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谭嗣同传/中国人格读库
内容
试读章节

1865年3月10日,也就是同治四年的二月十三日,北京宣武城南懒眠(烂面)胡同的谭家诞生了一名新生儿,因为孩子与其父亲同一属相,因此给孩子取名为嗣同。

1865年,这是鸦片战争后的第二十四年,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第二年。当时封建王朝清政府早就走上了下坡路,政治黑暗腐败,国力日渐衰微,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的武力掠夺,坚船利炮打开闭关锁国的清朝国门,带来灾难,带走财富。每有纷争,无论战胜战败,懦弱无能的清政府似乎总免不了割地赔款;凡是合约,皆是丧权辱国。内有不断加深的阶级矛盾,封建官僚鱼肉人民,百姓苦不堪言,每每遭遇旱涝灾害,赋税不减,致使饿死者不计其数,走投无路的老百姓只好落草为寇或揭竿而起,各路农民起义接连不断,民不聊生。

封建专制的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故步自封,逐渐落后于世界大潮,在科技和军事领域尤为落后,军队的装备还以冷兵器为主。但在当时的外贸中,凭借着茶叶、丝绸等商品,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赚取着西方的金钱,这让西方列强极为恼火,心中不甘。当时的英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正在不断地向外扩张殖民地,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对于土地、劳动力和金钱极其渴望,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

鸦片进入中国之后,形成风潮,很多人染上毒瘾后家破人亡,军队的战斗力锐减,这些鸦片让许多中国人成为“东亚病夫”。在一批能人志士的疾呼之下,清政府终于开始禁烟,这才有了著名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此机会,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战争,虽然将士民众奋力抵抗,但落后单薄的军事力量难以抵抗英国的坚船利炮。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其后,西方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无能和软弱,看到了封建帝制下中国的落后与守旧,纷纷前来挑衅,挑起战争以谋取利益。

封建制度下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极为落后,生产模式也极为脆弱,随着国家的衰微,西方列强的入侵,农民起义的接连而起,民众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被打破,每逢天灾,粮食歉收,常常沦为流民难民,在饥寒交迫中艰难过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泱泱大国,成为他国眼中美味,被争相吞食,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一批有志之士极其愤懑,积极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林则徐率先开眼看世界,很多人也指出了学习西方的方向。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对抗外来侵略者。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掀起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试图借助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军事技术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组建能与外国相抗衡的海上舰队,稳定内部,抵御外敌,维护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

在当时,即便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也受到了守旧派的重重阻挠。在他们看来,中国仍是天朝上国,政治制度与道德风范应该是他国学习的对象,所谓的西方科学技术只是妖术,不足为信。他们排斥一切新事物,固守旧有的传统观念不放,既不愿面对中国落后于他国的现实,更不愿向他们瞧不起的西方学习。

谭嗣同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百姓生活贫困,国家岌岌可危,在危亡之时,能人志士开始觉醒,不断探索强国救国的方法。谭嗣同背负时代的使命,终其一生也在寻找救忘图存的道路。

P1-P3

后记

谭嗣同,一个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的孩子,生逢乱世,外辱入侵,国家动荡,他自幼就立下了经国济世的人生理想抱负;年少苦读,博览群书,想要从中探求爱国救国的道路和方法;青年时期在大漠中磨砺,形成刚强坚毅的性格,任侠的思想让他迫不及待地要去救国救民。

他远赴新疆,辅佐刘锦堂治理新疆,却因刘锦堂辞官而告一段落。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经国济世的人生理想,他感到要拥有实权,才能将自己的经国济世的措施实施,他逼迫自己多次参加十分厌恶的科举考试,却多次落榜,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

中国甲午战败,他愤作《治言》,阐发自己经国济世的迫切之情和具体措施,其中包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之情。公车上书之后,他颇受启发,与康、梁结交,加入强学会,议论天下时事,他开始走上变法维新的救国道路。

候补官员期间,他不断宣传维新运动,来往于南京上海之间,积极参与维新运动,并潜心作《仁学》一书,要破除三纲五常的禁锢,唤醒民众,进行变革,以此来强国富兵,抵御外辱。他投身湖南革新,改革时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创办南学会,集结爱国志士,大力推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湖南风气大变。

他投身维新变法,献计献策,面对封建守旧势力的威胁,没有丝毫的胆怯,为变法维新之事竭心尽力。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之后,他决意不走,为变法流血,不避死难,从容赴死,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更多的爱国志士,投身于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去。

谭嗣同一生都在寻找救国之路,为爱国救国之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不顾个人的得失与生死,终其一生都在为救亡图存而奋斗,最终用自己的鲜血书写了爱国救国可歌可泣的诗篇,成为变法流血第一人。

纵观近代爱国志士,他们有的直接与西方列强战于沙场,为国家、民众献出自己的生命;有的投身于国家的改革与革命;有的人推崇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国的目标;有的主张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地进行变法革新,建立新国,抵御外辱;有的人主张进行革命,将封建势力连根拔起,消除封建残余。

这些爱国志士的主张和观念在谭嗣同的身上都有体现。他幻想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后作《仁学》,其中的观念还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樊笼之中,深入接触西学之后,投身于维新运动,在其中又属于较为激进的一员,提倡民权与平等。谭嗣同身上的这些兼容和改变,说明他一直在苦苦寻找强国救国的道路,一直走在同时代爱国志士的前列,其中不难看出他浓厚的爱国之情。

谭嗣同以一颗爱国之心,为了救亡图存,唤醒民众,不避死难,愿为变法流血第一人。正是这浓厚的爱国之情,让他彪炳史册,至今仍被人们所缅怀。

这正是此次编写此书的原因和目的所在。在编写的过程中感谢王建华老师的《谭嗣同传》一书,还有王儒年老师的《大家精要.谭嗣同》一书,两位老师对谭嗣同的生平事迹作了全面详实的展现,或注重生平细节,或注重思想内质,从内到外地展现了一个真实全面的谭嗣同。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我从中受益良多,对此深表谢意。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年少多磨难

 晚清1865

 贤母良训

 纲伦之厄

 大漠磨砺

 拜师“浏阳三先生”

 广结义士

第二章 十年漫游

 奔波科举

 愤作《治言》

 痛别仲兄

 初探西学

第三章 甲午之变

 甲午战争

 公车上书

 结交梁启超

 目 录

 浏阳赈灾

第四章 投身新政

 暂别京都

 苦著《仁学》

 上海茶会

 实业救国

 不缠足会

 弃官回湘

 湖南革新

 反动压制

第五章 戊戌变法

 抱病赴京

 辅佐新政

 步履维艰

 风云突变

 不避死难

 慷慨就义

后记

谭嗣同年谱

序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余年,而我们党则在本世纪初叶提出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课题,显然是其来有自。

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新中国的蔚然兴起,曾经那样地风靡于上个世纪中叶。邓小平同志曾经在改革开放中讲过,当年“这种风气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实践中,同步兴起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成长道路,却是一波四折。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先是与共和国一道遭受了十年“文革”的毁灭性浩劫;接着便是全党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进程中,欧风美雨“里出外进”的浸洗濡染;再接着便是西方“和平演变”在东欧得手的强烈震荡与冲击;接着便是市场经济中那两只“看不见的手”在搅动着、嬗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至少在国民中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多层次化,传统美德的弱化,社会道德文明水准的退化,光荣革命传统的淡化,这也许正是中央在本世纪初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变”,怎么“化”,当我们回首来时路,却不能不说,中华民族真的很强大,很值得骄傲。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堪称世界文化之源的“五大文明古国”,其他四大古国文明都已被历史淘汰灭亡,只有中国成了唯一的延续存在。近现代即使那般的积贫积弱,西方列强瓜分豆剖弱肉强食,想亡我中华都不可能,就连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最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都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而且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且跨过整整一个历史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几十年不遗余力地对新中国百般围剿,“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手段用尽,连如此强大的前苏联乃至整个苏东阵营都被瓦解了,而社会主义的旗帜仍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高飘扬,而且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真的是太强大了。几十年来的瞩目成就,竟然令西方发出了“中国威胁论”。你管他别有用心也好,言过其实也好,总比让别人说我们是“瓷器”、是“东亚病夫”好吧?1840年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尽受别人的欺负、“威胁”了,我们也能让那些昔日列强有点“威胁感”,又有什么不好?更何况这是他们自己说的啊!我们并没吹嘘,也没有去做。几千年来我们侵略过谁呢?“反战”,“非攻”,“兼相爱,交相利”,中国古有墨子,近有周恩来同志、邓小平同志。这也是中华民族所固有传统美德的延续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当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吧?几十年来尽管中国如此繁荣兴旺,但从邓小平生前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哪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国之忧患。忧在何处,患在何处呢?

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末发生的“六·四”之后,曾经在半年的时间内四次提到:中国改革开放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对人民的教育不够”,足见他的痛心疾首。而且他在晚年又提到了“国格”与“人格”的问题。他讲道:“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精装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31页。)

人们很少注意到邓小平的这一段话,但邓小平恰恰是在这里把“国格”、“人格”提升到了事关“立国”的高度。

那么,什么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国格”呢?邓小平讲得很明白:“民族自尊心”,“民族的独立”。

新中国一路走来,我们最大的尊严便是完全靠“自力”,靠“艰苦奋斗”,而达“更生”之境。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我们何曾有过屈服?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有真正的“民族独立”。这就是我们的国格。那么什么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格呢?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没有讲,但他在1978年4月2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讲到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时,至少提到与社会主义人格相关的各个方面:如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勤奋学习,严守纪律,艰苦奋斗,努力上进,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助人为乐,英勇对敌,集体主义精神,专心致志地为人民工作,等等。这一系列哪一条不属于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呢?

2006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又具体提出这个“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有“八荣八耻”。)这四个方面,一是信仰,二是理想,三是精神,四是道德文明,哪一个不在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之内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又用“三个倡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十二项:①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且中办文件又把这“三个倡导”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倡导”的四项,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第二个“倡导”的四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第三个“倡导”的四项,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而实际上前两个“倡导”的八项都是属于“国格”范畴,而第三个“倡导”是属于“人格”范畴。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前面讲到的那些历史嬗变中来培育建构起这个“核心价值观”呢?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似乎很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新华社北京2014年2月25日电讯称:中央政治局在2月24日,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内容,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这次学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电文称: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落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相当精辟,对于如何培育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从四个方面剀切明白。

第一,他明确指出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构造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能割断历史。这一条十分重要,否则我们便会失去我们的本来面目,便会成为无源之水,也就无法走向未来。

第二,指出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就为我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

第三,他指出,对传统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既要有优良传统的文化精神,也要有时代精神,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第四,他指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这就是说,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并不只是传承儒学那些道统,而是要弘扬全民族共创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就是说,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化民、育人。

尤其十分值得注目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提到了一个“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问题,而在同年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又提出了,我们再也不能以GDP论英雄的思想。让人欣慰的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终于被提升到一个民族的标识地位,这至少表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并不落伍于世界潮流。

并不受人欢迎的亨廷顿在生前给他的祖国提出的警示忠告,竟是如何弘扬他们没有多少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文化”:“盎格鲁新教精神——美国梦”,以此为国家的“文化核心”问题。他讲道:“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有立足之地?”所以,他提醒他无限忠于的祖国,一定要巩固发扬他们自入居北美以来,在新教精神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梦”理念的“文化核心”地位,才能消解这个国家的民族与文化双重多元化的危机。为此,他甚至预言美国弄不好会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分裂。而且他公开预言不列颠大英帝国也会因民族与文化多元化的问题,而导致在本世纪上半期发生分裂。

西方的一些专家学者们也十分强调国家民族文化的地位问题,柏克说:‘全世界的人根据文化上的界限来区分自己。”丹尼尔同样说:“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这些语言也可能有它们的局限性与某种非唯物性,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想什么,至少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意识形态并不总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它的经济基础的论断并不相悖。

中国显然具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文化,同时显然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优势。新中国包括它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及其后无论正误的哪一次经济变革,不是靠政治力量在强力推动的呢?它当然同样拥有让我们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免于沉沦”的能力。许多学人认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早就被以往一次次的历史性灾难割裂了,显然都是毫无道理的。但我们当下却确实面临着“两个传统”失传失统的危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优秀的民族美德,在当代国民中还有多少传承?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与鲜血铸就的光荣革命传统,在党内还有多少光大?我们现在全民族的“核心文化”到底在何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世界潮流,也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而不发生历史断裂带的根本保证。富和强永远都不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哪个国家不可以富,不可以强?但能代表中国“这一个”本来面目,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能代表中国人形象的只有中国独具的道德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就是原始戏剧中各不同角色的本来面目。

综上所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内含如下的成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近现代反帝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几十年光荣革命传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中国梦”远大目标相适应的时代精神。由这些内涵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它来干什/z,呢?用>--j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化人”、“育人”,把它再具体化一下,无非是打造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格、人格。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思想道德层面上,也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体现,所以,我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策划了《中国人格读库》这样一套大型系列选题。

本套书承蒙全国少工委、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三家共同主办推广,并积极提供书稿。难得高占祥老前辈热情出任该套书的编委主任,且高占祥同志不辞屈就而加盟主创作者队伍。一些大学、中学教师与青年作者也积极加盟此套书的编写。该选题被国家广电出版总局列为2014年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在此一并鸣谢。

希望本套书的出版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促进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欢迎广大读者与作家对不足之处批评教正,多提宝贵建议与指导意见。

谨以此代出版前言并序。

内容推荐

梁立民所著的《谭嗣同传/中国人格读库》讲述潭嗣同一生都在寻找救国之路,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不顾个人的得失与生死,挺身而出。终其一生都在为救亡图存而奋斗,最终用自己的鲜血书写了爱国救国可歌可泣的诗篇,成为变法流血第一人。潭嗣同对梁启超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我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

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

梁立民所著的《谭嗣同传/中国人格读库》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谭嗣同传/中国人格读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立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04918
开本 16开
页数 1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7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2015203139
中图分类号 B254.5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4 17: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