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福柯:关键概念
内容
编辑推荐

★米歇尔·福柯:“我认为自己更像是一位实验者,而不是一名理论家。”

★这一事实愈发为时间所证明:福柯非体系、非传统的思想实验是对我们时代卓有成效的检验,如果未能理解福柯,我们甚至不能理解自己的生死爱欲。

★权力(power)、自由(freedom)、主体性(subjectivity),十二位福柯研究专家经由这三大关键概念涉入福柯思想的腹地,全面解析福柯留下的丰富思想遗产,为我们勾勒出理解福柯——理解我们自己的线索。在思想地图的意义上,本书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给出了深刻而明晰的指引。

★米歇尔·福柯:“据我所信,人类存在的意义之一——人类的自由之源——是绝不接受任何确定无疑、不可触碰、显而易见、稳固不变的东西。现实的任何方面都不应成为束缚我们的权威和非人道的律令。”

作者简介

编者简介

狄安娜·泰勒(Dianna Taylor),俄亥俄州约翰·卡罗尔大学的哲学副教授。她写过关于福柯和汉娜·阿伦特的文章,还合编过《女性主义与后期福柯》(Feminism and the Final Foucault, 2004)和《女性主义政治:同一性,差异性,能动性》(Feminist Politics: Identity, Difference, Agency, 2007)二书。

译者简介

庞弘,1984年生,四川成都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现供职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学术兴趣集中于西方文论和视觉文化理论,译有《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内容简介

权力(power)、自由(freedom)、主体性(subjectivity),十二位福柯研究专家经由这三大关键概念涉入福柯思想的腹地,全面解析福柯留下的丰富思想遗产,为我们勾勒出理解福柯——理解我们自己的线索。在思想地图的意义上,本书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给出了深刻而明晰的指引。

本书由一篇《导论》和三个部分(共计十二章)组成,辅之以精练的生平年表和详尽的参考文献。

本书重申福柯的现实意义:促使人们去质疑貌似“必然如此”的当下境况,由此而敞开主体存在的丰富可能。在此基础上,本书强调,对“权力”、“自由”和“主体性”这三个环环相扣的概念加以深入思考和再度阐释,将成为建构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进而对种种“支配”与“压抑”加以抵抗的重要路径。

目录

译者序

作者介绍

导论:权力、自由与主体性

第1部分 权力

1 福柯的权力理论

2 规训权力

3 生命权力

4 权力/知识

第2部分 自由

5 福柯的自由观

6 自由与身体

7 自由与精神性

8 自由的实践

第3部分 主体性

9 福柯的主体性理论与实践

10 主体性与真理

11 主体性与权力

12 自我的实践

生平年表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译者序

在现今中国学界,围绕“关键词”的分析、探讨和阐发已成为颇为流行的方法论范式。然而,在当前形形色色的关键词研究中,依然存在着难以掩盖的短板和缺失:一方面,研究者大多停留于浮光掠影的“介绍”层面,鲜有对相关术语或范畴的深度追问与细致辨析;另一方面,研究者往往以“单兵突进”的姿态进入对关键词的讨论,既缺乏对不同概念之间内在关联的发现与建构,亦未能体现出将某一重要命题置于更宏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系统解读的理论尝试。基于此,狄安娜·泰勒主编的《福柯:关键概念》无疑可以为人们所熟知的关键词研究带来了一些新意。该书虽仍以关键词为关注焦点,但并未点到即止、泛泛而谈,相反,编者从福柯广博的知识谱系中遴选出“权力”、“自由”和“主体性”这三个最具奠基性的概念加以重点考察。三个关键概念各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在每个概念之下,各收录四篇专题论文,以引导读者从不同向度出发,对相应的概念加以全方位、多层面的审视与探究。这样,每一个关键概念便形成了一个微观的“理论星丛”,而星丛与星丛之间又相互呼应,彼此激荡,形成共鸣,不断丰富读者对福柯这位重量级思想家的认知、把握和理解。

在《导论》中,狄安娜·泰勒肯定了福柯的现实意义,即促使人们去质疑貌似“必然如此”的当下境况,由此而敞开主体存在的丰富可能。在此基础上,作者强调,对“权力”、“自由”和“主体性”这三个环环相扣的概念加以深入思考和再度阐释,将成为建构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进而对种种“支配”与“压抑”加以抵抗的最重要路径。

第一部分关注“权力”这一福柯理论中最为人耳熟能详的范畴。理查德·A.林奇的《福柯的权力理论》试图对福柯的权力观加以总括式说明。作者从福柯对“理论”的审慎态度着眼,探讨福柯的权力观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权力理论”,并列举福柯对当前流行的诸种权力话语的拒斥与责难。由此出发,作者结合“穿衣打扮”这一再寻常不过的生活经验,展现福柯围绕权力问题的一系列最基本预设,并阐明福柯对权力之总体状貌的描画,“即一种贯穿于整个社会的权力关系网络,这些权力关系具有抵抗的特征,并通过地方性的策略与更大规模的战略而相互作用”。马塞洛·霍夫曼的《规训权力》关注“规训权力”这一福柯权力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命题。作者讨论了规训权力如何以身体为目标,将个体塑造为驯顺而高效的“单向度”造物,又如何溢出监狱的边界,潜移默化地渗入军队、工厂、医院、学校这些各式各样的现代机构。更进一步,作者还结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和实践,展现规训权力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所起到的奠基作用,以及这种特殊权力形态所潜藏的症候与缺陷。克洛伊·泰勒的《生命权力》聚焦于“生命权力”这一日益引发热议的命题。作者提出,不同于传统“君主权力”对生命的攫取,生命权力以“自下而上”的微妙方式,弥散于包括身体、本能、快感、欲望在内的生命体验维度。在此基础上,作者剖析了“规训”与“调节控制”这两个生命权力中相辅相成的扇面,并展现了生命权力对人口规模的把控,对亲密关系的塑造,以及对死亡的意味深长的规划。在文末,作者还通过“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优生学”这两个毁誉参半的案例,阐明生命权力以何种方式在当代西方世界中得以具体化和延伸。埃伦·K. 费德的《权力/知识》旨在厘清“权力”与“知识”在福柯理论中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作者从词源学着眼,探究“权力/知识”这一复合词的多层次意涵,并勾勒其在福柯思想中的演变轨迹。接下来,作者由“性别认同障碍”这一临床症状出发,揭示“权力/知识”如何建构起一套关于“正常”与“不正常”的普遍规范,进而编织起一张避无可避的规训网络。同时,作者不忘指出,权力与知识的合谋并非无法抗拒,参照同性恋在美国“去病态化”的历程,他试图发掘个体在经验层面所拥有的“颠覆”与“反转”的充分可能。

第二部分重点探讨“自由”这一贯穿于福柯理论始终的概念。托德·梅的《福柯的自由观》试图对福柯的自由理论加以全景式扫描。作者介绍了“形而上学自由”(即拒绝“被决定”)与“政治自由”(即作为社会一员所享有或丧失的权利)这两种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自由观念,进而阐明福柯在自由问题上的独到贡献。在他看来,福柯的自由观更多指向具体、生动的实践维度,其宗旨在于发现所谓“稳固不变的东西”背后的历史性、偶然性和脆弱性,进而“在一个不确定的空间中创造某种生命”。在文末,作者还比较了福柯与梅洛-庞蒂对自由的不同理解,以此突显出福柯的自由观所包含的激进意味。约翰娜·奥克萨拉的《自由与身体》从“身体”的视域出发,对福柯的自由观加以考量。作者回顾了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对监狱机构的分析,以说明现代权力如何以隐微难察的方式对身体加以操控。同时,通过对《性史(第一卷)》的深入解析,以及对阴阳人赫尔克林·巴宾的创伤性经验的重现,作者强调了在福柯的思想体系中,身体(和由此而产生的快感)作为抵抗权力之“策源地”的可能性。总之,身体既充当了权力的某种效果,又成为一个无法被权力“秩序化”的特殊节点,并逐渐使主体存在的自由维度得以彰显。凯伦·文特吉的《自由与精神性》关注福柯对“精神性”的阐发。作者将精神性的源头追溯至福柯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研究,随后,又分析了精神性在福柯后期研究中作为“出口”的战略性地位。作者相信,在福柯的理论中,精神性构成了一种有意识的自由实践,它将有助于实现一种伦理的自我转化,继而使现代人摆脱被规训与塑造的“深度自我”。此外,作者还探讨了一系列与精神性相关的重要问题,如精神性何以成为通达真理之途径,精神性如何对既有的主体形态加以批判,又如何在跨文化的政治实践中显现其潜能,等等。爱德华多·门迭塔的《自由的实践》聚焦于福柯作为“自由哲学家”的身份定位。作者宣称,福柯的整个哲学生涯可以被理解为一系列对自由的追问与探究。由此出发,作者转向了苏格拉底、奥古斯丁和康德这三位思想巨擘。三者在福柯的不同研究阶段占据了核心位置,他们的代表性观点,即“民主的自由”、“品性塑造的自由”和“批判即自由”,亦深刻影响了福柯的自由观,使之呈现出一种立体、多元的“棱镜式”形态。

第三部分考察“主体性”这一福柯学术生涯后期的重要论题。爱德华·麦古欣的《福柯的主体性理论与实践》就福柯对主体性的理论构想展开综述。文章指出,福柯并未尝试寻找主体的“本质”或“根源”,而是将主体性理解为由各种行动交织而成的复杂关系。通过对“规训的主体性”的阐释,福柯展现了主体在权力网络中被剥夺与被抑制的境遇;通过对“关心你自己”这一古希腊律令的运用,福柯则探究了使主体摆脱“预先设定”的模式,重构自我与其自身关系的可能性契机。此外,福柯还将自己的哲学性思考转化为围绕主体性的积极实践,从而建构了一种“作为哲学家”的独特身份。布拉德·埃利奥特·斯通的《主体性与真理》聚焦于福柯对“主体性”与“真理”之内在关联的审视。作者指出,自福柯所谓的“笛卡尔时期”以降,主体性与真理之间便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隙。基于福柯的经典文本,作者将“直言”(即义无反顾地说出真理,而甘冒一切可能的风险)指认为重建主体性与真理之关系的重要策略。作者概括了直言有别于一般言说的独特之处,并以伊壁鸠鲁学派、犬儒主义者和斯多葛派的哲学实践为例,描述了直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克瑞西达·J. 海斯的《主体性与权力》紧扣“权力”问题,对福柯的主体性观念加以反思。作者从福柯的“屈从化”命题出发,展现“主体”与“权力”之关系所包含的深刻悖论:一方面,主体为无所不在的权力关系所征服或抑制;另一方面,权力也将使主体获取新的身份,并由此而“成其所是”。接下来,作者介绍了当代批评家就权力、主体性和屈从化等问题对福柯提出的质疑,以及福柯的捍卫者作出的不同回应。在文末,作者还以“体重”这一时常困扰当代人的问题为例,说明屈从化如何在经验层面得以演绎。狄安娜·泰勒的《自我的实践》从“自我的实践”切入福柯对主体性的诊断。作者借福柯之口指出,现代主体性起源于以“自我牺牲”为标志的早期基督教实践,并经由五花八门的治理技术而得以显现。由此出发,作者致力于对福柯所推崇的“批判态度”加以解析。批判意味着对当下境况的“倔强反思”与“拒不服从”,拒斥、好奇和创新是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表现。根据自己在一次就医时的切身体会,作者断言,批判将触发主体与权力关系的斡旋与协商,并最终消解现代主体性所具有的“自我牺牲”特质。

综观全书,“权力”、“自由”和“主体性”这三个关键概念并非彼此隔绝,而是连缀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谱系。权力的“无所不在”,使之成为主体无法逃遁的背景。主体被权力关系裹挟纠缠,亦为权力关系所规划与塑造。然而,权力并未将主体的自由全然扼杀,它也为主体带来了脱离当下之位置的可能。这样,主体便有机会在自由的实践中对权力关系加以引导,进而颠覆既有的、似乎不容置疑的规范与秩序,将自身建构为不同于“当前之所是”的独特存在。在习惯于渲染福柯思想的消极面和“悲情色彩”的国内学界,以上思路无疑将带来难能可贵的启示。

作为西方思想史上极具原创性的人物,福柯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自不必赘言。近年来,围绕福柯的研究和译介也已蔚为大观。但由于福柯理论众所周知的晦涩性,人们在进入其文本伊始,往往会陷入“不知从何开始”的困境。衷心期待本书能发挥“思想地图”的作用,引导读者更顺利地把握福柯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核心命题,进而以从容、自信的姿态展开对福柯的更深入研读。此外,由于译者能力所限,书中的错讹、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学界同仁不吝赐教,多多批评指正。

2019年3月于成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福柯:关键概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庞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918626
开本 32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字数 220000
出版时间 2020-01-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65.59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17:03