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分天赋 七分教育:洪兰的科学教养课
内容
前言/序言

用科学教养观, 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1995年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兢兢业业可能会误人子弟,似乎是我不断地在证明自己,后来发现我不是在证明自己,而是试图在证明孩子。为什么要证明孩子,因为当时我发现自己这个被方圆几百里的人们奉为好老师的人,正在付出自己所有的心血,破坏孩子身上那些原本是我们呕心沥血想要培养的品质,觉得自己简直是癫狂之极。

但是当我醒来,环顾四周,发现99%的老师和家长都在做着跟

我一样的事情,甚至比我更加努力,更加彻底,这时我的信念崩塌了,原本想要当画家的我就再也不能继续做画家梦了,我发誓要找到适合孩子、能够保护孩子和正确帮助孩子的教育方式。虽然历经十几年的寻找和完善,但当面对一批批新家长时,我们仍然要不断地重复多年前的话,重复同样的故事,来证明孩子是怎样的,怎样帮助孩子才是对的。

第一次听到洪兰老师的课,是先生胡子发给我的一段在网上疯传的洪兰老师演讲的视频,先生不断地要求我看,我看到标题是讲脑科学,没太在意,放了很久。直到有一天,当我打开这个视频听到第一句话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我发现了一座金矿。

在芭学园创办的十五年里,为了能够实现帮助孩子人格建构和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我们早已变成“家长学校”。早先,孩子的父母们闹矛盾,我们要拼命地调解,帮助孩子保住完整的家,但是发现家长之间的冲突大都是:蜜月期后,夫妻双方拼命地想要把对方改造成自己希望的样子,不理解对方怎么能那样。仅这一点就生起了无休止的冲突,无尽的烦恼,无尽的痛苦,再加上随着孩子的出生、长大,爸爸又发现孩子怎么能够那样,于是开始努力把孩子改造成自己希望的样子;妈妈更忙,既要制止爸爸去改造孩子,又要改造爸爸,但是最终大家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一家人互相都不满意对方,延伸开来变成对这个世界的不满。每天带着这样的不满情绪过日子,如何能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氛围?

听了洪兰老师的课,我惊叹自己找到了停息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父母与爷爷奶奶之间战争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洪兰老师讲的人类的本质。听了洪兰老师的课,我们能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世界本来的样子,了解人属于自然的样子,从而我们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感到释然,释然了烦恼就减少了,烦恼减少,痛苦就减少了,痛苦减少,人的幸福感就会提升,这也是芭学园教育的目标,所以找到了洪兰老师的理论,芭学园就找到了雄厚的后方粮仓。用洪兰老师的理论来证明孩子、证明人,我们就变得更加有底气,更加专业。更宝贵的是,洪兰老师的课风趣幽默、通俗易懂,极适合家长群体。

再看看我们面前的这本书,看看洪兰老师将要给我们讲的这些内容。“一句忽悠我们百年的讹言”,这是本书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个标题,看了这个标题,大家是不是想知道哪句话忽悠了我们一百年?我们买块钻石被忽悠了,只是损失了点儿钱,钱损失了,我们还可以再去赚;如果在对待孩子、对待亲人的事情上我们被忽悠了,会影响我们几代人的幸福。

相信当您打开这本书顺着书目往下看时,您就很想将这本书看完。“大脑终身具有可塑性”“‘右脑开发’是谎言”,当我们付出日日夜夜的辛苦为养育孩子奔忙时,您不想知道这些问题吗?请安心地把洪兰老师的这本书看完,相信您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芭学园”创始人? 李跃儿

亮点展示

960.jpg

作者简介

洪兰: 美国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曾在加州大学尔湾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并于加州大学担任研究教授。国际知名脑科学家、教养专家。

洪兰教授先后到世界各地超过一千所的中小学演讲,将正确的脑科学知识介绍给每个学校、每个家庭。她还长期撰写教育专栏,作品深受广大老师和家长的欢迎。著有《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等教养类畅销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际知名脑科学家、教养专家洪兰教授集四十多年教育心得写成的一本关于科学教养的书。她从脑神经发育规律的角度出发,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大脑与性格、才能、心智发展的关系,针对孩子成长阶段出现的问题,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解答和建议,并作出专业解读,帮助家长走出教养误区,让家长轻松掌握教养好方法,懂孩子的脑,更懂孩子的心,让家庭教育有据可依、有理可循。“三分天赋”强调家长要关注孩子先天的差异性;“七分教育”告诉家长,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科学的教养观能让教育事半功倍。洪兰教授借助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把科学的教养观带进每个家庭,以脑科学知识帮助孩子成人成才。

目录

第一章 科学启发孩子的天赋

★ 如何分辨“伪科学”

一句忽悠我们百年的讹言

大脑终身具有可塑性

起跑早晚都能赢

“右脑开发”是谎言

★ 半是先天半后天

聪明不等于成功

连轴转的机器磨损快

记忆就是熟悉度

育儿真经四字诀

★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指纹能预测孩子的未来吗

生辰、相貌和命运的关系

好“衣料”需要有好“裁缝”

“科学算命”科学吗

个性、能力来自先天还是后天

人不是基因的傀儡

★ 每个孩子都有天赋

发现孩子的天赋

不盲从,才能与众不同

★ 大脑发育的关键点

睡眠不好,会影响大脑发育吗

多动手,有助于大脑建构吗

益智类的电子游戏对孩子有益吗

★ 电视不是好伙伴

恐怖影片,儿童不宜

暴力动画片造就暴力小子

电视是个坏保姆

★ 孩子的大脑怕受“软伤”

今天的受虐儿,明天的施虐者

永远的罗马尼亚之殇

强大的压力是破坏力

语言暴力比行为暴力 对孩子的伤害更深

★ 运动是个宝,健身更健脑

运动能提升学习效果

运动是坏情绪的宣泄渠道

剥夺运动权利就是剥夺成长

运动能治疗多动症和抑郁症

★ 旅行可以促进孩子大脑发育吗

身心尚未成熟,旅行弊大于利

长程不如短程,好经验才能触发神经连接

3 岁前的旅行对提高学习能力并无助益

★ 孩子的性取向由基因决定

“娘娘腔”是同性恋的迹象吗

男孩爱画“动词”,女孩爱画“名词”

★ “放牛班”的孩子怎么教

“贵人语迟”是正常现象

鼓励更能帮孩子进步

追求样样通,往往样样松

莫把和田玉当瑕疵品

★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

成绩不好的孩子也有长处

一样的父母为什么教育出两样的孩子

爱不是控制孩子的理由

第二章 好方法,让学习事半功倍

★ 提早入学弊端多

儿时抢一步,长大误一生

强迫认字有后患

别为未来牺牲现在

智障的标签不要乱贴/

★ 好奇好问有出息

孩子的世界不应有标准答案

鼓励孩子提问题

实现远大目标,从小事情做起

★ 土地有休耕,学习有松紧

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假期如何过最有价值

时间管理,从小培养

★ 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偏爱“有用”信息

情绪和动机影响记忆

“做梦”也是一种学习

孩子睡饱,学习更好

★ 外语学习有方法

孩子该多大开始学外语

学好外语用不用上培训班

不要孤立地背单词

★ 写作能力靠培养

批改作文要示范

无话可说怎么写作文

说得好才能写得好

写作文从写日记开始

★ 人才胜出在语文水平

语文是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

母语学不好,外语也学不好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最佳途径

★ 阅读兴趣从小培养

阅读,先要“悦读”

“悦读”三大法宝

不要把阅读做成功课

★ 背景知识助孩子收获成功

背景知识是登上巨人肩头的梯子

背景知识是接纳新知的沃土

背景知识打开创造力之门

第三章 学会建立好的亲子关系

★ 亲子关系好,教育才有效

最温暖的教育——讲故事

提防无意间关上沟通通道

★ 如何减少亲子冲突

亲子冲突的原因令人伤心

“快乐时间”与“管教时间”

★ 如何教会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从自我得到快乐和满足

学会自我反省,反求诸己更重要

★ 好妈妈要读懂孩子的心

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耍宝”是自卑的面具

看重分数隐患多

让孩子遇事敢跟你说

★ 不完整的家是孩子一生的痛

被遗弃的孩子容易放弃自己

缺了轮子的汽车跑不快

★ 为何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智商和情商高低主要取决于母亲

闹钟没有妈妈的味道

是做职场女性,还是全职妈妈

★ 孩子爱玩网游,父母该如何对待

网游是天使还是魔鬼

网游并非一无是处

网游能拓展孩子注意力的广度

玩游戏可练习处理人际关系

★ 恰到好处才是真爱

过度保护会降低孩子的适应能力

教孩子应对危险的办法

密不透风的爱让孩子窒息

翅膀不硬不可强迫孩子高飞

父母不苛责,孩子有担当

孩子不是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

★ 良好的家教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一所山区小学的启示

好的家教可以控制激素

教育的三大法宝

言传不如身教

贯彻规矩需要正面强化

★ 生活处处有教育的好时机

阅读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逛街也是教育的好时机

选什么书给孩子读很重要

★ 婴儿也有沟通的需要

孩子的智力与 3 岁前和父母的沟通相关

父亲参与照顾婴儿意义重大

对婴儿要有“肌肤之亲”

★ 要不要惩罚孩子

“鞭刑”能打出好孩子吗

暴力教育埋下自杀隐患

惩罚孩子有妙招

第四章 懂大脑,开启多元智慧

★ 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

轻生只因天地窄

做志愿者是生命教育的良方

★ 培养孩子的沟通力

让孩子学会表达

吵架也是一种沟通

★ 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

可贵的同理心

惜福感恩,珍惜所有

避免自私、争夺、记仇等负面心理

品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机会

★ 性格决定命运

不抱怨的世界

快乐更容易成功

★ 金钱买不到的教育

金钱奖励不是好方法

金钱和快乐不一定成正比

比金钱更有效的奖励是什么

★ 阅读让孩子全面成长

读童话故事有什么用

读好书培养好品格

阅读帮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阅读可防治孩子“多动症”

阅读使人一生受益

★ 艺术教给孩子为人之道

艺术是生命中的一根手杖

舞蹈和音乐给生命力量

★ 不要过多干预孩子

给孩子点“权力”

负负不等于正

教会孩子“不轻言放弃”

在运动中学会合作,接受失败

★ 送孩子一张成功的通行证

多元智慧:天生我材必有用

真正的教室在窗外

教育让人生有了奇迹

后记

第一章 科学启发孩子的天赋

★ 如何分辨“伪科学”

一句忽悠我们百年的讹言

大脑终身具有可塑性

起跑早晚都能赢

“右脑开发”是谎言

★ 半是先天半后天

聪明不等于成功

连轴转的机器磨损快

记忆就是熟悉度

育儿真经四字诀

★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指纹能预测孩子的未来吗

生辰、相貌和命运的关系

好“衣料”需要有好“裁缝”

“科学算命”科学吗

个性、能力来自先天还是后天

人不是基因的傀儡

★ 每个孩子都有天赋

发现孩子的天赋

不盲从,才能与众不同

★ 大脑发育的关键点

睡眠不好,会影响大脑发育吗

多动手,有助于大脑建构吗

益智类的电子游戏对孩子有益吗

★ 电视不是好伙伴

恐怖影片,儿童不宜

暴力动画片造就暴力小子

电视是个坏保姆

★ 孩子的大脑怕受“软伤”

今天的受虐儿,明天的施虐者

永远的罗马尼亚之殇

强大的压力是破坏力

语言暴力比行为暴力 对孩子的伤害更深

★ 运动是个宝,健身更健脑

运动能提升学习效果

运动是坏情绪的宣泄渠道

剥夺运动权利就是剥夺成长

运动能治疗多动症和抑郁症

★ 旅行可以促进孩子大脑发育吗

身心尚未成熟,旅行弊大于利

长程不如短程,好经验才能触发神经连接

3 岁前的旅行对提高学习能力并无助益

★ 孩子的性取向由基因决定

“娘娘腔”是同性恋的迹象吗

男孩爱画“动词”,女孩爱画“名词”

★ “放牛班”的孩子怎么教

“贵人语迟”是正常现象

鼓励更能帮孩子进步

追求样样通,往往样样松

莫把和田玉当瑕疵品

★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

成绩不好的孩子也有长处

一样的父母为什么教育出两样的孩子

爱不是控制孩子的理由

第二章 好方法,让学习事半功倍

★ 提早入学弊端多

儿时抢一步,长大误一生

强迫认字有后患

别为未来牺牲现在

智障的标签不要乱贴/

★ 好奇好问有出息

孩子的世界不应有标准答案

鼓励孩子提问题

实现远大目标,从小事情做起

★ 土地有休耕,学习有松紧

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假期如何过最有价值

时间管理,从小培养

★ 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偏爱“有用”信息

情绪和动机影响记忆

“做梦”也是一种学习

孩子睡饱,学习更好

★ 外语学习有方法

孩子该多大开始学外语

学好外语用不用上培训班

不要孤立地背单词

★ 写作能力靠培养

批改作文要示范

无话可说怎么写作文

说得好才能写得好

写作文从写日记开始

★ 人才胜出在语文水平

语文是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

母语学不好,外语也学不好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最佳途径

★ 阅读兴趣从小培养

阅读,先要“悦读”

“悦读”三大法宝

不要把阅读做成功课

★ 背景知识助孩子收获成功

背景知识是登上巨人肩头的梯子

背景知识是接纳新知的沃土

背景知识打开创造力之门

第三章 学会建立好的亲子关系

★ 亲子关系好,教育才有效

最温暖的教育——讲故事

提防无意间关上沟通通道

★ 如何减少亲子冲突

亲子冲突的原因令人伤心

“快乐时间”与“管教时间”

★ 如何教会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从自我得到快乐和满足

学会自我反省,反求诸己更重要

★ 好妈妈要读懂孩子的心

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耍宝”是自卑的面具

看重分数隐患多

让孩子遇事敢跟你说

★ 不完整的家是孩子一生的痛

被遗弃的孩子容易放弃自己

缺了轮子的汽车跑不快

★ 为何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智商和情商高低主要取决于母亲

闹钟没有妈妈的味道

是做职场女性,还是全职妈妈

★ 孩子爱玩网游,父母该如何对待

网游是天使还是魔鬼

网游并非一无是处

网游能拓展孩子注意力的广度

玩游戏可练习处理人际关系

★ 恰到好处才是真爱

过度保护会降低孩子的适应能力

教孩子应对危险的办法

密不透风的爱让孩子窒息

翅膀不硬不可强迫孩子高飞

父母不苛责,孩子有担当

孩子不是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

★ 良好的家教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一所山区小学的启示

好的家教可以控制激素

教育的三大法宝

言传不如身教

贯彻规矩需要正面强化

★ 生活处处有教育的好时机

阅读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逛街也是教育的好时机

选什么书给孩子读很重要

★ 婴儿也有沟通的需要

孩子的智力与 3 岁前和父母的沟通相关

父亲参与照顾婴儿意义重大

对婴儿要有“肌肤之亲”

★ 要不要惩罚孩子

“鞭刑”能打出好孩子吗

暴力教育埋下自杀隐患

惩罚孩子有妙招

第四章 懂大脑,开启多元智慧

★ 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

轻生只因天地窄

做志愿者是生命教育的良方

★ 培养孩子的沟通力

让孩子学会表达

吵架也是一种沟通

★ 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

可贵的同理心

惜福感恩,珍惜所有

避免自私、争夺、记仇等负面心理

品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机会

★ 性格决定命运

不抱怨的世界

快乐更容易成功

★ 金钱买不到的教育

金钱奖励不是好方法

金钱和快乐不一定成正比

比金钱更有效的奖励是什么

★ 阅读让孩子全面成长

读童话故事有什么用

读好书培养好品格

阅读帮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阅读可防治孩子“多动症”

阅读使人一生受益

★ 艺术教给孩子为人之道

艺术是生命中的一根手杖

舞蹈和音乐给生命力量

★ 不要过多干预孩子

给孩子点“权力”

负负不等于正

教会孩子“不轻言放弃”

在运动中学会合作,接受失败

★ 送孩子一张成功的通行证

多元智慧:天生我材必有用

真正的教室在窗外

教育让人生有了奇迹

后记

精彩书摘

如何分辨“伪科学”

在神经学上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这回事,科学家已 经通过实验找到大脑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

一句忽悠我们百年的讹言

现在,不少人打着“科学”的招牌,围绕大脑设骗局,而家长最容易落入这样的陷阱。

最近参加几个学校的亲子座谈时,我发现父母关心的问题都很相似:“我怎样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记忆力训练班有效吗?”“有地方可以测IQ吗?”……在台湾,只要在广告上打出“智力开发”或“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字样,家长就会乖乖掏钱。

有人说,人的大脑只利用了10%,其他的90%有待开发。在科学上,到底有没有“只用到10%的大脑,还有90%的潜能可以开发”这回事呢?

有人追踪到这句话的来源,原来这句话是20世纪初美国世界博览会上一个摊位的广告词,并非科学实证。这句话被大家以讹传讹,就像滚雪球一样,骗得父母马不停蹄地接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却没有人停下来问一下:“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要反驳这个谬论非常简单,因为脑造影的研究与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在个人思考、记忆、说话、听音乐时直观其大脑的情形了。实验发现,盲人在摸读盲文点字时,他的视觉皮质被用于触觉。如果把正常人的眼睛蒙住5天,他的视觉皮质就会开始改变,被用于听觉、触觉方面。

人的大脑重约1.4千克,占我们体重的2%,却用到我们身体20%的能量。当它用到10倍的能量时,它是不可能只有10%在工作,而听任其余的90%闲着没事干的。

大脑的神经是“用进废退”的,常用的区块也会因此而增大,长久不用的地方会被挪作他用。最重要的是,大脑不是颐养冗员的地方。所以,绝对没有“只用到10%的大脑”这回事。

美国心理学家罗琳?丹尼斯顿曾经撰文批评这个谬论。他说:“凡是那些告诉你大脑只用了10%的人,他们才是只用到自己大脑的10%!”

大脑终身具有可塑性

一个自然的脑,其先天的设定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杰罗姆?凯根做过一个实验:给一些4个月大的婴儿每20秒看一件新玩具,不停地看。结果发现,有些孩子喜欢新奇的东西,就很高兴;有些孩子不喜欢,便号啕大哭。他趁这些婴儿不注意,在他们背后制造出很大的声响,那些喜欢新奇事物的婴儿会转过头去看发生了什么事,而那些不喜欢新奇东西的孩子则吓得大哭。

凯根推测这些退缩的孩子的杏仁核[1]过度活化,新奇东西和大的声音对他们来说是过度刺激。大脑中的杏仁核侦测到不寻常、有威胁性的事物时,会活化起来,这条神经回路活化程度低的孩子个性比较外向、好冒险,活化程度高的则较易害怕退缩。

多年后,当年被凯根认定为杏仁核过度活化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凯根把他们重新找回实验室,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应该说大人)的杏仁核仍然对不寻常的事物会过度反应,跟他们小时候一样;但是大脑却能通过已经发育完成的前脑,以理智的方式处理这些过度反应。所以以前很害怕、会退缩的孩子大约有70%的可能发展成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虽然神经结构一样,但是大脑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用认知的方法改变先天的设定。

有一种草原田鼠,住在丘陵区的是一夫多妻制,住在草原区的是一夫一妻制。实验者用核磁扫描这两种雄性田鼠发现:一夫多妻的雄鼠掌管空间记忆的海马回的后端比较大,因为它必须记得太太们分别是谁,住在哪里;而一夫一妻的雄鼠就没有这个必要,因而海马回的后端较小。我们看到,大脑会随着功能的需求而改变里面资源的分配。

另一个研究也发现:在沙滩做窝的海鸥能清楚地辨识自己的蛋。如果把别的海鸥的蛋放进它的窝,它一看到便立刻用喙把它推出去。在悬崖上筑巢的海鸥,因为不必担心混淆,就没发展出这种辨识能力,即使把乒乓球放进它的巢,它也照孵不误。这些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先天与后天的交互作用,环境可以影响大脑,环境可以影响先天基因。

人的大脑是环境和基因交互作用的产物,我们不是只受基因指挥。

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动物身上有制造维生素C的基因,它们即使不吃蔬果也不会得维生素C缺乏症。在出现冷藏库之前,远洋航线的船员几个月看不见陆地,吃不到新鲜的蔬果,常会得维生素C缺乏症。我们的祖先是从动物演化而来的,远古祖先身上也有制造维生素C的基因。人类定居下来后,可以吃到新鲜蔬果,就没有必要再保留这个基因了。那时候祖先绝对不会想到后世子孙会乘轮船航海。讲到这一点,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的确高人一筹。郑和下西洋时,也是一走几万里,但是他在船上发豆芽。豆芽可以提供维生素C,这样就解决了维生素C缺乏的问题。

人类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大脑的可塑功能有很大的贡献。人类不停地适应外界需求,大脑的结构也随之改变。

物种的演化很慢,但个体的改变却是很快可以看得见的。最近有一本新书讲到网络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已经在孩子的大脑中留下痕迹,科学家已经看到大脑神经回路因此而改变了。

起跑早晚都能赢

现在的家长们十分热衷一些大脑开发、早教之类的宣传和活动,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共识”:关于学习方面的能力越早开始培养越好。尤其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领先”一步时,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孩子起跑晚了会输掉人生,所以都趋之若鹜。

其实,在神经学上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这回事,实验已找到大脑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

我在念书的时候,得知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理论,那就是大脑的神经元死亡后不会再生,不像皮肤的细胞会不停地代谢。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研究鸟类的比较心理学家发现,雄鸟唱歌的神经元在秋天生育季节结束后就萎缩了,但到第二年的春天又会长出新的神经元。人类的前身是猴子,猴子是从鸟类演化而来的,如果鸟是如此,那么,人的神经元有再生的可能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是因为这个假设跟神经学的祖师爷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的理论相违背,所以很多年来没有人敢去想。后来,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看到成年老鼠大脑中有干细胞,而老鼠是哺乳类,跟人类的关系又更近了一层。但是,还是没有人敢公开质疑卡哈尔的理论,只是在聚会时私下耳语。直到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在猴子的大脑中看到了神经元再生后,才开始公开讨论。

如何分辨“伪科学”

在神经学上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这回事,科学家已 经通过实验找到大脑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

一句忽悠我们百年的讹言

现在,不少人打着“科学”的招牌,围绕大脑设骗局,而家长最容易落入这样的陷阱。

最近参加几个学校的亲子座谈时,我发现父母关心的问题都很相似:“我怎样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记忆力训练班有效吗?”“有地方可以测IQ吗?”……在台湾,只要在广告上打出“智力开发”或“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字样,家长就会乖乖掏钱。

有人说,人的大脑只利用了10%,其他的90%有待开发。在科学上,到底有没有“只用到10%的大脑,还有90%的潜能可以开发”这回事呢?

有人追踪到这句话的来源,原来这句话是20世纪初美国世界博览会上一个摊位的广告词,并非科学实证。这句话被大家以讹传讹,就像滚雪球一样,骗得父母马不停蹄地接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却没有人停下来问一下:“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要反驳这个谬论非常简单,因为脑造影的研究与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在个人思考、记忆、说话、听音乐时直观其大脑的情形了。实验发现,盲人在摸读盲文点字时,他的视觉皮质被用于触觉。如果把正常人的眼睛蒙住5天,他的视觉皮质就会开始改变,被用于听觉、触觉方面。

人的大脑重约1.4千克,占我们体重的2%,却用到我们身体20%的能量。当它用到10倍的能量时,它是不可能只有10%在工作,而听任其余的90%闲着没事干的。

大脑的神经是“用进废退”的,常用的区块也会因此而增大,长久不用的地方会被挪作他用。最重要的是,大脑不是颐养冗员的地方。所以,绝对没有“只用到10%的大脑”这回事。

美国心理学家罗琳?丹尼斯顿曾经撰文批评这个谬论。他说:“凡是那些告诉你大脑只用了10%的人,他们才是只用到自己大脑的10%!”

大脑终身具有可塑性

一个自然的脑,其先天的设定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杰罗姆?凯根做过一个实验:给一些4个月大的婴儿每20秒看一件新玩具,不停地看。结果发现,有些孩子喜欢新奇的东西,就很高兴;有些孩子不喜欢,便号啕大哭。他趁这些婴儿不注意,在他们背后制造出很大的声响,那些喜欢新奇事物的婴儿会转过头去看发生了什么事,而那些不喜欢新奇东西的孩子则吓得大哭。

凯根推测这些退缩的孩子的杏仁核[1]过度活化,新奇东西和大的声音对他们来说是过度刺激。大脑中的杏仁核侦测到不寻常、有威胁性的事物时,会活化起来,这条神经回路活化程度低的孩子个性比较外向、好冒险,活化程度高的则较易害怕退缩。

多年后,当年被凯根认定为杏仁核过度活化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凯根把他们重新找回实验室,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应该说大人)的杏仁核仍然对不寻常的事物会过度反应,跟他们小时候一样;但是大脑却能通过已经发育完成的前脑,以理智的方式处理这些过度反应。所以以前很害怕、会退缩的孩子大约有70%的可能发展成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虽然神经结构一样,但是大脑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用认知的方法改变先天的设定。

有一种草原田鼠,住在丘陵区的是一夫多妻制,住在草原区的是一夫一妻制。实验者用核磁扫描这两种雄性田鼠发现:一夫多妻的雄鼠掌管空间记忆的海马回的后端比较大,因为它必须记得太太们分别是谁,住在哪里;而一夫一妻的雄鼠就没有这个必要,因而海马回的后端较小。我们看到,大脑会随着功能的需求而改变里面资源的分配。

另一个研究也发现:在沙滩做窝的海鸥能清楚地辨识自己的蛋。如果把别的海鸥的蛋放进它的窝,它一看到便立刻用喙把它推出去。在悬崖上筑巢的海鸥,因为不必担心混淆,就没发展出这种辨识能力,即使把乒乓球放进它的巢,它也照孵不误。这些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先天与后天的交互作用,环境可以影响大脑,环境可以影响先天基因。

人的大脑是环境和基因交互作用的产物,我们不是只受基因指挥。

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动物身上有制造维生素C的基因,它们即使不吃蔬果也不会得维生素C缺乏症。在出现冷藏库之前,远洋航线的船员几个月看不见陆地,吃不到新鲜的蔬果,常会得维生素C缺乏症。我们的祖先是从动物演化而来的,远古祖先身上也有制造维生素C的基因。人类定居下来后,可以吃到新鲜蔬果,就没有必要再保留这个基因了。那时候祖先绝对不会想到后世子孙会乘轮船航海。讲到这一点,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的确高人一筹。郑和下西洋时,也是一走几万里,但是他在船上发豆芽。豆芽可以提供维生素C,这样就解决了维生素C缺乏的问题。

人类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大脑的可塑功能有很大的贡献。人类不停地适应外界需求,大脑的结构也随之改变。

物种的演化很慢,但个体的改变却是很快可以看得见的。最近有一本新书讲到网络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已经在孩子的大脑中留下痕迹,科学家已经看到大脑神经回路因此而改变了。

起跑早晚都能赢

现在的家长们十分热衷一些大脑开发、早教之类的宣传和活动,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共识”:关于学习方面的能力越早开始培养越好。尤其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领先”一步时,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孩子起跑晚了会输掉人生,所以都趋之若鹜。

其实,在神经学上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这回事,实验已找到大脑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

我在念书的时候,得知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理论,那就是大脑的神经元死亡后不会再生,不像皮肤的细胞会不停地代谢。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研究鸟类的比较心理学家发现,雄鸟唱歌的神经元在秋天生育季节结束后就萎缩了,但到第二年的春天又会长出新的神经元。人类的前身是猴子,猴子是从鸟类演化而来的,如果鸟是如此,那么,人的神经元有再生的可能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是因为这个假设跟神经学的祖师爷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的理论相违背,所以很多年来没有人敢去想。后来,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看到成年老鼠大脑中有干细胞,而老鼠是哺乳类,跟人类的关系又更近了一层。但是,还是没有人敢公开质疑卡哈尔的理论,只是在聚会时私下耳语。直到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在猴子的大脑中看到了神经元再生后,才开始公开讨论。

内容推荐
本书分四章, 科学启发孩子的天赋、好方法, 让学习事伴功倍、学会建立好的亲子关系、懂大脑, 开户多元智慧。内容包括: 如何分辨“伪科学” ; 半是先天半后天 ; 造命者天, 立命者我等。
编辑推荐

1. 国际知名脑科学家、教养专家洪兰教授

用脑科学知识破解育儿难题

2.不懂大脑发育规律的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未来

3. 颠覆传统认知,从脑科学角度出发,引导家长走出教养误区

⊙误区一:开发右脑会使孩子更聪明,大脑还有90%需要开发

纠错: “右脑开发”是个伪命题,幼儿的左右脑是同步发展的

⊙误区二:抢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纠错: 神经学上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这回事,起跑早晚都可能赢

⊙误区三:只要聪明、学习好,孩子就一定能成功

纠错:聪明不等于成功,要培养孩子的群体生活智慧、想象力及创造力

⊙误区四:学英语越早越好

纠错:学英语不需要太焦虑,第二语言没有关键期

⊙误区五:拼命阻止孩子玩网络游戏

纠错:合理利用网络游戏,可以增强孩子的空间推理能力和注意的广度

……

4. 带不满3岁的孩子去旅行有意义吗?学外语用不用上培训班?运动为何能提高学习成绩?为什么说“追求样样通,往往样样松”?为什么父母的陪伴有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种种研究表明,家长们之所以会有这些困惑是因为不了解大脑的奥秘。

5. 每个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长没有机会不断试错,懂点脑科学,才能少走弯路

6.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zuijia的营养是安全感,zuihao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分天赋 七分教育:洪兰的科学教养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553741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20-02-01
首版时间 2020-02-01
印刷时间 202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504
CIP核字 2019274013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6
166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