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素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了便于阅读,注译笔者罗虎在由黄石公所著的《素书》一书的每章将原文放在前面,并力求给出准确畅达的古文今译。由于原文中的每句话都称得上微言大义,又针对每句话做了讲评,并收罗了张商英的注和王氏的笺,作为阅读的参考。另外,笔者还精心选取了历史小故事和现实中的事例,力求从今天的视角来重新解读古书,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并希望就现实生活中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带给读者一些有益的启发。当然,书中的观点不一定妥当,还望读者加以辨别。我们还列举了一些与原文观点相似的格言警句,放在每章的后面,目的是为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另外,本书还附有黄石公《三略》原典,以供读者品味。

内容推荐

由黄石公所著、罗虎注译的《素书》一书分为六章,把道、德、仁、义、礼综为一体,融会贯通,对复杂的人性进行了入木三分的阐释,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洞察人微。全书虽只有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其中既有为人处世的小智慧,又有治国安邦的大谋略,被誉为“罕见的谋略学和智慧库”。

目录

原序

原典与评释

原始章

正道章

求人之志章

本德宗道章

遵义章

安礼章

附录《三略》原典

结语

试读章节

西晋天下大乱的时候,有盗墓贼发掘了张良的坟墓,在他所枕的玉枕中发现了这本《素书》,共计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面有秘诫:“不允许将此书传授给不得道、不神明、不成圣、不贤能的人;如果传给了不合适的人,必定遭受祸殃;但如果遇到合适的人而不传授,也一定会遭殃。”可见《素书》的传授是一件多么慎重的事情!

当年黄石公有幸遇到张良而将《素书》传授给了他,张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只好将它带进了坟墓。五百余年后,因盗墓贼得到了它,才使这本奇书得以在人间流传。然而公之于世的,也只不过是黄石公极其简略的言词,至于其中的玄机深意,又岂是言词所能穷尽的呢?

我私下里曾经评论道:“天道和人道,未尝不是相辅相成的,对此古代的圣人贤哲都能够心领神会并尽心竭力地去实行。比如帝尧,恭敬地顺应上天的法则就像敬畏上帝一样;舜遵循天道建立了七种重大的政治制度;禹依据自然地理的实际情况把天下划为九州;傅说向殷王武丁讲述天道的原则,才使商朝得以中兴;文王从自然事物中取象,才将八卦推演发展为六十四卦;周公效法天地四时的规则建立了官吏组织,同时设立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负责调理和平衡阴阳;孔子觉得天人之道太奥妙了,常常不愿意轻易谈论;老子却用‘无’与‘有’来概括天道运行的规律。托名黄帝的《阴符经》中说:‘天地宇宙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万事万物的变化都由我来主宰。一个人的道行到了这种地步,神鬼变化都无法逃脱其谋术,更何况类似刑罚、名实、制度、相卜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呢!”’

黄石公是秦时隐居的一位高人,他传给张良的这本书,词语虽然简略,但含义却很深邃,即使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他。

然而他知道秦朝就要灭亡,汉朝即将兴起,因此把《素书》传给了张良。而张良虽然建立了不世功业,但他又怎么能完全洞悉这本书的奥妙呢?张良之所以能成为张良,也只不过用到了其中的十分之一二罢了。

《素书》上说:“阴计外泄者败。”当年韩信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时,刘邦很恼火,但又值用人之际,刘邦不能得罪韩信,张良正是运用这一法则,暗示刘邦答应韩信的要求,才使他能最后打败项羽。《素书》上说:“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当天下初定,众功臣因没有得到封赏而策划叛乱的时候,张良根据这一法则,劝汉高祖首先封赏了与他有隔阂的雍齿为什邡侯,从而安定了人心,防止了一场宫延内乱。《素书》上说:“决策于不仁者险。”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刘邦一筹莫展,谋士郦食其建议刘邦重封六国的后代,以争取各国君臣百姓的拥戴,张良知道这一决策不是出于真正的仁爱之心,于是说服了刘邦,把已经赶制好的印信全部收回,才使刘邦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素书》上说:“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想要改立他为太子;张良替太子出主意,请来了当时很有名望的四位隐士即商山四皓,给太子当宾客。刘邦据此认为太子礼贤下士,又能得到大贤辅佐,于是打消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后来太子继位,便是惠帝。《素书》上说:“吉莫吉于知足。”张良根据这一原则,选择了贫瘠的地域留作为自己的封地,并谢绝了其他的封赏。《素书》上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良采用了这一明哲保身的道理,抛弃功成名就后的荣华富贵,跟随赤松子飘然出世,避开了政治斗争的旋涡,是多么高明啊!

张良只用了《素书》中一些残渣余唾,就推翻了秦朝,打败了项羽,辅佐刘邦统一了天下,如果能精纯运用,深入悟透,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自从汉朝一统天下之后,诗赋文章蔚然成风,但是真正认识、掌握宇宙大道的哲人却寥寥无几。诸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十六国时的王猛、初唐的房玄龄、唐宪宗时的裴度等名臣,虽然被世人称作冠绝一时的贤相,但他们对于前代圣贤的大道,却没有领会多少(至于其他庸常之人,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是《素书》不能够传授给不得道、不神明、不成圣、不贤能的人的原因。

脱离了有和无的区别而存在的叫做“道”;既不是有,也不是无的状态叫做“神”;如果能保持住这种“神”的状态又不显露出来,就是“圣人”;保持在这种无形无状的境界中又能随心所欲地将之生化为万事万物的人就是“贤人”。不是这四种人,即使把《素书》读得滚瓜烂熟,也不可能真正很好地运用它。(P5-7)

序言

前言

按照今天的标准,《素书》严格来说算不上一部书,它只有6章,132句,1300多个字,比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还要短。但是,千万不要因为短小而轻视它,古代典籍的共同特点就是言简义丰,《素书》尤其如此,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很耐咀嚼的,细心的人只要认真体会,自然获益匪浅。

《素书》被称为“奇书”,甚至一度被奉为“天书”,一半是因为它的内容博大精深,一半是它的来历神乎其神,跟秦末汉初两位著名的人物,即黄石公和张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唐代诗仙李白曾经写过一首《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说的就是汉代开国功臣张良圯桥进履的故事。

张良本是韩国的贵公子,韩国被秦国所灭,为了报灭国之仇,热血青年张良散尽了家财,访求刺客,使其在博浪沙用120斤的大铁锤行刺秦始皇,不料刺杀行动失败,张良被全国通缉,于是隐姓埋名,一路逃窜,到了下邳(现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当张良在下邳的沂水桥(也就是圯桥)上漫步时,一个穿着粗布衣服、其貌不扬的老人迎面走来,并故意脱了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见他年老,勉强忍住怒气,下去捡来了鞋。老人又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懵了,但还是跪着替他穿上了。老人一笑离去,不一会儿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小孩子还是可以教导的。五天以后天刚亮时,到这里来与我相会。”张良觉得事情奇怪,就答应了。五天后,张良拂晓来到此处,老人已经先到了一步。见到张良来,老人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迟到?五日后再来!”再过五天后,鸡鸣时张良就到了,结果还是晚了一步。第三次,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这次总算比老人先到一步。经过这样一番考验,老人觉得小伙子的心胸气量可以,于是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你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你跟随他人兴兵起事,再过十三年你到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老人便走了,从此飘然无踪。张良认真研读了老人给他的书,后来果真成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首席谋士,辅助刘邦灭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十三年后,张良随刘邦经过济北,在谷城山下遇见一块黄石,将它搬请回府,视同无上珍宝供奉起来。张良逝世后,与黄石合葬一处,世人便尊称那位授书老人为黄石公。

这故事似真似假,带有强烈的玄幻色彩。北宋的大学者张商英(当过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给《素书》写了序,作了注释,重新进行了发掘。他认为黄石公传授给张良的,就是这部《素书》,张良正是因为参透了《素书》当中的一部分道理,才辅助刘邦建立了伟业,并且能够功成身退,善始善终。他还提到一个离奇的故事,说是张良因为没找到合适的传人,死后便把《素书》随葬,直到五百年后,西晋大乱,盗墓贼发掘了张良的坟墓,这部书才得以重见天日。这当然更无法考证了,我们只能姑妄信之。到清代的时候,《素书》被收录进《四库全书》。此外,清代一位王姓学者也为这部书作了笺,很有参考价值,我们也将它收录了进来。

“素”的本意,是指没有经过染色的丝绸,在此可以用来形容书中那些简单、朴素的人生道理。我们认真研读这本书,会发现里面糅合了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等诸家思想的精华,但是一点儿都不杂乱。《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建构了一个以“道、德、仁、义、礼”为基础的理论体系,表达了对自然规律、人性、修身、立志、从政、谋略等各方面精深独到的见解。这些充满智慧的观点以格言形式表述出来,如果认真领会,用来修身,可以清心明志;用来治国,可以政令畅通;用来求仕,可以平步青云;用来经商,可以日进斗金;用来打仗,可以百战百胜。所谓弱水三千,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自取一瓢饮。

为了便于阅读,笔者在每章将原文放在前面,并力求给出准确畅达的古文今译。由于原文中的每句话都称得上微言大义,又针对每句话做了讲评,并收罗了张商英的注和王氏的笺,作为阅读的参考。另外,笔者还精心选取了历史小故事和现实中的事例,力求从今天的视角来重新解读古书,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并希望就现实生活中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带给读者一些有益的启发。当然,书中的观点不一定妥当,还望读者加以辨别。我们还列举了一些与原文观点相似的格言警句,放在每章的后面,目的是为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另外,本书还附有黄石公《三略》原典,以供读者品味。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古人促膝谈话,读得越深、越细,这谈话就越人心、越有趣。愿本书的解读是一壶茶,能帮您润润喉咙、清清嗓子、静静心神,这样,这场谈话就能更久一点儿,收获也就能更多一点儿。至于茶的优劣,由您评说。

后记

结语

有句话说:“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并不是说道理无用,而是在于你对自己认准的道理的践行,能有多少坚持。

中国古代,讲道理的书很多,从先秦的《论语》,到清代的《阅微草堂笔记》,都在向后人传输他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因而,那些古籍总会给人一种老气横秋、老谋深算、老于人情世故的感受,比如《素书》就像是一位饱经世事沧桑的老人,在向我们年轻后辈娓娓讲述他的人生心得。

也许你会认为,这里面缺少年轻人的阳光、率意和洒脱,显得心事重重、顾虑太多。但是我们要明白,人生就是这样复杂,就是一座充满迷雾的森林,只有经历了复杂,避开了陷阱,破解了疑难,才能够回归真正的简单。这时候,简单则是经由岁月的磨炼而沉淀了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读古人的书,领悟这种智慧,那么我们就能节省下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少走许多弯路。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激古人呢?我们觉得他们太过陈旧,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收起我们年轻人的骄傲和无知,还没有真正成熟。成熟,是一个人的成长方向,抗拒这一点,人是不可能真正进步的。一个老爷爷慈祥的微笑,和一个孩童天真的微笑同样迷人,但前者的内涵显然更丰富。我们若是能读懂老爷爷的微笑,那么我们面对生活,自然更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

在断断续续对《素书》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我自觉还是有很多收获的。谢谢中国画报出版社编辑老师的指导督促,谢谢好友杨治安、张政以及他们的朋友对我的帮助,谢谢好友周如风和荣雪峰的支持。写作的过程是痛苦的,完稿的感受是轻松和愉悦的,但读者的认可才是最可贵的。愿您在阅读当中,能够享受到智慧的乐趣,能够体悟到文化的魅力,能够在面对人生疑惑时,多一份参考,这才是本书应该有的价值。“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好书会让声气相通的灵魂获得某种共鸣,那种体验一定是非常美妙的!

罗虎

2015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素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石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612653
开本 32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1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2016033378
中图分类号 B825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2
14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