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烟火
内容
亮点展示

14.jpg

作者简介

王松,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有《王松作品集》(四卷)及《双驴记》《猪头琴》《哥尼斯堡七座桥》《阳光如烟》《蟾蜍怒放》等个人作品集共四十余种。其中,中篇小说《红汞》曾获《中国作家》“优秀小说奖”,《双驴记》曾获《小说选刊》优秀小说奖、《小说选刊》“读者最喜爱的小说奖”、《北京文学》优秀中篇小说奖等,并位列当年的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篇小说第一名。长篇小说《流淌在刀尖的月光》获公安部金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寻爱记》获首届“中国文学好书奖”。曾获天津市第二届“中青年作家文学创作奖”。迄今发表、出版长、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共计一千余万字。作单行本和个人作品集等数十种。部分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并译介到海外。

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烟火》从1840年的天津写起,到新中国成立,时间的跨度是一百余年。故事是从天津老城的北门外一个叫“侯家后”的胡同开始的。天津的民俗,风俗,市井文化,各色小人物,在历史风云翻卷的背景下,如一幅长长的图卷徐徐展开。

一个叫“来子”的年轻人,曾是懵懂的不谙世事的少年。从在“狗不理”包子铺当伙计,到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鞋帽店买卖人,再到接触到一个又一个的革命者,亲眼见到这些人是怎么为了信念默默无闻牺牲自己生命的,直到最后,为了不当亡国奴,拒绝去日本当劳工,在去日本的船上跳海,用自己的生命,告诉自己的女儿,应该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而在来子身边的各色市井小人物,无论是手艺人,买卖人,还是“吃洋饭”“混租界”的汉奸,也勾勒出天津百年的市井百态。其中,也渗透着浓郁的天津文化,尤其是天津特有的曲艺文化。

天津需要这么一本书。就像上海需要王安忆、需要《繁花》,北京需要老舍、需要《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样。小说塑造了一批小人物,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善良和朴实,也有天津人各自的幽默和“哏儿”,而“好人”来子就是一个典型,他的“好”是贯穿一生的,所以非常难得,也让人充满敬意和同情。而杨灯罩的“坏”也是贯穿一生的,他是善良和“好”的对立面,让我们看到了“坏”与“恶”的人性的极限。

小说对西方列强、洋人买办,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天津的苦难的描写非常真切,对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血淋淋”剥削和“肮脏”的掠夺,给予真实的揭露和批判。

目录

001 序 垫话儿

003 第一部 入 头

083 第二部 肉里噱

215 第三部 瓤 子

309 第四部 外插花

337 第五部 正 底

342 后记

精彩书摘

最见津门繁盛处,双桥雨水万家烟。

—— 清 查曦《登篆水楼》

序 垫话儿

蜡头儿胡同再早不叫蜡头儿胡同,叫海山胡同。当初取名的人眼大,心也大,想着这地界儿东临渤海,北靠燕山,一条胡同也要有个气概;叫“蜡头儿”,是尚先生搬来以后的事。尚先生是秀才出身,来时穿一件蓝布大褂儿,挺干净,四十多岁还细皮嫩肉儿的。胡同的人好奇,可见他不爱说话,也不好多问。后来听王麻秆儿说,尚先生他爸是个举人,举人都要脸面,不光要脸面气性也大。头年儿,洋人的都统衙门要扒城墙,城里人就急了,有头有脸儿的士绅更不干,挑头儿出来抗议。可抗也是白抗,洋人的军队既然能用洋枪洋炮打进天津城,就比浑蛋还浑,就这样,四百九十多年的老城墙还是给扒了。扒了城墙,也就如同一个人给扒光了衣裳,里外都暴露无遗。尚老先生觉着这是奇耻大辱,一气之下不吃不喝,就愣把自己给饿死了。这以后,尚家败了,尚先生才搬到这个胡同来;王麻秆儿是卖鸡毛掸子的,整天扛着掸子垛走街串巷,城里城外没有不去的地方儿,也就没有不知道的事儿。

包子铺的高掌柜说,王麻杆儿这话,可信。

尚先生有学问,会看相,也懂些医道。平时给人代写书信,过年也写写春联儿,胡同的人叫写“对子”。一进腊月二十,在胡同口儿摆个卖香烛神祃儿的小摊儿,为引人注意,还在摊儿上点一对擀面棍儿粗细的红蜡烛。冬天风大,为防风,就把这对蜡烛立在一个神龛儿里。蜡上烫着金字,右边一根是“福注东海”,左边一根是“寿比南山”。蜡烛一点着了得往下烧,烧烧就成了“注东海”,这边是“比南山”。再烧,又成了“东海”和“南山”。等烧成两个蜡头儿,有好事的路过伸头一看,嗤地乐了,两边只剩了“海”和“山”。胡同的人本来就爱逗哏,这海山胡同又是个短粗儿,这以后,也就叫成“蜡头儿胡同”。

叫“蜡头儿胡同”,有爱听的,也有不爱听的。来子他爸就爱听。来子他爸说,事儿都是反着说的,反着说,也就得反着听,叫“蜡头儿”不是不吉利,吉利。

第一部 入头

第一章

来子他爸叫牛喜。侯家后的人不叫他牛喜,叫“老瘪”。

侯家后在北门外,紧靠南运河的南岸,是个老地界儿。有句老话,“先有侯家后,后有天津卫。”清乾隆年间,曾有一个叫李湜的举人在自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天津卫八十三龄铁汉子”,下联是“侯家后五百余载旧人家”。倘这么算,这侯家后就应该比天津卫还早几百年。当年街上有一首谣儿,单说这侯家后的非凡之处:侯家后,出大户,三岔河口笼不住。出进士,出商贾,数数能有五十五。但后来,这里的商贾进士越来越少,平头百姓越来越多,又连年遭受兵燹战火,天灾人祸,侯家后也就不是当年的侯家后了。

蜡头儿胡同在侯家后东头儿,南北向,住的都是手艺人,刨鸡毛掸子的,修理雨伞旱伞的,绱鞋的,打帘子的。老瘪是卖拔火罐儿的。老瘪叫老瘪,是因为脸瘪,还不是常见的瓦刀脸,是腰子脸,舌头再长一点儿舔不着鼻子,能直接过去舔脑门子,走的街上乍一看,能把对面来的人吓一跳,都没见过这么瘪的人。人瘪,生意也瘪,一个拔火罐儿卖不了几个子儿,人又实诚,拔火罐儿本来是土烧的,却烧得比炮弹还结实,扔的地上能蹦起来,摔都摔不烂。烧洋铁炉子的人家儿,一家也就一个炉子,一个炉子就用一个拔火罐儿,这样卖着卖着就卖不动了,经常挑着挑子出去一天,怎么挑出去的还怎么挑回来。胡同里的杨灯罩儿跟老瘪有过节儿。杨灯罩儿是卖帽子的,有一回,他的帽子车把老瘪的拔火罐儿挑子碰了,拔火罐儿没碎,但杨灯罩儿总该有句客气话。可杨灯罩儿屁也没说,老瘪的心里就窝了口气。老瘪是厚道人,但厚道人都爱较真儿,越较真儿也就越钻牛角尖儿。这以后,就不爱搭理杨灯罩儿了。一天傍晚,杨灯罩儿在外面喝了酒回来,一进胡同正碰见老瘪。老瘪本想一低头过去,杨灯罩儿却一把把他拉住了,说,有句话,是为你好,甭管你爱听不爱听,我也得说。说着就摇了摇脑袋,你这买卖儿不能这么干,忒实在了,街上有句话,叫把屎拉的鞋坑儿里,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我要像你这么干,早就饿死了。杨灯罩儿说的是他的帽子。街上人都知道,他的帽子不能沾水,一沾水就挼,只能一槽儿烂。

杨灯罩儿问老瘪,见过我的帽子吗?

老瘪哼一声答,见过。

问,怎么样?

答,不怎么样。

杨灯罩儿嗤地乐了,说,不怎么样就对了。

老瘪抬起头,眨巴两下眼,看着杨灯罩儿。

杨灯罩儿说,别看我的帽子不怎么样,这么卖,就有回头客,赶上连阴天儿,回头的更多。说着把嘴撇起来,就你这拔火罐儿,好么,能传辈儿!买主儿可不卖一个少一个?

老瘪不想再跟他费话,扭头挑着挑子走了。

但杨灯罩儿的这番话,却让旁边的来子听见了。当时来子正蹲在墙根儿逮蛐蛐儿,他慢慢站起来,回头看看杨灯罩儿,又看看他爸老瘪。这时老瘪已挑着挑子走远了。

来子寻思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天不亮就爬起来,拎上一根棍子从家里出来。蜡头儿胡同都是小门小户,没厨房,做饭在自家门口儿,拔火罐儿用完了就随手撂在地上。来子从旁边的一家开始,见一个拔火罐儿砸一个。老瘪的拔火罐儿确实结实,来子又刚七岁多,砸着费劲。等砸到归贾胡同,就实在砸不动了。可就这,也砸了几十个拔火罐儿。早晨胡同的人开门出来,一看就急了,没拔火罐儿没法儿点炉子,点不了炉子也就做不了早饭。

这个早晨,老瘪又像往常一样挑着挑子出来,还没到胡同口儿,一挑子拔火罐儿就都让人抢了。老瘪心里挺高兴,以为赶上了黄道吉日,连忙又回去挑了一挑子出来。没走多远,又都给抢了。但抢了拔火罐儿的人等点着炉子,一边做着饭才渐渐醒过闷儿来。这事儿好像不对,一家的拔火罐儿破了两家的破了,可不能一块儿都破了。这才想起看看这破了的拔火罐儿。这一看,果然看出了毛病,应该不是搁的地上让谁碰破的。碰破的也就是个破,不会破得这么烂,再看碴口儿,好像还有砸过的痕迹。蜡头儿胡同的人心眼儿多,街上的事也都明白,立刻就想到了老瘪。俗话说,卖棺材的盼死人,卖拔火罐儿的,自然恨不得这世上的拔火罐儿都烂了才高兴。可胡同的人知道,老瘪是实诚人,又是个老实疙瘩,平时一拔火罐儿都砸不出个屁来,应该干不出这种蔫坏损的缺德事儿。这时,就有人注意到来子。

来子正站在旁边,面无表情地看热闹。

拔火罐儿是烧煤球炉子用的,整天烟熏火燎,里面就挂了厚厚的一层浮灰。来子这个早晨一口气砸了几十个拔火罐儿,弄得浑身满脸都是浮灰。这浮灰不光黑,还细,也轻,弄到脸上洗不净,洗完了还留着两个黑眼圈儿。住胡同口儿的刘大头是玩儿石锁的,急着吃完了早饭要去河边儿。可媳妇儿没法儿点炉子,正气得火儿顶脑门子。这时一听胡同里的人这么说,就过来一把揪住来子问,说实话,这是不是你干的?

来子的脸一下白了,看着刘大头,不说话。

刘大头又瞪着眼问,到底是不是?

来子还不说话。

刘大头回手抄起地上的石锁。

来子这才点头说,是。

这一下就不光刘大头一家的拔火罐儿是了,门口儿烂了的应该都是。老瘪正在街上满心高兴地卖拔火罐儿,胡同的人就急扯白脸地来找他。刘大头上前一把抓住他的挑子说,先甭卖了,这事儿咱得说说!老瘪先吓了一跳,又一听是这事儿,一下也急了,本来嘴就笨,一急就更说不出话了,红头涨脸地只重复一句话,这小王八蛋,这小王八蛋!

前言

因为热爱,才有梦想

——我为什么写《烟火》

王松

当年,美国电影导演弗朗西斯 福特 科波拉在拍摄《战争启示录》时曾说,他拍这部电影,就是想带着观众去东南亚的热带丛林做一次探险旅行。当然,他做到了。我在看这部片子时,确实有一种跟随威拉德上尉走进热带丛林的感觉。虽然威拉德此行的目的是奉命去丛林深处寻找库尔兹上校,而我的目的,似乎就是做一次探险旅行。

我在写这部小说时,不止一次地想起科波拉。想起他不是因为这部电影,而是他曾经说过的这番话。我从一开始就想,写这小说,也权当是带着有兴趣的读者回到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游历一下这座城市曾经的市井,在历史风云的笼罩下,也体验一下天津人曾经的生活。

但是,在我真写起来时,才发现,这事儿好像没这么简单。天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它的文化就摆在明面儿,你看得见,也摸得着,但就是无法用一两句话把它概括地说明白,就算本事再大的人,也很难一言以蔽之。我也听一些人说过,天津是码头文化,或殖民文化,或漕运文化,或商业文化乃至工业文化等等等等,这些似乎都有道理,而且每种说法也都能举出证据。比如,我曾有一个中学同学,他从小说话就有个习惯,烙饼时翻过来,不说翻过来,说“划过来”,两人互相找,走岔了也不说走岔了,而是说“走向了”。他这样的说话习惯,显然是受家里影响,他家是地道的天津人。后来我才明白,他说的这些话,其实都与船家的禁忌有关。在河上使船,当然最怕“翻”,而水路上河汊如网,行船自然也最担心走岔了,所以才会躲着这些字眼儿。当然,如果说天津是别的什么文化,在方言中也同样能找出很多确凿的证据。可见,关于天津的这些说法儿似乎都对。可再细想,又好像都不完全对。其实这就对了。天津就是这样一个矫情的地方儿。一百个人看天津,会有一百种看法儿,也有一百种说法儿。而这一百种看法儿和说法儿,也都有自己的道理。当然,这也就是天津这个城市真正的特质所在。

我前面说,这部小说真写起来时才发现,不是带着读者回到从前这么简单,是因为,我越写才越意识到,读者是不是真能回去,我不知道,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我自己是真回去了,而且不是简单地去溜达一圈儿,而是真真切切地和这小说中的几代人一起栉风沐雨,似乎真的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一百多年。说到这里,也就有些感慨。看来一个真正的小说家寿命真是无限的,想要多长就有多长,只要他愿意,而且还活着,有思维能力,他的寿命就是发散的,借用几何的概念,不是射线,更不是线段,而是一条直线,两头儿都没有端点。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次陌生的“旅行”。我祖籍是北京,虽然在天津出生,也在天津长大,这些年更多的时间也一直在天津生活,但我总有一种感觉,似乎对北京比天津更了解,不仅是城市,也包括风物民俗乃至文化传统。可这一次,当我重回天津过去的一百多年,却发现,我对天津这个城市不仅有深厚的感情,而且也很了解,所以有一种“重归”的感觉。

评论家王德领先生在评论这部小说时说,王松在此之前,好像并没认真打量过这个城市。这话确实说对了。这一次,我在写这部小说的过程中,随着“穿越”回过去的一百多年,在北门外的侯家后一带穿大街钻胡同,和曾经的这些人一起生活,我渐渐发现,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城市,也喜欢弥漫在这个城市街巷里那种特有的烟火气。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哪儿的人,每一个人,不管他嘴上怎么说,其实都热爱生活。也正因为热爱生活,所以才会怀揣各自的梦想,充满向往地去拼命活着。但我要说,就热爱生活而言,天津人还要加一个更字。天津人的性格,也如同这座城市的文化,说起来可能有很多种说法,但这些说法放到一起就如同一个拼图,拼出来的,就是天津人这种热爱生活的习性。也正因为他们热爱生活,所以才具有了这样和那样的诸多方面的脾气秉性。

所以,说天津人幽默,天生喜欢相声,这是有着深层原因的。

当然,这座城市的文化也如此,同样是一个五颜六色的拼图。

一个朋友一天电话我,一张口就说,你这个写天津的小说我看了,写得挺哏儿,一看就知道,要不是天津的老爷们儿老娘们儿还真干不出这些事儿。一边说着就在电话里乐了。他当时说的无心,我却听得有意。这朋友的工作跟文学不沾边儿,也就是爱看小说,所以说话不考虑严谨,怎么想就怎么说。他所说的“要不是天津的老爷们儿老娘儿们,还真干不出这些事儿”,其实也就是天津人骨子里的这种独特的味道。让我欣慰的是,我把这种味道捕捉到了,所以才会让他有了这种感觉。这种所谓的独特味道就是,别管讲的是什么事,一听就能知道是天津人,用天津人特有的表达方式讲的,而这种特有的表达方式,也就是由前面所说的“拼图”决定的。味道足不足,地道不地道,就看你掌握这“拼图”的多少。

如果这样说,我觉得,这个朋友无意中说的这番话,还值得再想想。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 从天津老城的北门外一个叫“侯家后”的胡同开始的。一个叫“来子”的年轻人, 曾是懵懂的不谙世事的少年。从在“狗不理”包子铺当伙计, 到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鞋帽店买卖人, 再到接触到一个又一个的革命者, 亲眼见到这些人是怎么为了信念默默无闻牺牲自己生命的, 直到最后, 为了不当亡国奴, 拒绝去日本当劳工, 在去日本的船上跳海, 用自己的生命, 告诉自己的女儿, 应该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而在来子身边的各色市井小人物, 无论是手艺人, 买卖人, 还是“吃洋饭”“混租界”的汉奸, 也勾勒出天津百年的市井百态。
编辑推荐

王松专注于人间和俗世,他的头脑里似乎有无穷无尽的故事。

——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评论家)

王松是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首先是好看,无论故事还是人物,都让人兴致盎然过目难忘。《烟火》是典型的当代津门市井小说,它烟火气的内容是过去的,而表达内容的方式和观念是现代的。通过《烟火》,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和当代生活不一样的活色生香的天津。

一一孟繁华(文学评论家)

盛满故事的一条胡同,历尽风雨的百年津门。市井生计磨炼各怀绝活的小民,民族危难锻造热血苏醒的勇士……一位手艺精湛的作家,一部烟火人间的史诗。

——施战军 (《人民文学》主编、文学评论家)

《烟火》浓烈的天津地域文化气息,无论语言还是写法上对本土生活极具写实性的观照,都为写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堪称优秀的榜样和参考。

——黄国辉(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副主任、文学评论家)

《烟火》里的故事密度在长篇小说里是罕见的。在10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小说的100多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无数的故事缠绕在一起,在侯家后这个地方展开。这是一部平民的史诗,是有关天津的,更是有关中国的。

——王德领(文学评论家)

小说从1840年的天津写起,到新中国成立,时间的跨度是一百余年。人物大都是以手艺谋生的胡同百姓,做拔火罐儿的老瘪、刨鸡毛掸子的王麻秆儿、狗不理包子铺的高掌柜、绱鞋的老朱、打帘子的马六儿、拉胶皮的保三儿、玩石锁的刘大头……当然也有靠歪门邪道谋利害人混迹市井的杨灯罩儿以及洋人、买办各色人等,更有为民族大义不畏牺牲的英雄。作家琢磨透了天津的风俗文化和天津的人性物理,一切用满是津味的细节说话,如果说我们要找一部用“有用的细节”来讲述故事、散发风味、支撑结构、立起人物的长篇小说的话,《烟火》就是一个好例。历史在一个普通又别样的胡同内外演进,人生命运的希望、新的世界的音信在“逝去的亲人——回来的子女”的大架构下,烟火十足地传导给每一个阅读的有心人。主人公来子的手艺并非专门,但他深谙生意之门,他更坚守做人之门,作品写活了来子的“正”,使他成为津味小说中少有的富于可信的整全性光辉的人物形象。——这个“正”,大概就是透过机言巧语、穿过求生苟活、浸过世道杂味的天津人的底色和本色。

——《人民文学》卷首语

读者来信选登:

园丁: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绝对写不出如此美文!可见作家深入生活何等重要。

和飞燕: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小说了。尘世烟火,人心冷暖,收放自如,恰到好处。

321:一口气读完了《烟火》,这是一部有着浓郁的天津生活色彩的好小说。语言流畅,诙谐,精炼,为作家叫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烟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209372
开本 16开
页数 345页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20-05-01
首版时间 2020-06-01
印刷时间 202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04
CIP核字 2020068851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3
23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