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
内容
编辑推荐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是一本靠老照片介绍北京的文化散文集。内容涉及风景名胜、民俗文化、商店老字号等。作者刘鹏是北京老照片收藏第一人,也是新浪博客唯一靠老照片收藏达到3000万点击量的博主。这本书可算是介绍老北京文化最全面、图片最丰富的作品,对研究北京近百年的变迁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内容推荐

北京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造就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如掌故传说、岁时节令、婚葬嫁聚等;在建筑方面,北京拥有最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也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如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八达岭长城等;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北京老字号是竞争中留下的极品,如清康熙年间提供中医秘方秘药的同仁堂,创建于清咸丰年间为皇亲国戚、百官文武制作朝靴的“中国布鞋第一家”内联升等……《北京老照片的故事(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这本书以文字结合大量老照片的形式,介绍了老北京文化。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由刘鹏编著。

目录

上 文化风俗

工艺美术

京剧

庙会

娱乐场所

娱乐风俗

过年

孔庙和国子监

北京教育

老天桥

宵禁和夜宵

北京京华印书局

服饰

婚礼

离婚

结婚证

丧事

四合院

过冬

人力车、兽力车

驼队

中 风景名胜

北京人遗址

圆明园

颐和园

故宫

景山

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桥梁

中海和南海

中山公园

钟鼓楼和什刹海

明十三陵

陶然亭公园

北京的北海和团城

下 商企老字号

钱庄

老字号八大祥

同升和

茶庄

京城老字号

京味小吃

五星啤酒

庆颐堂、保元堂

同仁堂

鹤年堂

德寿堂

王府井

老店铺

城南旧事

商业资料汇编和居民购货证和见

证计划经济

后记

本书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过年

过去老北京人是不过阳历年的,只有阴历正月初一才是过年。过年的风俗很古老,它是由原始社会时期的腊祭演变而来的。古代人每年秋收之后为了庆贺丰收,报答神恩,在年末举行岁终大祭,就是过春节。

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腊八”这天要熬制“腊八粥”,要在醋中泡蒜称“腊八醋”。约定俗成的日程安排是: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麦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写对子,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三叩首(指拜年)。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也是送灶神。灶神上天报告一家的善恶,然后在除夕夜里回来。腊月二十四是扫房子的日子,要用新的白纸糊房,糊窗户,贴上窗花。从腊月二十五开始,人们就要办年货,包括鸡、鸭、鱼、肉、米、面、酒、菜、水果、年糕、元宵、年画、春联、门神、爆竹等。人们也开始蒸馒头,杀鸡,炖肉,做各种菜肴。除夕前,人人都要洗澡,除去一年的晦气。

腊月三十也称为“除夕”,夜里举行祭祖仪式,即在堂屋正墙上挂祖宗的影像,下设供桌,摆上香炉和供品,然后全家人依次向祖宗影像烧香磕头。除夕的后半夜还要“接神”,即迎回灶神,在院中还要拜喜神、财神、贵神等。

除夕这天,家人还要向长辈亲友辞岁,即向长辈行贺礼。全家人欢聚一堂,辞旧迎新,一起吃团圆饭,年夜饭桌上菜肴也十分丰盛。北京人除夕夜要包饺子,在子时新年旧年更替时吃“更岁饺子”。有的人在饺子里放上铜钱,谁能吃到藏有铜钱的饺子,谁在来年就会大吉大利,发大财。除夕夜里全家人都不睡觉,或饮酒或放鞭炮或打麻将,从事各种文娱活动,称之为“守岁”。在除夕夜或正月初,长辈要给晚辈一些钱,称为“压岁钱”,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不生病遭灾,能健康成长。除夕夜时,北京城里爆竹声大作,还要烧香、燃放烟火,迎接诸神下界。

正月初一天亮之后,亲朋好友就开始拜年,汉族还要说些吉利话。

正月初一全城店铺都关门停业,到正月初六或正月十五才开业。正月初二早晨各家都要祭财神。初五早晨各家要放鞭炮,崩跑穷鬼,迎来福星。妇女可以出门和做饭,称之为“破五”。过了正月初五,妇女则穿戴一新开始走亲访友或逛庙会。

白云观庙会享誉京城,不管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或乘车,或坐轿或骆驼或步行争先恐后奔向白云观。庙会摊贩云集有风味小吃或杂货,还有艺人的演唱。琉璃厂前开始举办春节集市,俗称“厂甸庙会”,有卖灯笼的;有卖一米多高大糖葫芦的;有卖风车

的,有卖空竹的,有卖玩具的,有卖字画的等。庙会期间人山人海,川流不息,是老北京春节最热闹之处。老北京其他的庙会也吸引不少游客。有些地方还组织灯会和花会,表演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等民间的娱乐活动,十分热闹。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都要吃元宵,意思是祝福全家人团圆和睦。过完元宵节春节就算结束了。

P44-45

序言

通往梦想之路他并不孤独

有人这样说过:任伺东西,只要泛黄了,也就温暖了。诚然,不久前,我拜访了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唯一的老照片收藏家刘鹏,在弥眼的灰、黑、白和暗黄色中,在一派古旧、沉静和悠然的格调里,就领悟到了这样的感伤的温情。

怀旧:北京生人的文化情结

刘鹏是一个怀旧的人。怀旧曾一度是奢侈和令人感动的,但在强劲的商业化运作之下,它已日渐成为了流行的精神时尚。老电影、旧茶馆、老唱片、泛黄的模糊了笔墨的信纸或日记、手摇式电话、戏班子、带有半殖民时代痕迹的咖啡馆……怀旧越来越来越趋于无病呻吟,流于空洞肤浅的陈词滥调或带道具表演。顿时,我便不免隐隐失望起来。

可是当他满脸自豪地将部分精心保管的老照片藏品摆在我的面前时,那些具有慑人心魄的质感和力量的图像。立即令我多疑的心陷入自责。正是北京这座有历史、有文化、有风情的城市,造就了许许多多他这样的虔诚而骄傲的怀旧者。

他的藏品蕴涵丰富,以精当见长,已自成体系。它们立足于老北京(清末民初至1949年)文化,内容大致包括风景名胜、历史事件、街巷胡同和习俗风情,其中以风景名胜居多。那些今日已消逝或巨变的古迹街巷,那些响彻四合院的鸽鸣和见证着历史沧桑的旧城墙,那些曾叱咤风云而终归于冥漠的人物,林林总总的记忆,定格于这零乱而迷离的岁月中,给人以握不住的苍凉之感。而直击我心灵的还有记录普通百姓日常起居、服饰风尚、民俗礼仪、婚丧嫁娶等市井生活的老照片:一位民国女子恬然地靠在桥栏杆上,一袭简洁的旗袍,两条黝黑的大辫子,年轻的脸庞在这张老照片里安静地展露着,一尘不染;蜷缩于墙脚的鞋匠眉头紧蹙,表情冷峻,底层百姓生活的困顿和窘迫一目了然;卖风筝线的小孩正视着镜头,表情却有一丝卑微与羞涩;而经过宣武门、崇文门间的城垣的那队骆驼,行进在泥沼与沙土问,即便看不清赶驼人的表情,却似乎能感受到他眼中的风尘、疲惫与忧虑,延伸出我们对当下生活状况的优越感……

古都多少纤繁旧影,转眼即逝。世事沧桑,唯有那泛黄的老照片,如此清晰地记载着历史中的轮廓,镌刻着时光流逝过后所有深刻的记忆,给他这样一位地道的北京人以强烈的震撼、触动与感悟。这位严肃、清醒而负责任的老照片收藏家,正孜孜不倦地为保护老北京文化努力着。

收藏:每张老照片背后都有故事

其实,刘鹏的“藏龄”并不算长,因为国内的老照片收藏也才刚刚起步。

目前,业内人士普遍承认,山东画报出版社始自1996年12月推出的《老照片》丛书,是直接导致国内民间老照片收藏热的起因,而刘鹏则是2000年开始收藏老照片的。他自小爱写爱画,后来又迷上了摄影,多年来一直热衷于给报纸配图供稿。后来又对收藏瓷器、青铜器、观赏石等产生了浓厚兴趣。可惜这些爱好似乎都没有足够持久的魅力让他作为终生事业去追求,直到他在14年前的某一天偶然接触到一本叫《旧京史照》的画册才“触电”,瞬间即萌生了收集老照片的念头。父亲则教诲他一旦作出选择,就要专于此道。持之以恒。从此,潘家园旧货市场与报国寺文化市场上就会经常出现他魁梧的身影,响起他爽朗的京片儿。

万事开头难,同所有刚入门的收藏爱好者一样,最初他也常为买到假照片或残次品而懊恼。如今他已经成为辨识老照片的专家,不仅专门著文传授要领,还常常帮助他人鉴定。他笑言很多老照片商根本不知道照片价值,使得他常有“捡漏”的机会,这在收藏界可是值得骄傲的事儿。

我还领教了他在老照片的修复和保存方面的心细如发,虽然这与他大大咧咧的外在风貌形成了反差。他经常实践的老照片修复方法主要有三:干洗法、水洗法和(数码技术)复制法,其中他对Photoshop(一种主流图像处理软件)的娴熟运用令人印象深刻。污损破旧的老照片在他灵心巧手的修复下,犹如一位浑身脏臭的女乞丐,沐浴后显露出浑然天生的丽质。令人惊叹。至于老照片的保管也大有学问,虽然北方的千燥气候有利于照片“长寿”,但同样不可以掉以轻心。恒温恒湿是前提,温度应该介于25至30度之间,湿度则应不大于20%。此外,他的宝贝老照片们安身于特意准备的塑料套子中,外面再压上一层薄膜,放入精致的纸盒中。“待遇够高吧?”说这话时,刘鹏注视着老照片们,一脸疼爱。

收藏老照片14年来,有各种令他啼笑皆非的际遇,有困惑、有释怀、有悲叹、有欣喜、有感伤、有快慰、有迷茫、有思考,各种滋味是难以言状的。用他的原话是“每张老照片的背后都有故事”,而他因此结缘的朋友、开拓的视野、增长的学识则令他终生受益,是他在收获老照片之外的极大的精神满足。

个性:源自对老照片的力量的信任  刘鹏是一位极有个性的收藏家。

相较于某些老照片收藏者论箱买、动辄数+万的藏品量而言,刘鹏老照片的拥有量并不算多,因为他奉行的原则是“以质取胜”。他的老照片基本围绕着老北京文化的主题,并努力建成一定的体系,比如拥有国家档案部门都缺失的前门大街、北京的水系、北京的公共交通、老北京的老行当等完整的系列照片。

可能与自小酷爱绘画与摄影有关,纳入他家中的老照片都经过了美感的审视。他反感矜奇炫博,比如有人专门收藏(民国时期肖像、遗像)死尸照,他就觉得“吓得慌”,而能让他看上眼的照片总是有独特之处,比如中心事件和人物的服装得有特点等等,而他引以为宝的《新世界游艺场》则能体现民国时期北京最为宏大的新式建筑和街市。该建筑早已荡然无存。

他认为玩收藏并不以花钱多少为标准,甚至照片的真假都不是重点。从民国以来,照片的造假就没有消停过,常用的手法是先翻拍再做旧,从资料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重要度来判断即可。而通过冲洗当年的底片制造出来的赝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刘鹏一直看好老照片的价值空间,因为以前国人没有把照片当作一种艺术收藏品看待,甚至在搬家时随手丢奔,造成老照片越来越少;同时,数码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以胶片为主的摄影技术以致命的打击,奥林巴斯、佳能、尼康等相机大厂纷纷宣布进行战略调整, “传统相机作为一个产业正在逐步淡出大众消费的视野”,这也意味着21世纪的摄影技术将正式告别胶片时代。当某种东西从公众视线中的消失之日就是它进入收藏圈之时,而价格走向也注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水涨船高。老照片的收藏门槛较低、投入资金少、珍贵老照片存世量有限都是当前利好的特点,国内外的拍卖市场屡有照片拍出天价,就是明证。

即使刘鹏对老照片的经济价值如此上心,不但密切关注着国内外拍卖市场的行情。还在各种媒体明示出信心,积极引导着收藏爱好者。但这个把自己的积蓄都花在了收藏上,也明白自己藏品价值的北京大汉,却从来没有卖过一张照片。他通过照片挣钱的方式就是给杂志、报纸撰写图文并茂的老北京风物人情,换取些许稿费而已。况且这些图文资料正实现了保护老北京文化的意义。在今天口水与钞票漫天纷飞的名利之路上。他无疑显得格外悠然从容。

这就是一个单纯享受收藏乐趣的收藏家,一个热爱北京而生逢其时的北京人。我不仅发怔:对摄影无限展示真实的力量的信任,对老照片承载老北京文化的力量的信任,使他的选择充满底气。而我这个变身不久的“北京人”在他眼中,会不会犹如电影《阿甘正传》开始时的那一根羽毛,在风中孤独地飘来飘去呢?

角度:用民间的眼光观察历史

刘鹏自此迷恋上老照片,他的生活方式就陷入了单调与重复,不过他乐此不疲。报国寺周四早晨6点就开门,他必定骑着车前往,逛上一圈有所斩获后,急忙赶到单位上班,中午午休的时间再去一趟。周末不是在潘家园就是在报国寺寻宝,晚上则在家里整理老照片,钻研大量的文史资料。毕竟并没有史学或民俗学专业背景的他,要对一组组老照片进行精准的考证,要让老照片中被定格的瞬间还原为鲜活的历史场景,谈何容易!

刘鹏的涉猎面之广早已超出常人,在他家我看到了庞杂的各类书籍,从风光集到文物略,从民间传说到建筑设计,从《旅行家》到《新观察》,从民俗手册书籍到学术著作,文字则涵盖了中文、英文、俄文乃至德文……

有一次,刘鹏对一张前门箭楼老照片的历史背景了解得不够确切,就顶着烈日跑到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大厦搜集资料,可是疑惑还是没有解开。于是他前往学者“老北京通”王永斌家中拜访,最终得出了确定的结论。

此外,刘鹏求知的身影还经常活跃在北京书店、各地书市、孔夫子旧书网、易趣网……

别看他成天跟古旧的老照片打交道,他很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令他的收藏事业如虎添翼呢。在他的写字台上,液晶电脑、扫描仪、打印机、刻录机、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一应俱全,技术也是毋庸置疑。他若要履行杂志、报纸的稿约,只需要通过网络传送电子文本和扫描后的老照片即可,既方便快捷,更保证了藏品的安全。

他在新浪网上开通了老照片博客,在他连续十余年地经营下,1000多组文图得以发表,涵盖了老北京的方方面面。除了他的珍藏外,来自其他途径的都特别作了说明,如收藏家朋友、网友博客及多家门户网站。难得的历史画面和文字震撼了众多网友。迄今已拥有近2800万次的点击量,留言无数,成为了民间收藏界博客群中闪亮的景致。

浏览他的图文,的确有“我是用现在的视角看当时的史料”之感。这何尝不是生逢其时的幸事呢!在他看来,中国文化是有厚重历史感的文化,但历史从来都是国家民族的历史,而个人、家庭或集体的回忆只能隐身于野史杂录中,可是文字的怀旧从来不是普遍的全民性的精神现象。而老照片则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并因为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显得平民化和生活化。当我们观察历史的角度变得日益多元化,我们可以在“大历史”之外,透过这些老照片直观地、自由地作出选择和评价,哪怕这样的观察难免肤浅和表面化。或许这就是老照片的某种迷人之处吧。

刘鹏在《北京档案》、《中国档案报》、《中国收藏》等报刊发表了百余篇作品。这位透过充满历史感的老照片探询人生意义的收藏家,绝非电影《百花深处》中以堂·诘科德式的勇气,守护老北京这座精神家园的眼神悲凉的“疯子”冯先生,我们有理由相信通往梦想之路的他并不孤独。他从这100余篇作品中选出80篇结集成书,由已故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为其题写的“北京老照片的故事”作为书名与读者共同分享,走进那尘封的记忆。

任娟(中国文联)

后记

老照片的珍贵在于它能让历史影像瞬间定格,而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先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1826年,法国人尼普斯拍成世界上第一张照片。1837年,法国人达盖尔拍成银版照片,19世纪40年代,银版摄影传入中国。当时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中华民国成立此后历经战乱和外部入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古城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照片将每个历史瞬间永久记录下来。

我自幼喜爱绘画,从师已故山水画家吴广泉,专攻传统山水十余年,高中毕业后在大栅栏金属修配厂美术组为佳能、夏普等品牌照相机和收录机画过大型油漆广告。并在北京工艺品厂画过彩蛋,制作雕漆工艺品,在北京陶然亭地毯厂从事地毯设计制作。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的摄影作品和绘画作品在《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法制报》等报刊发表。20()0年我于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实用美术专科毕业,以上阅历为我收藏老照片奠定了基础。

十多年来,我边收藏边学习,为了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我得到了已故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北京文史研究专家王永斌先生、《中国档案报》编辑屈建军、《北京档案》杂志副总编张历生、美术编辑陈文杰、文字编辑冯房女、文字编辑杨玉昆、北京市档案局方立霏、北京市西城区档案局(馆)《西城追忆》编辑周海南、《科学探索》杂志编辑记者雷东军、《华夏时报》编辑记者于娜、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馆长刘维薇等专家学者的指点和帮助。近几年来,报纸、广播、电视等十几家媒体专访、报导过我的作品,并在农业展览馆、宣南文化博物馆等地举办过专题展览。

此书的出版,是对我十几年来收藏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为了满足广大听众、观众、网友的怀旧情结,这是对大家的一个回报。虽然我们留不住历史的脚步、但要留住对历史的思考,让那段历史给你留下美好的记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43857
开本 16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2
CIP核字 201401513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6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4: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