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克群讲中外古建筑(套装2册)
内容
亮点展示

57.jpg

作者简介

张克群,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受教于建筑学大家梁思成先生。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家学渊源深厚,亲友中名人辈出。父亲张维,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母亲陆士嘉,流体力学家、教育家,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校教授之一。舅公施今墨,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儿子高晓松,音乐制作人。

内容简介

继《北京古建筑物语》之后,张克群老师把关注的视角放大到全世界,于是有了这套《张克群讲中外古建筑》(含有《中国古建筑小讲》《外国古建筑小讲》两册)。这套书通过559幅精美手绘图和照片,介绍了400处中外古建筑的前世今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世界知名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精彩书评

建筑既是实用之物,又是一种艺术品,而且多数是一种公共艺术品,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容易看到和观赏它。然而,与文学、戏剧、绘画等艺术门类相比,建筑艺术又有它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它自己不会说话,需要有人加以指点、讲解才行。继《北京古建筑物语》之后,张克群老师又推出了她的古建筑系列笔记《中国古建筑小讲》《外国古建筑小讲》,带领我们去更广泛的世界领略建筑的魅力。在《中国古建筑小讲》的序言里,张克群老师谦虚地说:“本人不才,却是学这一行的,自觉有责任当个讲解员,把我们祖宗留下的美好的东西掰开了、揉碎了展示给大家。让各位读者和我一样,爱上这份独特的遗产。当然,咱们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只是‘小讲’,也就是走马观花,观其大略,为读者介绍一下中国古建筑的脉络,不会让人感到很深奥的。不懂建筑的人完全可以拿它当科普读物来把玩。”在《外国古建筑小讲》的概说里,大家可以领略一下张氏幽默:“所谓外国,就是除中国以外的一切国家。在地球仪上,大家还能凑在一起。谈到建筑,尤其是建筑风格和形式,就没个准谱了。黑白棕黄各色人种各有各的历史,亚非欧美一干国家国有国的情况。他们创造的建筑当然也是五花八门。因此咱们只能大概按年代分一分。在同一年代里再看看不同地区的人都盖出了什么样的房子……19世纪以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工业的发达,住宅、办公楼、剧场等各种形式的建筑日见耸立,使得我们这个地球五彩缤纷起来。”开场锣敲过,请读者诸君自行享受!

精彩书摘

《中国古建筑小讲》前 言

咱们老祖宗虽说偏爱诗人、画家,管实际动手干活的叫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还加上什么“君子不齿”之类贬低的话,但在老百姓的心里,对工匠(尤其是木匠)那是很尊重的。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盖房子的工匠基本是以木匠为主,加上瓦匠帮点忙,和百姓息息相关的房子就是这样一间间盖起来的。都说安居乐业安居乐业的,没有居可安,怎么乐业呀。没有房子,上哪儿避风躲雨去呀!要不怎么有关鲁班的神话世世代代流传极广呢。诗人杜甫的破房子漏雨后,想起光写诗是挡不了雨的,还是得有房子,遂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中国的祖先们之所以对木结构情有独钟,大抵上有这么几个原因。其一是自打步入农耕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指着土地。衣有棉麻、食赖五谷,住呢,自然也是要用土地奉献给我们的树木喽。其二是周天子太过勤快,他把后世子孙应该干的事,诸如城市规划、搭建房屋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使得盖房子一类的事从此有规矩可依。既然如此,那后人照搬这些规矩就得啦。所以中国古建筑几千年来,瞧着似乎没多大变化,直到出现了钢筋水泥。其三呢,木结构房子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材料易找、施工神速、抗震性好。古代的君王们常常比赛着建宫殿并以此为荣。那速度可是很重要的!可当前朝被灭之后,他们又比赛着烧宫殿。这一坏毛病就显示出木结构的最大缺点来了:容易着火。这就是大量的古代建筑没能留存至今的原因。

那么,我们的祖先们用木头都建了哪些至今让我们自己,乃至于让全世界都惊叹的建筑呢?我们目前看到的古建筑,按类型大致可以分为皇家建筑(包括宫殿、坛庙、苑囿、陵寝等)、民间建筑(包括古城、祠庙、牌坊、民居、商号、坟墓等)和宗教建筑(包括庙宇、宫观、清真寺、教堂等)。此外,长城、古桥之类历史悠久的构筑物在本书中也被算在古建筑里面。

建筑既是实用之物,又是一种艺术品,而且多数是一种公共艺术品,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容易看到和观赏它。然而,与文学、戏剧、绘画等艺术门类相比,建筑艺术又有它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它自己不会说话,需要有人加以指点、讲解才行。本人不才,却是学这一行的,自觉有责任当个讲解员,把我们祖宗留下的美好的东西掰开了、揉碎了展示给大家。让各位读者和我一样,爱上这份独特的遗产。当然,咱们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只是“小讲”,也就是走马观花,观其大略,为读者介绍一下中国古建筑的脉络,不会让人感觉很深奥的。不懂建筑的人完全可以拿它当科普读物来把玩。

序言

序 言

记得妈妈领着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颐和园长廊仰着头讲每幅画的意义,在每一座有对联的古老房子前面读那些抑扬顿挫的文字,在门厅回廊间让我们猜那些下马石和拴马桩的作用,并从那些静止的物件开始讲述无比生动的历史。

那些颓败但深蕴的历史告诉了我和妹妹世界之辽阔,人生之倏忽,而美之永恒。

妈妈从小告诉我们的许多话里,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

在我和妹妹长大的这么多年里,我们分别走遍了世界,但都没买过一尺房子。因为我们始终坚信诗与远方才是我们的家园。

妈妈生在德国,长在中国,现在住在美国,读书画画考察古建,颇有民国大才女林徽因之风(年轻时容貌也毫不逊色)。那时梁思成林徽因两先生在清华胜因院与我家比邻而居,妈妈最终听从梁先生建议读了清华建筑系而不是外公希望的外语系,从此对古建痴迷一生。并且中西建筑融会贯通,家学渊源又给了她对历史细部的领悟,因此才有了这本有趣的历史图画(我觉得她画的建筑不是工程意义上的,而是历史的影子)。我忘了这是妈妈写的第几本书了,反正她充满乐趣的写写画画总是如她乐观的性格一样情趣盎然,让人无法释卷。

妈妈从小教我琴棋书画,我学会了前三样并且以此谋生。第四样的笨拙导致我家迄今墙上的画全是妈妈画的。我喜欢她出人意表的随性创意,也让我在来家里的客人们面前常常很有面子——这画真有意思,谁画的?我妈画的!哈哈!

为妈妈的书写序想必是每个做儿女的无上骄傲,谢谢妈妈,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后的很多年,又一次给了我做您儿子的幸福与骄傲。我爱你。

高晓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克群讲中外古建筑(套装2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克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71221701238A20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12-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