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土之地(后殖民视野中的艺术)
内容
内容推荐
数十年的全球化进程为什么迎来了新的民族主义浪潮?那个高度“国际化”的艺术世界,究竟是谁的世界?本书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解析了后殖民话语及其艺术批评实践,以历时性的方式追溯了殖民史对艺术史的影响,并对当代非西方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进行了分析,从而呈现出了一个杂色斑驳而又具有内在连贯性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方面,殖民史的遗产并未消退,而以话语霸权的方式继续发挥作用,深度影响着“国际化”的属性和进程;另一方面,大量非西方艺术家的参与,既支撑着这个“国际”的结构又侵蚀着它的基础,在平滑的表面之下,掩藏着无尽的矛盾和冲突。这个小小的艺术世界让我们看到:新的民族主义浪潮并不是“全球化”的反面,而是前数十年的这种全球化的必然归宿……
目录
第一章 谁的世界:有关种族与身份的理论反思
一、霍米·巴巴的身份观
二、后殖民视域下的当代艺术
(一)在“之外”生存
(二)不可能的身份
(三)去往似是而非的地方
第二章 殖民史中的艺术史
一、凝视与矛盾:19世纪“东方主义”绘画中权力结构的变化
(一)凝视的绝对权力:安格尔、德拉克洛瓦、热罗姆
(二)矛盾现身:古斯塔夫·莫罗的“莎乐美”
(三)与矛盾共存:爱德华·马奈、保罗·高更
二、西式教育与东方“学院艺术”
第三章 穿越边界的人:行动中的当代艺术家
一、被模拟的身份:当代非西方艺术家对种族身份的僭越
二、没有他者性的他者:论三位当代艺术家
(一)阿布拉莫维奇:集体宣泄空间
(二)徐冰:自由世界的规则
(三)安纳祖:无关非洲的非洲
三、不期而遇:论威廉·肯特里奇的艺术
(一)我们寄身何处?
(二)夫人即虚无
(三)真的有一个世界吗?
四、玛琳·杜马斯:穿越迷雾
五、彼得·道格:寻找神话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
有人说,不参与推动国际艺术思潮进步的艺术是没有价值的,或者只有部分的、地域性的价值。那么,我们首先要问:什么是国际艺术思潮?谁的国际艺术思潮?
的确,如果从展览、画廊、拍卖的一整套体系来看,这个国际艺术思潮是存在的,并且,它还很注重平衡种族、地区之间的关系。比方说:在重要的大型国际展事中,不仅有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也有像圣保罗双年展这种在第三世界国家举办的展览;参展乃至获奖的艺术家里,非西方人的身影日益常见;在策展人中间,像奥克维·恩维佐这样出镜率很高的有色面孔也越来越多;博物馆系统内部,非裔、亚裔主管的存在已经十分普遍;各国各地的画廊,总有一些以非西方艺术家为主要代理对象;而那些活跃的、国际性的艺术类团体,也总是很注重聘请有色人来任职……这就是在前面数十年的这个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世界里,艺术界的日常景象。
没有人可以否认,这是一种进步,而且是令人鼓舞的进步,但这是否就真的意味着,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套公允的标准,足以用来评判任何地区、任何人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史书写?
正如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的,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包括后殖民理论在内,依然置身于西方的学术传统中,西方的图书馆圈定了我们的领地,我们的语言方式、看待历史的视角、价值判断的标准,都是西方的。当我们谈论“国际艺术思潮”的时候,我们的背后是西方艺术史,尤其是西方现当代艺术史。因此,毫不奇怪,最容易在国际上成名、获奖的非西方艺术家,总是些符合这个标准的艺术家,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作为政治正确性的标配,他们大都是些使用着“国际”化的思路和话术,以自身的民族历史、现实、传统、问题为素材的艺术家。这当然没什么不对的,这些艺术家也确实创作出了许多上乘的作品。但是,这也就意味着:那些不能进入这个系统的艺术创作被遮蔽了,被当作“缺少价值”的东西而扔进了历史的(或者无历史的)垃圾堆;这还意味着,话语权永远都掌握在西方学术传统(尽管不一定是白人)的手里,“历史”永远是西方的历史。
这不是一个新问题,而且是一个常常被讨论的问题。但是,有趣的话,通常讨论到最后的结果,是以大家在自问“西方人怎么看”而收场。这不免又我让我想起了那个“凝视”的概念:凝视是一种权力关系,它的终极表征就是画中女子的身体和观画男子的目光,而这句“西方人怎么看”,正好让非西方地区的文化和艺术创作化身成了画中那个的女子,无论风情万种还是英姿飒爽,总是等待被别人观看和评判。 “国际艺术思潮”的结构,也是前面这些年的“全球化”的结构。站在今天的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来看这个全球化,所看到的是一幅非裔和亚裔在为了基本的生存、为了争取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和价值而不断抗争、竭尽全力想要打破“被凝视、被言说”的状态的场景,没有硝烟,但不可谓不惨烈。那么,对于下一个数十年,我们在期待些什么?如果我们仍然希望全球化延续下去,希望它最终真正成为全球人的全球化,我们又要做些什么?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及其编辑们的大力支持,在本书编撰的过程中,编辑们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本书的体例、注释、文字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亦从中获益良多。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两名研究生刘青和费一凡,她们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协助我整理了本书所需要的图片。
然而我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我的孩子孙律君,写作本书的这些年,也正是他从出生到成长的关键几年,他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变成了一个穿着哈利·波特校服到处跑的帅小伙。在我工作和家庭难以兼顾的时候,他宽容了我这个不称职的母亲的各种小脾气和不耐烦,陪伴着我四处奔波。尤其是在异国他乡的岁月里,唯有他那温暖的爱意和洒满阳光的笑容,才给予了我足够的快乐,使我能以一颗平和的心去从事学术研究。
时光飞逝,世事无常,今天的世界,已经十分不同于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的那个世界。未来的世界将会如何?无人能够预测。 十年之后,我还能坐在一张安静的书桌前,回顾往昔,看见的是一个日益走向和平、平等、宽容、共存的世界……
翟晶
2020年5月于北京·花园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土之地(后殖民视野中的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翟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070683
开本 16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3
出版时间 2020-08-01
首版时间 2020-08-01
印刷时间 202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322
CIP核字 2020132930
中图分类号 J110.9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