生活和精神处境密切相关,他的小说也是传统的,那里流淌着一种中国式的文人气息。鲁敏,她的小说既写过去也写现在,既有虚构也有写实,关于“东坝”的叙述,已经成为她小说创作的重要部分。这个虚构的所在,在今天已是只能想象而无从经验的了——就像当年的鲁镇、乌镇或其他类似的地方。现代化的进程决绝地剿灭了这些力不从心或没有抵抗能力的脆弱区域,那些渺小而令人心痛的生命。中国的小镇是一个奇异的存在,它在城乡交界处,是城乡的纽带,是过去中国的“市民社会”与乡绅文化存在的特殊空间。在那里,我们总会看到一些奇异的人物或故事,这些人物或故事是带着与都市和乡村的某些差异来到我们面前的。张楚,他的小说的魅力,就在于难以一眼望穿的模糊。这是一个有巨大野心的小说家,他的作品难以用谱系的方式找到来路,他的小说有诸多元素:深受西方十八九世纪文学、现代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学的影响,也受到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甚至受到《水浒传》以及其他明清白话小说的影响。经过杂糅吸收和重新铺排,诞生了这个奇异的张楚。看来他是真的理解了小说,他的每篇作品,在生活的层面几乎都无可挑剔,生活的质感、细节和真实性几乎达到了“非虚构”的程度,但是整体来看,其虚构性甚至诗性又都一目了然。在亦真亦幻、真假难辨之间,张楚的小说像幽灵一般在我们眼前飘过。哲贵,这个擅长集中书写富人的存在与精神状况的作家也是一个特例。他所描写的这个阶层在中国是如此特殊——他们是一个“成功者”的阶层,是一个被普通人羡慕乃至仰望的成功人群,但这个人群无所归依、空虚空洞的内心世界,在哲贵的讲述中可谓令人有难以言喻的震惊。东君的小说写的似乎都是与当下没有多大关系的故事,或者说是无关宏旨漫不经心的故事。但是,就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暧昧模糊的故事中,他表达了对世俗世界无边欲望的批判。他的批判不是审判,而是在不急不躁的讲述中,将人物外部面相和内心世界逐一托出,在对比中表达了清浊与善恶。计文君,她的小说仿佛出自深宅大院:它典雅、端庄,举手投足仪态万方。因此她是一位带有中国古典文化气息和气质的作家。另一方面,它诡异、繁复、俏丽,修辞叙事云卷云舒。她的小说有西方20世纪以来小说的诸多技法和元素,但是计文君却又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西方的,她是现代的。付秀莹,作为一位后来居上的新秀,起初很长一段时间,她只以孙犁式简约而又清丽的笔触书写她记忆中的乡村,乡村的锦绣年华风花雪月曾让她迷恋不已。近年来,她的创作视野也逐渐转移到了城市,但她仍然写得温婉而跳脱、节制而耐心。娜或的小说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接续了80年代现代主义的文学传统,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精神馈赠。作为潮流的现代主义虽然已成为了过去,但是,现代主义文学曾经揭示和呈现的关于人的惶惑、迷惘甚至反抗的精神状态和内心要求不仅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比80年代更加普遍和激烈。娜或显然发现或感受到了这一精神现象的存在,因此,以极端化的方式表达这一精神现象,显然是娜或刻意为之的。

……

就在我们梳理“70后”创作成绩的时候,另外一种批评的声音也如期而至。青年批评家张莉认为“70后”小说家的创作,是“在逃脱处落网”。她认为:“70后作家创作遇到的困境,也是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发展的一个瓶颈:从先锋写作、新历史主义到新写实主义、晚生代/新生代写作,中国文学已经被剥除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思想特质’,它逐渐面临沦为‘自己的园地’的危险。70后作家参与建构了中国当代文学近十年来的创作景观一如果我们了解,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一直在强调‘祛魅’,即解除文化的神圣感、庄严感,使之世俗化、现实化、个人化,那么70后作家整体创作倾向于日常生活的描摹、人性的美好礼赞以及越来越喜欢讨论个人书写趣味则应该被视作一个文学时代到来的必然结果。”这一提醒并非惘然。整体看“70后”作家的创作,历史全面隐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虽然切合了这代人的身份,但也从另一个方面暴露了他们难以与历史建构关系的真实困境。

显然,如果从一般性的常识来看,“70后”作家的多样性是一个非常大的优点,问题就在于他们迄今“经典化”程度的严重不尽如人意。到了应该“挑大梁”的年代,到了应该登堂入室的年纪,到了应该有普遍代表性的时候,一切却几乎还在镜子里,是一个“愿景”。中国文学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仍然是“50后”和“60后”的一帮中年作家。究其原因,在我们看来,当然有各种难以言喻的外在因素,但如果从内部讲,恐怕就是因为个人经验书写与共同经验与集体记忆的接洽问题。在现阶段,否认个人经验或者经验的个人性当然都是幼稚的,但一代作家要想成为一代人的代言者,一代人的生命的记录者,如果不自觉地将个体记忆与一个时代的整体性的历史氛围与逻辑,与这些东西有内在的呼应与“神合”,恐怕是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可的。

或许这与作家的“抱负”有关,也许他们会说,去你们的狗屁“抱负”吧,只不过是一些历史的幻想狂或自大狂的假象,我们就是要写局部、碎片、个人情境。那谁也没办法,但是我们想提及的一点就是,任何人想进入历史都得有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如同当代法国的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所说的,个人记忆是必须要有“社会框架”的,否则就会产生奇怪的失忆症。或许这代人过于无序的经验书写,也是某种社会与历史失忆症的表现吧。  另一方面,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带着西方文学的影响和记忆开始了整体性的“后退”,这个“后退”就是向传统文学和文化寻找资源,开始了又一轮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探索是在总体性瓦解之后的探索,因此它有更多的个人性。这也是“10后”作家整体风貌的一部分。“70后”隐约的历史记忆,使他们不得不更多地面对个人的心理现实——因为他们无家可归。但是,他们在矛盾、迷蒙和犹疑不决之间,却无意间形成了关于“70后”的文学与心路的轨迹。无论如何,这代作家的成就和问题,都是我们当下中国最典型的文学经验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注视这代人文学实践的时候,事实上也就是在关注当下的中国文学。

2014年2月25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戴来是个具有古典艺术精神的小说家,她的小说中没有“我”,对她来说,取消“我”是写作的首要程序,因为“我”是世界的杂质,这个词本身就是人类的绝对软弱的表征。作为小说家,戴来希望让世界在“我”之外生长、呈现,为此她遮蔽自己的痕迹,她甚至遮蔽性别。

——李敬泽

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好像又没有什么意思,但又不像一点意思也没有。戴来的短篇写到妙处时经常给人以这样的感觉。

——程德培

戴来的小说总是充满了各种出乎意料的叙事智慧。这种智慧,看起来是一个作家与生俱在的叙事潜能,一种近乎本能的艺术气质,但更多的时候,也体现出一个作家面对现实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控制能力和驾驭手段。

——洪治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外面起风了/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戴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944880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2014051435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0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