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读清华
内容
编辑推荐

清华被层层理想化,清华被掏空了内容,清华被当作参照物,清华被割断于自己的历史之外,真实的清华是什么样子? 一个曾就读于北大、清华两校的普通学子,心里刻着两所大学的精神烙印,经过七年的碰撞与契合,铸造出一种朴实而超迈的性格,他奖以他的视角向我们解读清华。 重温这本书中的重要文献和新近文章,会使我们得到精神上的引领和启迪,更会使我们鼓起勇气,增强信心,要让大学成为全社会所依赖和敬重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他们可以寻求一片追求学问与真理的净土,可以自由思想和质疑的空间,能够补充营养和动力的加油站。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学,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失去?

内容推荐

针对多年来社会各界对清华大学的认识和评价有片面和失当之处,人们对实然的清华还没有一个相对准确的了解,编者从大量史料和当下的评论中精选出几十篇最能说明问题的文章,合集成书。文章的作者都是与清华有密切关系的人,如罗家伦、梁实秋、杨振宁、葛兆光等。内容丰富,文章耐读,是了解过去的清华与现实的清华的一个不错的读本。

目录

追寻大学之魂(夏业良)

第一篇:清华精神

梁任公先生演说词(梁启超)

学问独立与清华第二期事业(梁启超)

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罗家伦)

大学一解(梅贻琦)

接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梅贻琦)

清华发展的过程是中国近代学术走向独立的过程(冯友兰)

论大学教育(冯友兰)

大学精神与清华精神(徐葆耕)

校歌与清华传统(徐葆耕)

清华校格(清华梦忆)(季羡林)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浅析(刘鄂培)

第二篇:名师掠影

王国维与清华国学研究院(孙敦恒)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学界泰斗——陈寅恪先生(劳干)

一代学人赵元任(黄延复)

传统文化的浪漫主义者——吴宓教授(孙敦恒)

清华才子钱钟书(孔庆茂)

金岳霖先生(汪曾祺)

冯友兰在清华(李中华)

在曹禹墓前(宗璞)

激情的归途——谈闻一多(许纪霖)

朱佩弦先生二三事(吴小如)

吴晗与清华(苏双碧 王宏志)

一代名师雷海宗(齐世荣)

潘光旦执教清华19年(孙敦恒)

我在清华教体育(马约翰)

我的老师吴有训(于光远)

仁者风骨——记顾毓先生(邢霄若)

一代宗师梁思成(吴良镛)

华罗庚在清华(刘文渊)

钱学森印象(胡士弘)

杨振宁情系清华园(徐胜蓝 孟东明)

第三篇:清园琐忆

水水清华——童年的回忆(虞佩曹)

清华八年(节选)(梁实秋)

三年清华生活的回忆(傅葆琛)

校园中的“家”——忆八级女同学在静斋(郑秀)

日清华杂记(陶葆楷)

回忆在清华的岁月(张岱年)

清华记趣(邓云乡)

校园乐声(程不时)

萤火(宗璞)

在清华的日子里(柳至和)

毕业十年漫记(范宝龙)

可识清灵华秀女(诸葛越)

清华五年(燕儿)

两岸倪维斗(倪维斗)

第四篇:清华风物

清华园(黄延复)

清华学堂(黄延复)

二校门(黄延复)

水木清华(黄延复)

荷塘月色——近春园遗址公园(黄延复)

科学馆(黄延复)

大礼堂·同方部(黄延复)

大图书馆(黄延复)

清华园90年的变迁(苗日新)

第五篇:清华新视角

清华园感言三则(葛兆光)

人文清华(尹鸿)

认同与感受(万俊人)

以清华校史见中国命运(张天蔚)

90年锻造清华精神(牛金荣)

清华文科:能否再造辉煌(宋晓梦)

北大人的自由与清华人的自由(徐晋如)

审视“清华第一,北大第二”(赵建林)

附录:清华大学史志简编(赵建林)

编后记

试读章节

钱钟书在清华大学知名度很高,是外文系乃至全校有名的才子。不光是同学们对他敬仰佩服,就连教授们对他也是另眼相待。在清华,人们不把他看作教授的学生,而把他当作教授的“顾问”,这话虽然可能有几分夸张,但事实上,他的中、英文水平之精通,学问之广博,非但一般学生不能望其项背,而且似乎也不在有的教授之下,因此他常常能指出教授在学术上的错误来。清华教授大都是大名鼎鼎的学者,如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教授、哲学家冯友兰教授,版本学家赵万里教授等,都是饱学先生,但钱钟书却能在随便谈话中批评并纠正他们学术上的失误,据当时的人们说,清华文史方面的教授很少没有受过钱钟书的批评的。

1932年,新文学大家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由北京人文书店出版。这部书是周作人在北京辅仁大学所作的一系列现代文学的演讲稿,经周作人修改后结集出版,这本书也是当时新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以周作人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旧文学的根底和生花的妙笔,写出的作品当然会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然而,聪慧自负的钱钟书却看出其中的不少错误,他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周作人的这部著作。他在给此书写的书评中,先是客客气气地恭维一番此书的优点、成绩。然后,笔锋一转,对此书摘误指瑕,将这本书中的内容,从根本的误解、基本概念的混乱不清和事实上的错误,到论证上的不足一一指了出来。周作人把文学机械地分为“载道”与“言志”两类,认为载道文学在政府强大、思想禁锢很严的时期起支配作用,言志文学只有在政治统治衰微、思想控制松弛的时代才会繁荣昌盛;载道文学是“遵命文学”,只有言志文学才是最先进的;他认为明代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是言志派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反对封建思想、反对儒家正统观念的五四“革命文学”是直接继承了公安派余绪的。

钱钟书不同意周作人这种机械的图式,他说“推而上之,像韩柳革初唐的命、欧梅革西昆的命,同是一条线下来的。因为他们对于当时矫揉造作的形式文学都不满意,而趋向于自我表现。韩的反对‘剽贼’,欧的反对‘捋扯’,与周先生所引袁中郎的话,何尝无巧合的地方呢?”因此,周作人对文学“源流”的推断是根本的误解,周作人主要是依据公安派没有成为正统文学这一事实,而不是文学本身,钱钟书不无嘲讽地说:于是,公安派“才能留下无穷去后之思,使富有思古之幽情如周先生者,旷世相感起来”。然后,钱钟书辨别载道、言志之间并非格格不入的两个命题,在中国“文学”概念中“文以载道”、“诗言志”,只是分工不同,原是并行不悖的,无所谓两派。所以许多讲“载道”的文人,作起诗来,往往抒写性灵而言志。钱钟书在批评周作人两个概念不清和简单交替循环理论之后指出:带有反讽意味的是,正是公安派起劲地鼓吹“八股文”,而八股文恰是周作人深恶痛绝。

钱钟书的批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把周作人驳得无可置辩,当然,这种评论太露锋芒了,会使周作人觉得难堪,换一种委婉商榷的语气也无不可,但22岁的钱钟书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禀性如此,他不愿因为周作人的地位、名气而说违心话或恭维奉承。

P76-77

序言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赵建林君打来电话,告知他选编了两本书,分别是有关北大和清华的文章或重要文献,并且做了一些编后点评,想请我为这两本书写个序。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便是自己不够资格来写这样的序。因为要为有关这样两所中国最高学府的文献选编写序,理应邀请德高望重且曾在这两所学校长期任教的老先生赐墨才显得厚重和审慎。既然没有推辞掉,便只好说些肤浅的话来为这样有价值的选编整理工作喝彩。当然也要乘着这机会抒发些个人的感慨。

我对赵建林君的了解源自一次暑期实践考察。从2000年秋季开始,我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为双学位课程学生先后讲授“市场营销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引起不少学生的兴趣和实践热情。我还指导学生在课后组织与课程相关的案例讨论,准备在条件成熟时组织学生实习考察。2001年夏天,其中的一位学生殷浩在北大校团委的支持下,组织了大学生暑期实践东北企业考察团,考察的重点是人力资源管理。于是我被邀请作为带队指导老师一同前往东北考察访问。

在整个考察过程中,我与赵建林交谈的机会很多,交谈过程中我感觉他有些少年老成,虽然脸上的稚气尚未褪尽,但其思维和语言似乎要比他同龄人成熟很多。此外,从他的谈吐中亦可看出其国学功底也远超出一般文科本科生,并且还给自己起了诸如“行枚居士”、“芷园散客”、“清园散客”这样的雅号。当时他透露出自己将追随葛兆光先生治学,我很为他高兴,并且就我知识所及给予他一点参考意见。我们的交谈没有特定的主题,但凡兴之所至,无不涉猎。在他面前,我也没有所谓“师道尊严”之虑,就像是年龄相仿的好朋友,因此我们的谈舌可以说是尽兴而不设防。从火车硬座到颠簸的大巴后排,再到海轮上闷热的五等舱散席,旅途中有了这样的谈话,时间便消逝得很快。

这两本书中选编了不少珍贵而富有长远价值和意义的文献,其中有些我还是第一次读到。如果没有建林君的勤奋努力,我们大家恐怕准以较为集中地读到这样有分量的文字,也就少一些受到思想感染和隋神激荡的机会。建林的文字较为凝练,选编和点评的侧重点自然也有他自己的独立思考,这为我们增添了更多的思考参照点。

当然,这项工作也并非全无可以改进之处,我对这两本书中的“大事记”就不太认同,无论是事件的选取,年份的取舍还是表述的角度和语言,都还有可供商榷之处。比如“1948年北大解放”,“1974一年蒋南翔被解放”,“1984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后来朱镕基总理出任院长”,“1987年全国名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排名第一”,“2003年清华大学是为新时代中国最高学府”这样的表述和词句恐怕就难以被许多严肃的学者或读者所接受。

身处大学之中,尤其是任教于这样两所世界闻名的大学之中,我们当然会感到自豪和责任重大。今天国内的大学虽然在设施条件和信息传播方面比过去进步了许多,但在人文精神、学术自由、治学敬业、诲人不倦以及行政管理、教学科研辅助与后勤服务的态度方面仍然差强人意。

“象牙塔”中的人们似乎越来越向权势和名利靠拢,看起来有些人得到的越来越多,实际上他们已经离真正的学人越来越远,因此他们实际上所失去的也越来越多。学术尊严在官僚等级和种种实惠面前常常是节节败退,就连院士也需要攀附上“副部级”待遇才算是修成正果。这也是近年来人们更加追思和怀恋20世纪20至40年代北大、清华令人向往之人文学术环境的原因之一。

窃以为所谓“大学之魂”在于特定大学或所有大学所普遍追求的独立价值观,不为时世权势所转移,不为金钱、虚荣所诱惑,不为压力而折腰。凡学人皆应以追求真理学问和社会共同福祉为己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独为稻粱或名利所谋乃君子之度,不以个人私利为重而持天下之公论者,当为天下所重。

吾辈虽晚,亦不应甘落先贤之后,自当集天下有志有识有才者之力,重振大学人文精神之风,树学人自由傲视之风骨。21世纪的大学不应是没有大学独立自由之灵魂和风骨的教条传播之所,而应是探究真理,论辩学问,开社会风气之先的思想之源。

重温这两本书中的重要文献和新近文章,会使我们得到精神上的引领和启迪,更会使我们鼓起勇气,增强信心,要让大学成为全社会所依赖和敬重的精神家园,能够补充营养和动力的加油站,在这里他们可以寻求到一片追求学问与真理的净土,可以自由地思想和质疑的空间。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学,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失去?

            2004年2月29日于北大燕北园

后记

我不是清华土生土长的本科生,按理来说不应该编写这么一本充满感情的书。但从2000年10月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我就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一个清华人。作为一个清华人,时时刻刻关注着母校的成长和盛衰荣辱,关注着母校的一草一木,编写这么一本书,也就不算太为过分了。

只是在编写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胆战心惊。实在是自己的学识太为浅薄,不能充分挖掘近一百年来清华的所有,不能充分在编写的文本中体现清华的精神和清华人的风骨,只能管窥蠡测地透漏出自己的井蛙之见。

我对清华的感情没有对北大的感情深,但却现实地深爱着这个学校。对北大是一种精神上的初恋,是一种近似柏拉图的精神憧憬,对清华,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真切的爱情。人们常说,初恋是美好的,但归于空幻,只有现实的爱情才是最为可信也最为可靠的。我对清华正是这么一种感情。

但感情只是感情,不代表现实的必然。在清华三年,虽然各个方面比以前都有较大进步,思想也趋于成熟了,但心中强烈的“清华情结”却没有形成,恰恰相反,浓厚的“北大情结”也在逐渐淡化。或许在心态上,我已经远离那种“精神情结”的年代了。

可无论如何,前人的路总是一种借鉴,总是一种现实的怀念。我们每个人走过后,总会在地下留下些许踪迹,而这些踪迹汇集起来,就成为一本丰富的人生大百科全书——极为丰富也极为美妙的人生旋律。

或许正是应了这种感慨,我从一个完全的北大人转变为一个清华人,经历了种种认同和思想的转变,经受了感情的折磨和最终的皈依,接受了完完整整的现实的考验。如今,我已经不再是年少未知、乳臭未干的毛孩子,而是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这个清华读本正是这么一种历程,从一个小毛孩到精明能干的小伙子的历程。虽然中间不乏种种的缺陷和瑕疵,但却是一种心灵交替的结晶。清华,如同一个人,都是需要成长的。

如今,在经历过清华三年的生活后,多多少少已经有所超脱,不再是当年那个只知热情和理想的孩子,而是可以走向社会了。而在走向社会之前,有这么一本描述清华成长的书,刻画清华精神和清华人风貌的一本书,亦算是一种小小的微笑。

如同编写《解读北大》一样,我同样需要致谢我深爱的恩师王晓毅教授,他,同我一样,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清华人,但如今都是地地道道的清华人。在他的教导下,我找到了我生存的期望和现实之路,找到了生命中最为渴望的需求。他爱护我、关心我,不使我受到一点伤害。有这样英明、聪慧的导师,是我这一生的福分,也是我一生最大的骄傲!

同样我需要感谢我的老师和挚友卢荆林先生,是他们,几年来殷切的鼓励和支持,我才把充分的业余时间整理起来,完成这一工作。感谢我的另一挚友、恩师刘晓峰副教授,我们的经常聊天讨论,他的思想指引和鼓舞,使我逐渐对人生、对社会有更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更加坚定地完成这一早已开始的任务。感谢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张金华老师和阎秀芝副研究馆员,感谢她们的殷切鼓励和允许我在清华大学“钱穆纪念文库”安心工作,是她们如同母亲般的爱护和帮助,使得我顺利完成工作,感谢她们!

感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夏业良教授,他的毫无“师道尊严”,他的爱护和指引,使得我们的忘年交情谊异常深厚。感谢他欣然同意给本书做序,写下“追寻大学之魂”的精彩篇章!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刘瑞琳副社长、周青丰编辑、王强编辑,感谢他们给予我的支持、鼓励,感谢他们对本书所体现的出版家的眼光、气度与非凡的视角。为此,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

最后,感谢爱我的父母!感谢爱我的所有的人!

                  赵建林

               2004年3月于清华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最辉煌的事物往往是最难解读的,尤其是对我们的最高学府更是如些。“解读北大》、《解读清华》虽然有些“不自量力”,但却体现着一颗对母校爱恋的赤诚之心,充满挑战自我、挑战巅峰的勇士情怀。

——北京大学 李中华教授

重温这两本书中的重要文献和新近文章,会使我们得到精神上的引领和启迪,更会使我们鼓起勇气,增强信心,要让大学成为全社会所依赖和敬重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他们可以寻求一片追求学问与真理的净土,可以自由思想和质疑的空间,能够补充营养和动力的加油站。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学,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失去?

——北京大学 夏业良教授

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经历,中年以后的毛泽东会成勾一个时代的象征,而如果没有清华,中国现代学术史、科学史都要去掉至少50%的篇幅。从20世纪30年代的“北大大,清华清”到今天的清泉或是岩浆,北大和清华似乎在不停地产生出迷人的话题。这两部选本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此。在很大程度上,任何需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学精神的热心人士,都能从这两部书中寻找到答案。

——《清华第一,北大第二》编者徐晋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读清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建林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45052
开本 16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4
出版时间 2004-05-01
首版时间 2004-05-01
印刷时间 200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28
15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