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侠客/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忠勇刚烈 重义轻生

侠客重气轻命,他们是把荣誊节操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一类人。中国古代俗语云:“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人的容貌是不可能一直保持最佳状态的,只有美名才能使人的形象长久。反映到侠客身上,就是“贪夫徇财,烈士徇名”,侠客就是重视节操的典型。他们“不患年寿之不永,患名之不立”。侠客们以刻意自立、不爱其躯、豪气冲天的精神立足于世间。就连非难武侠的韩非子也注意到当时的游侠“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第一个褒扬游侠的司马迁更是对武侠的“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表示由衷的称赏,褒扬他们“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在后世的小说中,侠客重视名誉的心态达到了一个极端的程度,甚至“宁教名在人不在”。

侠客的树名立节,爱名重誉,最基本的原因是出于对自我尊严的维护。这种维护在各个时代的侠客中都普遍存在。《晏子春秋》中的“二桃杀三士”十分鲜明地寓示了这一点。文中记载齐景公身边三位擅长与老虎搏斗的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因为对晏子不客气而陷人困境。齐景公受晏子指点,派人送来两个桃子,让这三位勇士记功吃桃子。三个人心里都很清楚,如果不接受桃子就意味着自己无功而不勇,如果接受桃子,人多而桃少,势必要有你死我活的争斗。想到这里,他们仰天长叹。公孙接、田开疆各自为自己表功,然后接过桃子;古冶子也陈述了自己护送君主后过济河、斩杀巨鼋的功劳。他认为自己功劳最大,拔出宝剑向公孙接和田开疆要桃子。公孙接和田开疆认为自己勇不如人,功劳也不大,拿桃子属于贪婪,如果不去赴死又说明不勇,两人送回桃子,然后自杀身亡。古冶子想到两人死去而自己独生、觉得自己不仁,说他人不行自己行,属于不义,只悔恨自己的行为而不去赴死。于是他也返桃自刎。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三位侠士为了证明自己有功有勇的名誉不愿作无谓的推让,明知结局已定,还是以死一搏。争功只不过就为了存勇而自杀,而最终得到功者,也因为失去了对手,担心落得不仁不义不勇之名而一死了之。这三位侠士重视名誉的程度代表了侠士“重气轻命”的人格风范。

侠客们的重气轻生,比较突出地还表现在重友情,与朋友肝胆相照,为朋友两肋插刀。古代的侠客一般喜欢交朋友,因此侠又称游侠。游,即交游,侠客重交情,在处理朋友关系时同样要维护自己的声誉,c首先,在朋友中讲义气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生死与共,矢志不移。唐睿宗时魏州的侠义之士吴保安,曾舍家十年,全力救友,他的侠义事迹流转千古。当时唐相国郭元振的侄儿郭仲翔作战时为敌所囚,成为奴隶。需要一千匹绢方可赎回。这时,郭元振已死,郭家无力将郭仲翔赎回。郭仲翔的同乡好友吴保安负担起赎回郭仲翔的重任。他变卖了全部家产,依然没有凑够赎金;于是抛家弃子,外出经商十余年,终于凑够了一千匹绢,赎回郭仲翔,使其脱离了奴隶的处境,避免客死他乡。吴保安以十年的辛苦劳作和奔波来为朋友赎身,可谓世间罕有,侠义非凡。

侠者忠实于朋友,非常重视朋友的请托;一旦对朋友做出承诺,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也要完成其托付。战国末期,刺客之侠荆轲是燕太傅田光的朋友,在秦国重兵压境的危机时刻,燕太子丹想采取曹沫劫持齐桓公的办法遏止秦国的人侵。于是与田光商议,田光感到自己老了,无力完成此事,就推荐了好友荆轲。请荆轲去见太子。荆轲非常清楚行刺的结局注定是死亡,但他对朋友所托,没有任何犹豫,很干脆回答说:“谨奉教”,于是就去见太子丹,为他行刺秦王,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然,荆轲的任侠行为一方面有急人之难,扶助弱小的动机在里面,另一方面,应朋友之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的关头,侠客的名节主要表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不少人具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如宋靖康年间率众抗金的孙益,宋末助文天祥抗元的诸多壮士,明嘉靖年间抵抗倭寇来犯的杜槐、谢介夫,明末随袁祟焕镇守三边的参将李云龙等人,他们虽身任微职,或仅是一布衣之侠,但当邦危时难,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们不为苟且,慷慨赴难,奋身捐躯,从广义上说,也都称得上是侠忠。

明清易代之际,清兵南下,江南涌现出不少抗清侠士。邵长蘅《阎典史传》中的阎典史便是一个突出的典型。阎典史,名应元,浙江绍兴人。崇祯十四年被任命为江阴典史。刚到任时,有海盗驾着百艘船只,擅自闯进内地,逼近县城,应元率众抗击,骑在马上来往射箭,一连射死三贼,击退海盗的进攻。后清兵南侵,渡过长江,金陵投降。应元镇守江阴县城,死守八十一天,这主要是靠阎应元的谋略。当初,清军颁布剃发令,民族矛盾激发,众人推举应元守城。其时城里兵不满千,居民也只有万户。阎应元进城后,整理军中文件簿籍,修建城防工事,下令每家出一名男子登城守卫,动员富有人家捐募钱财,准备火药武器与粮饷。刚刚布置停当,城外清军包围圈已合拢。这时迫近城下的清军已达十万,数次猛烈攻城,均被击退,清军死伤了好几千。攻城主帅刘良佐前来劝降,应元义正词严拒绝。应元性格严厉刚毅,号令严明整肃,他轻财重赏,毫不吝惜;亲自为受伤者包扎伤口,为死者备上等棺木敛葬,并洒酒于地哭祭,故深得人心,士卒们乐意以死来报答。城池将破之时,应元料想已不能幸免,跃起投入前湖,但湖水太浅,自杀不成。被俘之后,刘良佐扶住他痛哭。应元笑道:“有什么可哭的呢?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只有一死而已。”应元看见贝勒,挺身站立,不肯弯腰。一名清兵用长枪刺穿应元的小腿,小腿折断,跌倒在地。黄昏时,应元被一群清兵押送至栖霞禅院。夜间,院里的僧人不断听到高喊声:“快点杀掉我!”一直不停口。后来听不见了,原来阎应元已气绝身亡。双方在江阴城攻守作战共八十一天。围城的清军二十四万,战死的六万七千,死于巷战的又有七千,共损失士卒七万五千有余。城中战死的军民,大约有五六万,尸体纵横堆积,满街都是,却无一人向清军投降。

从清末至近代,忠勇刚烈之侠更是层出不穷,如号称“浏阳义侠”的谭嗣同、“鉴湖女侠”秋瑾、“中国的罗宾汉”王金发等,均为侠肝义胆之士,他们担负拯救社会的责任,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高扬理想的旗帜,为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的光明前途而赴汤蹈火,虽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表现出崇高的侠义精神。近代著名武师霍元甲,人称“黄面虎”,于1909年创办精武体育会,以“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办会的宗旨,并明确以“不准以我之拳头加予同胞身上”为根本戒律,被武林誉为“精武精神”。他认为“欲使强国,非人人尚武不可”。曾以绝技力挫日、美大力土,为国争光,不愧为“为国为民”的大侠。

当然,侠的人格世界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不是简单几个方面就可以对此做出概括。如侠还有浓厚的追求自由的思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兼爱精神;有见义勇为、惩恶扬善的正义感和责任心;有扶危济困、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等。一般而言,只要是真正的侠客,他们的侠义行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是为了维护社会的良心、公道和正义。侠客的人格追求和道德诉求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和继承。

P218-221

目录

第一章 古侠的起源与发展流变/001

 古侠的起源/003

 “侠”的称谓与含义/008

 古代侠风及其流变/011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侠客/019

 侠者之祖——墨翟/024

 春秋战国“四大刺侠”/029

士为知己者死——豫让行刺赵襄子/030

迷失自我的刺侠——专诸刺王僚/032

易水悲歌——荆轲刺秦王/034

仁孝侠义敢除暴——聂政刺侠累/040

 战国“四豪”与游侠之风/043

侠士侯赢朱亥相助,信陵君窃符救赵/045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侠/047

忠心辅佐国君、宽厚爱人的春申君/049

贤能爱士的平原君/051

第三章 两汉魏晋南北朝盱期的侠客/053

 两汉侠风的传承与变异/055

 汉代五大侠客/062

西汉第一侠——郭解/062

布衣之侠——朱家与剧孟/066

行侠为官——陈遵与原涉/068

 三国魏晋时期的侠客/072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侠客/083

 隋唐时代的任侠风潮/085

 唐朝三女侠/094

红线女/094

聂隐娘/097

谢小娥/101

 唐代“风尘三侠”/103

 以绝技神功著称的唐代侠客/109

京西店老人/110

兰陵老人/111

僧侠/112

第五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侠客/115

 宋代侠风的式微/117

 形形色色的宋元侠客/122

史书中的侠义之士/122

野史笔记中的侠客/124

 明清时期的侠风/128

 明清侠客面面观/134

绿林豪侠与剪径盗匪/134

爱国侠客/138

盗亦有道的燕尾儿/141

明清群体性侠客/144

第六章 古侠的重要形态/147

 刺客型侠客/149

 义气型侠客/154

 江湖型侠客/158

第七章 古侠的生活/165

 啸傲江湖/167

 侠客与酒/170

 游侠的服饰佩戴/175

 游侠的资财来源/178

第八章 古侠的武技/183

 侠客与剑术/185

 侠客的内功与轻功/190

 侠客的拳脚功夫/194

 侠客的其他武技/199

第九章 古侠的精神风范/205

 快意恩仇 惩恶扬善/207

 守信重诺 一言九鼎/212

 重义轻利 慷慨好施/215

 忠勇刚烈 重义轻生/218

序言

人类社会自古就是以群落为单元的,而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及其历史传承。虽然有些群落为社会的最底层,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可,但他们仍按自身的方式存在着发展着,并绵延几千年,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并使其成为中华五千年历史的丰富和文化补充。正所谓“高处不胜寒,低处纳百川”,其中的文化令人玩味反思。

目前在我国图书市场还没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群落”文化丛书,因而,根据其特点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社会群落文化。旨在从文化的视角全新解读古代社会群落文化内涵,并力图填补我国非主流文化的空白。

中国人群的划分,最早是从商周开始的,士农工商的定位一直延续了数千年,这是社会人群的主流。但在此之外,还有许多以其它职业为生的群体,他们也许人数不多,但对社会的影响却是极大的。其中有些群落,如侠客,以除暴安良为己任,是社会的稳定因素;而像流氓土匪这种群落则增加了社会的混乱和动荡。伶楼艺人在旧时代大多包含辛酸,身世之悲令人一掬同情之泪;而在今天,他们却成为社会文化的代言人,成为人们追捧的艺术家。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了解过去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是必要的。社会人物虽然形形色色,但万变不离其宗,了解过去,也是为了知道今天,预见未来。

编 者

内容推荐

世界文明古国创造的人类伟大文明,唯独华夏文明独存,其他的文明都衰落、消失了。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华夏文明中由于有群落生态的光辉,得以使这一文明延续下来,确是毋庸否认的。《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将中国古代群落生态看做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道德力量,是华夏文明的奇葩。研究中国文明史如果忽视中国古代群落生态。是极其不应该的。现在,西方人都承认了我们古代的群落生态,为什么我们自己还要忽视,不站出来进行全面研究,以弥补这一疏忽呢?

本丛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群落生态作为具象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寻找其与现代生态伦理文明的转化机制,对其当代价值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考察。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既多方面揭示,又重点突出:既纵向考察,又横向比较。将研究对象始终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大背景之中,以便古为今用,促进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编辑推荐

阅读一部侠客的历史,不仅仅可以猎奇于他们不同众常的人生状态和传奇故事,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洞悉历代中国人对社会人生的价值观念的思考,探寻到民族文化心理的某些依据。

本书以九章的篇幅,介绍了古侠的起源与发展流变,先秦至清朝的侠客,古侠的重要形态、生活、武技和精神风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侠客/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劭荣//刘丽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4638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