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精)
内容
产品特色

作者简介

肖复兴,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在北大荒插队六年,在大中小学任教十年。先后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近著《我们的老院》荣获“2017年中国好书”。

目录

北京的树…001

京城花事…025

北京老门联…054

北京老旅馆…076

北京老饭庄…092

京城的点心、面包和汽水…126

北京四合院里的门窗、顶棚和瓦…150

胡同里的庙…167

胡同的声音…203

胡同的名字…226

胡同五章…247

京都夏忆…273

京都冬食…299

上元灯记…324

前门看水…333

前门四街…340

宣南文化三论…367

附 编

一笔占尽秋江月

——京剧人物画谈…378

寻常市井入丹青

——北京风俗风情画谈…384

几度沧桑感旧京

——老北京文化书写谈…400

重获过去或阻止现在的流逝(代后记)…421

精彩页

前门看水
   前门以前是有水的, 不过, 那是在明朝的正统年间, 约五百七十年前的事情了。这在明史等很多书籍中都是有记载的。清《京师坊巷志稿》里面说:“明史河渠志: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水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这便是前门最初的水。
   去年,前门有水的消息在网上传开,并附有很多水光潋滟的照片,一时趋之者甚众。前两天,我也特意去那里看水,看见很多上了年纪的老街坊,对着水和水边残存的房屋指指点点,顽固地将过去的记忆与现实做对比。在新开辟的水旁,立有好几块牌子,写明水的历史,其中也引用了明史和《京师坊巷志稿》中的相关文字。
   如今,前门的水,是以前几年新开辟的前门东侧路东边的长巷头条为起点。这里很好找,就在鲜鱼口东口的正对面,水光树影,人头攒动处便是。不明就里的人,面对这样一条横空出世的水流,会以为水本来就是以这里为开端的,也会有较真的人疑惑:这水的水源来自哪里呢?
   明《河渠志》明确指出,壕口是开在正阳门东南,为泄洪之用,引护城河的水,从后河沿往东南,过西打磨厂到北孝顺胡同和长巷上头条,才流到如今这块地方。当年之所以选择在那里开凿壕口,是因为那里地势低洼,至西打磨厂处,最为低洼,人们俗称这个地方鸭子嘴,水流过鸭子嘴,才会流到长巷上头条,然后流到鲜鱼口处的梯子胡同,大约流经一里地,才到达如今水出现的长巷下头条这个地方。
   清楚了这段历史,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如今的水从这里开始——因为,水源头的护城河早已消失,西打磨厂鸭子嘴以西,包括戥子市胡同、北孝顺胡同等处,以东到长巷上头条,一路蜿蜒,十几年前都还健在,虽然无水,但从旧河道便依稀可以遥想当年。尽管破旧不堪,但胡同的肌理,关乎着人文的命脉,可以让有心人触摸到前朝旧影。可惜的是,前几年整修前门大街和开辟前门东侧路时,这些老胡同都已经拆除殆尽。如今,前门的水,变成了一条断头水,无源之水,横空出世的水。
   原来在这里,也就是长巷下头条胡同口的西边,长春堂老药铺紧挨着由天乐园改名的大众剧场,如今此处已经被马路取代,水便赫然露出了身段,在大马路上就能看见。顺着这条有意蜿蜒的水往前走,会看到长巷头条东西两边大多数院落已经拆空,个别镶嵌在水畔的房屋,有新修的长春别墅和正在翻修的泾县、丰城和汀州会馆南馆。明朝的旧影、清末民初的院落、如今新铺就的小路和草坪、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中水,交错在眼前,穿越着几百年的时空,上演着一出混搭的杂剧。
   再往前走一点儿,有一扇院门,还可以看到一副老门联:“河纳家声远,山阴世泽长。”有意思的是,沧桑的老门联还在,门楣上的门牌却没有了。记得以前这里的门牌号是70 号。现在,汀州会馆南馆是62 号,丰城、泾县会馆分别是53 号、60 号,也就是说,53 号之前和53 号到60 号之间的那些老院落,如今都已经没有了。十多年前,在58 号院门上还可以看到“经营昭世界,事业震寰球”老门联;在更北边的20 号院门上还可以看到“及时雷雨舒龙甲,得意春风快马蹄”老门联。如今,却是前度刘郎今又来,人面不知何处去,给人一种错位甚至面目皆非的感觉。
   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哑然失笑,而以后的来人,或许会以为地理的现实存在就是曾经的历史存在呢。改造后的地理,硬朗朗地在那里,日久天长,真的可以修改历史,并且,创造新的历史呢。
   如今这条新开辟的水,依照旧名,还叫三里河,沿着长巷下头条的基本走向,有意改变了几道弯,水的两岸新栽种了花草树木,水中间设有小小的汀洲或亭台,并搭建有木桥和石板桥。整体按照园林设计,营造出一种小桥流水、路曲境幽、花木掩映的意境。在长巷下头条南头与芦草园接壤的部分,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广场,立有一块很大的影壁背景墙,上面雕有花饰,刻有《京师坊巷志稿》上介绍芦草园的文字。这里明显占去了芦草园、青云胡同和得丰巷的部分地盘,却成为如今三里河的中心位置,人们纷纷到这里驻足拍照。
   原来,横空出世的水,也可以凭今人的意图而随意尽情流淌。一条泄洪用的实用之水,转眼之间,可以变成现代园林中艺术化的小桥流水。
   再往东南一点儿,到前几年新开通的草厂三条宽马路,水就到头了,犹如一段盲肠,来无影,去无踪。或许,这只是重新开掘三里河工程的一部分,历史中的三里河应是再往东南方向流淌。明朝大运河终点码头南移之后,三里河在明成化年间确实是一条很宽的泄洪河,一直流过桥湾、金鱼池,通向左安门外的护城河,然后与大运河相汇合,三里河由此成名。三里河河名在先,而长巷头条地名在后。
   过如今的草厂三条新路,再往前一点儿,在桥湾的地方,新建的铁山寺南侧,1953 年修路的时候,曾经挖出汉白玉的三里河桥,又被原地埋下。据说桥有十三米长、八米宽,连接着北桥湾和鞭子巷。可以想象,那时候的河有多么宽,远非如今小桥流水般纤细。河两岸各有一座庙宇相互呼应,南岸的是明因寺,北岸

导语

书中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写作北京的20篇长文和1篇后记,涉及老北京的历史空间、文化氛围和民俗百态。行文重考索,细查古籍、笔底钩沉与实地考证相结合,内容丰满立体可信。如作者所言:“这将是我写作北京的最后一本书,下笔之前,颇有些犹豫踟蹰,便格外慎重一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写出老北京从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流淌下来的变与不变的辩证之流、交错之流,以及我们和这座古都有着切肤之痛的共同的情感,与这座古都血脉相连的共生共有的记忆。”

序言

重获过去或阻止现在的流逝(代后记)
   

1930 年,林志钧先生为陈宗蕃《燕都丛考
》一书所写的序言,开端先借题发挥,说了一段
他曾经住过的宣武门外:“老墙根地旷多坎陷,
其接连上下斜街处,则低峻悬绝,考辽金故城者
,辄置为辽南京金中都北城墙址。”接着,他历
数上下斜街曾经的名人居处后,具体写了一段下
斜街的土地庙:“庙每月逢三之日,则百货罗列
,游人摩肩接踵,与七八两日之西城护国寺、九
十两日之东城隆福寺,同为都人趁集之地。”
   读这些文字,可见得林先生对老北京的熟悉
,更可见得林先生对于老北京的感情。这确实是
只有对老北京非常熟悉并具有深厚感情的人,才
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的话。林先生的这番话,让
我想起清人黄钊当年同样目睹这段辽金故城时,
曾写下的诗句:“辽废城边可放舟,章家桥畔想
经流。百年水道几难问,空向梁园忆昔游。”
   如今,还有多少人留心诸如宣武门外章家桥
、梁家园这些老街巷变迁的历史呢?谁还会关心
现在宽阔的宣武门外大街,曾经有过辽金时代的
老城墙根、老河道,有过热闹的土地庙,云集过
那样多的名人故居呢?喧嚣尘上、车水马龙的马
路和马路两旁林立的高楼,早已经遮盖淹没了过
去的一切;吹不散雾霾的风,却容易把依稀残存
的记忆吹散得七零八落。
   那天,读戴璐《藤阴杂记》,其中一段写道
:“京师戏馆惟天平园,四宜园最久,其次查家
楼月明楼,此康熙末年之酒园也。查家楼木榜尚
存,改名广和。余皆改名,大约在前门左右,庆
乐中和似其故址。自乾隆庚子回禄后,旧园重整
,又添茶园之座。”不禁感慨,旧时京城最老的
戏园子天平园、四宜园,到了清末变化甚大,在
旧址重建新楼,已经面目皆非。历史年头其次的
查家楼,那时木榜尚存,如今不仅木榜早就见不
到了,就连老戏楼也早已不存,后来复建的新楼
也摇摇欲坠,一直在重修,高高的吊车,一直在
剧场前立着,恐龙骨架一样,不知是在眺望过去
的岁月还是未来的时光,总之,好多年过去了,
只见它突兀地立着,未见广和楼立起来。
   如今,硕果仅存的中和戏院,虽还在旧地,
却早就关张,徒存旧名,有尸无魂。庚子大火,
中和戏院和大栅栏一条街一起被烧毁,重建时颇
费周折。那时,中和戏院是永定门外花炮制造商
薛家的祖产,但临街门道那块地方另属他家,要
价很高。最后,还是瑞蚨祥的孟老板出资摆平,
方才使得中和戏院能够重张旧帜。不是瑞蚨祥的
老板心疼中和老戏院而一掷千金,而是那时他正
在热捧名伶徐碧云,中和重建之后,孟老板将投
资的股份赠送给了徐碧云。这一切戏院内外发生
的故事,又有谁记得、有谁关心呢?放翁诗说:
“八千里外狂渔父,五百年前旧酒楼。”说是戏
楼,也正合适。而今,旧戏楼奄奄一息还在,如
孟老板一样的狂渔父早已不在了。
   戴璐所说的戏楼云集前门左右的盛景,只如
前朝旧梦、明日黄花。如今不仅戏楼凋零,就连
整个前门大街都被改造得二八月乱穿衣一样似是
而非,仿旧的赝品排列成阵的老店铺里,今天卖
这个,明天卖那个,变脸一般,让人莫衷一是,
令前人不识故地,让后人误入歧途,如吴梅村诗
中所叹:“放衙非复通侯第,废圃谁知博士斋。

   那天,翻看《中华竹枝词全编(北京卷)》
,忽然发现其中写青云阁的不少。青云阁作为清
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场之一,确实曾经名噪一时,
其门额“青云阁”三个端庄有力的颜体大字,是
当时书法家何诗荪所书。其中有这样两首:“青
云阁上客常满,青云阁下马如飞。一路青云闲到
此,管他人事几芳菲。”“青云阁矗正阳前,第
一楼高插碧天。鬓影衣香消月夕,不教海上美青
莲。”后者说的“青莲”,指的是上海福州路上
有名的青莲阁茶肆,在这里是将青云阁与之媲美
。前者则说的是青云阁当时的热闹非常,所谓“
客常满”,不仅是吃喝购物,还有游乐,当时的
诗人兼书法家萧湘(书法家萧劳之父)就有诗说
青云阁“万种华洋货物储,打球人更乐轩渠”。
   如今,青云阁尚在,在观音寺街和杨梅竹斜
街,还可以看到它完整的前后门,门额上“青云
阁”三个颜体大字也依然清晰。只是,有多少人
记得,青云阁曾经有过如此的辉煌?当年,鲁迅
、周作人、梁实秋、张恨水等人,是那里的常客
。那里的玉壶春饭馆的春卷和虾仁面,曾经是鲁
迅先生的最爱;那里的普珍园,传说是当年蔡锷
和小凤仙相见的地方;那里的小舞台,梅兰芳和
马连良都演过戏;那里一楼专门经营旧书的福晋
书社,是很多爱书人光顾的地方。
   又有多少人记得,北平和平解放之后,青云
阁成了市政府的一个招待所。然后,很长一段时
间,它没落了,大门紧闭,只剩下一个空壳。前
几年,曾经雄心勃勃整修一新,重张旧帜,建起
了小吃城,开门揖客,梦想梅开二度。谁想一年
光景不到,北京小吃没能救得了它,它再次没落
,彻底关门,只留下门额上“青云阁”三个大字
,苍凉地面对如水残阳。
   那天,偶然读到吴梅村和胡南苕关于金鱼池
的诗。其中,吴诗:“金鱼池

内容推荐

走在北京城里,不经意间就会和“历史”擦肩而过。人们熟知、游客追捧的,多是作为景点的历史遗迹。但事实上,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历史,藏匿在古都北京的街巷花木、古旧建筑、民俗百态,甚至泛黄的纸页之间……本书所记述的,便是这些常被人忽视、却带着温度和情味的历史文化载体。
   全书聚焦老北京的事物与记忆,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写作对象为具有老北京特色的零散事物;第二部分聚焦胡同;第三部分侧重民俗;第四部分锁定以前门为代表的宣南地区;第五部分谈“纸上风物”。作者笔下的北京虽然在地理上和人们近在咫尺,但传统层面、记忆层面、文化层面的北京,已渐行渐远;加之这是作者写作北京的收官之书,在格调上带有“挽歌”色彩,故定名《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
   全书行文尤重史料考索,其间点缀着作者作为资深北京人的生活经历及亲笔绘制的插画,既是一部立体的城市文化史,又是一部人文的“旅行指南”,还是一部北京的“私家画册”,具有多维度的可读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复兴
译者
编者
绘者 绘画:肖复兴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82950
开本 32开
页数 42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20-07-01
首版时间 2020-07-01
印刷时间 202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84
CIP核字 201907484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5
3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9: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