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和战之间的两难(北宋中后期的军政与对辽夏关系)(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自仁宗朝以降,北宋政府为因应西、北二方面之威胁,以“强兵”为目标进行各种军政改革工作。相关的军事政策不仅形成武举、武学、保甲等长期延续的制度,也改变了以“和戎”为核心的对外政策。从神宗朝开始,拓境行动积极展开,一改之前受制于敌的边防形势。但是,对外战争损耗大量的物资与人力,获致的成果却相当有限,从而在统治阶层内部引发激烈的和、战争议,成为无解的政治难题。因此,宋政府致力军政改革,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是理解北宋后半期历史发展时必须关注的议题。 作者简介 方震华,祖籍上海,1966年生于台湾台南。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硕士,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以唐、宋时期政治、军事史为主,尤其关注军队体制、文武关系、战争叙事与夷夏关系等议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从和戎到拓边——北宋中期对外政策的转折 前 言 一 承平时代的矛盾 二 主战或主和的争议 三 边境纠纷与拓边理念的落实 结 语 第二章 文武纠结的困境——宋代的武举与武学 前 言 一 智谋之将——武举的理论基础 二 废而复立——武举与武学的演变 三 策论与骑射——考试内容之争 四 假涂之资——武举进士的仕宦 五 “武”中之“文”——军事知识的定位 结 语 第三章 理想兵制的形塑——唐宋时期的兵农合一论 前 言 一 唐代的恢复府兵论述 二 宋代的兵农合一论 三 质疑意见及其局限 结 语 第四章 养兵卫民——募兵制合理化论述在宋代的建构 前 言 一 兵制争议的源由 二 保甲政策与争议的激化 三 祖宗之制与三代之法的对抗 结 语 第五章 将从中御的困境——军情传递与北宋神宗的军事指挥 前 言 一 讯息传递的限制 二 策略的拟定与更动 三 情报与指令的传递延误 四 决策专断的限制 结 语 第六章 战争与政争的纠葛——北宋永乐城之役的纪事 前 言 一 进筑横山的提议 二 筑城行动与挫败 三 战后的影响 四 政治立场与战争纪事 结 语 第七章 和战与道德——北宋元祐年间弃地论的分析 前 言 一 战争与正名 二 夷狄与礼义 三 和谈与弃地 结 语 结 论 引用书目 附录 传统领域如何发展?——对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几点观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和战之间的两难(北宋中后期的军政与对辽夏关系)(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方震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67390 |
开本 | 20开 |
页数 | 268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25 |
出版时间 | 2020-08-01 |
首版时间 | 2020-08-01 |
印刷时间 | 202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02 |
CIP核字 | 2020092201 |
中图分类号 | K244.07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