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有一样的孤独(梵高的爱与秘密)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有一样的孤独(梵高的爱与秘密)》由肯·威尔基著:我着手开启的这段旅程,常常始料未及地将我引进文森特·梵高穷困潦倒的秘密起源,这段旅程慢慢变得超越了最初撰写杂志专栏的界限。我追寻了整个欧洲,寻觅那些和梵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人们——从荷兰南部的一位老磨坊主,到安特卫普的一名医生以及文森特在伦敦时的初恋情人的子嗣们。我的探寻需要花费数小时去打一些枯燥无聊的电话,要驱车或者火车长途跋涉,还有无数个无眠的夜晚,而这一切却为一些人的生活带去了奇妙的闪光,这些人在此之前甚至从未知晓自己会与伟大的画家有着这般的关联。我被牵涉进了一些艰难的采访中,采访主要围绕着梵高和他的兄弟提奥的一些忌讳的信息。发现了来源于私生子们的颇有争议性的论辞,我甚至发现自己为了一探照片的真相,闯进了精神病院。

内容推荐

梵高出生到现在已经过去150年了,距离他去世也已经有110年了,然而他的生活和自杀都依然是个谜。

《我们有一样的孤独(梵高的爱与秘密)》作者肯·威尔基寻找与梵高有过真正接触的人们以及他的神秘经历的旅程,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从梵高的出生地到他最后的安眠处,从困扰梵高的可怕的疾病到充满禁忌的私生子的秘密,威尔基从未停止寻找和思考。他追踪那些被人忽视的线索,追寻那些被隐藏的证据和预测,足迹跨越了整个欧洲,揭开了这位天才艺术家充满戏剧性的人生篇章。《我们有一样的孤独(梵高的爱与秘密)》有四十多幅珍贵一手图片,得以见证梵高孤独的人生,还有作者充满魔力的历程。

目录

序言

1. 出发

2. 爱在罗耶尔家

3. 煤井里的耶稣

4. 与苦艾酒为伴

5. 疗养院

6. 苏格兰人在巴黎

7. 黄花

8. 阿姆斯特丹的截稿日

9. 兄弟和医生

10. 被遗忘的外甥女

11. 小威廉姆

12. 深入挖掘

13. 曼哈顿男人

14. 布雷达的盒子

15. 布卢姆斯伯里的日子

梵高年谱

试读章节

1972年1月,一个结冰的早晨,我醒来,发现自己正脸朝上躺在运河边的一条狭窄的小路中间,身子卡在了我的自行车轮与一个美国游客的腿边。

那天早上,我睡眼朦胧地踩上脚踏车赶去上班,他突然从我身后的一棵树后面跑了出来。

“不好意思。”我们几乎是同时开口。我在内心里偷偷诅咒了一秒钟之后,开了个了无生趣的玩笑,试图缓和一下眼前这闹剧般的情景。等我们之间的尴尬被解除后(有些艰难而缓慢),他说:“我在找梵高博物馆。你知不知道它是否就在这附近?”

“什么博物馆?”我晕晕乎乎,脑袋里一溜烟地闪过“走……停……绿灯……红灯……红灯区……红……血!”等字眼。血像涓涓细流,从他鼻子里缓缓冒出来,在他的小胡子上形成了一丝丝红色的冰珠。他是不是撞坏了脑袋?他刚才是想说交通博物馆吗?

他重复了一遍,“你知道,梵高,就是那个把自己的耳朵给割了的……那个画家。”声音里有一些不耐烦。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发音的问题。

“哦,不好意思……你是指文森特·梵高吧?”(“G”在荷兰人的发音中很像是“ch”在苏格兰语中的“loch”。)

“对对,就是他。你终于明白了。”美国人好像已经忘记了刚才的意外事故。他笑起来的时候样子挺随和友善的。不管怎样,现在是一大清早,实在是让人脾气好不起来的时候,何况大多数人都不会愿意在这个时候被一个蓬头垢面的苏格兰高地人,以全速前进的脚踏车给撞翻。

“你确定你没事吗?”我问。我觉得是时候,我们中得有个人说说这个了。“你刚才头撞得不轻啊!好像有肿块。”

“我没事儿。肿块?哦,那是我的鼻子……”随后,我们都大笑了起来,一旁过路的汽车喇叭声开始打破这早晨的宁静。我们以《劳雷尔和哈代》中怀旧的方式站在路中央,完全没意识到自己阻碍了交通。

“你呢?”我们一边朝路边挪步,他一边问我。

“这倒是提醒了我,”我回答,“我要学会适应阿姆斯特丹的始料未及,你会在每一个转角遇见意外。要知道,没这些意外,就不算是阿姆斯特丹的清晨了。”

我们一起站在空旷的路边,我第一次开始注意这个男人的长相。他又高又瘦,穿着条紧身牛仔裤和一件高领套头毛衫。除了胡子上血红色的“石钟乳”,他身上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然而,他的眼睛里有种奇怪的光芒,当我们聊天的时候,我才意识到那光芒是什么:每当他谈起梵高,眼神中就会有种温和的守规矩的狂热劲儿。他告诉我他是学精神病学的,业余时间也会画画,他这次来阿姆斯特丹主要就是为了参观梵高博物馆。

我真不想看他失望的样子,但我还是不得不提醒他,这个时候,他能在梵高博物馆里看到的只是奠基状态,梵高的绘画作品还被收藏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里面,紧挨着美术馆广场。但他说,这不要紧,能看到一些绘画作品也行。他感兴趣的只是那些画。

既然我去上班的路上也会经过博物馆广场,我就提出可以骑车载他一程。他的眼中有一丝压抑的恐惧,连忙说,他更愿意自己散步过去。于是我给他详细指路后就与他道了别。

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个男人谈论起梵高时眼神里的狂热和着迷。而在那之后,我会一次又一次地在那些与这位画家有关联的人们身上看到这相似的狂热。这同棹的眼神,梵高自已一定很容易认得出来。当我继续骑车前行的时候,我一直在沉思这位画家神奇的力量。那次事件点燃了我的好奇心。

等到博物馆广场上的番红花都谢了,梵高博物馆才真正开始初具模型,巨大的水泥立方体结构在树丛中缓缓竖起来,这是著名的“德斯太尔抽象画派”建筑设计师里特维德。于去世前不久设计的。这个坚挺的多角建筑物,既是用来存放一位热情的后印象派画家的600幅伟大作品,更令人想到了蒙德里安的纪念馆。

春天过去,夏天渐近,文森特·梵高的名字,几个巨大的白色字母开始出现在建筑物的表面。我开始越来越习惯看到他的名字在那一堆钢筋水泥中间的样子,这似乎是在提醒我,我对这位画家的了解还少得可怜。

几年前,当我住在苏格兰高地的一座小村舍里的时候,一个朋友给了我一本书,是梵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书信集。我还记得当时自己是如何被他们那璀璨的人性所深深震撼,还有那字里行间清晰的表达和激烈的情感。在那之后,当我骑车行驶在普罗旺斯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会不断想起梵高对于这片风景的描述。但现在,我就住在梵高的故乡,每天清晨都会骑车经过刻有他名字的水泥墙。

P1-3

序言

旅行以及艺术家的生活。一直都是我写作生涯的中心。我早期的作品履历中包括伦勃朗·范·莱因、皮特·蒙德里安、M. C. 埃舍尔以及威廉·德·库宁等人的写作,而在为写作而调查花在路上的时间和翻阅参考书的时间几乎相差无几。20世纪70年代,我接受了一项任务,这个任务使我比从前任何的冒险都更深入、走得更远,我在这之中不仅探索着我研究的主题,更探索着我自己。恰巧又一次。我正专心投入的写作,是关于汤姆·沃尔夫、盖伊·塔利斯、亨特·S. 汤普森、杜鲁门·卡波特、查理斯·狄更斯等一些作家的,对这些人而言,他们的写实主义都根植于情感纠纷中,无论是否虚构,都有着强有力的文风。我同时也很欣赏像斯蒂芬·里柯克、罗伯特·本奇利、迪兰·托马斯、斯派克·米利甘和艾伦·科伦这样的幽默作家。

我工作的《荷兰先驱》杂志的编辑邀请我写一些关于著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特写报道。这篇文章出版的时间恰巧正逢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开幕,展览的核心是上百幅由工程师文森特·梵高博士(大画家的侄子。同时也是文森特的兄弟提奥的儿子)卖给荷兰政府的画作。1890年,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文森特就画了一幅在淡蓝色的天空下盛开的杏仁枝,这是一幅充满浪漫色彩的画作。

我着手开启的这段旅程,常常始料未及地将我引进文森特·梵高穷困潦倒的秘密起源,这段旅程慢慢变得超越了最初撰写杂志专栏的界限。我追寻了整个欧洲,寻觅那些和梵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人们——从荷兰南部的一位老磨坊主,到安特卫普的一名医生以及文森特在伦敦时的初恋情人的子嗣们。我的探寻需要花费数小时去打一些枯燥无聊的电话,要驱车或者火车长途跋涉,还有无数个无眠的夜晚,而这一切却为一些人的生活带去了奇妙的闪光,这些人在此之前甚至从未知晓自己会与伟大的画家有着这般的关联。我被牵涉进了一些艰难的采访中,采访主要围绕着梵高和他的兄弟提奥的一些忌讳的信息。发现了来源于私生子们的颇有争议性的论辞,我甚至发现自己为了一探照片的真相,闯进了精神病院。

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被这个男人吸引,这个一生都被不幸顽强追随的男人;这个一辈子都想努力和一个女人建立长久的情感关系、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的男人;而也正因为如此,他不断失败,继而将失败转为沮丧,在现实生活中转化为对宗教的狂热投入中,然后是艺术中,用最为精致的语言和图像表达了他内心最深处的绝望,最终获得了永恒的成功。不管是在文森特写的信里,还是他的画中,你都能强烈地感觉到他的个性跃然纸上,有着人性和本质最强烈的表现。

这趟旅程,至少现在看上去并没有所谓真正的结束。写这本书纯粹出于我的直觉。无论我是在英国追寻梵高的脚步。还是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或在埃及追寻福楼拜,我都是跟随着自己的直觉前进:这趟旅程慢慢变成了一场冒险,引领我沿着不断变化的岔路,不断追寻为我带来新的意料之外的小发现。我甚至不可能为这本书分类。我只能引述格鲁乔·马克思的话,无论如何,我永不会成为某一个接纳我为其中一员的组织中的一员。(我永不愿受既定的形式和规则所束缚。)

我以我所做过的事情,写了这个故事,因为这就是我的方式。而我真诚希望,在我的这场追寻之旅中所体验到的某种热情与兴奋,能够与读者一起分享。

肯·威尔基

2003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有一样的孤独(梵高的爱与秘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荷兰)肯·威尔基
译者 索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56409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2013289541
中图分类号 K835.635.72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