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逃避之路(精)/格雷厄姆·格林文集
内容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1991),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67年写作生涯,创作超过25部小说,被评为20世纪大师级作家。1950年,初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1976年,获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大师奖。1981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1986年,由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功绩勋章。
格林一生游历于墨西哥、西非、南非、越南、古巴、中东等战乱之地,甚至任职于英国军情六处,从事间谍工作,并以此为背景创作小说,关注人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救赎、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被誉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的卓越记录者。
至今,每年格林生日期间,在格林出生地——英国赫特福德郡,都会举办为期四天的格雷厄姆·格林国际艺术节,全球的格林粉丝齐聚这里参加纪念格林的活动。
目录
《逃避之路(精)》无目录
精彩页
第一章
这是多么漫长的道路啊!自从我写了第一部小说《内向的人》去寻找出版商以来,半个世纪过去了。开始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25岁,因患阑尾炎动了手术,便向《泰晤士报》请了病假。在伯克姆斯特德我父母家的客厅里放着(说得确切一点,摇摇晃晃地撂着)一张写字台,它是那种有数个鸽笼式文件格和多个小抽屉的小书桌,人们习惯上认为这种书桌只适合女人用;桌子折叠板的宽度只够放下我的大页单行稿纸。早餐过后,我母亲忙着与客厅女佣讨论一个家庭问题。“客厅女佣”这种称呼如今听起来多么“过时”!所有其他家庭成员等级森严——厨房女佣、配餐女佣、孩子的保姆等等。现在我瞧自己就像是一部历史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刚刚动笔写一部历史小说。如果我与他相隔五十年,那么他与他当时写的十九世纪头二十年里发生的走私分子的故事也只相隔一百年。
我为什么能如此清晰地记得那部小说的开头一行,而忘记了从那以后我写的所有其他句子呢?开场白写得并不好,因为它读起来像诗歌,不像散文;我一直想把它改了,可那就好像要背叛我那年轻的自我。“最后的光亮渐渐消去,他翻过青草覆盖的丘原坡顶,一见山下的树林,内心一阵轻松,眼泪几乎夺眶而出。”在写这句话的时候,我能听见母亲在说,“如果诺拉小姐占了那个最好的空房间,那么我们只好把……先生安置在……” 也许,我之所以如此清晰地记得那个场景,其原因就是:对于我来说,那就好像我在一场几乎输定的赌局中孤注一掷。此前,两部小说我试了所有可能的出版商,结果都被拒绝了。如果这本书也遭到拒绝,那么我决心放弃当作家的痴心妄想。我可能会安下心来,在《泰晤士报》的第二编辑室里过起助理编辑平凡正常的生活——一年试用期结束后,我的薪水会升至每周9几尼的最低工资,到那时,我就勉强有能力结婚了。那是一种与公务员一样安宁的生涯——《泰晤士报》从没解雇任何人,最终我会有一笔养老金,我会获得一个时钟,上面镶着有我姓名的饰板。出乎意料的是,我不必等待那么长时间就得到了那个时钟——一年后,当我结婚的时候,我得到了它;离开《泰晤士报》后很长一段时间,每每看见壁炉架上那台时钟上的黑体粗字,我就有一种负疚感,心里就会想起维多利亚女王街报社大门上方悬挂着的那口时钟。它似乎总在提示:下午四点快到了,我应该动身去第二编辑室与同事们在一起。
我犹豫了好几天才写下那句开场白——它是一种承诺。此前我不是曾经两次走上那条道路,连续数月经受一种好似没完没了的折磨煎熬?听天由命、打消所有逃避的念头会轻松得多。在那些岁月里为什么会想到逃避呢?逃避什么呢?我在《泰晤士报》很快活。
我还在牛津大学的时候就已完成了我的第一部小说,此前还曾不明智地出版过一本诗集,如今这本诗集已成为一种收藏家争相收藏的昂贵珍品了。像如此众多的处女作一样,我第一部小说的主题也是有关童年和不幸。第一章叙述了男主人公在一栋古老的乡间别墅里诞生。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好似一篇丰富多彩、令人产生共鸣的作品,或者说它力图达到那种境界,富有沃尔特·德拉·梅尔散文中詹姆斯谐韵风格特色的作品,并非只是我个人经历的叙述。我错误运用孟德尔理论,讲了一对白人夫妇孕育黑孩子的故事——一种返回某个遥远祖先的现象。
P1-3
导语
对于很多作家来说, 写作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对另一些作家来说,探险般的生活·却是对枯燥写作的逃避。英国著名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显然属于后者。这也正是这本自传的来由。生于二十世纪初,死于九十年代,格雷属于一个逝去的年代:作为一个经历了二战伦敦空袭、战后原殖民地独立浪潮、中东战争、地区冲突的人,生活中最不缺少的应该就是危险了。但与常人的思维相反,格林的逃避恰恰是逃向最危险、最动荡、最战火纷飞的地方,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亲临火线。他曾经在奠边府战役前夕在危如累卵的法国军营里呆了一整天(此后不久奠边府即被炮火吞没,法军全军覆没),曾经在中东战争时期的苏伊士运河沿岸意外遭受炮击,整整四小时听着密集的炮弹从头顶划过,在身后爆炸。
序言
我写名为《生活曾经这
样》的自传片断大约截至
我27岁左右。当时,我感
觉未来的岁月既属于他人
,也属于我自己。我不能
侵犯他人的版权……人们有
隐私权,但是记叙我的私
人生活而不牵涉别人的隐
私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
,我还是品尝到这种回忆
的愉悦——经常是一种悲
怆的愉悦,于是,我开始
为我的著作全集写了一系
列序言,回顾了所有这些
作品构思和写作的背景。
毕竟,这些序言也是“一种
生活”。
我增补了一些散文随笔
,它们是我随意记叙的我
生活中的逸闻趣事,描述
了世界某些扰攘不安的地
方,我突然发现自己无缘
无故闯入了这些地方;不
过,现在我能看得一清二
楚:我的一次次旅行与我
的写作一样,是一次次逃
避的方式。正如我在本书
某处写的那样:“写作是一
种治疗方式;有时我在想
,所有那些不写作、不作
曲或者不绘画的人们是如
何能够设法逃避癫狂、忧
郁和恐慌的,这些情绪都
是人生固有的。”奥登说过
:“人类需要逃避,就像他
们需要食物和酣睡那样。”
我游览过的那些地方成
为我小说创作的源泉,这
种情况要比人们通常认为
的要少得多。我没有刻意
寻找创作源泉,我是碰巧
遇见它们的,当我买了往
返机票去西贡、太子港或
亚松森时,那也许是作家
的直觉在起作用。所以,
书中就有了我动念创作《
喜剧演员》之前对于海地
的印象,也有了我对巴拉
圭的观感,它成了《与姑
妈同游》中一个章节。然
而,马来亚的紧张局势却
没有产生小说,肯尼亚的
茅茅暴动也没有诞生任何
作品。美国当局将我从波
多黎各驱逐出境或者1948
年我在布拉格目睹共产党
接管政权的亲身经历甚至
没让我写出一个短篇故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斯大
林主义的波兰没有触动我
这个小说家的想象力;尽
管如此,1933年以来的政
治在我的一些小说中占据
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
许茅茅暴动为我日后领教
更加邪恶的“黄麻袋大叔”做
了思想准备,我在马来亚
对伏击的忧虑也使我在越
南有时经历的恐惧有了一
种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写
过一些有关法国人所发动
的越南战争的文章,但是
这本书几乎没有收录,因
为美国人的越战使早年的
法国人越战相形见绌,就
像保大皇帝和保录亲王那
样,现在没有人会对那些
已经销声匿迹的人物感兴
趣。
我生活中专栏作家们最
钟爱的那些往事片断仍不
在本书收录的范围。至于
别人隐私的“版权”,我希望
我能继续尊重。
内容推荐
格林的文学创作和成就与他的思想矛盾甚至精神疾患息息相关、互为表里,他的人生就像他的小说,而他本人活脱脱就是他作品中的人物。在他人生和创作的晚期,他特意静下心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思想经历细说从头,从而成就了两本作家自传领域中的传世名著:《生活曾经这样》(1971)和《逃避之路》(1980)。《卫报》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老实不客气地将其称誉为“自传作品中最出色的成就之一”。
对于很多作家来说,写作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对另一些作家来说,生活的探险却是对枯燥写作的逃避。格雷厄姆-格林显然属于后者。这也正是这本自传的来由。他个性的庵咒使他无法停下寻找危险的脚步——显然,无趣、单调、安宁的生活比死亡的阴影要更可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逃避之路(精)/格雷厄姆·格林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译者:黄勇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84578
开本 32开
页数 35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1
出版时间 2020-07-01
首版时间 2020-07-01
印刷时间 202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17
CIP核字 2020086981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6
155
2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9: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