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晚清宫廷与人物(插图珍藏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人都知道韦尔斯和《世界史纲》,知道房龙和《人类的故事》;更应该知道自己的韦尔斯、房龙,自己的《世界史纲》和《人类的故事》。

宫廷的轶闻韵事,是最富神秘性的,同时也是自古以来,文入学士及一般人所喜谈述的;惟其富于神秘性,难得真相,捕风捉影,遂在所为免;于是好事者为迎合世人心理,而向壁虚构的故事,也层出不穷了。

笔者是素留心明清史事,并有意撰写趣味化中国近代史书的,因此,多年来,在故宫博物院直接搜集材料时,也颇留心这许多问题,幸有所发现,……以纠正世俗讹说,并便一般读者。

本书内容包含了天子(光绪帝)、庶人(大刀王五),更有宫廷最高主宰,也是统治了中国四十七年的慈禧太后的言行。

内容推荐

《晚清宫廷与人物》,是作者十余年在台湾撰述近代现代人物的一部分,全书包含了天子、庶人,更有宫廷最高主宰,也是统治了中国四十七年的慈禧太后的言行。尽管内容是如此广泛,但却围绕一个主题,就是这里出现的人物都是与中国近代兴衰有密切关系的。

对于这些人物的描述,除开着重他生平大关大节以外,个性也是注意的重点。“李鸿章的中堂脾气”,自信是同类性质的书籍中所未前见的。读者由此可窥见“大人物”个人修养的重要。“耍脾气”、“使性致”一时冲动,国事却蒙受不幸影响了,真是“不吉慎哉,可不戒哉!”

记录这些人物言行的凭藉,都是可信赖的史料,绝没有采用道听途说的野人之言。

目录

前言

慈禧与慈安

光绪帝的读书生活

天花与御医

壬辰谈往

癸巳谈往

甲午述往

戊戌政变之国际背景

林则徐与禁烟节

魏源与《海国图志》

祺祥故事主角肃顺

胡林翼手扼乾坤

李鸿章的中堂脾气

李鸿章与中俄密约

李鸿章擅入圆明园

翁同龢戊戌罢官原因

刘坤一“东南自保”

张之洞的“附子”、“六君子汤”

刘铭传与中国铁路

郭嵩焘超人识见

誉满中外的曾纪泽

许景澄成仁取义

杨子通大义凛然

大刀王五

洪钧与王之春

鲍超如雷如霆

武昌起义时清军之行动

武昌旧太守梁鼎芬

清帝退位与出宫经过

试读章节

光绪帝的读书生活

光绪每日上书斋,都由太监抱来,当时他还不过六岁呢!功课相当繁重,先拉弓,次授蒙古语,次满语,然后汉书,而汉书教材则是成人都难完全了解的四书五经,生吞活剥地教他诵读!

偶阅书刊登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幼年读书生活文字,不禁想起八十余年前清光绪帝的读书生活——他正是与英国前一女王维多利亚同时,只是没有像“我们的儿童”一样受着合理的教育,以致不能肆应三千年来的大变局。

光绪帝即位于公元一八七五年,时只四龄,按现代教育家看来,只不过相当于幼稚园班的学龄,但光绪二年(一八七七年)他就正式入学了。先是,这年二月二十一日,他始发蒙,他的汉文师傅是翁同稣、夏同善,另外还有满文、蒙文师傅,当这“发蒙”典礼开始时,他也是和现在一般小学生一样坐在矮桌旁,翁师傅首先用墨笔写下“天下太平,正大光明”八字,然后即用朱书仿格(即俗所谓红描字)扶着光绪帝的手握笔描画这几个字,再以帝鉴图进,指点出尧舜大禹的图像,又写“帝德如天”四字叫帝口诵,又读满文字头“阿”,就是这样完成了“发蒙”礼。以后每天就按时到书斋,一连十几天就用描红写“天下太平”等字,有时翁师傅也讲说些故事,因此很引起光绪帝的兴趣,更使得两宫太后慈安、慈禧欢喜得落眼泪——翁同稣日记光绪二年十一曰:

“入见东暖阁,懿旨云:皇帝向学,即尔等退后犹寻检书籍,温熟字号,无他戏弄;又言:可谓近君子远小人,所谓帝鉴能为两宫言之,今日上体稍不适,本辍讲,犹屡催宣入讲,语次因流涕久之。”

四月二十日,光绪帝正式入学,亲诣圣人堂行礼后,翁同稣等晋见先行君臣礼,帝即降座临轩向翁等一揖,以示尊师重道,从此就正式开始读书生活了。

就翁同稣日记看来,光绪帝每日上书斋时,或是太监们拥抱而来,因为他当时还不过六岁哩!可是当时的功课却相当繁重,每日先拉弓,次授蒙古语,次满洲语,然后汉书,而汉书教材则是成人们都难完全了解的四书五经,生吞活剥地教授他诵读,有时帝也真能表示出“圣明天纵”,“少年老成”说几句大人话:“闰五月廿四曰:上读书极好,指书内财字曰:吾不爱此!又曰:吾喜俭字。”“七月廿八曰:日来正讲人心道心之划,上曰:吾作事皆依道心也。”——翁同稣日记中虽有这些有趣的记载,但大体看来,翁日记中有关帝读书不顺利的记载却要比这有趣的文字多:“生书犹可,熟书背一号,忽欲哭,百方鼓舞,终不肯读,竞无如何”。“生书涩,熟书亦未顺,勉强迁就,口吃甚,忽不乐,不可解也,百方对付”。如这样文字不一而足。为什么会如此呢?翁氏自己常自省,以为是他本人不诚敬所致,其实就现代教育学眼光看来,完全是教材太艰深,进度又太快所致:四月二十日始入学读《大学》,六月十三日就讲读完毕,接读《中庸》了——学庸,可说是四书中最深奥的,而竟以之教一个六岁的儿童,并且每天讲新的一段后就须读二十遍,然后再将先日所讲熟书读二十遍,隔一日还须背诵,试想想他如何接受得了——但是光绪帝姿质聪慧,功课虽然重,他却很努力,当时一方面读四书,一方面读唐诗,“九月十七日,读甚好,白氏乐府上口者三四首矣,亦皆通其义也”,这时距其初入学还不过半年。

现代教育家以为对于儿童教育应设法多加鼓励而少予责骂压抑,这一原则可说是古今一样,作为皇帝师傅的翁同稣也是颇能领悟的,翁日记有云:“光绪二年十月二十六曰:读时生书不佳,前两号吃力,竞至不能读,乃先写字,因点画浓厚有力,称赞数四,而阳气溢于大宅,乃悟此数十日未免太抑之故,极力鼓励遂读,竟学庸等熟书声亦高矣,以寸纸书数字请以朱笔圈之,意欣然也,并令随侍等读甚好。盖上性高明,不喜人敦迫,然好谀之病,亦当深凛,他时记取臣言。”“十一月十五日,太后谕及书房功课,连日不顺,须加夸誉乃可,乃竭力鼓舞,一切皆好,竟为二十日来第一日”。翁氏虽然认识鼓励比压抑好,但他却不知道这是一般儿童的天性,而以为是光绪帝个性好谀颂,因此接着天天讲说忠言逆耳的道理给光绪听,同时一向保守固执的醇亲王(即光绪帝的本生父),闻说光绪帝时常不愿按书房规矩背书,认为是大不合法,特至书房正色告诫,使光绪帝“为之悚动”,醇亲王且致书翁师傅力言每日读书遍数不可减少,并须议罚则,一切师傅为政不可授权于帝,因之翁氏不得不照办,偶遇光绪帝不愿读书或不背书时就“以罚书数十遍相要挟”,不免引起反感。

平心说来:光绪帝当时确是很好学的,不仅每日下书房回寝宫后仍时时看书,就是新年中也按日到书房,且时有自动领悟,翁日记三年正月初六曰:“余偶讲逸诗,上即翻述而不作注内孔子删诗书诗一句为证,此注从未讲过,不知上何以领会至此。”后来甚至宫廷中有大庆典演戏剧时,他都能“戏台下看书”,翁日记有云:

“光绪五年五月二十九曰:上自廿五日起,两日在宁寿宫未曾入座听戏,略一瞻瞩,便至后殿读书写字,二十七八日则仍到书斋一切照常也,上云:钟鼓雅音,此等皆郑声;又云:随从人皆愿听戏,余不愿也。”

“光绪六年六月廿五曰:宁寿宫听戏,慈禧太后未到,遥瞻御座,仍如去年之未久留也。”

六月廿五日起的戏,是为着庆祝光绪帝“万寿”的,而他却不去听戏,真是很难得了。光绪十年十月初七日起,为着庆祝慈禧太后“五十万寿”,宫中一连演戏十日,慈禧对之殊感趣味,但光绪帝仍不去听戏:“十月十七曰:初有书房,上云连日喧聒,颇倦……。每日只在后殿抽闲弄笔墨,不欲听钟鼓之音。伯王云:后五日上或在廊或出至庭下站立,太后有两次出御台前黄座,上只在东间室内未出”。可见光绪帝资质是很可造的,只可惜翁师傅等只认识他是“皇帝”,而没有认清他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儿童!因为只认识他是皇帝,随时随地都不容许他随便嬉笑,一切都要合规矩,上书房时不能弄铅笔,不能弄眼镜,不能弄时表;但是这却是一个好奇心强的儿童所欢喜的,翁师傅不懂得儿童心理学,因此不免时常为这些事与帝争论,甚至“声色俱厉,声彻户外”,逐渐地使得这位幼主不能忍耐,终致激发帝怒,翁日记光绪九年二月初八日云:“巳正二刻方入座,熟书已于还宫前读毕,惟余生书而倦怠迁延,竟不欲读,不免声色遽疾,午正一刻始勉强读完,方退食,而内监来云传余人,至则上竟出殿由东阶趋角门将出,群监跪请还不能得,余三人(翁与孙家鼐等)序立从容致辞,先以书房规矩不宜如此,继言当检书目,若有图画可以展览,始首肯回殿,膳照常进后,看盘山志,余因陈哓哓不已,诚臣之过,然迫切出于悃忱,实不容己,上亦欢然释此郁结矣,静思讦直非启沃之法,然因循亦玩偈之渐,何处是著力之原?”又同年五月初二日有云:“到书房,因口疮不愿多读,孙燮臣强欲讲书,则大拂意,午初二退,则犹不下座,甚至掷破一碗,郁怒未已,余等力劝始入,膳后先着人问减几许?余对曰:上怒平否?已平则好说!且余等有话面陈也。比人写字如恒,熟书又不肯读,圣性如此,刚柔两难着力。”

师傅们既感觉“难着力”,只有奏陈太后,但是以皇帝之尊,也不能责骂,只有命师傅们每日立功课簿,详记读书时刻,功课内容如读某书某号作何诗属何对等都一一详记,按日呈皇太后阅览,同时每月所作论文、诗对也须按月呈览,有这一措施,翁同稣说:“上意悚然,颇自振兴。”

P14-19

序言

这一册《晚清宫廷与人物》,是我十余年在台湾撰述近代现代人物的文稿的一部分,可说是半年前刊行的《民国政治人物》之姐妹篇。就一般兴趣说来,可能这一册更能适应读者的需要。

全书内容包含了天子(光绪帝)、庶人(大刀王五),更有宫廷最高主宰,也是统治了中国四十七年的慈禧太后的言行。

尽管内容是如此广泛,但却围绕一个主题,就是这里出现的人物都是与中国近代兴衰有密切关系的。尤其是晚清办理对俄交涉的几位重要角色都在这里先后出场,就此时此地而言,实在不仅是应景而已!

对于这些人物的描述,除开着重他生平大关大节以外,他的个性也是注意的重点,“李鸿章的中堂脾气”,自信是同类性质的书籍中所未前见的。读者们由此可窥见一位“大人物”个人修养的重要:“耍脾气”、“使性致”一时冲动,国事却蒙受不幸影响了,真是“可不慎哉,可不戒哉”!

记录这些人物言行的凭籍,都是可信赖的史料,绝没有采用道听途说的野人之言。但挂一漏万,在所不免,希望读者指正。

近三四年来,台湾读者欣赏传记文学的兴趣似乎与日俱增。左舜生先生在香港目睹侨胞对于中国近代史事与人物竟是茫无所知,也著笔描述一些名人如林则徐等。在这一趋势下,这一小册子的梓行,也算是赶上热闹了。

吴相湘

一九七○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晚清宫廷与人物(插图珍藏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相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42866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2.05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