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鸟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鸟类世界与人类世界惊人地相似,充满了战争与爱情、欢乐与悲哀。作者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栩栩如生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生机勃勃的鸟类生活,堪与《昆虫记》媲美。

约翰·巴勒斯的书不是把读者引向他本人,而是把读者们送往自然。

内容推荐

《鸟的故事》涉及自然界中鸟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鸟类的习性、战争与爱情、求偶、筑巢、鸟蛋、鸟歌……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鸟类图景,我们可以读到千奇百怪的鸟类众生相:有聪明绝顶的鸟儿,其偷窃及窝赃行为之狡黠,让人忍俊不禁;有覆巢后流离失所的鸟儿,让人惋惜不已;有发生在鸟类世界中的暴行,让人愤怒、发指;还有他本人参与的拯救雏鹰的亲历记,让人敬佩、叹息。在巴勒斯的笔下,鸟类像人类一样具有情感,也具有智慧,同时也是脆弱的生灵,其不是遭到天敌的掠食,就是遭到人类的骚扰。因此他一再不露声色地告诫读者: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应该珍惜。

目录

第1章 锐眼观自然

第2章 鸟类趣谈录

第3章 莺鸣时节

第4章 拯救雏鹰的故事

第5章 鸟儿的好季

第6章 云雀之歌

第7章 冬日观鸟记

第8章 鸟的敌人

第9章 鸟的战争与爱情

第10章 鸟类求偶记

第11章 巢中珍珠:鸟蛋的故事

第12章 季节的七弦琴:鸟歌的故事

第13章 老苹果树上的众鸟之家

第14章 果园的秘密

第15章 寻找鸟巢

第16章 鸟巢的悲剧

试读章节

雄蓝鸫四处闲荡,等待伴侣到来

令我特别开心的经历是,有一年夏天,我看见一只蓝鸫(bluebird)在一个大镇子树木成荫的街道上抚养自己的雏鸟。有一天,它捕获了一只蝉或者是秋蝉(harvest fly)之类的昆虫,在地面上擦碰了一阵之后,它就衔这虫子飞到树上,准备喂进雏鸟张得大大的嘴喙里,但那虫子很大,雌鸟似乎怀疑自己的孩子吞下这么大虫子的能力,它极度关心地站在一旁,观看着孩子的努力。那雏鸟倒也非常努力,想把那只蝉吞下去,却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来把那虫子吞食下去,于是雌鸟便从孩子嘴里衔走虫子,飞到人行道上,试图继续将虫子彻底弄碎,然后它再次飞回去把食物放进孩子的嘴里,好像在说:“现在试试吧。”它如此关注着孩子的努力,以至于它自己也跟着孩子重复那些幼稚的动作。可是那只巨大的蝉十分坚硬,而且,同那衔着它的嘴喙相比,体积似乎荒谬得不成比例。雏鸟不断振翅,尖叫“我卡住了,我卡住了”,于是那雌鸟再次衔住那虫子,飞到一道铁栏杆处,在那里竭尽全力,试图将虫子继续弄碎,然后第三次喂给雏鸟。可是雏鸟还是没能吞食下去,这次却将虫子弄掉了,但虫子还没掉到地上,雌鸟就飞下去接住了,衔着它飞出了一段距离,飞到一道高高的宽栅栏上面,在那里一动不动栖息了一阵,同时在考虑应该如何将虫子弄碎的方法。此时,雄蓝鸫接近那雌蓝鸫,对它明确地说了些什么,我想雄蓝鸫的话相当简略:“把虫子交给我!”可是雌蓝鸫很快就愤恨雄蓝鸫的干预,于是便飞到更远处,栖息在那里,显然怏快不乐,十分沮丧,再后来我就没有见到它的身影。

蓝鸫是一种颇有家庭感的鸟,我总是毫不厌倦地看见它重新归来。当春天来临或重现时,蓝鸫翻开了这个季节前进的新的一页,当人们听见它的音符之后,情况就变得大为不同了。在过去的那个春天,雄蓝鸫先于雌蓝鸫大约提前一周来临。一只美丽的雄蓝鸫一直在我的土地上和果园中四处闲荡,显然是在等待自己的伴侣到来。它每天都要发出颤音呜叫,仿佛它感到雌鸟已经近在咫尺,在它能听见的范围之内了,而且还可能在匆忙赶路。现在它半愤怒、叱责,然后是巧言哄骗,欢快和安心地鸣啭,接下来则以一种哀伤的、恍惚出神的方式鸣啭。它会半展开翅膀,亲切地闪烁自己的爱羽,仿佛在把自己的伴侣唤到它的心里。一天早晨,雌鸟终于飞来了,可是它却害羞而矜持。那多情的雄蓝鸫飞到一棵老苹果树上的一个节孔,哄着雌蓝鸫飞到自己身边来。我听见一阵美妙的秘密颤音鸣啭——古老,古老的故事。可是那雌蓝鸫却飞向附近的一棵树,唱出了哀伤的思乡之歌。雄蓝鸫匆匆飞走,不久便回来了,嘴喙中衔着一些干草或者树皮,重新飞回老苹果树上的洞孔,向雌蓝鸫许诺自己对它坚定不移的爱情,可是雌蓝鸫却加以拒绝,展翅飞走了,消失在远方。当雄蓝鸫看见了雌蓝鸫离开,要不然就是听见了雌蓝鸫从远处传来的音符,便匆匆扔下嘴里衔着的材料,以一个足够明白的调子高声鸣叫“请等等,我还有一句话要说”,迅速飞去追赶。它很快就博得了雌鸟的欢心,4月初,这对蓝鸫几番改变主意,最后才在我为它们安置的四五个盒子当中的一个之中安了家。一旦第一窝雏鸟长大,在父母的照料下飞翔,这对鸟儿就开始在另一个盒子里面筑巢,雌蓝鸫一如既往地干所有工作,而雄蓝鸫则一直恭维、赞美。

偶尔引起那雌蓝鸫极度不安的根源,就是有时伴随我左右的那只白猫。我从来没有发现过那只猫捕捉过鸟,可是它观察鸟儿时所表现的方式,却令鸟儿非常窘迫。无论那只白猫什么时候出现,雌蓝鸫都会发出那种令人同情的、音调优美的悲叹。一天早晨,那只猫站在我身边,雌蓝鸫嘴喙里衔着筑巢的材料飞来,歇落在我上面的树枝上,以便在进入巢穴之前俯瞰这个地方。当它一看见那只猫,便受到极大的惊扰,焦虑不安,无法牢牢衔住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材料,那些稻草一根接一根飘落了下来,最后只剩下不到一半。那只猫离开之后,雌蓝鸫的惊慌便渐渐平息下来,很快它便迅速飞向盒子,仓促地把稻草扔到里面,还没来得及像往常一样去整理这些材料,就如释重负地飞走了。

P5-7

序言

董继平

自人类有文字以来,自然就频频出现在文字中:起伏的群山、连绵的森林、奔流的江河、辽阔的草原、变换的季节以及习性各异的动物、千姿百态的植物……,自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其流光溢彩,杰作众多,影响也甚大,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至少有两部外国自然文学著作深深影响过国人,一部是法国博物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娓娓讲述了昆虫之美;另一部是美国诗人、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用自己的心灵向世人述说一个孤独者在湖畔的个人生活及融入自然的精神状态。

近代自然文学的产生决非偶然,自有其根源。从工业时代开始,人类不断追求现代化,随着这一进程不断加速,自然生态也不断恶化,在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破坏时,人们更加渴望回归自然的怀抱,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去善待大自然。在这种情况下,近代自然文学就应运而生。

世界自然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那样发达,其成就之大,可谓一花独秀,人才辈出,佳作纷纭,在200年的时间里形成了群星璀璨的局面。美国自然文学的问世与发展,也自有其渊源。与欧洲老大陆相比,美洲这个新大陆尚属蛮荒之地,但在1789年美国建国以后的那几十年里,工业飞速发展,经济建设一路高歌猛进,经济实力也渐渐迎头赶上欧洲老牌工业国。可是,正是在那飞速发展的几十年中,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却付出了牺牲自然环境的沉重代价,其自然资源遭到了掠夺性开发,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修建横跨美国大陆的铁路,一方面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却让曾经到处漫游在大陆上的野牛加速消失。面对这种现象,一批有识之士便开始积极奔走,为保护自然而大声疾呼。在美国人民认识到日益逼近自己生活的生态问题之后,大约在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这70年间,美国逐渐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然保护运动,其影响之大,覆盖面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均令世界瞩目。这场自然保护运动在客观上促成了自然文学在美国的蓬勃发展,此间不仅大家辈出,而且还逐渐形成了美国文坛上的“自然文学”这一特殊文体。到了20世纪下半叶,环境保护主义运动在美国到达了鼎盛,同时也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展,随着这一运动的不断深化,自然文学愈加受到人们关注,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者群体,这些作家以大自然为写作对象和主题.着重以科学的方式来揭示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号召人们走进荒野,倡导人们大自然建立亲密联系,保护大自然的完整和野性,呼吁人们以一种更平等也更和谐的方式来处理人类与大自然之问的关系。

尽管有些文学史家把约翰·史密斯(1580—1631)的《新英格兰记》和威廉·布雷德福(1590—1657)的《普利茅斯开发史》认为是自然文学的最早雏形,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自然文学的第一位先驱当属威廉·巴特姆(1739—1823)。巴特姆也算是自然文学世家,他的父亲是“美国植物学之父”——约翰·巴勒姆,威廉。巴勒姆从小便受家学的熏陶,一边徜徉在父亲的植物园中,一边倾听乌语、嗅闻花香。从严格意义上讲,威廉·巴勒姆算得上美国自然文学中的第一个大家,在其代表作《旅行笔记》中,巴特姆以细致而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尚处于原始状态的美国东南部的自然风景,用亲身感受讲述了那里的自然荒野之美。在1791年一问世,便在欧洲反响强烈,颇得好评,即使像柯勒律治那样的浪漫主义大作家也对其大加赞赏。

但真正形成了团体、投身于自然文学的作家,则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那批超验主义者。超验主义的领袖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在他著名的《论自然》中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的观点,他不仅认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还认为“我们从自然中学到的知识,远远超出我们能够任意交流的部分”,对后世影响甚大。而超验主义的另一位主将亨利·大卫·梭罗则更是身体力行,他在爱默生的影响下深入自然,一个人来到寂静的瓦尔登湖,搭建起小木屋,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湖泊和山林之中,他或在荒野中散步,或树林中观察,或湖畔沉思,悠然地描写自然之美,同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隐没在那些朴素的文字中。根据《美国遗产》杂志198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梭罗的《瓦尔登湖》在“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竟位居榜首,可见其影响之大。除了《瓦尔登湖》,梭罗还有许多涉及自然的散文和日记,用淡淡的笔调娓娓倾诉自己的自然情怀,比如他的长篇散文《秋色》《散步》等便是这方面的杰作。爱默生和梭罗自不待言,超验主义阵营中,还有一位中国读者几乎都不知道的女作家——玛格丽特·富勒(1810—1850),她是这个阵营中的女性佼佼者,在一个寂静的夏天,她摆脱了尘世喧嚣,把自己的灵魂彻底浸入一湖湛蓝的水中,以优美的笔调写下了一部自然散文集——《湖上夏日》。而在同时期,大诗人惠特曼亦深受爱默生影响,除了《草叶集》,他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体现了自然之灵,尽管这部作品以日记形式写成,字里行间却让作者那种静静观察、倾听、体验自然的形象跃然纸上。

19世纪最后20年里,美国自然文学界出现了两位大师——“两个约翰”:“鸟之王国中的约翰”——约翰·巴勒斯(1837—1921)和“山之王国中的约翰”——约翰·缪尔(1838—1914)。“两个约翰”分别奔走于美国东部和西部,为建立和谐的自然秩序而努力。巴勒斯是博物学家、鸟类学家,生活在东部的卡茨基尔山区,擅长描述鸟类生活,各种鸟儿在他的文字中栩栩如生;缪尔则是地质学家,也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行走者,这位“美国国家公园之父”以描写美国西部山区风景见长,山峦与森林在他笔下熠熠生辉。 “两个约翰”著述众多,成就巨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稍后的女作家玛丽·奥斯汀(1868—1934)则独辟蹊径,她避开自然文学中通常描写的山水,却深入美国西部沙漠,以女性细腻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荒漠之美与灵性。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是美国自然文学的一个高峰,许多作家和博物学家纷纷投身于自然文学创作,就连西奥多·罗斯福——老罗斯福总统那样热爱自然的政治家也客串了一把,推出了好几部著作。

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自然文学界似乎有些沉沦,这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战火纷飞,让人们更关注社会问题,而无暇顾及自然生态,此间自然文学大作相对不多。然而到了20世纪中期,美国出现了两位极有影响的自然文学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与蕾切尔·卡逊(1907—1964)。他们本与文学无关,但自然生态的问题赋予他们向公众宣传保护自然的重大责任,才动笔写起书来。奥尔多·利奥波德本来是林业学家、生态学家,长期致力于土地研究,在1949年他去世后才出版了代表作《沙乡年鉴》,这部著作的文笔异常优美,富于诗意,向读者完整地传达自己的土地伦理观,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成为美国自然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蕾切尔·卡逊是海洋学家,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她在其中以通俗的语言向公众揭示了现代文明进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果,对近半个世纪的美国人的自然生态观念产生巨大影响。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现在,随着自然环保运动的蓬勃发展,自然文学也不断深入、扩展,在美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其间景象纷纭,作家众多,作品不断,且各具特色:爱德华·艾比的《大漠孤行》、玛洛·摩根的《旷野的声音》、约翰·海恩斯的《星·雪·火》、巴里·佩洛斯的《北极梦》、杰克·贝克隆德的《与熊共度的夏天》……

自然文学几乎均以散文写成,有抒情,也有叙事,语言流畅、精彩,情节引人入胜,适于大众阅读,这也是它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它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那就是其作者也许并非专业作家,大多是博物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甚至还有政治家,他们写下的文字几乎都是作者亲历记,绝非道听途说或虚构作品,均为可读性和故事性极强的散文,同时又融文学性和科普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深得读者喜爱。

近十余年来,随着国人对自然的认识渐渐提高,自然保护在中国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深化,然而国外的自然保护远比中国走得早,也走得远,自然及自然文学类作品非常发达,外国自然文学虽在国内有一些介绍,但其深度和广度均不够,本丛书的宗旨就是填补这一空白。该丛书计划收入那些在中国未曾出版过的、也颇具收藏价值的外国自然文学(以自然文学大国美国为重点)作品,突出作品的原创性、故事性、科普性和可读性,它们既是文笔优美的文学作品,也是趣味性极强的科普读物,对于加深中国读者认识自然具有莫大帮助。目前,国民对自然的兴趣方兴未艾,绿色环保和认识自然也作为常识而进入了大、中、小学课堂,但多数国民对自然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或者不得要领,总之尚存很大的限制性和片面性,阅读自然文学作品就成为他们认识自然的主要方式之一。本丛书恰好能满足广大国民的需要,帮助他们加深对动物、植物、季节及山川风物等自然细节的认识。出版本丛书的主要目的,借用美国自然文学家巴勒斯的一句话,就是:“我的书不是把读者引向我本人,而是把他们送往自然。”

我们相信,在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生态一度恶化但又开始逐渐得到控制的中国,出版本丛书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2008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巴勒斯掌握了一门真正的艺术——那种不去刻意追求,顺其自然的成功艺术。

——美国著名诗人华尔特·惠特曼

这不是一本干瘪的鸟类目录,而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幅幅鸟的生动画面。林中暮色和清新宁静的氛围,都使得读者难以自拔,翻阅这本书,似有夏日度假的清凉之感。

——《大西洋月刊》前主编W.D·豪威尔斯

世界需要更多的有着科学想象力的人,那些将科学事实精确地记述下来,并给予清晰的解释,附之以诗的神魂,使之成为文学作品的人,我是说像约翰·巴勒斯和约翰·缪尔这样的人。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在爱默生和梭罗的影响下,巴勒斯通过对家乡卡茨基尔一带的敏锐观察,成为继两位超验主义大师之后的伟大的自然散文作家。

——《牛津美国文学词典》

一个带着双筒望远镜的诗人。一个更为友善的梭罗。装束像农民,言吐像学者,一位熟读了自然之书的人。

——英国作家爱德华·卡彭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鸟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约翰·巴勒斯
译者 董继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887388
开本 16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64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43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0: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