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向医护工作者致敬】医者仁心:中国医学界院士口述访谈(吴阶平、巴德年等17位医学界院士讲述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历程)
内容
前言/序言

【序】

时光如同滤纸,滤掉的大多是那些看似习以为常的平常。这就如同我们得病时需要吃药,而往往鲜少知道这个药是何人发明的;而那些救活人性命的神奇的手术,又是由何人首创?随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的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现状,以及院士遴选制度,一时间都成了社会的焦点。

其实,我们整个社会几十年来严重地忽视了医学界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批真正可以用“爱国”与“卓越”来形容的老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走向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长期被忽视,这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莫大的损失——假使我们有一个适合科学家发展的环境和向世界推介、宣传我国科学家成果的机制,中国大陆绝不会拖到21世纪才获得了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我负责的团队历经两年有余,对这些可敬的“两院”院士做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最直接的感受,甚或是一直憋闷在心底里的愤懑与嘶喊。

2002年,中国医学界健在的“两院”院士共有40余位,我们先后接触、访问了37位,他们当时的年龄从60到90多岁不等,在整个访问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最大的共性有二:

其一,他们一致爱国。像首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胸部及心血管外科奠基人吴英恺,作为美国一家大医院的首位华裔外科主任,当全面抗战开始,他抛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国——冒险坐上装满弹药的船先到好望角,穿过纳粹深藏在大海里的潜艇防线,然后再一路跋涉到印度,乘坐军用机飞越“死亡航线”驼峰线到重庆。临行前,美国的院长竭力挽留:“你留下了就可以接我的班了,再说中美都是盟国。”吴英恺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更残酷,那里是我的国家。”

在访谈时,老人绝少谈在重庆给蒋介石、宋子文这些显要人物治病,谈的多是如何医治伤兵和平民。都到了92岁高龄了,吴院士仍坚持每周两次到医院看普通门诊。须知,吴院士在世界范围内,有30多种手术的首例都是由他实施的,他是一位“让院士们崇拜的院士”。

第二批像周同惠、王世真、薛社普、梁植权、吴阶平等院士,他们都是20多岁在美国取得了博士学位并从事着待遇优渥的研究工作。1949年,他们集体向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信强烈要求回国。由于他们中不少人是从事核医学等前沿学科研究,一直拖到20世纪50年代才由周恩来斡旋,用朝鲜战争的美军战俘交换回到了国内。

第三批像吴旻、刘耕陶、巴德年、于德泉、朱晓东等院士,都是20世纪50年代后或是出国留学或是长时间在国外从事研究工作。

其二,他们这个群体的共同点是“鲑鱼返乡”式的决绝归国。鲑鱼嗅觉灵敏,能从800万升的海水中分辨出自家乡水的味道,一旦嗅到家乡水的味道,即刻就逆流而上数千里洄游返乡。那种壮行是真正的赴死舍生——成功返乡的鲑鱼的比例只有千分之四,其目的就是回到祖先聚居的那片砾石滩孕育繁衍。而这些决绝归国的科学家们,心心念念的无外是:报效国家,服务同胞!

我有幸亲近院士这个伟大的群体,并按照国际口述史协会的访谈规则完成了部分院士的口述历史。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为科学家立传,为科学研究立言,为倡导科学精神立德。

关中民谚有云:日子好过,遇合难。就是说再好的事情,碰不上合适的协作伙伴都是枉然。从这项工作的开始至今,我算是有幸之人:开始筹划这个项目时,就巧遇了时任华银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刘刚和李德福,是他们这间民营公司慷慨地为访谈工作提供了经费支持,才使得我们这个工作小组在国内第一次用口述史的方法完成这一颇具规模的访谈工程,首先感谢他们。其次要感恩我们这个团队,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境遇非亲历者实难感知。顾因明这位亲如家人的老大哥,用他的学识与睿智亲力亲为,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访谈;像“睡在下铺的兄弟”一般的张兴杰,一边要访谈,一边还要掌机拍摄所有的访谈对象;而无论平素工作多苦多累,总是一脸笑眯眯的艺术家舒阳老弟,我至今记得他背着一个大包匆匆奔忙的身影。特别要感谢的是负责沟通、联络院士们的张俊敏博士,她的负责认真令我动容——访谈开始时她刚身怀六甲,而现在书要出版了,她的宝贝女儿也要上高中了。她留给我的记忆则是:平日里拖着日渐沉重的身子,上车下车、风来雨往……

这本书能顺利面世,更要感谢老友郭银星博士和她的同事曾辉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正是大家拾柴,方为这个多舛的“新生儿”煨起一堆温馨的篝火。

是为序。

亮点展示

9医者仁心:中国医学界院士口述访谈-商详.jpg

作者简介

吴阶平: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英恺:著名医学家,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安贞医院原院长。

巴德年: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内容简介

医者仁心是医生的职业准则,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精神写照。其中,医学界院士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本书包括吴阶平、吴英恺、巴德年、程书钧等17 位从事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口述访谈实录,内容涉及童年记忆、求学经历、奋斗历程、医学成就、人生体悟等。他们拥有伟大的爱国情怀、高尚的医德医风、执着的敬业精神;他们造福于医学事业,成就卓越,光彩照人;他们用自己的事迹和心得,对医者仁心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精彩书摘

“假使我们有一个适合科学家发展的环境和向世界推介、宣传我国科学家成果的机制,中国大陆绝不会拖到21世纪才获得了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本书序

精彩书评

对自我保健,我总结了四句话:规律生活;平衡膳食;劳逸结合;心情舒畅。

——吴英恺 院士   

作为一名医生,既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同时还必须取得病人的信任。

——吴阶平 院士   

我对治病救人从来不敢有一丝懈怠,对所有病人都全力以赴。

—— 孙燕 院士   

我们应该少一些说漂亮话的人,多一些目光冷静、头脑清醒、行动稳健迅捷的科学家。

——王辰院士   

内容推荐
本书为17名从事医学研究的两院院士的口述实录, 被访者年龄从60岁到90岁不等, 包括吴阶平、周同惠、刘耕陶、吴英恺、王世真、巴德年、程书钧、梁植权、刘彤华、刘玉清、朱晓东、孙燕、甄永苏、于德泉、肖培根、薛社普、吴旻等院士。每位院士的口述侧重点不同, 大部分为一两万字的篇幅, 内容涉及童年记忆、求学生涯、奋斗历程、理想抱负、医学成就等。目前多位院士已经去世。本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编辑推荐

本书包括17位为中国医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口述访谈,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过往。他们是:巴德年、程书钧、梁植权、刘耕陶、刘彤华、刘玉清、孙燕、王世真、吴阶平、吴旻、吴英恺、肖培根、薛社普、于德泉、甄永苏、周同惠、朱晓东。

★亲历者讲述中国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背后故事

从茶儿素到青蒿素的发现,从输精管绝育法到癌症确诊“金标准”,从手电筒加煤炉手术室到手捏皮球辅助呼吸机……本书通过院士们的口述,还原中国医学界发展历程,带你了解各项医学重大突破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正是这些院士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与实践,推动着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的进步。

★医学工作者经历的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这些取得卓越成就的医学界院士,大部分亲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动荡岁月、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期。他们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本书还讲述了溥仪的晚年生活、江青的保健习惯、毛主席的“老慢支”治疗、周恩来斡旋用朝鲜战争的美国战俘换周同惠、王世真等人回国等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伟大的爱国情怀、高尚的医德医风、执着的敬业精神。他们用光彩照人的一生,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大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向医护工作者致敬】医者仁心:中国医学界院士口述访谈(吴阶平、巴德年等17位医学界院士讲述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历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阶平,吴英恺,巴德年,等口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207041
开本
页数 412页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0-04-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2=76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北京
24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