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增订版上下)(精)
内容
内容推荐
1933年到1945年,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德国迅速兴起又急速覆亡。威廉·夏伊勒自1925年起开始观察纳粹活动,以亲身经历与采访手记,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缴获的大量秘密文件、军事命令、私人日记,以及纽伦堡审判席上的供词和证言等,全景式描绘了希特勒德国的历史。
作者简介
董乐山,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长期从事新闻、翻译、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笔会中心会员、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三S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译作有《第三帝国的兴亡》《西行漫记》《美国梦》《囚鸟》《一九八四》等,并编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以及论述翻译的著作《译余废墨》。他创作的小说《傅正业教授的颠倒世界》曾译载于美国著名文艺刊物《巴黎评论》。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
第一章 第三帝国的诞生
第二章 纳粹党的诞生
第三章 凡尔赛、魏玛和啤酒馆政变
第四章 希特勒的思想和第三帝国的根源
第二编 胜利和巩固
第五章 取得政权的道路:1925—1931年
第六章 共和国的末日:1931—1933年
第七章 德国的纳粹化:1933—1934年
第八章 第三帝国的生活:1933—1937年
第三编 走向战争的道路
第九章 开始的步骤:1934—1937年
第十章 决定命运的奇异插曲:勃洛姆堡、弗里奇、牛赖特和沙赫特的倒霉
第十一章 德奥合并:强夺奥地利
第十二章 通向慕尼黑的道路
第十三章 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
第十四章 轮到了波兰
第十五章 纳粹一苏联条约
第十六章 最后几天的和平日子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第四编 战争:初期的胜利和转折点
第十八章 波兰的覆亡
第十九章 西线的静坐战
第二十章 征服丹麦和挪威
第二十一章 西线的胜利
第二十二章 海狮计划:入侵英国的失败
第二十三章 巴巴罗萨:轮到了俄国
第二十四章 形势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轮到了美国
第二十六章 伟大的转折点:1942年——斯大林格勒和阿拉曼
第五编 末日的开始
第二十七章 新秩序
第二十八章 墨索里尼的垮台
第二十九章 盟军对西欧的进攻和德国内部刺杀希特勒的尝试
第六编 第三帝国的覆亡
第三十章 征服德国
第三十一章 诸神的黄昏:第三帝国的末日
简短的尾声
后记
致谢
参考资料
索引
附录 德意志第三帝国大事年表
纳粹德国政府架构
纳粹德国武装部队领导结构
纳粹德国主要人物小传
序言
在第三帝国短促的生
命的前半期,我曾在那里
生活和工作过,亲眼看到
阿道夫·希特勒怎样巩固
他作为这一伟大而又茫然
不知所从的民族的独裁者
的权力,后来又怎样引导
这一民族走向战争和进行
征服,但是,如果不是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
候发生了一件历史上绝无
仅有的事情,我的这种个
人经历还不会诱使我尝试
写这本书。
这件绝无仅有的事情
,就是缴获了德国政府及
其所有各部门的大多数机
密档案,其中包括外交部
、陆海军、纳粹党以及海
因里希·希姆莱的秘密警
察的机密档案。我相信,
这样大批的珍贵材料落入
当代历史学家手中的事情
,过去是从来没有发生过
的。在此以前,一个大国
,即使战败了,它的政府
被革命推翻了,像德国和
俄国在1918年所遇到的情
况那样,它的档案也总是
由它自己保管的,只有那
些对后来的统治集团有利
的文件,最后才会公布。
1945年春,第三帝国
迅速崩溃,因此人们不仅
缴获了它的大量秘密文件
,而且也缴获了其他许多
非常宝贵的材料,诸如私
人日记、极度秘密的发言
记录、会议报告和通信,
甚至还有纳粹领导人电话
中谈话的记录,这是赫尔
曼·戈林在航空部设立的
一个特别机构所窃听收录
的。
例如,弗朗茨·哈尔德
将军写日记一直没有断过
,他用加贝尔斯贝格速记
法不仅记下了逐日的事件
,而且也记下了当天每小
时的发展。要了解1939年
8月14日到1942年9月24
日这一段时期的确切情况
,这就是一个很难得的材
料来源。当时他担任陆军
参谋总长一职,同希特勒
和纳粹德国其他领导人每
天都有联系。他的日记是
德国人日记中提供情况最
多的一部。但是也有其他
日记具有极大价值,包括
宣传部长、希特勒在党内
的亲密同事约瑟夫·戈培
尔博士的日记和武装部队
最高统帅部(OKW)作
战局局长阿尔弗雷德.约
德尔将军的日记。还有最
高统帅部自己的和海军总
司令部的日记。比如,在
科堡附近的坦巴赫城堡缴
获的6万卷德国海军档案
,就几乎包括了从1945年
4月缴获之日起一直回溯
到1868年现代化德国海军
建立之时止的全部德国海
军的信号、舰只的航海日
志、个人日记、备忘录等

德国外交部的485吨档
案藏在哈尔茨山脉的各个
古堡和矿井里,在奉柏林
方面的命令正要烧毁的时
候,为美国第一军团所缴
获。这批档案不仅包括第
三帝国时期,而且还包括
魏玛共和国时期,并一直
追溯到俾斯麦的第二帝国
创建的时候。战后许多年
来,成吨的纳粹文件被封
存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
里亚的一个美国陆军大仓
库里,美国政府没有表示
有什么兴趣要想打开木箱
,看看里面可能有些什么
有历史价值的东西。最后
到1955年,在这些文件被
缴获后十年,由于美国历
史学会的创议和一些私人
基金会的资助,藏在亚历
山德里亚的文件才被启封
,数目少得可怜的一批学
者,在人手和工具缺少的
情况下,趁政府迫不及待
地要把这些文件送还给德
国之前,进行了翻阅和摄
影的工作。结果证明这是
一次丰富的收获。
其他的一些文件也是
如此,例如希特勒大本营
每天研究和讨论军事形势
的51次“元首会议”部分速
记记录,以及这个纳粹战
争元凶在战时同他党内老
伙伴和秘书们饭后酒余谈
话的比较完整的记录。前
者是美军第一。一空运师
一名谍报军官在贝希特斯
加登从一些焚毁的希特勒
文件余烬中抢救出来的,
后者是在马丁·鲍曼的文
件中找到的。
纽伦堡举行纳粹主要
战犯审讯的时候,曾经匆
匆忙忙集中了数十万件缴
获的纳粹文件作为证据。
我在采访那次审讯的前半
期时,曾经收集了成捆的
油印副本和后来出版的42
卷证词和文件,还有许多
重要文件的10卷英译本。
关于纽伦堡后来又举行的
12次审讯所出版的15卷材
料中,也有一些其他文件
是很有价值的,虽然有许
多文件和证词被节略了。
除了这些前所未有的
丰富文件以外,最后还有
德国军官和党政官员的详
尽提审记录以及他们后来
在战后各次审讯时起誓画
押的证词,其中所提供的
材料,我相信是以前历次
战争结束后从来没有从同
样的这类来源得到过的。
当然,我没有全部读
遍这些数量惊人的文献—
—这是单独一个人力所不
及的事情。不过,我努力
翻阅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
分,只是由于缺乏适当的
索引而不免进度缓慢,在
这样一片丰富的园地中工
作,这样的事在所难免。
我们在纳粹时期驻在
德国的人,不论是新闻记
者还是外交官,对于第三
帝国堂皇的外表后面发生
的事情,所知道的真实情
况,可谓微乎其微。一个
极权主义的独裁政权,由
于它的性质所决定,必然
是在极度秘密的情况下进
行活动的。它也知道如何
保守这种秘密,以防外人
的窥探。把第三帝国内部
所发生的赤裸裸的、怵目
惊心的、往往是令人作呕
的事实——希特勒的上台
,德国国会纵火案,对罗
姆的血腥清洗,德奥合并
,张伯伦在慕尼黑的投降
,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
,对波兰、斯堪的纳维亚
、西方、巴尔干各国和俄
国的进攻,纳粹占领下和
集中营中的恐怖
导语
这部史学著作始终在历史类图书的必读榜单占据重要位置,成为千万读者了解第三帝国历史的最佳读物。
本书起源于威廉·夏伊勒在欧洲和德国生活的真实经历,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缴获的德国文件、德国军官和文官的审讯记录和证词、幸存下来的日记和回忆录。
后记
本书所受到的欢迎出
人意料。
在我的出版商、编辑
、代理人以及众多的朋友
们当中,没有一个人相信
公众会买这样一部书——
部头如此之大,注释如此
之多,价格如此昂贵,所
叙述的又是这样一个题目
。我的演讲代理人曾告诉
我,人们对希特勒和第三
帝国己不再有任何兴趣,
我的演讲必须换个话题。
我的出版商事先仅印了
12500册书。
因此,本书一经出版
便吸引了相当一部分读者
这一事实,对于我们大家
都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我
本人从未掌握过销售情况
,无论是西蒙一舒斯特所
出的精装本还是福西特所
出的平装本。三年前,我
惊奇地获悉,《第三帝国
的兴亡》在“当月图书俱
乐部”的销售册数超过了
其历史上的任何其他书籍
。但究竟售出了多少册,
我不清楚。本书在海外也
颇受欢迎,这包括英国、
法国和意大利,尽管在德
国情况稍差一些。
本书的书评文章,其
分析之透彻,远远超出我
的期望,德国的这类书评
不在此列。尽管从整体来
说,学术界的历史学家们
对本书及我本人态度冷淡
(似乎我是一个无权闯入
其禁脔,但却擅自闯进去
的家伙,他们说,只有教
授历史的人才能写出好的
史书),但也有显著的例
外。
H.R.特雷弗-罗珀就
是这样一个例外。当初获
悉星期日的《纽约时报书
评》己将本书交给他去评
论时,我感到诚惶诚恐。
他是牛津大学一位颇受尊
敬的历史学家,我对他也
极为尊崇——我认为他的
《希特勒的最后日子》一
书很有价值。但在当时,
英国的书评家们对美国作
家极为苛刻,除此之外,
我还认为,作为一位知名
学者,特雷弗一罗珀很可
能与他的美国同行一样,
对试图撰写历史的记者不
屑一顾。因此我得出结论
,我可能会在这份出版物
上受到猛烈抨击,而该出
版物对于美国作家及其著
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但特雷弗-罗珀亦有惊
人之举。他的书评的标题
明确提示了他要说些什么

我们这一世纪最黑暗
之夜中的光明
希特勒德国令人战栗
的故事
杰出的研究成果生动
感人的叙述
“通常情况下”,特雷弗
一罗珀在文章开头写道,
“在事件过后仅仅半代人
的时间……便去撰写这段
历史是根本不可能的。但
就第三帝国而言,一切都
极不寻常,甚至连它的最
后覆灭也是如此。随着它
的彻底崩溃,(希特勒)
统治的全部秘密也大白于
天下,所有的档案文件都
被缴获……
“现在,活着的证人能
够与史实结为一体,这在
以往是从未有过的。人们
所缺少的只是一位历史学
家。威廉·夏伊勒正是这
样一位历史学家……”
这些令人陶醉的评论
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它令
我受宠若惊。结论部分同
样令我激动不已:“这是
一部出色的作品,记述客
观,论断公正,结诊无可
辩驳。”
同样知名的《纽约先
驱论坛报书评》的头版评
论文章又使我的头脑清醒
过来。文章作者戈登·克
雷格当时是普林斯顿大学
的历史学家。他的牛津同
行断言撰写第三帝国的历
史我正当其人,他对此却
完全不能同意。绝不是!
他认为本书过于冗长且“
不平衡”。他对我未曾读
过一位默默无闻的德国史
学家的著作表示遗憾。事
实上,我的书并非基于其
他史学家的著作,而是基
于原始资料——缴获的德
国秘密文件。如果说他注
意到了这一点的话,他对
此也没有太深的印象。
在德国,说得温和一
点,本书没有得到评论家
们的多少好评。德国人根
本没有正视他们的过去。
在西德总理康拉德·阿登
纳的率领下,本书受到狂
暴的攻击,作者本人也受
到中伤。“一名仇德分子
!”阿登纳这样称呼我。
由于本书是如实记叙纳粹
德国的历史以及德国人违
背人类精神、侵害邻国、
侵害欧洲犹太人的种种罪
行,而我又是让文件所记
录的事实自己说话的,因
此,我对德国人的强烈反
应有些吃惊,但也并非完
全意外。
现在,在《第三帝国
的兴亡》出版30周年之际
,世界突然面对着一个新
的重新统一的德国。不久
之后,统一的德国将在经
济上再次强大起来,如果
它愿意的话,也将在军事
上强大起来,正如它在威
廉二世和阿道夫·希特勒
时代那样。欧洲将再次面
对德国问题。如果历史还
有些借鉴意义的话,那么
德国邻国的前景并不十分
乐观,在我的有生之年,
它们曾两次遭受日耳曼军
队的入侵。后一次是由希
特勒领导的,本书的读者
当会记得,德国的行为是
一种野蛮的恐怖。
人们现在会问:德国
人变了吗?许多西方人显
然认为德国人变了。我本
人对此则没有把握,我曾
在纳粹时代的德国生活和
工作,我的观点无疑因个
人的这段经历而蒙上了阴
影。事实上没有人真正知
道这一关键问题的答案。
完全可以理解的是,以前
曾深受德国征服之苦的国
家,已不想再心存侥幸了

德国问题有解决的办
法吗?或许,这有赖于以
一个欧洲安全体系束缚重
新统一的德国。它将永远
无法挣脱这一束缚去推行
昔日的侵略政策。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
自第三帝国覆灭以来,形
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正如
我在1959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
,记述客观,论断公正,
结论无可辩驳。
——休·特雷弗-罗珀
英国历史学家
我们时代的历史最重
要的作品之一。
——《纽约时报》
精彩页
第一章 第三帝国的诞生
第三帝国诞生的前夕,一种病态的紧张气氛笼罩着柏林。几乎人人都看得很清楚,魏玛共和国即将寿终正寝。一年多以来,它一直在迅速崩溃之中。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将军,像他的前任弗朗茨·冯·巴本一样,一点也不喜欢共和国,更谈不上喜欢共和国的民主了,而且他也像他的前任一样,未经议会授权,是靠总统命令担任总理一职的。在执政57天之后,他就已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地步。
1933年1月28日,星期六,年迈的共和国总统冯·兴登堡元帅突然免去了他的职务。当时,德国最大的政党纳粹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要求担任他原来立誓要加以摧毁的民主共和国的总理一职。
在那个命运攸关的冬天的周末,关于未来局势,首都谣诼纷纭,而照后来的情况来看,这些荒诞不经的谣言中最令人吃惊的谣言不是一点没有根据的。有的谣言说,施莱谢尔同陆军总司令库尔特·冯·哈默施坦因将军相勾结,打算在波茨坦卫戍部队的支持下举行政变,逮捕总统,建立军人独裁政权。有的谣言说,纳粹党人要举行政变。在警察系统中纳粹党的同情者协助下,柏林冲锋队要占领威廉街,那是总统府和大多数政府部门的所在地。也有谣言说要举行总罢工。1月29日,星期日,有10万名工人拥进了柏林市中心的游乐公园举行示威,反对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他们的领袖之一企图同冯·哈默施坦因将军联系,如果希特勒被任命来领导新政府,陆军和有组织的工人就采取联合行动。。以前有过一次,在1920年发生卡普政变时,政府逃出首都以后,曾经发生过总罢工,拯救了共和国。
从星期日到星期一的那个夜里,希特勒几乎通宵不寐,在距离总理府不远的总理广场上恺撒霍夫饭店的房间中来回踱步。。他尽管神经紧张,但是极有自信,深知他的时刻已经来到。将近一个月来,他一直在同巴本和其他保守的右派领袖进行秘密谈判。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他没有办法组织一个清一色的纳粹党政府。不过,他可以担任一个联合政府的总理,虽然这个政府的11名成员中有8名不是纳粹党人,但是他们同意他废除民主的魏玛政体。现在似乎只有年迈固执的总统还在作梗。就在1月26日,即这个命运攸关的周末前两天,这位老态龙钟的元帅告诉冯·哈默施坦因将军,他“丝毫无意任命那个奥地利下士担任国防部长或国家总理”。
但是,在他的儿子奥斯卡·冯·兴登堡少校、总统国务秘书奥托·冯·迈斯纳、巴本和总统府其他亲信的影响下,总统终于软化了。他已86岁高龄,精力日益衰退。1月29日星期日那天下午,希特勒正在同戈培尔和其他助手喝咖啡吃蛋糕,纳粹党内地位仅次于希特勒的德国国会议长赫尔曼·戈林突然冲进来明确地告诉他们,明天就要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了。
1933年1月30日,星期一,午前不久,希特勒驱车前往总理府晋见兴登堡,这次晋见对他本人、对德国、对整个世界来说,后来都证明是一件命运攸关的事情。戈培尔、罗姆和纳粹党的其他头子在恺撒霍夫饭店的窗口,焦急地翘望着总理府的大门,他们的元首不久就要从这扇大门里出来。戈培尔记下了这么一句话:“我们从他脸上可以看出他是否已获成功。”因为即使到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十分把握。戈培尔在他的曰记中写道:“我们内心的各种情绪此起彼伏,有时感到怀疑,有时感到希望,有时欢欣,有时失望。我们过去失望的次数太多了,这使我们不敢真的相信会发生伟大的奇迹。”
几分钟之后,他们亲眼看到了这个奇迹。那个留着查理·卓别林式的胡子的人,那个年轻时候在维也纳做过一事无成的流浪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过无名小卒的人,那个在战后最初那些黯淡的日子里在慕尼黑无人闻问的倒霉蛋,那个啤酒馆政变中有点滑稽的领袖,那个根本不是德国人而是奥地利人的煽动家,而且他才43岁,已经宣誓就任德国总理了。
他驱车到数百码以外的恺撒霍夫饭店,马上就回到他的老伙伴戈培尔、戈林、罗姆,以及在这条取得政权的崎岖道路上帮助过他的其他褐衫队员中间。戈培尔的日记上写着:“他一言不发,我们也一言不发,可是他的眼中满含着泪水。” P9-1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增订版上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国)威廉·夏伊勒
译者 译者:董乐山//李天爵//郑强//陈庭祐//沈苏儒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79838
开本 16开
页数 179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20-05-01
首版时间 2020-05-01
印刷时间 202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2648
CIP核字 2019262192
中图分类号 K516.44
丛书名
印张 115.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7
160
9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8: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